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鼠肝纤维化不同分期肝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与基质金属蛋白酶 抑制剂-1(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1,TIMP-1) mRNA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猪血清腹腔注射联合高脂饮 食建立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给药4周后开始,取实验组大鼠48只和对照组大鼠12只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检查,计算b值=800 s/mm2时的ADC值。DWI检查后快速处死大鼠,行病理检查,采用RT-PCR 检测TIMP-1 mRNA表达。成模大鼠按肝纤维化病理分期结果又分为S0期组(n=4)、S1期组(n=11)、S2期组(n=12)、S3期 组(n=10)和S4期组(n=9),比较肝纤维化各组ADC值及TIMP-1 mRNA的表达,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 肝纤维化S1~4期组大鼠肝ADC值及TIMP-1 mRNA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F=46.54和53.87,均P<0.05),ADC值除 对照组与肝纤维化S1期组、S1期组与S2期组、S2期组与S3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外,其余各组间比较 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TIMP-1 mRNA除肝纤维化S1期组与S2期组、S3期组与S4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外,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秩相关分析显示肝ADC值与TIMP-1 mRNA表达的变化呈 负相关(r=–0.76,P<0.01)。结论:随大鼠肝纤维化进程不断加深,ADC值逐渐减低,TIMP-1 mRNA表达逐渐升高,二 者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3.0 T MRI表观扩散系数(ADC)诊断中度肝纤维化的价值。方法采用猪血清腹腔注射复制肝纤维化大鼠模型。采用3.0 T MRI 行DWI检查,计算b值=800 s/mm2时ADC 值。DWI 检查后快速处死大鼠,行病理检查,对照组(12 只)、轻度肝纤维化组(S1期18 只)和中度肝纤维化组(S2、S3期共22 只)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SNK 法多重比较。采用ROC 曲线分析ADC 值区分中度和轻度肝纤维化的效能。结果中度肝纤维化组大鼠肝脏ADC 值为(1.47±0.39)×10-3 mm2/s,轻度肝纤维化组大鼠肝脏ADC 值为(1.78±0.67)×10-3 mm2/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轻度肝纤维化组大鼠肝脏ADC 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中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DC 值区分中度肝纤维化和轻度肝纤维化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9,以ADC 值=1.68×10-3 mm2/s为界值时,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1%和100%。结论3.0 T MRI 功能弥散加权成像能反映早期肝纤维化微观改变,肝脏ADC值有助于中度肝纤维化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磁共振扩散成像肝脾ADC比值评价肝纤维化程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DWI成像肝脾ADC值之比评价肝纤维化严重程度的能力。方法采用超导型全身磁共振扫描系统对39例肝纤维化患者和15例正常志愿者,选择b值为200,400,600,800,1000s/mm2行DWI扫描,分别在肝右叶和脾脏测量ADC值,计算肝脾ADC值比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肝纤维化S分期与肝脏及脾脏ADC值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纤维化程度的增加,与肝脏ADC值呈负相关,而脾脏ADC值只与S2期以上纤维化有显著相关性。肝脾ADC比值与肝纤维化S0及S1期无明显相关性(r值分别为:0.536,0.491,p>0.05),而与S2-S4期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681,-0.828,-0.385,p<0.05),且于b=800s/mm2相关性最强,评价效能最优(S2以上纤维化组AUC为0.842,灵敏度为0.819,特异度为0.947;S3以上纤维化组AUC为0.995,灵敏度0.857,特异度为1.000)。结论采用脾脏作为参考器官行DWI扫描,在b=800s/mm2时,评价肝纤维化效能最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对肝纤维化大鼠Ⅰ、Ⅲ型胶原及TIMP-1 mRNA、MMP-1 mRNA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3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各10只。A组为正常对照组,不做特殊处理,B、C两组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同时C组给予银杏叶提取物治疗;采用免疫组化和RT-PCR方法分别检测3组大鼠肝脏组织Ⅰ、Ⅲ型胶原及TIMP-1 mRNA、MMP-1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及治疗组肝脏组织Ⅰ、Ⅲ型胶原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经银杏叶提取物(GbE)灌胃处理后,治疗组肝脏组织Ⅰ、Ⅲ型胶原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及治疗组肝脏组织TIMP-1 mRNA、MMP-1 m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均显著增高(P<0.01),且治疗组TIMP-1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治疗组MMP-1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银杏叶提取物可能通过抑制TIMP-1表达和提高MMP-1 表达而促进Ⅰ、Ⅲ型胶原降解并发挥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MR弥散加权成像(DWI)及张量成像(DTI)对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肝纤维化程度定量分析的能力。方法 应用3.0T MR对8名志愿者、40例慢性病毒性(乙型或丙型)肝炎患者进行DWI及DTI检查,弥散敏感度(b值)选择0,800 s/mm2,比照肝穿病理结果,计算表观弥散系数(ADC)及平均弥散率(MD),分析两种方法定量肝纤维化分期的能力。结果 受试者的肝脏ADC和MD分别为(1.26±0.12)×10-3 mm2/s和(1.39±0.14)×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775,P<0.01)。ADC、MD与纤维化分期呈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686,-0.481,P<0.01);ADC可有效鉴别正常肝脏(S0期)与S2 、S3、S4期纤维化(P<0.05),肝硬化(S4期)与S1、S2、S3期纤维化(P值分别为 0.003,0.041,0.014);MD能有效鉴别S4期与S0、S1期纤维化(P值分别为0.002,0.026),但不能鉴别比较其他各期纤维化(P >0.05)。ADC预测≥S2期、≥S3期及≥S4期纤维化的能力均优于MD(ROC曲线下面积,ADC分别为0.879、0.823、0.866;MD分别为0.796、0.743、0.725)。结论 DWI对肝纤维化分期的定量分析效果全面优于DTI,适合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纤维化评价。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DWI)在评价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程度和炎症活动度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02例慢性乙型肝炎(纤维化组74例,未纤维化组28例)患者和26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MR平扫及DWI检查,设置不同的弥散敏感系数(b)值,测定并比较不同b值时各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和不同肝纤维化程度及不同炎症活动度的ADC值。结果 b值为100和200s/mm2时,各组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值为400、600和800s/mm2时,肝纤维化组ADC值显著低于未纤维化组(P0.05);b值为600和800s/mm2时,肝纤维化组S3及S4期ADC值显著低于S0及S1期(P0.05);b值为100、200和400s/mm2时,不同肝纤维化程度分期ADC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值为800s/mm2时,肝炎炎症活动度组G4级ADC值显著低于G1级(P0.01),不同炎症活动度分级ADC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DWI在评价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程度和炎症活动度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且ADC值与肝纤维化程度和炎症坏死程度均密切相关,b值为800s/mm2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7.
周应媛  张继明 《重庆医学》2015,(14):1876-1878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评价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程度和肝炎活动度的价值。方法设置不同的弥散敏感系数b值对10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炎组)和26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磁共振DWI检查,测定并比较两组肝脏感兴趣区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肝炎组进一步分为纤维化组(n=74)和无纤维化组(n=28)。结果设置b值为100和200 s/mm2时,两组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值为400、600和800 s/mm2时,肝炎组ADC值低于对照组,肝纤维化组ADC值低于无纤维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值为600及800 s/mm2时,肝纤维化组S3及S4期ADC值低于S0及S1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值为100、200和400 s/mm2时,不同肝纤维化程度分期 ADC值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值为800 s/mm2时,不同炎症活动度组G1与G4级的ADC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DWI技术在评价不同分期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程度和活动度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设置b值为800 s/mm2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Slit2/Robo4/Rho信号通路在野百合碱(MCT)导致肝窦阻塞综合征(HSO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3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大鼠给予MCT灌胃(160 mg/kg),分批在造模后第1、2、4天随机处死,正常组第4天处死.收集血液样本和肝组织,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观察肝脏组织学变化,测定肝脏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和肝脏Slit2、Robo4、RhoA、Racl、Cdc42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 mRNA和蛋白的变化.结果 大鼠单次灌胃MCT(160 mg/kg)后,第1天肝窦淤血、肝细胞变性和中央静脉内皮损伤;第2天肝窦淤血扩张明显;第4天肝脏病变加重,可见窦周纤维化.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各实验组大鼠的肝指数均升高(P<0.05),实验组第2、4天AST水平升高(P<0.01),第2天ALT升高(P<0.01).与正常对照比较,各实验组α-SMA表达升高(P<0.01).各实验组Slit2和Robo4 mRNA和蛋白低于正常对照(P<0.01),随着给药时间的延长,实验组大鼠Slit2和Robo4 mRNA和蛋白的表达逐渐降低(P<0.05);而各实验组RhoA、Rac1、Cdc42及MMP-2、MMP-9 mRNA和蛋白高于正常对照组,且表达逐步升高(P<0.05).结论 单次MCT摄入可使大鼠发生HSOS,且肝损伤呈进行性加重.Slit2/Robo4/Rho信号通路、肝星状细胞激活及MMP-2、MMP-9升高可能是MCT致HSOS发生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糖尿病对大鼠肝纤维化组织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金属基质蛋白酶-1(MMP-1)表达的影响。方法 4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肝纤维化组、糖尿病肝纤维化组(双模型组),各10只。糖尿病组和双模型组大鼠腹腔注射链尿佐菌素(STZ)制作糖尿病模型;肝纤维化组和双模型组大鼠皮下注射40%的四氯化碳花生油溶液建立肝纤维化模型。四氯化碳最后一次注射后48h处死大鼠,心脏采血,自动生化检测仪检测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浆清蛋白(ALB)和清蛋白/球蛋白(A/G);化学发光法检测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蛋白(PⅢNP)和Ⅳ型胶原(C-Ⅳ);VG染色观察大鼠肝组织变性坏死和纤维化的程度;RT-PCR检测肝脏组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MMP-1和TIMP-1基因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组比较,肝纤维化组和双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HA、LN、PⅢNP和C-Ⅳ浓度升高以及ALB、A/G下降,α-SMA、TIMP-1/MMP-1、TIMP-1基因表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肝纤维化组比较,双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HA、C-Ⅳ浓度和肝脏纤维化计分升高,α-SMA、TIMP-1、TIMP-1/MMP-1基因表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糖促进了肝纤维化的发展,TIMP-1/MMP-1表达失衡加剧了肝细胞外基质(ECM)的沉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后弥散加权成像(DWI)的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Marmarou致伤装置制备135只不同程度(轻度、中度、重度)DAI的SD大鼠模型,在大鼠致伤后4、8、24 h行磁共振成像检查;另取8只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对各组大鼠的磁共振成像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各组表观弥散系数(ADC).结果 致伤后各组大鼠磁共振成像未发现明确可视性病灶.伤后4 h,各DAI组大鼠ADC值均下降,中、重度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8 h,各DAI组ADC值均升高,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8 h与伤后4 h相比,重度组ADC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度、轻度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24 h,各DAI组ADC值继续升高,以重度DAI组升高最显著.结论 通过测定ADC值可以检测到DAI后常规磁共振成像不能显示的外伤性改变;大鼠DAI急性期ADC值下降,随后上升,其变化幅度可能与DAI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后弥散加权成像(DWI)的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Marmarou致伤装置制备135只不同程度(轻度、中度、重度)DAI的SD大鼠模型,在大鼠致伤后4、8、24 h行磁共振成像检查;另取8只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对各组大鼠的磁共振成像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各组表观弥散系数(ADC)。结果 致伤后各组大鼠磁共振成像未发现明确可视性病灶。伤后4 h,各DAI组大鼠ADC值均下降,中、重度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8 h,各DAI组ADC值均升高,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8 h与伤后4 h相比,重度组ADC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度、轻度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24 h,各DAI组ADC值继续升高,以重度DAI组升高最显著。结论 通过测定ADC值可以检测到DAI后常规磁共振成像不能显示的外伤性改变;大鼠DAI急性期ADC值下降,随后上升,其变化幅度可能与DAI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实时超声弹性成像(RTE)与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肝纤维化分级的临床价值差异。方法选取88例CHB患者为受试对象,均予以RTE和DWI检查。以肝活检病理学检查结果为依据,将88例患者分为S0组、S1~S2级组、S3-S4级组;比较三组RTE指标[弹性评分、剪切波速度(SWV)]、DWI指标[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检测结果差异;经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CHB患者肝纤维化分级与弹性评分、SWV值、ADC值的相关性。结果三组患者弹性评分、SWV值均显示:S0级组S1-S2级组S3-S4级组(P均0.05);ADC值则显示:S0级组S1-S2级组S3-S4级组。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显示,CHB患者肝纤维化分级与弹性评分、SWV值均呈正相关,与ADC值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RTE的弹性评分、SWV值及DWI的ADC值均与CHB患者的肝纤维化分级关系密切,具有一定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对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纤维化和炎症程度的评价价值。 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丽水市中心医院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93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磁共振DWI检查,测量b=100、500和1 000 s/mm2时的ADC值。 结果 b=100 s/mm2时,不同纤维化分期ADC值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值=500和1 000 s/mm2时,不同纤维化分期ADC值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化分期越高,ADC值越低。b=100、500、1 000 s/mm2时,纤维化分期和肝脏ADC之间均呈负相关(P<0.05)。b=100、500、1 000 s/mm2时DWI诊断肝纤维化≥3期(严重纤维化)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6±0.04、0.89±0.06、0.82±0.05,灵敏度分别为76.1%、87.7%、75.6%,特异度分别为58.4%、82.0%、83.6%。b=100 s/mm2时,不同炎症分级ADC值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500和1 000 s/mm2时,不同炎症分级ADC值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炎症分级越高,ADC值越低。b=500、1 000 s/mm2时,炎症分级和肝脏ADC之间均呈负相关(P<0.05)。 结论 磁共振DWI检查ADC值和慢性病毒性肝炎的肝纤维化和炎症程度呈负相关,在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和炎症程度的评价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基因修饰骨髓源性肝干细胞(BDLSC)移植对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肝脏细胞外基质(ECM)积聚的影响.方法 体外将携带人uPA基因的腺病毒(AduPA)转染BDLSC.采用皮下注射CCl4方法 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将纯系Fishe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BDLSC组(尾静脉注入2×104BDLSC)和BDLSC-uPA组(尾静脉注入2×106AduPA转染的BDLSC),各9只.观察各组大鼠肝功能和血清ECM水平的变化;采用半定量逆转录(RT)-PCR方法 检测大鼠肝组织Ⅰ、Ⅲ型胶原(COL Ⅰ、COLⅢ)、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3、9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TIMP)-1、2 mRNA的表达.结果 BDLSC-uPA组大鼠肝功能明显改善;血清ECM水平和羟脯氨酸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和BDLSC组;肝组织COL Ⅰ mRNA(38.9±2.7)、COLⅢ mRNA(8.5±1.6)表达均明显低于模型组和BDLSC组(均P<0.05),MMP-2mRNA(157.5±32.6)、MMP-3 mRNA(105.5±14.6)、MMP-9 mRNA(187.5±22.8)表达均高于模型组和BDLSC组(均P<0.05),而TIMP-1、2 mRNA的表达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PA基因修饰BDLSC移植可能通过上调MMP的表达,促进ECM的降解,从而改善纤维化大鼠的肝功能,抑制大鼠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软肝化坚颗粒对肝纤维化模型C57小鼠肝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TIMP-2)表达的影响。方法 40只C57小鼠被随机分为四组,即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软肝化坚颗粒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10只。采用四氯化碳腹腔注射制造小鼠肝纤维化模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肝组织中MMP-2和TIMP-2的表达,同时进行阳性表达评分及肝组织纤维化评分(S)。结果造模6周结束后各实验组肝组织MMP-2和TIMP-2表达及纤维化评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MP-2/TIMP-2比值软肝化坚高、低剂量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软肝化坚高、低剂量组肝组织MMP-2和TIMP-2表达和纤维化评分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MMP-2和TIMP-2比值也较模型对照组趋于平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软肝化坚颗粒可通过调节C57小鼠肝组织MMP-2和TIMP-2的表达,降低ECM过度沉积,具有抗肝纤维化功效。  相似文献   

16.
反义TIMP-1对实验性肝纤维化中TIMP-1及MMP-13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勇  李睿  周婷  杨军  陆天才  李洪安 《华夏医学》2006,19(6):1056-1059
目的探讨反义TIMP-1对实验性肝纤维化中TIMP-1及MMP-13表达的影响。方法抽提TIMP-1/PCDNA3.1( )重组质粒、PCDNA3.1( )表达质粒,以脂质体Lipofectmine2000包埋;以复合因素复制肝纤维化大鼠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12只N)、肝纤维化组(19只C)、空质粒对照组(19只P)、反义TIMP-1组(11只AT),P组、AT组定期给予腹腔注射脂质体包埋好的PCDNA3.1( )、TIMP-1/PCDNA3.1( )质粒50μg,实验周期满时,取剩余N组(12只)、AT组(11只)、C(11只)、P(10只)肝组织;应用HE染色、VG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进行肝纤维化分级,应用SABC法行切片染色,并采用图像分析系统对阳性部位行灰度值测定;采用SPSS软件做方差分析(多个样本均数的两两比较),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病理学形态分级采用Ridit检验。结果反义TIMP-1质粒组与肝纤维化组、空质粒组相比TIMP-1、MMP-13表达明显减少(P<0.05),空质粒组与肝纤维化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正常对照组与各实验组之间的病理学分级有显著性差异(P<0.05);反义TIMP-1质粒组病理学分级较空质粒组及有明显改善(P<0.05);空质粒组与肝纤维化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反义TIMP-1/PCDNA3.1( )真核细胞表达质粒使TIMP-1、MMP-13的表达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强肝软坚丸对肝纤维化的干预和治疗作用,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120只SPF级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秋水仙碱治疗组、秋水仙碱干预组、强肝软坚丸治疗组、强肝软坚丸干预组6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各组均采用未灭活猪血清腹腔注射造模,每只每次0.5 m L,每周两次,正常对照组给予同剂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各干预组造模同时每日1次灌胃给药:秋水仙碱溶液0.1 g·kg-1(秋水仙碱质量浓度为0.01 g·m L~(-1))、强肝软坚丸溶液2 g·kg-1(药物质量浓度为0.2 g·m L~(-1)),正常组、模型组和各治疗组每天同剂量灭菌水灌胃。于造模第5周末各组均随机抽取5%大鼠断头处死,肝组织病理提示造模成功,第6周初开始分别给予各治疗组药物灌胃,方法和剂量同各干预组。于造模10周结束后禁食12 h,各组均随机取10只大鼠断头处死,采集肝组织标本,通过常规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并进行Masson染色肝纤维化半定量分析;通过免疫组化染色,用图像分析法检测各组肝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1、MMP-2和MMP抑制因子(tissue inhibitor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TIMP)-1、TIMP-2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秋水仙碱组、强肝软坚丸组MMP-1表达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强肝软坚丸可提高肝纤维化大鼠肝脏组织MMP-1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秋水仙碱干预组、强肝软坚丸治疗组和强肝软坚丸干预组MMP-2表达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秋水仙碱组、强肝软坚丸组TIMP-1表达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强肝软坚丸可降低肝纤维化大鼠肝脏组织TIMP-1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余各组TIMP-2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秋水仙碱组、强肝软坚丸组TIMP-2表达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肝软坚丸不仅可改善免疫损伤性肝纤维化大鼠一般情况和肝纤维化程度,也可使免疫损伤性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MMP-1、MMP-2的表达升高,TIMP-1、TIMP-2的表达降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药红丝线草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及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秋水仙碱组、红丝线草高、中、低剂量组共6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用二甲基亚硝胺(DMN)制作肝纤维化模型;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用等体积生理盐水喂养,秋水仙碱组、红丝线草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予秋水仙碱0.1 mg/kg和高、中、低剂量红丝线草喂养各组大鼠,4周后处死,取大鼠肝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中MMP-1及TIMP-1蛋白的表达。结果:模型组MMP-1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组(t=2.57,P<0.05),TIMP-1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t=7.26,P<0.05);与模型组比较,红丝线草高、中剂量组大鼠肝组织中MMP-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t=2.77和2.68,P<0.05),TIMP-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t=2.76和3.63,P<0.05);红丝线草低剂量组MMP-1及TIMP-1蛋白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6和1.41,P>0.05);红丝线草高、中剂量组肝组织中MMP-1及TIMP-1蛋白表达与秋水仙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9、2.68、0.05、0.16,P>0.05)。结论:红丝线草抗肝纤维化机制可能与MMP-1及TIMP-1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9.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评价肝纤维化的临床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评价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纤维化和炎症程度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85例慢性肝炎患者和22名健康志愿者进行前瞻性的DWI检查,选用5个不同b值(100、300、500、800、1000 s/mm2),测量不同b值条件下的肝脏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对慢性肝炎患者肝穿刺病理改变进行纤维化分期和炎症分级.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纤维化分期之间和不同炎症分级之间ADC值的差异,运用Spearman相关分析探讨ADC值变化和纤维化分期、炎症分级之间的相关性.运用受试者工作曲线评估ADC值预测2期及以上肝纤维化、3期及以上肝纤维化、1级及以上炎症活动度的诊断效能.结果 ADC值与纤维化分期之间有中度负相关性,b值取800 s/mm2时相关性最佳(r=-0.697,P=0.000).在不同b值条件下,肝纤维化≤1期与≥12期之间、纤维化≤2期与≥3期之间肝脏ADC值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b值取800 s/mm2时,DWl诊断≥2期肝纤维化的曲线下面积为0.909,以ADC值≤1.26×10-3mm2/s为标准,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6.6%和88.3%;DWI诊断≥3期肝纤维化的曲线下面积为0.917,以ADC值≤1.19×10-3mm2/s为标准,敏感性为80.0%,特异性为91.5%.ADC值与炎症分级之间有轻中度负相关性.当b值取500 s/mm2时,诊断≥1级肝脏炎症活动度的曲线下面积为0.781,以ADC值≤1.54×10-3mm2/s为标准,敏感性为60.0%,特异性为86.4%.结论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可以初步用于肝纤维化的分期和炎症的分级,为临床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后的随访提供了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20.
孙校男  娄国强  王先开 《医学研究杂志》2007,36(12):55-57,F0003
目的初步探讨γ干扰素抗纤维化的分子机制。方法SD大鼠70只,模型对照组和γ干扰素治疗组注射40?l4油剂按0.3ml/100g皮下注射,2次/周,另设正常对照组大鼠10只。γ干扰素治疗组造模同时肌内注射γ干扰素0.2MU/kg,1次/日,模型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肌内注射生理盐水,连续干预12周。第12周末处死所有大鼠。取肝脏标本行常规苏木素-伊红和胶原染色,在光镜观察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和肝纤维化情况并进行评分;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大鼠肝脏Smad3mRNA的表达。结果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和肝纤维化评分显示γ干扰素治疗组大鼠炎症程度、肝纤维化程度与模型对照组大鼠的肝组织炎症程度、肝纤维化程度比较显著改善(P<0.01,P<0.01)。荧光定量RT-PCR检测显示:与正常对照组Smad3mR-NA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肝脏中Smad3mRNA表达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γ干扰素组大鼠肝脏组织中Smad3mRNA表达明显减少(P<0.05)。结论γ干扰素抗实验性肝纤维化作用与下调Smad3mRNA来实现。干预转化生长因子β1信号转导过程是γ干扰素抗肝纤维化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