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miR-147在肺浸润性腺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细胞增殖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关系,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07月我院收治的65例肺浸润性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留取肿瘤组织作为观察组,留取正常肺组织作为对照组,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二组组织中miR-147的表达,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观察组中Ki67和VEGF的表达。结果观察组中miR-147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miR-147的表达在有无胸膜累犯、不同肿瘤最大径、有无淋巴结转移及不同TNM分期的表达中,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147的表达与增殖指数、miR-147和VEGF均呈负相关性(P<0.05)。生存分析显示miR-147的表达与生存时间相关(P<0.05)。结论肺浸润性腺癌中miR-147低表达是肿瘤形成的重要分子事件,其参与肿瘤的进展,miR-147的作用与对细胞增殖和VEGF的调节有关。miR-147的表达可能与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2.
背景 冠心病(CHD)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过程是由多基因调控、多细胞参与的一种复杂慢性炎症过程.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和微小RNA(miRNA)在CHD患者中表达异常,并在其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 探究CHD患者血清lncRNA H19、miRNA-22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9年6...  相似文献   

3.
目的深入调查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清miR-24及其靶标YKL-40的变化及作用机制,探讨血清miR-24作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潜在分子标志物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确诊的患者61例,并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糖尿病诊断标准分为单纯冠心病组(CHD)、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DM+CHD),并且同期选取32例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的人群作为对照组。Gensini积分方法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程度;qRT-PCR检测血清miR-24及靶标YKL-40 mRNA变化;ELISA检测血清YKL-40蛋白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miR-24对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诊断效率。结果 miR-24在DM+CHD组患者血清中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和单纯CHD组,并且单纯CHD组血清miR-24水平也显著低于对照组。相对的,DM+CHD组患者血清YKL-40 mRNA和蛋白水平则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单纯CHD组,同时单纯CHD组也显著高于对照组。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miR-24水平对区分DM+CHD和非DM+CHD以及DM+CHD和CHD患者均具备较高诊断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及其95%CI分别为0.919(95%CI:0.856~0.983)和0.901(95%CI:0.814~0.988)。结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清miR-24呈下调变化趋势并且具有较高DM+CHD诊断价值,提示血清miR-24是潜在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临床早期诊断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母体孕期血清miR-22、Notch1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苏州吴江地区2019年1月—2020年12月出生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孕妇58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住院分娩正常儿童的孕妇308名为对照组。对两组孕妇一般资料及环境暴露因素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单因素及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潜在暴露因素与先天性心脏病之间的潜在关系;使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及Pearson分析miR-22及Notch1表达及潜在关系。结果:观察组外周血清miR-22低于对照组,Notch1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分析显示,miR-22与Notch1呈负相关(P<0.05)。两组孕妇孕期体重增加>15 kg、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孕早中期呼吸道感染、妊娠期合并症、喜吃烧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孕期体重增加>15 kg、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孕早中期呼吸道感染、妊娠期合并症、喜吃烧烤、miR-22水平降低及Notch1升高为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的独立危...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miR-21和miR-155在结肠腺癌中的表达特征,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95例结肠腺癌患者为观察组,选取距肿物边缘>5 cm的正常结肠黏膜69例作为对照组,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2组中miR-21和miR-155的表达。[结果]观察组中miR-21和miR-155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中miR-21和miR-155的表达在不同分化程度、有无癌栓、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的表达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iR-21和miR-155的表达均与增殖指数呈正相关。生存分析显示二者的表达与生存时间有关。[结论]结肠腺癌中miR-21和miR-155高表达是肿瘤形成的促进因素。二者可以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检测miR-21和miR-155的表达对判断预后可能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微小RNA-21(miR-2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80例结肠癌患者,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结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miR-21、VEGF mRNA的表达量;根据miR-21、VEGF表达量的平均值将结肠癌患者分为miR-21高表达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液循环微小RNA(mi)-126的表达及与阿司匹林抵抗(AR)的关系。方法收集牡丹江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15年3月至2017年1月的CHD患者106例,选择同期在院内的健康体检志愿者51例作为对照。检测所有受试者的血小板聚集率并判断是否存在AR,采用RT-PCR法检测血小板的miR-126表达,并分析miR-126与AR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HD组AR的发生率较高(P=0.005),血小板的miR-126明显降低(P=0.000)。与对照组的AR和非AR(NAR)亚组比,CHD的AR和NAR亚组miR-126水平均明显降低(P=0.000)。结论 CHD患者血小板miR-126水平低于健康人,与AR存在相关性,血小板miR126水平降低可能会增加健康人群发生CHD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Th22细胞和IL-22在结核病人外周血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到我院初次就诊的结核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空洞型肺结核组(n=34)、浸润性肺结核组(n=39)和结核性胸膜炎组(n=36),另选择同期到我院体检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n=35),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四组外周血Th22细胞比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四组IL-22表达水平,分析各组Th22细胞比例和IL-22表达水平的变化,并进行二者的相关性分析。结果空洞型肺结核组、浸润性肺结核组、结核性胸膜炎组患者的外周血Th22细胞比例和IL-22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空洞型肺结核组、浸润性肺结核组和结核性胸膜炎组三组间外周血Th22细胞比例及IL-22表达水平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核性胸膜炎组外周血Th22细胞比例与IL-22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 683,P 0. 05),空洞型肺结核组、浸润性肺结核组及对照组外周血Th22细胞比例与IL-22表达水平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均P 0. 05)。结论结核病人外周血中Th22细胞及IL-22水平显著升高,提示Th22细胞及IL-22可能参与了结核病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9.
10.
张进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2):2472-2474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PCa)组织中miR-221和miR-222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茎环RT-PCR的方法检测8例正常前列腺组织、74例PCa组织及其对应的癌旁组织中miR-221和miR-222的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iR-221和miR-222在PCa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其对应癌旁组织(P<0.05)及正常前列腺组织(P<0.05),其中miR-221的水平还与癌组织分化程度(P<0.05)以及远端转移情况(P<0.05)相关。结论 miR-221和miR-222在PCa组织中表达量升高,其中miR-221的水平还与癌组织分化程度与转移相关,可能作为PCa诊断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深入探讨和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308例在我科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老年冠心病患者,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体外循环组(CCABG)32例和非体外循环组(OPCABG)276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效果。结果 与体外循环组相比,非体外循环组30天内死亡率、血管搭桥数、二次开胸率、急性肾衰发生率、呼吸衰竭发生率、新发心房颤动率、输血量、脑梗死发生率以及肺部感染发生率均明显降低,且呼吸机使用时间、气管插管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明显缩短,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能够有效提高老年患者术后效果,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可作为老年冠心病患者外科治疗的首选方法而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冠心病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 - 9(MMP- 9)血清水平以及与冠状动脉内径狭窄程度的关系。探讨MMP- 9在冠心病发病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行冠状动脉造影术诊断为冠心病者 32例 ,另选 3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 ,用 EL ISA法测定两组之间血清 MMP- 9水平 ,并探讨 MMP- 9与冠状动脉内径狭窄程度的关系。结果 冠心病组血清 MMP- 9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 (P<0 .0 1) ,冠状动脉内径狭窄程度与基质金属蛋白酶浓度值呈正相关 (r=0 .6 0 1,P<0 .0 1)。结论  MMP- 9可能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检测血清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在冠心病患者中的水平,探讨血清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水平与冠心病及其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冠心病患者70例,非冠心病患者(对照组)30例,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并根据其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支数将冠心病患者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分别比较3组之间血清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的水平.结果 冠心病组患者血清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冠心病中冠状动脉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血清中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水平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血清中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与冠状动脉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水平是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血清中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进展可能有直接关系.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水平越高,提示冠状动脉病变越严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早发冠心病惠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94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根据年龄分为早发冠心痛组(男性<55岁,女性<65岁)169例和老年冠心病组125例.对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比较二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血脂水平、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痛史、冠心病家族史、吸烟史、饮酒史等,评价其是否存在差异性.结果 早发冠心痛组吸烟、冠心病阳性家族史、血甘油三酯水平高于老年冠心病组(P<0.05),而高血压、糖尿病略低于老年冠心痛组(P>0.05).早发冠心病组患者常以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起病(66.3%比45.6%),冠状动脉病变多为单支病变(44.4%比22.4%),老年冠心病组以多支病变为主.结论 吸烟、冠心病阳性家族史、血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在早发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早发冠心痛以单支冠状动脉病变为主.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中脂源性激素促酰化蛋白浓度的变化,并进一步研究促酰化蛋白与冠心病患者血脂变化的相关性,收集冠心病患者62例,正常健康者47例,记录临床资料,包括身高、体重、性别、年龄和血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促酰化蛋白浓度,并用酶法检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l和载脂蛋白B100水平。结果发现,冠心病患者促酰化蛋白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冠心病组体重指数、血压及血浆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及载脂蛋白B100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冠心病患者血浆促酰化蛋白与体重指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100呈显著正相关(分别为r=0.42,p<0.01;r=0.36,p<0.01;r=0.20,p<0.05;r=0.31,p<0.05;r=0.45,p<0.01)。结果提示,促酰化蛋白参与了冠心病患者脂质代谢紊乱的发生,血浆促酰化蛋白水平可作为评估冠心病发病危险因素的一项新指标。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中脂源性激素促酰化蛋白浓度的变化,并进一步研究促酰化蛋白与冠心病患者血脂变化的相关性,收集冠心病患者62例,正常健康者47例,记录临床资料,包括身高、体重、性别、年龄和血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促酰化蛋白浓度,并用酶法检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1和载脂蛋白B100水平.结果发现,冠心病患者促酰化蛋白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冠心病组体重指数、血压及血浆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及载脂蛋白B100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冠心病患者血浆促酰化蛋白与体重指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100呈显著正相关(分别为r=0.42,P<0.01;r=0.36,P<0.01;r=0.20,P<0.05;r=0.31,P<0.05;r=0.45,P<0.01).结果提示,促酰化蛋白参与了冠心痛患者脂质代谢紊乱的发生,血浆促酰化蛋白水平可作为评估冠心病发病危险因素的一项新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冠状动脉杂交术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中远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从2012年1月到2014年6月,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状动脉多支病变,适宜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及PCI处理的冠心病患者102例,随机分为两组:冠状动脉杂交术组(n=53)和PCI组(n=49),治疗目标为达到最大限度完全血运重建。术后1、3、6、9、12个月及两年随访,术后12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评估靶血管通畅率及SYNTAX评分,记录患者临床状况及心血管不良事件,评价两组患者两年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生存率。结果冠状动脉杂交术组造影剂用量低于PCI组(P0.001),两组IABP支持、监护室时间、LCX及RCA置入支架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杂交术组平均住院时间、总支架长度及术后hs-CRP峰值低于PCI组,冠状动脉杂交术组造影剂肾病、急性心衰、复发心绞痛及术后低血压发生率也低于PCI组(P0.05),两组院内再次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脑血管意外及死亡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随访2.4年,平均16.2±11.3个月。随访期间冠状动脉杂交术组再次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急性心衰及复发心绞痛发生率低于PCI组(分别是1.9%比8.2%、1.9%比8.2%、3.8%比12.2%、5.7%比14.3%,P0.05),两组脑血管意外、主要出血事件及死亡差异无显著性;冠状动脉杂交术组两年总死亡率为3.8%,PCI组为4.1%。冠状动脉杂交术组术后1年靶血管通畅率为94.1%,高于PCI组的85.1%,SYNTAX评分低于PCI组(P0.05)。结论与PCI术相比,冠状动脉杂交术可以减少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治疗后中远期不良事件,且手术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EH)合并冠心病(CHD)患者血清Apelin水平,并探讨其在冠心病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3年12月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6例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有无合并冠心病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并冠心病组(EH并CHD组)53例、原发性高血压组(EH组)43例。检测两组血清Apelin水平、生物化学指标,计算体质指数,EH并CHD组行冠状动脉造影,计算Syntax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EH并CHD组血清Apelin水平明显低于EH组(1.83±0.71μg/L比2.28±0.82μg/L,P<0.05)。(2)随着Syntax评分增高,Apelin水平越低。(3)经Pearson相关分析,EH并CHD组血清Apelin与体质指数、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呈负相关。(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Apelin降低是高血压患者发生冠心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OR=0.475,95%CI:0.163~0.838,P<0.05)。结论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相比,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清Apelin水平进一步降低,提示血清Apelin水平测定可预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合并冠心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临床干预的达标情况.方法 利用电子病例管理系统回顾性检索2010年4月、5月首次住院的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115例,比较首次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指标水平的变化,同时观察随访期间不良事件.结果 高危患者首次住院期间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达标率分别为22.1%、50%、35.3%;随访期间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达标率分别为57.4%、70.6%、70.6%.随访期间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达标率均较住院期间有升高(P=0.024,P<0.001).极高危患者首次住院期间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达标率分别为2.1%、19.1%、8.5%.随访期间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达标率分别为10.6%、46.8%、44.7%.高危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达标率均高于极高危患者(均P<0.001).肌痛发生率低,未见明显肝肾功能损害和横纹肌溶解,不良事件发生率低.结论 冠心病患者血脂干预与达标仍有距离,临床要重视高危和极高危患者的强化血脂治疗和达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及冠心病危险因素对其的影响。方法分析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的384例患者临床资料,应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胱抑素C浓度,从冠心病病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等方面研究血清胱抑素C水平在冠心病患者间的分布特征;通过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研究相关危险因素对其的影响。结果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血清胱抑素C水平升高。冠心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随着年龄增高有升高趋势。性别、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史、家族史等危险因素对冠心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无影响。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是影响冠心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的主要因素。结论在冠心病人群中血清胱抑素C水平主要受年龄等危险因素的影响。冠心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并且可能与冠心病的病情有关,在冠心病临床治疗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