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支气管哮喘患儿诱导痰IL-17水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及临床缓解期诱导痰上清液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TGF-β)水平,探讨其在哮喘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25例、慢性持续期15例、缓解期17例及健康对照儿童13例诱导痰,采用ELISA法测定诱导痰上清液IL-17I、L-6及TGF-β水平,比较各组细胞因子水平差异。结果: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诱导痰上清液IL-17浓度为(855.39±46.89)pg/ml,慢性持续期为(705.63±46.29)pg/ml,临床缓解期为(597.09±60.26)pg/ml,健康对照儿童为(434.12±43.63)pg/ml,哮喘患儿诱导痰上清液IL-17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儿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哮喘急性发作期IL-17水平显著高于慢性持续期、缓解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患儿急性期IL-6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TGF-β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诱导痰上清液IL-6I、L-17表达增加在哮喘发病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医学综述》2016,(11)
目的探讨诱导痰中炎性指标检测对支气管哮喘病情和疗效评估的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收治的60例初诊支气管哮喘患者作为哮喘组,其中轻度支气管哮喘17例,中度支气管哮喘24例,重度支气管哮喘19例;同期选择在医院治疗的5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作为COPD组;另选择同期在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轻-中度支气管哮喘患者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干粉剂,重度支气管哮喘患者同时吸入硫酸沙丁胺醇气雾剂。记录哮喘组治疗前后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及成人哮喘生命质量评分表(AQLQ)评分,并检测三组受试者(哮喘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检测)诱导痰中嗜酸粒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结果哮喘组治疗后FEV1、FEV1%及AQLQ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3.9±0.6)L比(1.8±0.4)L,(78.1±10.5)%比(49.6±7.9)%,(4.31±0.62)分比(1.11±0.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组治疗后嗜酸粒细胞百分比、ECP均显著低于治疗前[0.084±0.013比0.231±0.049,(175±14)μg/L比(438±25)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组嗜酸粒细胞、淋巴细胞、ECP水平分别为(0.231±0.049)、(0.076±0.022)、(438±25)μg/L,显著高于对照组[(0.012±0.003)、(0.016±0.003)、(44±8)μg/L]和COPD组[(0.038±0.006)、(0.035±0.005)、(52±9)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嗜酸粒细胞百分比、ECP水平显著高于中度组和轻度组,中度组嗜酸粒细胞百分比、ECP水平显著高于轻度组(P<0.05)。结论检测诱导痰中炎性指标,有助于评估支气管哮喘的病情及治疗效果,且该方法简单,可重复操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测定哮喘患儿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及相关性,探讨其在哮喘免疫学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50例哮喘患儿及30例健康儿童血清中IL-17及IL-8水平,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哮喘组血清中IL-17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t=2.156,P〈0.05);哮喘组血清中IL-8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t=2.463,P〈0.05);直线相关分析表明,哮喘患儿血清中IL-17与IL-8水平之间无相关性(n=33,r=0.234,P〉0.05)。结论:IL-17及IL-8两者均可能参与了哮喘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支气管哮喘患者诱导痰上清白细胞介素(IL)-17、IL-38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4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作为观察组,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单次采集对照组患者的诱导痰上清,并分别于哮喘急性发作期与治疗缓解期时采集观察组的诱导痰上清.分别比较两组诱导痰上清中IL-17、IL-38水平,并分析观察组IL-17、IL-38与各肺功能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患者哮喘急性发作期时诱导痰上清中的IL-17水平高于缓解期水平及对照组,IL-38水平低于缓解期水平及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哮喘治疗缓解期时IL-38水平也低于对照组(P<0.05).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诱导痰上清中IL-17水平与IL-38水平呈负相关,IL-17水平与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呼气流量峰值(PEF)、用力呼气50%肺活量的瞬间流量(FEF50%)、用力呼气75%肺活量的瞬间流量(FEF75%)、FEV1与预测值百分比、PEF与预测值百分比、FEF50%与预测值百分比呈负相关,IL-38水平与以上指标均呈正相关(均P<0.05).而临床缓解期哮喘患者IL-17、IL-38水平与以上各肺功能指标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支气管哮喘患者诱导痰上清IL-17水平升高,IL-18水平降低,IL-17、IL-38可能参与哮喘的发病,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哮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5.
邱燕霞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7):815-816
目的探讨哮喘患儿诱导痰中嗜酸粒细胞(EOS),白介素-5(IL-5)与哮喘发病的关系,并评价诱导痰在小儿哮喘研究中的应用。方法对30例住院的急性支气管哮喘患儿(哮喘组),30例健康儿童(对照组),15例经规范化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6~12月的哮喘缓解儿童(缓解组)用5%高渗盐水进行超声雾化诱导痰液,以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诱导痰中IL-5水平,并同时进行诱导痰中EOS计数。结果EOS与白介素-5在哮喘患儿诱导痰中有过度表达,提示EOS与IL-5在哮喘发病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诱导痰检查具有安全,简单,结果重复性强的优点,能较好的反映患儿气道慢性炎症,对于小儿哮喘的研究具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支气管哮喘(哮喘)是一种儿童时期最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目前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近年来,一种新型细胞Th17分泌的以白细胞介素17为主的细胞因子在哮喘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既介导哮喘中性粒细胞性呼吸道炎症,也与呼吸道重塑和呼吸道高反应密切相关,这一发现能更深入地了解哮喘的发病机制,而且如果能作为诊疗手段的突破口,将对儿童哮喘治疗进展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按照GINA方案吸入皮质激素治疗儿童哮喘急性发作前后其气道炎性细胞的变化:方法对55例哮喘发作期儿童的新鲜痰涂片做细胞学分类计数,同步检测肺通气功能。结果嗜酸细胞是上呼吸道感染诱因组明显低于非感染诱因组,中性粒细胞则是上呼吸道感染诱因组明显高于非感染诱因组,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均〈0.01)。在非吸入激素组和不正规吸入激素组嗜酸细胞均明显高于正规吸入激素组,而正规吸入激素组的嗜酸细胞数则在正常范围,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在正规吸入激素组和不正规吸入激素组肺功能都正常,而非吸入激素组的肺功能则低于正常范围,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正规吸入皮质激素可改善急性哮喘发作患儿肺通气功能,显著降低气道内嗜酸细胞的数量,因此必须按照GINA方案正规执行吸入皮质激素治疗,以达到哮喘完全控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观察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白细胞介素-23(inter-leukin-23,IL-23)浓度的变化,探讨IL-23/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cells 17,Th17)轴在支气管哮喘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82例支气管哮喘患儿,以性别和年龄相匹配的40例门诊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支气管哮喘患儿急性期、急性缓解期(规范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42天)及健康对照组血清中IL-17、IL-23浓度变化。结果①急性期、急性缓解期IL-17浓度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急性期、急性缓解期血清中 IL-23浓度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IL-17、IL-23参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吸入性糖皮性质激素对IL-17、IL-23有降低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和分期的支气管哮喘患者诱导痰中IL-17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收集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A组)27例,其中轻度者15例,中重度者12例,正常对照组(C组:)20例,经治疗后缓解的A组哮喘患者(B组)27例。测量A、B和C组研究对象诱导痰中的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百分比(Neu/Leu%),并测定1 s用力呼气容积(FEv.)占预计值%(FFV,%),用夹心法ELISA诱导痰上清液中IL-17浓度。结果:A组的IL-17的浓度为(37.22±5.67)ng/L,明显高于C组(27.96±3.26)ng/I.和B组(30.20±3.99)ng/L,差异均具有显著性(均P<0.05);A组(55±4)%、B组(72±7)%的FEV1%均明显低于C组(97±3)%(均,P<0.05);诱导痰Neu/Leu%分别为:A组(37.2±10.4)%、B组(26.2±4.2)%、C组(24.1±3.9)%,A组与B组和C组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5),B组与C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发现,在哮喘急性发作组(A组)中,Neu/Leu%与IL-17的浓度呈正相关(r=0.80,P<0.01);FEV1%与IL-17的浓度呈负相关(r=-0.41,P<0.05);FEV,%也与Neu/Leu%数量呈负相关(r=-0.64,P<0.01)。在哮喘缓解组(B组)中,Neu/Len%与IL-17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42,P<0.05),而FEV1%与IL-17无明显相关。结论:在哮喘急性发作、加重及恶化的患者诱导痰中,IL-17水平升高;IL-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观察Th17细胞及其相关因子白细胞介素( IL)-17、IL-6在再生障碍性贫血( AA)患者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50例AA患者分为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AAA)组(n=24)和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组(n=26),选择同期25例门诊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PBMCs Th17/CD4+细胞比例,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IL-17和IL-6表达水平,并分析血清IL-17、IL-6表达水平与Th17细胞的相关性。结果 AAA组及CAA组患者PBMCs的Th17/CD4+细胞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AAA组与CAA组Th17/CD4+细胞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AA组及CAA组患者血清IL-17和IL-6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AAA组与CAA组血清IL-17和IL-6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A患者PBMCs Th17细胞比例与血清IL-17、IL-6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1=0.714,r2=0.675,P<0.05)。结论 Th17细胞及其相关因子IL-17和IL-6在CAA和AAA免疫发病机制中均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研究哮喘患儿诱导痰中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黏附分子、T细胞亚群含量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将本院收治的12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纳入观察组、将同期体检的120例健康儿童纳入对照组,收集诱导痰后检测ECP、MMPs、黏附分子、T细胞亚群含量.结果:观察组诱导痰中ECP、MMP2、MMP9的含量高于对照组,TIMP1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诱导痰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黏附分子-1(VCAM-1)、E-选择素(E-selectin)、p-选择素(P-selectin)、CD44含量均高于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诱导痰中Th1细胞、CD4+ CD25+T细胞和CD8+ CD28 T细胞含量低于对照组,Th2细胞、Th17细胞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哮喘患儿诱导痰中ECP、MMPs、黏附分子、T细胞亚群含量异常,并且与嗜酸性粒细胞过度活化、气道重塑、免疫功能失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者诱导痰中白介素17(IL-17)、白介素8(IL-8)的水平,并分析与气道炎症的关系。方法分别选择轻度(轻度组)、中度(中度组)和重度(重度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20例、18例和15例,正常对照组15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诱导痰IL-17和IL-8浓度。结果 IL-17水平重度组与轻度组、中度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IL-8在重度组显著升高,在轻度和中度组亦有升高趋势,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17及IL-8可能参与气道炎症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血清白细胞介素17及白三烯B4在支气管哮喘患儿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17、白三烯B4(LTB4)的水平。方法 60例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根据哮喘的程度分为轻、中、重度3个组(各20例),选择同期体检的健康儿童28例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17、LTB4的水平。结果 60例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IL-17及LTB4的平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不同程度的哮喘患儿IL-17及LTB4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直线相关分析表明,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IL-17与LTB4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哮喘患儿IL-17与LTB4的水平均升高,其水平高低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观察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中白细胞介素( IL-17)水平变化,分析IL-17在支气管哮喘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严格按照标准纳入80例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患儿,以性别和年龄相匹配的40例门诊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法测定支气管哮喘患儿及健康对照组血清中IL-17浓度;免疫比浊法测定免疫球蛋白E( IgE)。结果①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IL-17中浓度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②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IL-17与IgE呈正相关(r=0.761,P〈0.05);③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IL-17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呈正相关(r=0.619,P〈0.05)。结论IL-17与IgE有密切联系,共同参与了哮喘的发病。 IL-17通过促进中性粒细胞的增殖与募集,在支气管哮喘的发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痰液诱导法在支气管哮喘)患儿痰液细胞分析中的应用。方法:60例哮喘患儿分为急性发作期组(34例)和哮喘缓解期组(26例),25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高渗盐水诱导儿童吐痰,瑞氏染色法进行痰液总细胞及细胞分类计数。结果:3组最大呼气流量(PEF)下降差异无显著性,哮喘急性发作期组痰液细胞总数(TCC)、嗜酸性粒细胞数(E0)、中性粒细胞数(N)均显著高于哮喘缓解期组和正常对照组。结论:痰液诱导法简便、安全、准确,通过痰液诱导分析哮喘患儿痰液细胞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哮喘豚鼠肺组织SOD、MDA、IL—2及IL—6含量的变化及氨茶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白细胞介素-2(IL-2)及白细胞介素-6(IL-6)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及氨茶碱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豚鼠24只,随机分成对照组、哮喘组、氨茶碱组,采用卵蛋白致敏豚鼠建立哮喘模型,对照组给予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代替卵蛋白,氨茶碱组于激发前半小时腹腔注射氨茶碱100mg.kg-1,余处理同哮喘组.末次激发后18-24小时取肺组织制成匀浆,测定SOD、MDA、IL-2、IL-6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哮喘组SOD活性明显下降(P均<0.01),MDA、IL-2、IL-6的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哮喘组比较,氨茶碱组SOD逐渐回升(P<0.05,P<0.01,P<0.05),MDA、IL-2、IL-6逐渐下降(P<0.01).结论①氧自由基、IL-2及IL-6参与了哮喘时气道致炎作用;②氨茶碱能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抑制脂质过氧化产物的形成,同时能降低IL-2和IL-6的释放,具有抗炎及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