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3 毫秒
1.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疑似患者隔离住院期间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与知觉压力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表(PCL-5)、知觉压力量表(PSS-10)对西南地区某三甲医院住院隔离期间的新冠肺炎疑似患者进行连续抽样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对PCL-5与PSS-10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93例新冠肺炎疑似患者PCL-5平均得分(17.0±11.6)分,PSS-10平均得分(16.7±5.2)分。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PCL-5得分与PSS-10得分存在正相关(r=0.722,P=0.000)。结论新冠肺炎疑似患者隔离住院期间PTSD症状发生发展与患者早期知觉压力有一定关系,提示医务人员应当在疑似患者隔离筛查期间,早期对患者知觉压力水平进行识别并给予有效干预,以更好地减少PTSD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新冠肺炎疫情下护理人员的焦虑程度.方法 采用问卷星平台进行网络调查.设计情境焦虑量表、不确定感量表、特定困扰量表和工作压力量表,分析了四种量表统计的焦虑值,基于护理人员的社会属性进行焦虑情况的卡方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情境焦虑量表平均得分(61.4±11.47);不确定感量表平均得分(46...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新冠肺炎康复者社会支持对睡眠和抑郁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旨在为改善新冠肺炎康复者睡眠和抑郁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1月―2022年7月湖南省长沙市捐献恢复期血浆的120名新冠肺炎康复者,采用一般资料问卷、社会支持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匹兹堡睡眠量表、病人健康问卷进行调查,得到有效问卷120份。采用mplus 8.7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焦虑在社会支持、睡眠和抑郁间的中介效应。结果 :新冠肺炎康复者普遍存在焦虑、睡眠障碍和抑郁症状。焦虑与睡眠、抑郁呈正相关;社会支持与焦虑呈负相关;社会支持通过焦虑的中介作用影响睡眠和抑郁。结论 :社会支持可以改善新冠肺炎康复者的睡眠和抑郁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危重患者睡眠质量及焦虑水平现状,为调节睡眠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一般问卷调查法,使用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及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湖北某三甲医院(定点收治)某病区40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进行调查,应用描述性分析、单因素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讨论其睡眠相关影响因素及焦虑水平。结果本组新冠肺炎危重患者PSQI总分(14.67±4.67)分,SAS总分(51.55±10.10)分。睡眠质量与焦虑经Pearson分析呈正相关(r=0.923)。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以婚姻状况、是否独生子女、患者主观认为疫情严重程度以及焦虑状态是影响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睡眠质量的主要因素。结论新冠肺炎危重患者睡眠质量整体较差,应完善相关应急措施,加强对新冠肺炎危重患者心理疏导及新冠肺炎相关知识培训,减轻焦虑,提高睡眠质量,促进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医学生生命意义感与死亡态度的关系.方法:采用生命意义量表和死亡态度问卷,对757名医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医学生的生命意义感得分不高,平均分为(99.29±17.37);多数医学生偏向于中立接受死亡,其均分(3.90±0.77)接近4分;医学生生命意义感得分与死亡恐惧、逃离接受及趋近接受死亡显著负相关,与中立接受显著正相关;医学生生命意义感得分进入死亡态度的回归方程.结论:医学生的生命意义感与死亡态度显著相关,并对其有较为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病房医护人员焦虑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心理评估及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新冠肺炎隔离病房医护人员70例,应用情绪自评量表(DASS-21)、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简易应对方式量表进行调查,采用描述性分析、单因素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探讨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新冠肺炎隔离病房医护人员70例中存在焦虑情绪62例(88.6%),无焦虑8例。焦虑组与非焦虑组在职称、睡眠评分、消极应对评分、压力评分、抑郁发生率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抑郁、睡眠质量低下、消极应对方式是焦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新冠肺炎隔离病房医护人员普遍存在焦虑情绪,应高度关注医护人员的心理状况,努力改善其睡眠质量和应对方式,加强心理疏导,保障以最佳状态投入疫情防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及其与临床特征和实验室特点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日至2020年5月10日武汉雷神山医院收治入院的确诊为新冠肺炎重症及危重症患者371例,采用医院焦虑抑郁情绪量表(HAD)、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焦虑、抑郁症状。通过电子病历收集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指标。对焦虑、抑郁的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基于HAD和SAS量表,焦虑发生率分别为22.91%和24.26%。基于HAD和SDS量表,抑郁发生率分别为16.17%和9.43%。焦虑或抑郁组中未婚女性较多。焦虑或抑郁得分与核酸转阴性时间呈显著性负相关。焦虑和抑郁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明显升高。焦虑抑郁患者淋巴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肌酐均有显著性地降低。血肌酐水平与焦虑或抑郁得分呈显著性负相关。IL-6每上升1个单位和淋巴细胞计数每下降1个单位,焦虑或抑郁的风险比分别增加10.7%和68.9%。结论:有焦虑、抑郁症状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与无焦虑、抑郁症状的患者相比,具有不同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特点,可能导致患者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冠肺炎期间天津市高职院校护理学生社交焦虑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采取有效的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运用一般资料问卷、交往焦虑量表、心理弹性量表于2020年3月至6月对我系3个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我校护生的社会焦虑总分高于全国常模;性别、是否独生子女、人际关系、心理弹性是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应该帮助学生增强自我认知、减少自我关注,提高心理防御能力、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传染性疾病大流行期间的居家措施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的疾病康复及生活质量是否存在一定的影响及其对社会医疗保健服务所带来的挑战。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期间在某医院就诊的确诊PD患者30例,收集患者疫情发生前与居家隔离期两时期的运动与非运动症状的评分进行自身前后对照,(包括患者各项基本信息、Hoehn-Yahr(H-Y)分期量表、改良的Webster评分、Schwab-England残疾量表、MMSE智力量表、HAMD抑郁量表、HAMA焦虑量表、PSQI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DQL-39生活质量评价量表),使用配对t检验或秩和检验分析差异。结果 与疫情发生前相比,居家隔离期PD患者在H-Y分期、Webster评分及Schwab-England残疾评分中运动功能显著恶化(P <0.05);在抑郁、焦虑、睡眠质量的评分中也显示出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P <0.01);同时生活质量严重下降(P <0.01);但智力评价未见差异(P> 0.05)。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传染性疾病大流行期间对...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某部队医院住院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对入住该院的6个科室患者进行症状自评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及医院焦虑抑郁量表的测评并分析结果。结果:军人与非军人的SCL-90各项因子得分差异除强迫因子外均有统计学意义,手术患者与非手术患者、病重患者与普通患者的躯体化因子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AD中军人与非军人的抑郁、焦虑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手术与非手术患者的抑郁因子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CL-90得分与社会支持总分呈负相关,焦虑、抑郁得分与社会支持总分呈负相关。结论:军人的心理健康状况高于一般人群,手术或病重可能会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社会支持因素及文化程度对患者心理状况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流行期间,某隔离点隔离观察者心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运用“互联网+认知行为”方法,通过腾讯问卷平台创建宾馆隔离人群心理状况调查表网络问卷,对2020年3~4月进入某隔离宾馆的隔离观察者进行焦虑、抑郁状况调查,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 共调查332人,纳入分析314人,存在焦虑症状18人,占5.7%;存在抑郁症状204人,占65.0%。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性别为女性(OR=5.182,95%CI:1.731~15.513,P=0.038)、近两周失眠(OR=6.449,95%CI:2.239~18.575,P=0.016)以及在意别人的看法(OR=6.763,95%CI:1.973~23.181,P=0.022)是隔离观察者焦虑发生的危险因素;而职业性质为体力工作(OR=6.229,95%CI:1.873~20.721,P=0.003)是隔离观察者抑郁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在进行隔离观察者医学观察工作中,应多关注女性、有失眠情况、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以及从事体力工作的隔离观察者心理状况变化,加强与其交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集中医学隔离观察点社区医务人员同情疲劳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医务人员心理健康干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2020年9—10月,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问卷、职业生命质量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上海2个区、1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与集中隔离观察点工作的213名医务人员开展调查,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一般自我效能感、领悟社会支持状态的医务人员的同情疲劳程度,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同情疲劳的3个维度中,213名医务人员同情满意得分为33.00(28.25,37.75)分,超临界值者141人(66.20%);职业倦怠得分为26.00(21.50,30.50)分,超临界值者96人(45.07%);继发性创伤应激得分为25.00(20.50,29.50)分,超临界值者192人(90.1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0 h者相比,污染区工作日均时长>8 h者的同情疲劳程度较高(OR=7.787,95%CI:1.127~53.820,P<0.05);与工作较满意者相比,较不满意者的同情疲劳程度较高(OR=6.209,95%CI:1.474~26.157,P<0.05);与压力一般及较小者相比,压力较大者的同情疲劳程度较高(OR=2.567,95%CI:1.228~5.366,P<0.05);与自信心很高者相比,自信心偏低、自信心较高者的同情疲劳程度均较高(OR=13.519,95%CI:3.394~53.848;OR=3.462,95%CI:1.038~11.548;均P<0.05);与领悟社会支持感高者相比,领悟社会支持感低者的同情疲劳程度较高(OR=2.071,95%CI:1.027~4.175,P<0.05)。结论集中医学隔离观察点医务人员同情疲劳状况待改善,应重点关注污染区日均工作时长较长、工作满意度较低、工作压力较大、一般自我效能感较差、领悟社会支持较差者的同情疲劳状况,及时干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新冠”爆发后在集中隔离措施下,在院护理实习生的心理状况及睡眠质量,为未来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干预和睡眠改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在院的95名护理实习生进行一般资料、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进行调查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单因素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分别探讨实习生现阶段的心理和睡眠状况、可能的影响因素以及心理状况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结果 护理实习生的SAS、SDS和PSQI评分得分分别为37.79±6.59分、43.98±9.74、5.20±3.14分,与国内常模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焦虑和抑郁分别与睡眠质量呈正相关 (r值分别为0.508和0.546)。单因素分析显示集中隔离之前是否接触过湖北籍人员以在集中隔离期间是否出现过发烧症状是影响实习生焦虑、抑郁和睡眠质量的主要因素。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爆发期间,在医院集中隔离的护理实习生存在明显的焦虑和抑郁状态,其睡眠质量受到影响,需要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干预,以提升身心健康,改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HIV/AIDS 患者的歧视感与心理健康状况、不安全性行为的相关性。方法:2012 年4 月到2013 年3 月,对长沙市HIV/AIDS 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一般情况调查表、自制患者性行为特征问卷、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 和AIDS 歧视心理测量量表。结果:歧视感总分及4 个维度的得分与焦虑抑郁得分呈正相关,与不安全性行为中的告知情况存在相关关系,而与不安全性行为的其他方面无相关关系。分层回归结果显示歧视感对心理健康状况有影响。结论:HIV/AIDS 患者的歧视感处于中上水平。歧视感对心理健康状况有影响,对不安全性行为无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新冠肺炎疫情下住院患儿家长自我效能、社会支持与焦虑的现状,为疫情期间降低住院患儿家长焦虑情绪提供有效措施。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问卷、自我效能感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及社会支持量表对198名住院患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高中以下和大专以上文化住院患儿家长在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和焦虑总分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我效能总分、社会支持总分与焦虑总分呈负相关(r=-0.210,-0.198,P0.05),自我效能总分与社会支持总分呈正相关(r=0.285,P0.05);线性回归结果显示:文化程度、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纳入回归模型,可解释变异的16.7%。结论:在新冠肺炎疫情下住院患儿家长文化程度越高,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水平越高,焦虑情绪会降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正念减压(M BSR)与心理健康教育对新冠肺炎隔离病房工作的一线医护人员心理干预的效果比较.方法 选取2020年3月12-22日武汉市第五医院新冠肺炎隔离病房参与防疫工作的医护人员118名,随机分成心理健康教育组(n=60)和MBSR组(n=58),心理健康教育组采用系统的应激相关心理健康教育,MBSR组采用系统的MBSR训练,干预前后分别运用应激(压力)反应量表(SRQ)、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抑郁调查量表(PHQ-9)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进行评估.结果 两组医护人员在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学历、工龄、科室类型等基本资料及干预前应激反应、焦虑抑郁、应对方式得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医护人员在应激反应总分、躯体反应因子得分、行为反应因子得分较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MBSR组上述指标得分低于心理健康教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情绪反应因子得分中,MBSR组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心理健康教育组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MBSR组医务人员焦虑、抑郁人数少于心理健康教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MBSR组医务人员积极应对得分高于心理健康教育组,消极应对得分低于心理健康教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理健康教育和MBSR用于新冠肺炎隔离病房医护人员均能降低应激反应,改善情绪,转变应对方式,且MBSR效果优于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新冠疫情期间养老护理员死亡焦虑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方法,对济南市和菏泽市5家养老机构中236位养老护理员进行问卷调查,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死亡焦虑量表、心理社会相关量表等.结果 236位养老护理员的死亡焦虑得分为(6.87±3.35)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性别、接受过死亡教育课程、自觉健康状况、自尊、心理弹性和领悟社会支持是养老护理员死亡焦虑的影响因素.结论 养老护理员死亡焦虑现状不容乐观,而防控死亡焦虑情绪、提升心理健康水平需要从提高护理员躯体健康状况(尤其女性)、开展死亡教育、提高自尊程度和心理弹性、增加多层面社会支持力度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检验生命意义感量表(MLQ)在中国士官群体中的信效度.方法 采用方便取样,抽取574名士官学员,将样本总量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探索性因素分析(n=278),另一部分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n=296).用生活满意度(SWLS)量表、抑郁(SDA)量表、焦虑(SAS)量表作为MLQ量表的效标效度.结果 (1)探索性因素分析提取了2个因子,分别是生命意义感因子和寻求意义感因子,累计贡献率为61.02%,项目负荷在0.62-0.85之间.验证性因素分析证明了结构的有效性(x2=32.82,GFI=0.97,AGFI=0.94,NFI=0.96,CFI=0.98,RMSEA=0.06).(2)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是0.79,存在生命意义感分量表和寻找意义感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0和0.78.(3)存在生命意义(MLQ-P)与生活满意度(SWLS)呈正相关(r=0.21,P<0.01),与抑郁(SDS)和焦虑(SAS)呈负相关(r=-0.50,-0.43,P<0.01);寻找生命意义(MLQ-S)与存在生命意义(MLQ-P)呈正相关(r=0.31,P<0.01).(4)大学生和军人群体在生命意义感和寻找生命意义感得分上有显著差异(t=38.13,P<0.001,t=25.07,P<0.001).结论 生命意义感量表在中国士官群体中的信效度良好.  相似文献   

19.
心脏手术患者术前焦虑与抑郁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人口学变量和手术不确定感等因素对择期心脏手术患者术前焦虑、抑郁状况的影响.方法 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和心脏手术术前焦虑、抑郁自编问卷对已住院择期心脏手术97例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相关因素对焦虑、抑郁的影响.结果 焦虑阳性检出率为27%,抑郁阳性检出率为20%,焦虑和抑郁同时存在的阳性检出率为14%.性别在焦虑和抑郁得分上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01)=3.51,P<0.01;T(101)=2.78,P<0.01];文化程度对焦虑得分的影响不显著[F(3,98)=1.06,P=0.37];文化程度对抑郁得分的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98)=4.10,P<0.01].与手术不确定感有关的3个项目"心里想的都是有关手术的事"、"担心手术失败"、"担心手术后恢复得不好"对焦虑、抑郁得分的影响均具有非常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心脏患者的术前焦虑和抑郁状况受到多种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临床上应综合考查多种测量指标,而手术不确定感对焦虑和抑郁的程度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学生抗逆力水平及其影响因素,针对性地提出提高医学生抗逆力的策略,以提升医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法,使用抗逆力评价量表对四川某医学院校384名医学生开展问卷调查。结果 疫情期间医学生抗逆力评价量表得分为(71.12±13.47)分,不同性别和居住地的医学生量表总分及3个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同家庭年收入的医学生量表总分及力量性、乐观性两个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学生抗逆力处于中等偏高水平,学校要建立危机干预、缓冲系统,健全抗逆力培养体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抗逆力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