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医学的气血运行学说从古埃及开始就建立在尸体解剖的基础上,随着解剖学和生理学的发展而不断改进和完善。然而,中医学有关气血运行的经络学说并不是通过解剖学和生理学方法 建立起来的,因而产生了"经络是客观存在的,还是虚幻的?"之争论。所以,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外人数众多的各个学科的学者们花费了不计其数、无法计量的人力和物力研究经络的本质,探寻经络系统实体化和实质化,并未取得突破性成果。在针灸镇痛和针刺麻醉的可靠效果基础上开展的机制和原理研究获得了毋庸置疑的成果。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专门召开"关于针灸的公认发展"会议,确认了针灸镇痛的效果,从而使古老的中国针灸疗法在国际上得到认可和运用。所以,针灸镇痛的实验研究为针灸机制和经络本质的研究,乃至其他中医理论的研究树立了榜样。  相似文献   

2.
本文查阅了10年来中文数据库中所报道的有关针刺在手术中麻醉镇痛的研究文献,从针刺镇痛在围手术期的介入时机、选穴和刺激强度、刺激频率、刺激时间等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并针对目前针刺在围手术期的临床应用的优势与不足进行了剖析,总结认为针刺在围手术期麻醉镇痛方面有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本文旨在为临床应用及机制研究提供可靠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综述针刺辅助麻醉在围手术期的应用与器官保护作用研究进展。针刺辅助麻醉已拓展至围手术期的多个方面,包括术前镇静,术中减少麻醉药用量,术中术后镇痛,预防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及恶心呕吐发生率,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术中对脑、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的保护作用,对免疫功能、胃肠道功能及膀胱功能也有一定益处。  相似文献   

4.
在特定手术全麻中需实施控制性降压,在全麻行不同目标控制性降压的同时有可能会导致脑、心、肝、肾、胃肠等脏器不同程度的损伤,它可能是由在降压期间的低灌注和升压后的再灌注及由此引发的组织灌注和氧代谢失衡所致。单纯的针刺麻醉目前已走向针药复合麻醉,经皮穴位电刺激已作为针麻的主要手段。已证实针灸具有保护脑、心、肝、肾等重要器官的作用,针刺镇痛与血压调控又存在中枢相关性;经皮穴位电刺激配合全麻行异氟醚控制性降压,在降压期间组织氧代谢和循环系统更加稳定。由于颅脑和大关节置换手术的增多,经皮穴位电刺激参与全麻行控制性降压发挥对器官的保护作用,将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针刺作为一种创伤小、副作用少的非药物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分娩镇痛。已有的研究认为针刺具有镇痛、抗焦虑、抗抑郁、抑制应激反应,以及催产、加强宫缩、缩短产程、减少分娩出血、增加宫内胎儿氧供血供等多重效应,在提高产妇满意度同时,也保护了母胎和新生儿的安全。但国内外也有些研究对针刺的疗效、机制提出质疑,认为实验设计不妥,统计资料可靠性不高等,需针对以上问题加以改进并得出更加科学严谨的结论。目前针刺对分娩的干预时间都集中在活跃期,而用于潜伏期甚至潜伏期前一段时间的研究还未见报道,另外针刺联合其他方法如椎管内阻滞、药物镇痛等研究较少。本文从针刺对分娩过程的镇痛和母婴保护整体出发,总结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设计一种专用于针刺麻醉下开展外科手术的针灸针,解决现有针灸针在针刺麻醉过程中容易影响手术操作、不便于固定或可能脱落等问题。该设计包括针帽、改良针灸针、胶垫和贴片。针帽下端设有斜面与胶垫固定连接,针帽下端中间有孔形凹陷部分,针帽顶端与改良针灸针的部分针柄牢固连在一起;改良针灸针包括针柄、针根和针身;胶垫位于针帽下端,部分与针帽下端固定连接,中间有孔,整体形状为类锥形,横断面为环形;贴片为中空的环形单面粘胶贴片,通过将贴片的内孔穿过针柄、针帽套,在针帽上将针刺麻醉针粘贴固定于皮肤上。该针灸针不仅便于手术的操作,同时便于针灸针正确地固定于穴位,保证针刺镇痛的效果,同时还可减轻患者的痛苦,有利于针刺麻醉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7.
针刺麻醉在幕上开颅手术中的进一步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提高针刺麻醉在幕上开颅手术中的成功率。方法:在先前研究的耻,选择合适的病例,重点对针刺穴位进行了重新选择及配伍,由原来的近节段取穴及手术周围局部取穴,改进为循经远近配穴,加上耳穴,同时结合辅助用药,心理治疗等措施。结果:采用新的针麻方法对72例前颅窝及颞顶枕区幕上病变的患者作了开颅手术,成功率达100%。  相似文献   

8.
针刺麻醉创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在头颈部外科有较好的镇痛效果。目前针麻下颅窝手术、颈椎前路手术、甲状腺手术、拔牙术等已通过部级科研成果鉴定,进入常规麻醉手术行列。但在腹部外科仍存在镇痛不全、肌紧张、脏器牵拉反应等缺陷。制约了针刺麻醉的应用与推广。本文综述了近年针麻穴位选择与药物配伍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提高麻醉效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针药复合麻醉降低手术应激反应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起术中术后应激反应主要是手术的刺激、失血、疼痛和缺氧等原因,其形成机制,一般认为,传入神经刺激和体液因子是两种最为重要的途径,近年来免疫系统在手术应激反应中的作用逐渐引起重视。合理应用各种麻醉技术和药物可有效控制麻醉手术中有害的应激反应,针药复合麻醉既保留了针麻的优势,又解决了针刺镇痛不全的难题,同时又较大幅度地减少了麻醉药的用量,不仅可以显著降低手术应激反应,并且有利于患者生命体征、内环境的稳定,参与重要器官保护,因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痛症是针刺临床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心理因素与疼痛发生关系密切,对针刺镇痛的疗效有一定影响,同时心理因素也可能诱发一定的安慰剂效应.通过梳理总结近年来心理因素对针刺镇痛疗效影响的相关文献,认为良性情绪状态、认知反应及人格特征等心理因素对针刺镇痛效果有积极促进作用,不良心理因素则有消极减效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全麻、针刺复合全麻经穴组(简称经穴组)、针刺复合全麻非经非穴组(简称非经非穴组)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90例,ASAI或Ⅱ级,年龄29~80岁,随机分成3组:全麻组、针刺复合全麻经穴组、针刺复合全麻非经非穴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采用芬太尼3μg/kg、异丙酚2mg/kg、维库溴铵0.1mg/kg进行全麻诱导,术中以静脉输注异丙酚,静脉注射芬太尼、维库溴铵维持。术后患者均行静脉自控镇痛(PCIA)。经穴组选取双侧合谷、内关、足三里、阳陵泉,非经非穴组选用经穴组每个经穴所在经脉与外侧相邻经脉连线的中点,与经穴相平处,两组均于全麻诱导前15~30min持续电针刺激至术毕。观察并记录3组患者术后4h、6h、8h、24h及44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舒适评分(BCS评分)及镇静评分;记录PCIA的总次数、芬太尼用量和给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分别于麻醉诱导前、术毕2h、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3天采集患者静脉血3mL,送检β-内啡肽。结果:经穴组术后44hVAS评分明显低于全麻组和非经非穴组(P<0.05),BCS评分明显高于全麻组和非经非穴组(P<0.05),术后4、6h镇静评分明显低于全麻组(P<0.05);经穴组术后PCIA按压总次数明显少于全麻组(P<0.05),术后4、6、8h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全麻组(P<0.05),术后4h、6h芬太尼用量亦明显少于非经非穴组(P<0.05),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全麻组(P<0.05);经穴组术后第1天β-Ep水平明显低于全麻组及非经非穴组(P<0.05)。结论:针刺经穴复合全麻可以提高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减少芬太尼的用量,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而全麻和针药复合麻醉非经非穴组术后早期需要更大剂量的芬太尼来缓解疼痛。  相似文献   

12.
本文回顾了针刺镇痛的神经机制及规律,即针刺镇痛的特异性与广泛性取决于刺激强度与刺激部位,当刺激部位与痛源处于同一神经节段时,不论弱刺激或强刺激均可产生镇痛效应;当刺激部位与痛源处于非同一神经节段的远端时,强刺激才能产生镇痛效应。在此基础上指出当前针对疼痛类疾病临床研究中安慰针刺对照设置存在的问题,提出在疼痛类疾病临床研究中,合理的安慰针刺的设置应当在与痛源部位处于非同一神经节段的远端部位进行弱刺激。  相似文献   

13.
浅刺皮部在临床治疗诸多痛证中应用日益广泛,其主要以中医经络理论为指导,重点作用于皮部,通过针灸在皮层的刺激达到疏经通络,行气止痛之效。总结分析张卫华教授应用浅刺二法治疗痛证的经验为善用局部皮三针疗法,创新发明尺胫针疗法,发现新进针点,提倡多点刺激,强调进针手法及行针手法。  相似文献   

14.
优化针药复合麻醉和镇痛的临床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由复旦大学医学院牵头的国家“九五”攻关专题“优化针药复合麻醉和镇痛的临床及机理研究” ,于 1 998年 1 0月起执行 ,共 2年时间。本专题的攻关任务是 ,在“八五”攻关课题开展针药复合麻醉的基础上 ,深入探讨针药结合用于麻醉及镇痛的作用特点和优势 ,揭示针刺不仅具有镇痛作用 ,还具有重要的生理保护功能 ,从而为进一步发展中西医结合针药复合麻醉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开展针药结合镇痛研究方面 :①北京妇产医院采用针药结合的方法 ,在分娩镇痛方面完成2 6 0例 ,分为Hans刺激、Hans 安定、安定、Hans 曲马多、曲马多及对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针刺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镇痛机制的影响。方法 :SD大鼠 3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针刺治疗组。并分别监测各组大鼠血及内膜前列腺素PGF1α,PGE2 含量 ;血清Ca+ + ,K+ ,Na+ ,Cl-含量。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 ,模型组血及内膜PGE2 含量明显降低 ,PGF1α含量显著升高 ,血清Ca+ + 下降 ,而Na+ 、Cl-、K+ 则呈上升趋势 ;与模型组比较 ,针刺治疗组血及内膜PGE2 含量明显升高 ,PGF1α含量显著降低 ,血清Ca+ + 、Na+ 、Cl-、K+ 数值均趋于正常组。结论 :针刺能通过对EMT大鼠的整体调节而达其镇痛疗效  相似文献   

16.
从针刺镇痛神经机制(神经生理学、神经化学、神经解剖学)及非神经机制(结缔组织、局部生化改变)等方面,对复杂、多样的针刺镇痛机制进行总结,对多样性机制个体的不足之处、多样性机制间的矛盾之处及其原因进行初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针刺镇痛过程中大脑皮层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就国内近年来研究大脑皮层在针刺镇痛中作用原理的文献作简要综述。针刺麻醉是在中医经络脏腑理论及针刺疗法的丰富实践,尤其是镇痛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众所周知针麻手术是在病人清醒状态下完成的。因此,这一课题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从临床和实验室,生理和生物化学等方面总结了针刺对大脑皮层功能活动影响的一些研究成果。结果表明大脑皮层参与针刺镇痛过程,在针刺镇痛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当然,近年来做了一些研究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总的来说是不够的。进一步的研究将会对阐明针刺镇痛原理作出应有的贡献。参考文献约70篇。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presents some previously proposed neurobiological mechanisms on how acupuncture may work in some clinical applications from a clinician's perspective. For the treatment of musculoskeletal conditions, the proposed mechanisms included microinjury, increased local blood flow, facilitated healing, and analgesia. Acupuncture may trigger a somatic autonomic reflex, thereby affecting the gastric and cardiovascular functions. Acupuncture may also change the levels of neurotransmitters such as serotonin and dopamine, thereby affecting the emotional state and craving. This mechanism may form the basis for the treatment of smoking cessation. By affecting other pain-modulating neurotransmitters such as met-enkephalin and substance P along the nociceptive pathway, acupuncture may relieve headache. Acupuncture may affect the hypothalamus pituitary axis and reduce the release of the luteinizing hormone in the treatment of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In addition, two other approaches to the acupuncture mechanism, the fascia connective tissue network and the primo vascular system, are briefly reviewed. Finally, the idea of true versus sham acupuncture points, which are commonly used in clinical trials, is examined becaus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rue and sham points does not exist in the neurobiological model.  相似文献   

19.
围绕"神经肽-细胞因子网络",从细胞因子对镇痛的影响、神经肽对免疫调节的影响、针刺对神经肽和细胞因子间相关性的调节等三方面讨论针刺镇痛与免疫调节机制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From November 1965 to December 1978, about 10,635 cranio-cerebral operations were performed under acupuncture anesthesia in 24 neurosurgical departments in China. The extensive clinical practices have proved that acupuncture surely has analgesic effect. So far most researches upon the mechanism for analgesia by acupuncture were based on animal experiments, but not confirmed or evidenced in human beings. For this reason, a series of clinical studies upon the neuro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basis for acupuncture analgesia has been made utilizing the facilities of a neurologic clinic provided that the patient's condition is not adversely affected and therapeutic efficiency is enhanced. The result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