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成人安氏Ⅱ1类错(牙合)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颏部软组织特征.方法 随机选取安氏Ⅱ1类错矜成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下颌平面角分高角组34例、均角组34例、低角组34例,每组男女各17例,共计102例,年龄18 ~31岁,平均(22.84±3.78)岁.选取矫治前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在软组织颏部形态上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垂直骨面型对软组织颏部的测量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且差异主要在于高角组.颏唇沟深度(Bs-LLPos)从高角组到低角组依次增加,尤其是高角组的颏唇沟深度明显小于其他两组;颏部长度(LL-Pos)自高角至低角组逐渐降低,高角组颏部长度相对较长,低角组相对较短;高角组颏唇角(LL-Bs-Pos)、下颌颏角(Bs-Pos-Mes)相对较大;均角组E-LL、E-Bs、E-Pos、E-Mes及软组织颏部厚度相对于高、低角组较大.所有测试项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在不同骨性分类患者中的差别都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不同垂直骨面型对安氏Ⅱ1类错(牙合)患者的颏部软组织形态有着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颏部软组织厚度和垂直骨面型的关系,以期为正畸、正颌病人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120例青岛地区汉族成人骨型I类错耠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下颌平面角分为低角组、均低角组、均高角组和高角组,每组30例(男、女各15例)。测量并比较各组颏前点(Pog)、颏顶点(Gn)、颏下点(Me)的软组织厚度。结果成人骨型I类错袷不同垂直骨面型间Gn-Gn’、Me—Me’测量值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F=8.647、4.044,P〈0.05),Pog—Pog,测量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除高角组外,其他组Gn—Gn’、Me—Me’、Pog—Pog’测量值男性均大于女性(t=2.133~3.727,P〈o.05)。结论成人骨型I类错猞病人的颏部软组织厚度与垂直骨面型存在相关关系,除高角组外,男性病人的颏部软组织厚度大于女性。  相似文献   

3.
肖遥  罗茂璇  黄丽 《重庆医学》2012,41(26):2703-2705
目的探讨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青少年下颌后缩型安氏Ⅱ1错颏部的骨性形态特征。方法随机选取60例下颌后缩型安氏Ⅱ1错的女性青少年,平均年龄(12.56±0.67)岁,将其分为高角、低角和均角3组,各20例。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比较其颏部的骨性形态。结果各组患者在颏高度、颏曲度、颏角、颏厚度/颏高度和颏凹陷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角组颏高度、颏曲度和颏角最大,颏厚度/颏高度和颏凹陷最小;低角组颏高度、颏曲度最小,颏厚度/颏高度和颏凹陷最大,均角组颏角最小。结论下颌后缩型安氏Ⅱ1错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颏部骨性形态不同,正畸治疗时需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4.
朱晓美  李放 《安徽医学》2020,41(3):295-297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CBCT)影像学分析,探讨成人骨性Ⅱ1分类错高角骨面型与均角骨面型下颌尖牙区牙槽骨形态结构的差异,为临床正畸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8年6~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正畸治疗前的高角骨面型和低角骨面型的病例共54例,以FMA角(眶耳平面与下颌平面所成的角度)大小及前面高(鼻根点与颏下点之间的距离)和后面高(蝶鞍中心点与下颌角点之间的距离)的比值为依据分为高角组、均角组,各27例,通过CBCT获得颅颌面三维影像,测量两侧下颌尖牙的牙槽骨高度、厚度及旋转角度。结果 成人骨性Ⅱ1分类错高角组与均角组垂直骨面型的下颌尖牙舌侧牙槽骨高度存在差异,高角组比均角组小(P<0.05)。下颌尖牙的唇侧骨皮质距离和唇侧旋转距离,高角组比均角组小。其余测量项目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人骨性Ⅱ1分类错患者中,高角与均角骨面型患者下颌尖牙区的牙槽骨形态存在差异,高角组的舌侧牙槽骨高度低于均角组的牙槽骨高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宁波地区不同矢状骨面型患者的颏部形态是否存在差异,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90例12~15岁的女性错颌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I类、II类及III类骨面型各30例,比较分析不同矢状骨面型间的颏部软硬组织形态特征。结果III类骨面型组的下颌颏角、颏突度、颏突度及颏后突度均大于I类和II类骨面型组(P〈0.05),II类骨面型组的颏凹陷度和颏唇沟深度较I类;NIII类骨面型大(P〈0.05)。结论宁波地区青少年不同矢状骨面型问的颏部软硬组织形态存在差异,在制定矫治计划时需要充分考虑。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成人骨性Ⅱ、Ⅲ类错郃三种不同垂直骨面型拔牙矫正后颏部软组织变化,探讨拔牙矫治对Ⅱ、Ⅲ类错郃颏部软组织的影响,评估不同骨性错郃及骨面型对拔牙矫正侧貌改善的敏感性。方法 随机选择成年骨性Ⅱ、Ⅲ类错郃患者50例,按垂直骨面型进行分组,每组患者10例。矫治前后分别拍摄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矫治后,骨性Ⅱ类、Ⅲ类错郃高、均角组颏唇角(LL-B′-Pog′)均明显减小,P<0.01,且高角组矫治前后的变化值高于均角组,P<0.05。骨性Ⅱ类错郃高角组矫治后颏前部厚度(Pog-Pog′)、颏沟倾角(Pog′B′-FH)、下唇倾角(B′LL-FH)均增大,P<0.05;颏部长度(LL-Pog′)减小,P<0.01;低角组下唇突度(LL-E)减小,P<0.01。骨性Ⅲ类错郃治疗后高角组下唇突度(LL-E)、B′LL-FH、颏前部厚度(Pog-Pog′)均明显减小,P<0.05,颏唇沟深度(B′-LLPog′)、Pog′B′-FH均增大,P<0.01。均角组仅B′LL-FH明显减小,P<0.01。高角组中,骨性Ⅲ类错郃LL-B′-Pog′、Pog-Pog′、B′LL-FH矫正前后的变化值均高于骨性Ⅱ类错郃,P<0.01,均角组中,骨性Ⅲ类错郃LL-B′-Pog′矫正前后的变化值高于骨性Ⅱ类错郃,P<0.01。 结论 成人骨性Ⅱ、Ⅲ类错郃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拔牙矫正后颏部软组织与侧面容貌均趋于和谐。拔牙矫治对高角型患者颏部软组织的改变相对明显,尤其对骨性Ⅲ类错郃的改变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安氏II1 错牙合畸形病人在MBT 直丝弓矫治技术配合斜面导板矫治前后的整体容貌的变化
及软组织变化规侓,为临床对安氏II1 错牙合畸形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40 例符合标准的病例,不
拔牙矫治,采用MBT 直丝弓矫治技术配合斜面导板,按矫治的不同阶段分为: 矫治前,矫治中( 上颌排齐阶段) ,矫治
后( 摘斜导及矫治结束阶段) ,每一病例在每个阶段结束后,均在同一台头颅定位仪X 光机( Kodak 8000 c 全景片
机) 拍摄X 线头颅侧位定位片,利用头影测量分析软件( Winceph 8. 0软件) 标定软组织标志点、绘图,测量出软组织
各测量项目值,对颌面部软组织的变化进行投影测量分析。其中标志点为S( 蝶鞍点,Sella) ,N’( 软组织鼻根点,
Nassion of Soft Tissue) ,Sn( 鼻下点,Subnasale) ,B’( 下唇凹点,颏唇沟Mentolabial sulcus 最凹处) ,Cm( 鼻小柱点,Columella)
,Po( 颏前点,Pogonion) ,Ls( 上唇突点,Labrale Superius) ,Li( 下唇突点,Labrale Inferius) 。7 项软组织测量指
标为: Ls - E( 上唇审美平面距,上唇突点到审美平面的垂直距离) ,Li - E( 下唇审美平面距,下唇突点到审美平面的
垂直距离) ,S - N’- Sn( 上唇基角,由蝶鞍点、软组织鼻根点和鼻下点构成) ,S - N’- B’( 下唇基角,由蝶鞍点、软组
织鼻根点和下唇凹点构成) ,Cm - Sn - Ls( 鼻唇角,Cm、Sn、Ls 三点连线所成的角) ,N’- Sn - Po( 面突角) ,Z 角( 颏
前点Po 与上唇或下唇最突点的连线与FH 平面所成的后下角) 。数据采用SPSS 13. 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矫
治前、中、后测量指标的变化及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 1、安氏II1 错牙合畸形的病人矫治后整体容貌的变化主要表
现为: 下颌后缩得以改善,侧貌实现协调与美观的效果。2、安氏II1 病例矫治前、中、后软组织测量项目的变化: 鼻
唇角增大和面突角减小,上下唇到审美平面距减少。S - N’- Sn 和Ls - E、和Cm - Sn - Ls 变大( P < 0. 05) ,有统计
学意义。结论: 1、对于恒牙早期安氏II1 下颌后缩的病人,采用MBT 直丝弓矫治器联合斜面导板早期治疗,能有效
改变软组织的侧貌,实现颌、牙合、面的协调与美观。2、在治疗过程中,Cm - Sn - Ls、N’- Sn - Po、Z 角、S - N’- Sn、S
- N’- B’Ls - E 和Li - E 的变化,与上下颌切牙倾斜度和颌骨的位置相关,因此,在正畸治疗中,根据硬组织的
改变来预测软组织的变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与评价口外前方牵引矫治骨面型Ⅲ类错的美容效果。方法   应用口外颏帽装置和口内固定矫治器附加Nance腭弓或横腭杆联合前方牵引 ,矫治骨面型Ⅲ类错 ,比较矫治前后的软硬组织X线头影测量。结果  本研究 6 6例骨面型Ⅲ类错 ,经口外牵引矫治后 ,患者面型表现为软组织面突角减小 4 6 1度 ,面中突度增加 2 6 3度 ,上唇明显前移 ,颏点后移、凹面型明显改善 ,但下唇位置与颏突度无明显变化。结论  口外前方牵引可刺激和促进上颌软组织前移 ,临床美容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血清CA125 检测联合PET/CT 显像在诊断早期卵巢癌中的应用于临床价值进行分析和探
讨。方法: 取卵巢病变病人110 例为本次研究对象,对其实施血清CA125 检测联合全身18F-FDG PET/CT 显像。
结果: 在本组病人中,70 例为卵巢癌,剩余40 例属良性病变。在血清CA125 指数水平方面,卵巢良性病变病人
与卵巢癌病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P<0. 05) ; 而卵巢良性病变病人与卵巢癌病人在SUV 最大值( SUVmax
) 方面同样存在显著差异( P <0. 05) ; 在早期诊断卵巢癌过程中,18F - FDG PET/CT 显像灵敏度为95. 1%,特异性
为79. 09%,阴性与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8. 5% 和93. 1%,准确性为80. 9%; 在卵巢癌早期诊断效能方面,18FFDG
PETCT 显像在上述指标方面均高于血清CA125 检测,但18F-FDG PET/CT 显像与CA125 检测联合可有效提
高前者诊断准确性( 88. 3%) 以及特异性( 91. 0%) 。结论: 在早期诊断卵巢癌过程中,18F-FDG PET/CT 显像具
有相对特异性以及高灵敏度,联合18F-FDG PET/CT 显像与血清CA125 检测有利于早期诊断卵巢癌准确性与特
异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与评价口外前方牵引矫治骨面型Ⅲ类错He的美容效果。方法:应用口外颏帽装置和口内固定矫治器附加Nance腭弓或横腭杆联合前方牵引,矫治胃面型Ⅲ类错He,比较矫治前后的软硬组织X线头影测量。结果:本研究66例骨面型Ⅲ类错He,经口外牵引矫治后,患者面型表现为软组织面突角减小4.61度,面中突度增加2.63度,上唇明显前移,颏点后移,凹面型明显改善,但下唇位置与颏突度无明显变化。结论:口外前方牵引可刺激和促进上颌软组织前移,临床美容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呼伦贝尔市城区健康成年人骨质疏松现状,指导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方法: 选择2014 -
02 ~ 2015 - 02 在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进行体检的40 ~ 64 岁呼伦贝尔市城区居民3121 名,应用双能X 线骨密度
仪( DXA) ,测量腰椎正位L1 - 4 骨密度,同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受试者生活习惯及其对骨质疏松症的认
知度。结果: ( 1) 经统计学处理后显示不同年龄组健康成年男性腰椎骨密度值差异无显著性( F = 35. 5,
P > 0. 05) ,LSD 检测不同年龄组间比较显示40 ~ 44 岁年龄组与60 ~ 64 岁年龄组差异无显著性( P = 0. 078) ,与
其他各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 0. 042,0. 031,0. 039) ; 不同年龄组健康成年女性腰椎骨密度值差异有显著
( F = 5. 59,P < 0. 05) LSD 检测不同年龄组间比较显示有显著性差异( P = 0. 047,0. 04,0. 039,0. 026) 。( 2) 体检
人群男性腰椎BMD 峰值出现在55 ~ 59 岁年龄组; 女性腰椎骨密度峰值早于男性,腰椎在50 ~ 54 岁年龄段。骨
质疏松症与骨量减少患病率经标化后,健康成年男性各年龄组骨质疏松症及骨量减少患病率经χ2 检验无显著
性差异( 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比较χ2 = 6. 458,P = 0. 167,骨量减少患病率比较χ2 = 1. 656,P = 0. 799) ; 健康成年女
性各年龄组骨质疏松症及骨量减少患病率经χ2 检验有显著性差异( 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比较χ2 = 62. 332,P <
0. 05,骨量减少患病率比较χ2 = 81. 079,P < 0. 05) ; 3121 例受试者中有吸烟饮酒、缺乏体力活动者的筛查率为
11. 84%和19. 45%。通过散点图计算分析,体重与骨质疏松的风险评估显示: 超重为骨质疏松中低风险因素。
: 呼伦贝尔市市民骨质疏松症患病率较高,不同年龄组( 40 ~ 64 岁) 健康成年男性腰椎骨密度值检测、骨质
疏松症及骨量减少患病率差异无显著性; 不同年龄组( 40 ~ 64 岁) 健康成年女性腰椎骨密度值检测、骨质疏松症
及骨量减少患病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超重为骨质疏松中低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胃癌病人肿瘤组织及外周血中调节性T 细胞( Regulatory cell,Trey) 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
义。方法: 自2015-04~ 2016-04 连续性纳入于我院就诊胃癌病人68 例为研究组,同期纳入我院体检中心70 例
健康人员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外周血CD4+、CD25+、Foxp3 Tregs 及TGF-β1 表达水平; 分析胃癌肿瘤组
织CD4+、CD25+、Foxp3 Tregs 表达水平与血清CD4+、CD25+、Foxp3 Tregs 及TGF-β1 表达水平之间相关性; 以及
肿瘤组织CD4+、CD25+、Foxp3 Tregs 与胃癌病人病情严重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外周血CD4+、CD25+、Foxp3 Tregs 比例( t = 16.254,P = 0.000) 及TGF-β1( t = 5.841,P = 0.000) 表达水平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胃癌病
人肿瘤组织CD4+、CD25+、Foxp3 Tregs 表达水平与外周血CD4+、CD25+、Foxp3 Tregs( r = 0.793,P= 0.000) 及TGF
-β1( r = 0.690,P= 0.000) 表达水平呈明显正相关。胃癌病人血清及肿瘤微环境CD4+、CD25+、Foxp3 Tregs 表达
水平与病人TNM 分期,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显著性相关( P<0.05) 。结论: 肿瘤组织CD4+、CD25+、Foxp3
Tregs 表达水平与胃癌病人疾病严重程度息息相关,可作为胃癌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本实验拟通过测定GD 病人131 I 治疗前后外周血辅助性T 淋巴细胞膜表面CD30、CD195 的表
达,探讨GD 病人Th1 /Th2 平衡机制变化及其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40 例GD 病人和40 例健康对照组为
研究对象,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GD 病人131 I治疗前及治疗后6mo 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膜表面CD195、CD30 的变
化以及临床症状和甲状腺功能。结果: ( 1) GD 病人治疗前CD195 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 P<0. 05) ; CD30 高于健
康对照组,CD195 /CD30 低于健康对照组( P<0. 01) 。( 2) GD 病人131 I 治疗后6mo 34 例甲亢缓解。治疗后缓解
组CD195 上升,CD30 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 CD195 /CD30 上升,较治疗前变化显著( P
<0. 01) 。结论: ( 1) GD 的发病机理与病人外周血T 淋巴细胞膜中Th 1 /Th 2 平衡变化机制有关。( 2) GD 病
131 I治疗缓解组Th 细胞膜表面CD195、CD30 及其比值的变化有助于更好的研究GD 的发生机制及对疾病短
期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 病人外周血CD 4+ CD 25+ CD 127调节T 细胞( T
regulatory cells,Treg) 表达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观察32 例ITP 病人及20 例正常对照,应用流式细胞仪检
测外周血CD 4+CD 25+CD 127Treg 细胞的表达水平。结果: ITP 病人治疗前CD 4+ CD 25+ CD 127 Treg 细胞表
达水平明显降低( 2. 90±1. 00) ,与治疗恢复期( 7. 36±1. 46) 及正常对照组( 4. 52±0. 94)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
义( P<0. 05) 。治疗恢复期病人CD 4+CD 25+CD 127-Treg 细胞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0. 05) 。结论:
ITP 病人外周血CD 4+CD 25+CD 127Treg 细胞表达水平下降,激素的有效治疗能提高病人机体内CD 4+CD 25+
CD 127Treg 细胞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介绍额部双蒂皮瓣修复颜面部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适应症,并对15 例病人的成功治疗过程
进行报告。方法: 对颜面部较大软组织缺损且不愿意接受扩张器埋置的病人应用额部双蒂皮瓣推进修复。我们
行创面Ⅰ期修复,创面切口行美容整形缝合。同时对该手术方法进行了文献复习分析,讨论其手术方法的优缺
点和适应症。结果: 该组病人15 例采用该方法,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转移推进皮瓣无发黑、水泡及坏死,切
口均一期愈合。结论: 该额部双蒂皮瓣适用于额部较大软组织缺损的治疗,较为安全。术后效果令病人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Ki-67 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氟脲嘧啶类化疗药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本院病理诊断明
确的胃癌病人资料69 例,且满足术后以氟脲嘧啶类药物为主的联合化学治疗,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胃癌病人
Ki-67 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氟脲嘧啶类化疗药的相关性。结果: 胃癌病人Ki-67 阳性表达率随腺癌分化程度变
化,分化程度越低表达越高( P<0.05) ,淋巴结转移病人组阳性表达率高于非淋巴结转移组( P<0.05) ,且与胃癌
浸润深度正相关( P<0.05) ; 同时Ki-67 表达阳性病人临床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明显高于表达阴性病人( P<
0.05) ,Ki-67 表达阳性率与氟脲嘧啶类药物敏感性相关( P<0.05) 。结论: Ki-67 的表达与胃癌组织病理类型、
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及氟脲嘧啶类药物化疗敏感性相关,Ki-67 的表达可作为氟脲嘧啶类药物临床化疗选择
方案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容积MRI 与1H-MRS 对颞叶癫痫的诊断价值,以期指导癫痫病人选择有价值的确诊方
法。方法: 经临床及EEG 证实为颞叶癫痫的病人50 例。应用3.0T 场强的磁共振设备分别对双侧海马结构进行
容积MRI、1H-MRS 采集。分析两种方法各自的诊断符合率,然后进行卡方检验。另用3.0T 磁共振设备对43 例
正常志愿者进行容积MRI、1H-MRS 采集,作为对照组将所得结果与本文参考文献中的正常参考值进行t 检验及
方差分析。结果: 计算出容积MRI 和1H-MRS 各自的诊断符合率,经卡方检验后P<0.05,两种方法的诊断符合
率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 本组正常对照的NAA/( Cho+Cr) 值与参考文献的NAA/( Cho+Cr) 值经方差分析、t 检
验,对照组中值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 P>0.05) ,对照组的NAA/( Cho+Cr) 值略高于参考文献的值; 对照组左、
右侧海马结构的体积平均值与参考文献中的体积平均值经方差分析、校正t 检验后,右侧P>0.05,左侧P<0.05,
右侧海马结构体积的平均值对照组的与参考文献的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左侧海马结构体积的平均值对照组
的与参考文献的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组的平均值低于参考文献的平均值。结论: 疑诊颞叶癫痫的病人
应优先选择行1H-MRS 检查,本研究所做的正常对照组的海马结构体积值以及NAA/( Cho+Cr) 比值可以作为癫
痫诊断的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89 SrCl2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68 例诊断为骨转移瘤的病人行89 SrCl2
治疗,嘱病人注射后第1 wk 化验血常规、肝肾功能,第2mo、第3mo 各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第3mo 复查骨
扫描随访,对治疗后病人疼痛缓解、骨扫描病灶变化及血液学、肝肾功能变化进行评价。结果: 68 例骨转移癌病
人中56 例疼痛出现不同程度的缓解,总缓解率为82. 4%。其中完全解除疼痛10 例,占14. 7%; 显效22 例,
占32. 3%; 好转24 例,占35. 3%; 无效12 例,占17. 6%。结论: 利用放射性核素89 SrCl2
治疗骨转移癌是一种新的、重要的、可有效缓解恶性肿瘤骨转移引起疼痛的手段,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静脉麻醉和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对上腹部手术病人术后肺部感染免疫功能的影响,探讨
更适合病人上腹部手术的麻醉方法。方法: 将101 例行气管插管上腹部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 静脉全麻)
51 例和观察组( 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 50 例。比较两组病人插管后和术后MAP、SPO2
和HR的变化,统计发热、咯痰、肺部啰音和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比较免疫学指标(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CD4+ /CD8+和Th1 /Th2) 的变化。
结果: 两组病人术后的MAP、HR和SpO2与术前相比差异不明显( P>0. 05) ; 观察组出现发热( 6. 0%) 、咳痰
( 6. 0%) 、肺部啰音( 4. 0%) 和肺部感染( 4. 0%) 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19. 6%,15. 7%,11. 7%,19. 6%) ,其
中发热( 19. 6%vs 6. 0%) 和肺部感染( 19. 6%vs 4. 0%) 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
两组病人的中性粒细胞数量明显增多( P<0. 05) ,淋巴细胞数、CD4+ /CD8+ 和Th1 /Th2 均明显减少( P<0. 05) ,且
观察组的淋巴细胞数( 1. 1±0. 1 vs 1. 3±0. 2) 和Th1 /Th2( 2. 1±0. 1 vs 2. 7±0. 2) 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5) 。
论:
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对上腹部手术病人的免疫抑制较轻,可有效预防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安氏II1 错牙合畸形病人在矫治不同阶段的硬组织变化规侓。方法: 选择2013-07 ~ 2015-
11 就诊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口腔正畸科的40 例符合标准的病例,不拔牙矫治,采用MBT 直丝弓矫治技术
配合斜面导板,分别在矫治前、矫治中( 上颌排齐阶段) 、矫治后( 摘斜导及矫治结束阶段) 测量出硬组织各测量项
目值,对颌面部硬组织的变化进行投影测量分析。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矫治前、中、后
测量指标的变化及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 安氏II1 病例矫治前、中、后硬组织测量项目的变化: 牙齿主要表现
为上颌前牙的舌倾、覆牙合、覆盖减小,其覆盖减小主要为上切牙舌倾和下颌骨前移共同作用的结果; 前面高、后面
高增加及后面高与前面高比值的减少,下颌体长度的增加。结论: MBT 直丝弓矫治器对颌骨的作用较小,主要对
牙齿进行了有效的转矩和支抗控制,表现为U1-SN 和IMPA 减小; 功能性斜面导板矫治器有效的促进了下颌骨的生
长,主要表现为下颌体长度的增加和前、后面高的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