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世东教授认为原发性肝癌手术及术后化疗,严重损伤正气,正虚为主,扶正兼以祛邪;未经手术及放化疗,邪实为主,祛邪兼以扶正。何教授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凡为肿瘤者,皆存内虚之象,肝癌以正气虚弱为重,常在脾肾亏虚基础上因虚致实,虚实夹杂,虚实当先辨,见肝之病、当先实脾,肝肾同源、重视补肾,情志调节、活血化瘀;初期多以气郁脾虚湿阻为主,进一步湿热毒瘀互结,耗伤阴血,终致正虚邪实,病情恶化,甚则阴阳离决;毒、虚、瘀、热是肝癌的基本病变,邪毒化火,瘀毒互结,肝肾亏虚,表现为肝肾阴虚及脾肾阳虚,多个脏腑正虚,尤以脾肾亏虚为主,多有正气亏虚,饮食不节、脾胃受损,情志郁怒,外邪侵犯,治疗时需顾护脾胃后天之本,不可一味选择大剂量寒凉或攻伐类中药。附肝癌术后验案一则。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病是以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特征的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隶属于中医“眩晕”、“头痛”“中风”等范畴,发病与肝肾关系密切。治疗的目的在于调理肝肾阴阳,恢复机体的自稳调节机能。本文就近年来从肝肾论治高血压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概况作一综述。一、肝肾阴阳失调是高血压病的病理基础中医认为,肝主藏血,体阴而用阳。肾主藏精,为阴阳之本。肝之与肾,乃母子相生,乙癸同源。肝肾交融,使阴阳升降有序,气血调达,血压得以维持正常,故可认为肝肾为全身阴阳气血的调节中心。  相似文献   

3.
从现代医学角度谈"乙癸同源"的科学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乙癸同源”又称“肝肾同源”。我国明代医家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乙癸同源论》中明确提出“乙癸同源,肾肝同治”的著名学术思想,揭示了肝肾在生理病理上存在着相互滋生、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笔者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阐述“乙癸同源”的理论,总结报道如下。1“乙癸同源”的中医学理论根据天干配属五行法,肝为乙木、肾为癸水,故“乙癸同源”即“肝肾同源”。肝与肾在生理关系上表现为:①精血同源。即肾精养肝化血,肝血滋肾化精,精血互化,一荣俱荣,同盛同衰;②阴阳互补。即母实则子壮,子亦能奉母,母子相生。同时,肝肾之阴共制肝阳不亢,从而保…  相似文献   

4.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肾藏精、主骨生髓,精能化气生血;脾主运化,为气血化生之源。精、气、血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卫气主要是循行于皮肤粘膜等体表的正气,起免疫屏障作用,其作用的发挥,是肺、脾、肾三脏功能协调的结果,即卫气化生于肾中之阳气,充养于中焦之脾胃,散布于上焦之肺气。而其关键又在于脾肾二脏,“肾者主为外”,“脾为之卫”,认为脾肾通过卫气行使机体的免疫防御机能。  相似文献   

5.
<正> 乌贼骨(艹虑)茹丸((艹虑)茹即茜草)是内经13方之一。用以治疗血枯精亏诸证。本方具有补养精、气、血,强壮肺、肝、肾及活血通经之作用。中医认为,气血不调、冲任损伤是妇科病的主要因素。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为先天之本。二者相互培育和充养,虽来源有异,均同归于肾。肾藏精,肝藏血,精血互生,肝肾同源。若肝肾损伤,则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肌肉”,脾胃壮旺,身体肌肉便自然饱满:“肾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肾阳,五脏六腑便阳;肾阴,脏腑便阴。中老年人相对身体不如青壮年时代,所以应重视健脾养肾。养出健壮之体,充沛之气,身体便百病不生,“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相似文献   

7.
肝纤维化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肝、脾、肾气血阴阳亏虚,标实为湿热、疫毒、痰浊、瘀血等互结,病位在肝、与脾、肾关系密切,治应扶正祛邪,标本兼治。脾胃为后天之本,肝纤维化的治疗当以顾护中焦脾胃为主,脾胃健旺,则肝脏安和。肝纤维化的治疗主要以恢复肝脏的生理特性为主,治疗宜疏肝解郁、行气导滞。血瘀证贯穿肝纤维化始终,且血瘀的程度与肝纤维化密切相关,治疗除疏肝理气外,还应采用活血化瘀通络之法,以改善肝内气滞血瘀的状态。肝肾同居下焦,乙癸同源,肝病日久可累及肾脏,导致肝肾阴津亏虚,肝肾同病,故治疗应肝肾同治,滋水以涵木。  相似文献   

8.
山广志教授从事肿瘤诊治工作近40年,在中医治疗肝癌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山师慎用具有"攻伐"作用的破气血、逐水药及抗癌中药、化疗药等,用药多以平和为主,以保护正气;重视实脾益胃,保护胃气;治疗以柔肝疏肝为主,以顺肝气;通过滋补肝肾和温补脾肾,使阴阳调和,临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正> “乙癸同源”与“肾肝同治”,语出《医宗必读》。乙癸即指肝肾。前者指肝肾的生理、病理;后者指肝肾的辨证论治。如李中梓说:“古称乙癸同源,肾肝同治……相火有二,乃肾与肝。肾应北方壬癸,肝应东方甲乙……。故曰乙癸同源。东方之木,无虚不可补,补肾之所以补肝。北方之水,无实不可泻,泻肝之所以泻肾……故曰肾肝同治。”笔者近年探究肝肾论治,多方面验之于临床,而获得较好的效果。本文拟将“乙癸同源”与“肾肝同治”应用和体会,分别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免疫性不孕阴虚证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了免疫性不孕阴虚证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 ,认为 :肾、肝与生殖免疫相关联 ,肾藏精生髓 ,奠定生殖之基础 ;乙癸同源、协调生殖之内环境。肾虚为免疫性不孕发病之本 ,肝旺为免疫性不孕发病之标。立足于“乙癸同源 ,肝肾同治” ,主张泻肝火 ,滋肾水 ,滋阴抑抗 ,调整阴阳 ,使得阴平阳秘 ,有利于生殖健康的内稳态环境的建立。  相似文献   

11.
中医药治疗肿瘤成为近年临床关注的热点,本文依据中医"肝肾同源、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等理论,综述常用的健脾法、补肾法在治疗肝癌方面的进展,健脾补肾类药物以及健脾补肾法干预肝癌微环境的机制。  相似文献   

12.
李德新教授认为鼓胀为本虚标实之病证,酒食不节、情志所伤、他病继发、六淫侵袭等侵袭人体,引起脾虚与肝郁,根本病理变化是肝、脾、肾三脏功能受损,气、血、水相因为患,气滞、血瘀、水停腹中,属病之标;脏腑亏虚,正气不足乃发病之本,互为因果,由虚致瘀,因瘀益虚。根据结阴阳偏盛不同,提出"温补脾肾、滋养肝肾"之法,标本兼顾,既要祛邪,更要扶助正气,补益脏腑,增强抗病能力,寓祛邪于扶正之中;同时活血行气利水,攻补兼施,标本同治;组方用药健脾益气,行气利水,滋养肝肾,注重既病防变,标本兼顾,增强抗病能力,寓祛邪于扶正之中。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属于慢性自身免疫性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在中医学中属于“黄疸”“积聚”“风瘙痒”“鼓胀”“肝癖”“虚劳”等范畴。苏春芝主任中医师结合多年临证经验,认为PBC病位在胆,与肝脾肾密切相关,“肝肾不足,正气虚损”为基本病机,气、湿、热、瘀为主要病理因素。基于“乙癸同源、肝肾同治”理论辨治PBC,临证注意顾护肝肾,扶正祛邪,并根据病机变化圆机活法,整体调和脏腑气血阴阳,用药准确,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乙癸同源,肝肾同治”说,出自明李中梓的《医宗必读》。“乙癸同源”亦即“肝肾同源”,古人把脏腑和天干相配合,则乙属肝属木,癸属肾属水,故此又有“水木同府”之说。实际意义相同,即肾藏阴精,又主命门相火,肝藏阴血又为刚脏(肝阳易亢),同时肝肾之阴精可以相互为用,肝肾之火又能相互影响,因此,肝肾之阴精与相火都是同源的。如果肝或肾的阴精不足,不但其间可以互为影响,而且都能造成相火偏亢,因而在治疗学上可同样采取养肝肾之阴,泻肝肾之火的方法,这就叫做“肝肾同  相似文献   

15.
“脏腑辨证”是治疗血液病的“精髓”。患血液病都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而贫血与脏腑关系密切。所谓“心主血脉,肝藏血,脾统血,肾主骨生髓造血”,对各种贫血多采用补脾益肾之法,其道理是:“肾为先天之本,藏精化气;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血之源在于肾,气之源在于脾,脾为肺之母,肺为气之宫,肺气伤必救于脾;而肾为肝  相似文献   

16.
“肝肾同源”是五脏关系的理论之一。在功能上,肾主藏精,肝主藏血;在运气学说里,肝属东方乙木,肾属北方癸水。所以,又称“肝肾同源”为“精血同源”或“乙癸同源”。“肝肾同源”理论的提出,主要是强调肝与肾之间关系的密切性。在生理上,肝肾同居下焦。肝血肾精同化于水谷精微之一源。肝肾之阴可以相互滋养,肝血肾精在生理活动中可以互相转化,即肾精可以化生肝血,肝血可以化养肾精。如《张氏医通》所云:“气不耗,归精于肾  相似文献   

17.
<正> 临床上一切虚损不足的证候,最后一般都转归为气虚、血虚、阴虚或阳虚。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所以气虚、血虚应着重补脾;肾为先天之本,乃真阴、真阳之所寄,故阴虚、阳虚应着重补肾。危重证候由于其处于“阴阳离决”的危急状态,所以补肾法对于治疗某些危重病证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补肾法的基本规律祖国医学认为,肾是“水火之府,阴阳之宅”,内藏元阴和元阳。元阴即元精、肾阴,是生命的根本物质;元阳即命门火、肾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以“五脏皆有气血”,“脏腑同有阴阳”,“气分阴阳”,“肝肾同源”等理论为依据,阐释肝、肾在气、血、阴、阳四方面的密切关系,认为肝肾之气血阴阳息息相通,相互协调。  相似文献   

19.
治疗乙型肝炎,多遵“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旨,重视肝病之横传,而忽视其纵传,即上逆心包,下及肾脏。尤其慢性乙肝,失治误治,极易累及肾脏。因此,在防治乙肝的过程中,固护肾脏有其重要意义。 肝肾同源是其生理基础 肾属水,肝属木,水能生木,为母子之脏。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彼此互化。所谓肾阴充盛滋养肝阴,则肝阳不亢;肝血充盈润养肾精,则肾精不亏。肝与肾内寄相火,其生理之火寄寓于肝阴液之中,宜潜藏不宜外  相似文献   

20.
肾之阴阳精气主要有五大来源:先天生成、脾肾互赞、乙癸同源、水火互济、金水相生。藉“藏象学说”理论探索、丰富慢性肾脏病的补肾思路:本脏补肾化本源、脾肾互赞充肾精、乙癸同源调养用、水火互济定心神、金水相生滋上源。补虚之时不忘邪实,灵活运用诸法清扫诸邪,以期为慢性肾脏病治疗中的补肾思路增添更全面的策略,助力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