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急性颈髓损伤1H-MRS与MRI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照研究磁共振质谱(1H-MRS)与MRI对急性颈髓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根据19例急性颈髓损伤患者的MRI表现,分为脊髓正常信号组(损伤组Ⅰ)和脊髓异常信号组(损伤组Ⅱ),并以9例健康者作对照.进行1H-MRS检查,并计算氮-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Cho)、肌酸(Cr)、乳酸(Lac)波峰面积,分析NAA/Cho、NAA/Cr、Cr/Cho、Lac/Cho.结果损伤组Ⅰ与对照组比,仅Lac/Cho值升高(P<0.05).损伤组Ⅱ与对照组比,NAA/Cho、NAA/Cr值降低,Lac/Cho值升高(P<0.01).损伤组Ⅱ较损伤组Ⅰ NAA/Cho、NAA/Cr显著减低(P<O.05).结论1H-MRS可定量测定创区颈髓相关代谢介质的变化,从代谢水平反映颈髓损伤的不同程度.MRI结合1H-MRS更有利于颈髓损伤评价.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急性创伤性颈髓损伤(TCSCI)患者术前机械通气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将2016年11月至2018年5月期间收治的59例TCSCI患者根据术前是否给予机械辅助通气分为机械通气组(37例)和非机械通气组(22例)。最常见伤因是高处坠落(30例,50.8%),其次是交通事故(22例,37.3%),最常见的神经损伤平面是C1-C4(36例,61%)。运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损伤程度和ASIA运动得分(AMS)评估受影响的神经系统平面和脊髓损伤的程度,使用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来评估损伤的严重程度。运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TCSCI机械通气的危险因素。并运用ROC曲线评估AMS和ISS在预测机械通气的价值。结果:单变量分析结果显示机械通气组的男性、完全损伤、存在相关损伤的比例均显著高于非机械通气组(P<0.05)。机械通气组的AMS评分显著低于无机械通气组(16.4±10.7和39.1±9.5,P<0.001),ISS评分显著高于无机械通气组(31.6±8.0和26.5±6.7,P=0.01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MS[OR=3.340,95% CI(1.321,6.242),P<0.001]和ISS[OR=1.120,95% CI(0.306,3.786),P<0.001]是预测需要机械通气的显著危险因素。ROC分析结果显示AMS的ROC曲线下面积显著高于ISS(0.899和0.685,P<0.05)。结论:患者入院时的AMS和ISS可以作为早期是否给予机械辅助通气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急性颈髓损伤后的低钠血症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急性颈髓损伤后低钠血症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2006年收治的急性颈髓损伤后低钠血症患者1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患者入院24—72h内血钠低于130mmol/L,其中5例低于120mmol/L。14例尿钠40—68mmol/L,1例尿钠为148mmol/L;尿渗透压420~980mmol/L,12例患者经适当的补盐和限制水摄入量治疗,低钠症状2~3周内改善;2例发热患者因发热不能严格限制水摄入,其中1例2个月后恢复,另1例失访;1例患者补盐限水后病情加重,调整治疗方案后恢复。[结论]颈髓损伤越重,损伤后低钠血症发生率越高;颈髓损伤后低钠血症多由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引起;血钠浓度,血、尿渗透压等是诊断依据;适当补充钠盐和液体量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分析2013年~2018年我国多中心创伤性颈脊髓损伤(traumatic 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TCSCI)患者人口学与临床特征的现状和趋势、治疗现状、住院期间费用现状。方法:收集我国13家医院[西安市红会医院、上海市东方医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秀山县人民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安一四一医院(现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东院区)、成都大学附属医院、金湖县人民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井陉县医院]中TCSCI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职业、致伤原因、损伤节段、损伤程度、美国脊髓损伤协会残障(ASIA impairment scale,AIS)分级、治疗方式选择、减压手术时间窗、类固醇皮质激素药物[甲泼尼龙琥珀酸钠(methylprednisolone sodium succinate,MPSS)/甲基强地松龙(methylprednisolone,MP)]的使用时间窗。收集患者在住院期间医疗费用和住院时长。统计分析以上数据资料的现状,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PC)来分析患者人口学和临床特征在6年间的变化趋势;分析患者治疗方式和医疗支出的现状。结果:共纳入2102例TCSCI患者,2013~2018年TCSCI数量呈逐年增加趋势(APC=16.9%,95%CI:10.2~24.1,P<0.01),患者的平均年龄(APC=1.7%,95%CI:1.0~2.4,P<0.01)和老年患者所占比例(APC=12.5%,95%CI:6.0~19.3,P<0.01)呈上升趋势。男性占79.9%,最常见的职业是农民(32.8%);常见的致伤原因前三位为:摔倒(36.7%)、交通事故(30.0%)、高坠(18.4%)。最常见的损伤节段为C4水平(26.8%),其次是多节段损伤(24.4%)和C5水平(18.9%),有超过半数的患者为不完全性四肢瘫痪(67.8%)和AIS D级(51.9%),截瘫(包括完全性和不完全性)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66.0%的患者接受了减压手术治疗,但其中只有2.0%的患者是在伤后24h内进行的手术。有18.2%的患者接受了大剂量MPSS/MP治疗,其中有34.2%的患者在伤后8h内使用;伤后24h以后仍使用大剂量MPSS/MP的有173例,占使用大剂量MPSS/MP患者的45.2%。急性和亚急性期住院总费用平均为6.93万元,日均费用平均为0.42万元。男性患者住院期间总医疗费用和日均医疗费用的均值高于女性。在不同的损伤程度分组中,完全性四肢瘫痪患者住院期间医疗费用最高;在不同AIS分组中,AIS A级的患者住院期间医疗费用最高。结论:TCSCI患者的数量、平均年龄、老年患者占比均在逐年上升,在TCSCI患者的实际临床治疗中,减压手术时间窗、类固醇皮质激素的用法用量等与指南建议并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5.
急性颈椎间盘突出合并中央脊髓损伤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报道急性颈椎间盘突出合并中央脊髓损伤并探讨前路减压与融合手术的作用。方法 对 2 4例急性颈椎间盘突出合并中央脊髓损伤患者作回顾性分析 ,所有病例均行前路减压与融合手术 ,随访时间 2~ 7年 ,平均 3年 8个月。并对其椎间盘突出程度及神经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平均ASIA运动评分由 47 79± 19 6 6增至 86 46± 10 2 2 ,患者年龄与恢复率成负相关 (r =- 0 5 93,P <0 0 1) ,但脊髓受压程度与神经功能评分无显著相关性 (P >0 0 5 )。有骨折脱位者术后神经恢复比无骨折脱位者要差 (t=3 342 ,P <0 0 1)。结论 急性颈椎间盘突出是引起中央脊髓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此类病例应行MRI检查及前路减压融合手术  相似文献   

6.
急性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急性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13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行MRI、体感诱发电位(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查。13例均采用颈髓前减压和植骨融合术治疗。结果 13例患者MRI检查均发现有颈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及相应节段脊髓损伤征象,双上肢各神经的SEP和MEP均能引出。术后随访5个月 ̄2年6个月,13例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 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主要为过伸急性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颈髓损伤后血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的动态变化在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价值。方法从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收集急性颈髓损伤60例,根据ASIA评分,分 A、B、C、D、E级。采集损伤后24小时内、48小时、72小时、7天的静脉血2ml,使用双抗体夹心型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浆NSE的水平,并选择60例对照组比较,观察其动态变化。结果急性颈髓损伤患者血浆NSE 含量较对照组有升高(P0.05),主要表现在A、B级。约72小时时达高峰,随后下降,7天时恢复至正常水平。损伤评级高(越接近 A 级),血浆NSE 峰值越高。结论血NSE可作为急性颈髓损伤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不同程度颈脊髓损伤(CSCI)患者早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探讨颈髓损伤严重程度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性。方法:2005年1月~2009年5月我院收治CSCI早期患者325例,除外20例因各种原因住院时间<7d的患者,共有305例患者入选。男249例,女56例;年龄14~83岁,平均45岁;伤后距来院就诊时间0.5h~20d,住院时间7~45d,平均为23d。高处坠落伤111例,车祸伤85例,摔伤75例,重物砸伤15例,原因不明损伤19例。按ASIA分级:A级132例,B级26例,C级89例,D级58例。按损伤程度将患者分为A(A级)、B(B级)、C(C级)、D(D级)4组,对4组患者早期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305例患者共发生13种并发症,其中便秘229例次(75.08%),心率减慢144例次(47.21%),低钠血症137例次(44.92%),高热124例次(40.46%),呼吸功能障碍104例次(34.10%),血压下降94例次(30.82%),低蛋白血症83例次(27.21%),贫血72例次(23.61%),消化功能障碍70例次(22.95%),低钾血症45例次(14.75%),压疮38例次(12.46%),泌尿系感染28例次(9.18%),下肢深静脉血栓9例次(2.95%)。便秘、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4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并发症的发生率4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除便秘、压疮、泌尿系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外,并发症发生率均为A组>B组>C组>D组,且A、B组明显高于C、D组。结论:颈脊髓损伤患者早期并发症较多;除便秘、压疮、泌尿系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外,其余并发症的发生率随着损伤程度加重而增高,A-SIA分级A、B级患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C、D级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颈髓损伤患者的残障接受度,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改善患者残障接受度,引导其理性自我评价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残障接受度量表对226例颈髓损伤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比较不同临床特征患者的残障接受度的差别,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影响因素。结果颈髓损伤患者残障接受度总分为(142.62±25.68)分,其中低接受度占59.29%,中接受度占28.32%,高接受度占12.39%。不同性别、家庭收入、JOA评分、损伤时间和抑郁程度患者残障接受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提示JOA评分、损伤时间、抑郁评分、性别为颈髓损伤患者残障接受度的影响因素(P0.05,P0.01),可解释46.70%的变异。结论颈髓损伤患者残障接受度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其受多种因素影响,需实施针对性干预措施,以改善颈髓损伤患者残障接受度。  相似文献   

10.
颈椎脊髓脑脊液柱椎管面积的MRI测量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探讨颈椎脊髓、脑脊液柱、椎管MR I横断面面积的相互比值与脊髓型颈椎病发病的关系。方法于颈椎MR I T2轴位像测量70例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及80例正常成人的脊髓横断面、脑脊液柱、椎管面积,每例共测量C4、C5、C6、C74个节段。每节段于椎体后高中点处、与脊髓纵轴垂直、终板平行作扫描,分别计算各节段脊髓/脑脊液柱、脊髓/椎管、脑脊液柱/椎管面积的比值。结果脊髓/椎管面积比值,CSM组4个节段均明显高于正常成人组;脊髓/脑脊液柱面积比值,CSM组C4、C5节段明显高于正常成人组;脑脊液柱/椎管面积比值于两组中无显著差异。结论椎体后高中点水平脊髓横断面面积与相应水平椎管横断面面积比值的增高是脊髓型颈椎病的发育性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易获得的急性创伤性颈髓损伤患者床旁资料建立气管切开预测模型,探讨用其预测颈髓损伤患者气管切开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45例急性创伤性颈脊髓损伤患者临床数据。采集其中219例患者人口学资料,是否行气管切开,既往系统性疾病史(除肺病外)、既往肺病史、吸烟史、治疗过程中是否出现呼吸系统并发症,入院时ASIA运动评分、神经损伤节段、ASIA分级、合并伤情况,是否存在颈椎骨折脱位,术前颈椎MRI显示的颈髓信号改变长度及最高病变节段、椎管最大侵占率、脊髓最大受压率、是否出现髓内出血。分别应用多元逻辑回归分析和分类回归树分析建立气管切开的逻辑回归模型和决策树模型。利用交叉验证方法应用另外126例患者资料对两模型进行外部验证,应用敏感性、特异性、预测准确率及ROC曲线下面积评估两模型预测能力。结果:345例患者中,58例行气管切开。决策树模型显示:入院时ASIA运动评分≤1分的患者气管切开率为66.7%;ASIA运动评分≤22分且出现呼吸系统并发症患者气管切开率为69.0%;入院时ASIA运动评分≥23分、不完全颈髓损伤、术前MRI显示髓内信号改变最高节段位于C3或以下的患者气管切开率为0.8%。逻辑回归模型显示的独立预测因素包括ASIA运动评分≤22分,ASIA A级或B级损伤及治疗过程中出现呼吸系统并发症。决策树模型和逻辑回归模型在敏感性、特异性、预测准确率、ROC曲线下面积的比较分别为73.7%vs 81.8%、89.7%vs 86.4%、87.3%vs 85.7%及0.909 vs 0.889。结论:决策树模型可用于进行气管切开的预测,入院时ASIA运动评分≤22分、ASIA A级颈髓损伤、治疗过程中出现呼吸系统并发症及术前颈椎MRI显示髓内信号改变的最高节段位于C2或以上为患者气管切开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risk factors for pneumonia in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lower 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

Design

Observational study, retrospective study.

Setting

Spinal cord unit in a maximum care hospital.

Methods

Thirty-seven patients with acute isolated 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 at levels C4–C8 and complete motor function injury (AIS A, B) treated from 2004 to 2010 met the criteria for inclusion in our retrospective analysis. The following parameters were considered: ventilation-specific parameters, re-intubation, creation of a tracheostomy, pneumonia, antibiotic treatment, and length of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stay and total hospitalization.

Results

Among the patients, 81% had primary invasive ventilation. In 78% of cases a tracheostomy was created; 3% of these cases were discharged with invasive ventilation and 28% with a tracheostomy without ventilation. Pneumonia according to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criteria occurred in 51% of cases within 21 ± 32 days of injury, and in 3% at a later date. The number of pre-existing conditions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pneumonia. Length of ICU stay was 25 ± 34 days, and average total hospital duration was 230 ± 144 days. Signific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duration of ventilation were the number of pre-existing conditions and tetraplegia-specific complications.

Conclusions

Our results confirm that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lower 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ies defined by lesion level and AIS constitute a homogeneous group. This group is characterized by a high rate of pneumonia during the first 4 weeks after injury. The number of pre-existing general conditions and spinal injury-specific comorbidities are the only risk factors identifi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neumonia and/or duration of ventilation.  相似文献   

13.
急性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机制与治疗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目的 探讨急性创伤性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机制及治疗方法。方针 对27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进行RMI检查;8例颈椎间盘突出对脊髓压迫明显者予以手术治疗,19例予以非手术治疗;分别于入院时及治疗后6周对脊髓损伤程度按ASIA标准分级评定。结果 采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治疗6例患者,6周后ASIA分级平均提高了2个等级,神经功能改善较明显;颈椎间盘突出明显者早期手术治疗神经功能有一定改善,受伤  相似文献   

14.
呼吸机在治疗创伤性颈髓损伤呼吸衰竭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总结创伤性颈髓损伤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使用呼吸机的适应证,比较了CMV及SIMV、正常吸呼比及反比呼吸的血气值、认为在早期宜采用CMV模式及反比呼吸,脱机时应采用间断脱机法,C4及以下水平损伤者脱机前可改用PS法。使用呼吸机的合并症主要有肺部感染、酸碱及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气道阻塞等。  相似文献   

15.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病因与手术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病理基础,评价不同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22例分别采用了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或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病例,分析其术前影像学资料,探讨病理实质;根据术前、术后Frankel分级情况及影像学的变化,判断手术疗效。结果22例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病例中,过伸型损伤16例(62.7%),退变性椎管狭窄15例(68.2%),先天性椎管狭窄4例(18.2%)。前路手术患者随访见内置物无松动、脱落或断裂,固定节段均获得骨性融合;后路手术患者术后X线正位片显示无再关门现象。14例患者术后MRI检查显示,椎管容积扩大,颈髓受压缓解。3例术后脊髓功能无改善,其余病例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颈椎椎管狭窄是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重要病理基础,颈髓过伸性损伤是发生四肢瘫的直接原因。只要术式选择合理、手术操作正确,前、后路手术均能获得较理想脊髓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核磁共振成像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20例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MRI检查结果做分析,将无骨折脱位颈髓损伤分为不伴有颈椎疾病组和伴有颈椎疾病组。两组在年龄、致伤原因、MRI图像、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上存在着差异。MRI是诊断无骨折型颈髓损伤的一种有效检查手段,并有助于制订外科治疗计划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性总结颈脊髓损伤(SCI)气管切开患者护理要点、拔管指征和结果。方法:回顾研究2008年1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92例颈脊髓损伤气管切开患者的呼吸管理过程和转归情况,其中男74例,女18例;年龄41.7±19.2(28~72)岁。随访时间24±8(7~34)个月。护理要点包括鼓励患者自主咳嗽,叩背吸痰,保持气道清洁、湿润、通畅;逐渐辅以振动排痰和呼吸训练。拔管的指征为血气分析结果正常,自行咳嗽排痰,咽反射正常,肺部无炎症表现,无喉头水肿,套管远端无气道狭窄。统计患者气管套管拔出时间和影响因素。结果:92例患者中82例(89.1%)患者一次性拔管成功,伤后3个月内拔管成功患者64例(69.5%),拔管距伤后时间平均44.1±14.2d(11~89d);伤后3个月后拔管成功患者18例(19.6%),拔管距伤后时间平均138.9±5.5d(125~147d),均反复出现肺部感染。10例(10.9%)患者在随访中拔管失败,其中7例患者因肉芽组织增生致气管狭窄,更换T管后保留气管切开套管直至随访结束;3例患者拔除气切套管后出现气管塌陷,其中2例重新接受气管插管,病情稳定后改用气管切开套管至随访结束,1例因急性呼吸衰竭而死亡。结论:正确的护理和呼吸训练,可以使大部颈脊髓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度过危险期而顺利拔管。SCI运动平面高、反复肺部感染、气管狭窄和塌陷是导致拔管延迟和失败的主要原因。拔管后气管塌陷发生率虽较低,但危害大,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 探讨颈部脊髓损伤患者神经丝蛋白与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2月至2019年3月本院收治234例颈部脊髓损伤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根据颈髓损伤ASIA分级标准,将患者分成五组,即A组(完全性损伤,n=33),B组(不完全性损伤,n=31),C组(不完全性损伤,n=28),D组(不完全性损伤,n=53)和E组(正常,n=89)。比较不同ASIA功能分级患者血清神经丝蛋白水平,并应用Pearson法分析血清神经丝蛋白与ASIA功能分级的相关性。结果 五组患者血清神经丝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血清神经丝蛋白水平明显高于B组、C组、D组和E组,B组患者血清神经丝蛋白水平明显高于C组、D组和E组(P<0.05),C组患者神经丝蛋白水平明显高于D组和E组,且D组患者血清神经丝蛋白水平明显高于E组(P<0.05);血清神经丝蛋白与脊髓损伤ASIA功能分级呈负相关(r=-0.927, P<0.001)。结论 血清神经丝蛋白水平与ASIA功能分级呈负相关,颈部脊髓损伤的严重程度与血清神经丝蛋白水平的提高有关。  相似文献   

19.
前路减压治疗下颈椎颈髓损伤并截瘫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下颈椎颈髓损伤手术及疗效以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自体腓骨植骨融合治疗下颈惟颈髓损伤高位截瘫36例。结果18例随访2~8年.平均5年7个月按ASIA损伤分级,Ⅰ级14例,术后无效1例,术后恢复至Ⅱ级4例.Ⅲ级3例,Ⅳ级4例.Ⅴ级2例;Ⅱ级4例,术后恢复至Ⅲ级Ⅰ例,Ⅳ级2例.Ⅴ级1例;Ⅲ级6例.术后恢复至Ⅳ级3例.Ⅴ级3例;Ⅳ级4例.术后全部恢复至Ⅴ级。提示伤后8h内手术最佳时机。结论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治疗下颈惟颈髓损伤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根据伤后颈脊髓MRI不同表现对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CSCIWFD)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观察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疗效差异原因并探讨治疗方案选择。方法回顾分析接受治疗并获得完整随访的56例中老年CSCIWFD患者的临床资料。对颈椎MRI提示有颈髓受压伴髓内高信号且有神经症状者建议手术,对颈髓无压迫伴或不伴髓内高信号者建议非手术治疗。按治疗建议和患者选择分为3组:建议手术且患者接受手术组(A组,39例),建议手术但患者拒绝手术组(B组,11例),非手术治疗组(C组,6例)。神经功能评估按ASIA分级,对3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的恢复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0~88个月。结果显示,神经功能改善情况A组好于B组,C组神经功能改善满意。结论颈髓MRI表现是中老年CSCIWFD患者是否手术的重要参考依据。颈髓受压或颈髓接触伴髓内高信号,手术治疗效果优于非手术治疗;如颈髓无压迫、无明显失稳,即使有神经症状且髓内有高信号,应采用非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