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双腔起搏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 (HOCM)的治疗目前仍无满意方法 ,药物治疗副作用大 ,手术治疗风险性大 ,且不能改善其预后。全自动型双腔起搏器 (DDD)治疗HOCM临床疗效显著 ,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基本上可以代替手术治疗。 1994年 2月至 1999年 3月我院采用DDD治疗 14例HOCM ,临床疗效显著。现将其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14例HOCM患者均为男性住院患者 ,年龄 34~6 5岁 ,平均年龄 (49.3± 6 .2 )岁。经病史、体检、超声心动图及X线胸片等检查 ,排除其他器质性心脏病后诊断为HOCM。全组病例经 β -受体阻滞剂…  相似文献   

3.
双腔起搏器治疗肥厚型心肌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萍 《青海医药杂志》2007,37(1):62-63,F0004
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具有明显遗传倾向的特发性心肌病,有左室流出道梗阻者而称为肥厚梗阻型心肌病,药物治疗可缓解临床症状,但易产生耐药性及药物副作用,外科手术可解除梗阻,但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率高。双腔起搏器(DDD)治疗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有效的新的治疗方法,本文综述了DDD治疗肥厚型心肌病的治疗机制、效果和预后。但其长期预后尚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应用双腔起搏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OCM)收到良好的临床效果,尤其是对内科药物(如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有效可靠的替代疗法。本文作者通过对HOCM患者双腔起搏治疗,观察其临床效果及近期预后。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HOCM患者5例,男4例,女1例,平均年龄42岁(22~63岁),均经临床及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为HOCM。临床上均表现为静息及运动状态下头晕、气短、心悸等症状,3例有运动时晕厥史,心功能(HYHA分级)Ⅱ级1例,Ⅲ级4例。经内科系统治疗(如口服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等效果不佳,其中3例治疗中出现血压下降及明显窦性心动过缓等副作用。超声心动图示左室流出道(LVOT)呈不对称性肥厚,平均厚度2.3 cm(1.8~2.5 cm),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1.5,均有SAM现象(左室收缩时二尖瓣前移),LVOT狭窄;彩色多普勒示LVOT压力阶差平均为42.2 mmHg(32~80 mmHg)(1 mmHg=0.133 kPa),高峰血流速度平均2.6 m/s(2.3~3.1 m/s),LVEF平均为0.46(0.43~0.51),其中2例术前曾行左室血流动力学检查示LVOT压力阶差分别为43,57 mmHg。5例患者均置入Mdetronicprodigy D双腔起搏器,其中2例为经导管消融室间隔未成功患者。  相似文献   

5.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 (HOCM)是一种以不明原因的心肌非对称性肥厚 ,心肌纤维排列紊乱为特征的原发性心肌病。以往多采用β 受体阻滞剂和钙离子拮抗剂等药物或手术治疗 ,但效果不理想。我们自1998年9月以来采用双腔起搏器治疗HOCM6例 ,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HOCM患者6例 ,其中男性4例 ,女性2例。年龄30~58岁 ,平均 (44±14)岁。病程4~10年 ,平均(7±3)年。6例患者均经心脏超声心动图确诊为HOCM。6例中活动后出现头晕、气短病史4例 ;休息时出现头晕、气短并多次发生晕厥、胸痛2例。心电图检…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双心腔起搏器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OCM)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13例药物疗效不佳的HOCM患者经锁骨下静脉植入双心腔起搏器,用超声憬动图及彩色多普勒检查,观察期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 用比较短的房间期(100ms)进行双心腔起搏后,左室流出道压力差从6.88kPa下降至2.98kPa(P〈0.01);所有患者临床明显改善,在平均随访12个月中(4~30个月),无1例出现晕厥。结论:双心腔  相似文献   

7.
颜景涛  游涛  杨文灿 《吉林医学》2013,(28):5791-5792
目的:采用双心腔起搏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18例,并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所有患者均置入双心腔起搏器治疗并观察其临床表现及血液动力学改变。结果:在以较短的房室间期(100 ms)进行双心腔起搏器起搏后,左室流出道压力差从50.67 mm Hg(1 mm Hg=0.1333 kPa)下降至27.47 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在平均随访6个月中(516个月),无一例患者发生晕厥。结论:双心腔起搏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是一种有效的新的治疗方法,临床应用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起搏参数。  相似文献   

8.
肥厚性心肌病的起搏器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成明  刘光耀 《重庆医学》2001,30(4):368-369
近年来起搏器功能不断拓宽,不仅用于缓慢心律失常,而且用于改善血液动力学障碍-减轻肥厚性心肌病的梗阻和晚期心脏病的心力衰竭.肥厚性心肌病(HCM)是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和造成心脏性猝死的重要疾病.随着电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对HCM有了许多新的认识,从而对HCM开展了心脏起搏器治疗的新途径. 1 HCM的病理生理 HCM是心肌非对称性肥厚,心室腔变小为特征,以左室舒张期顺应性下降,心室充盈受阻为基本病态的原因不明的心肌病.文献[1]报道肥厚性心肌病与HLA B27,DR3,DR4相关联,表明HLA基因与肥厚性心肌病的发病有一定关系.据左室流出道有无梗阻而分为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OCM)和肥厚性非梗阻型心肌病(NHOCM).由于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特别是HOCM时出现左室与主动脉根部之间的跨流出道(LVOT)压力差,此压力阶≥4.0kPa,梗阻越重压力差就越大.梗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流体力学的"射流相应”(venturi effect)使二尖瓣前叶向前移位(SAM)形成的梗阻[2].为克服心室内的阻力,左室需要强力的收缩,心肌代偿性肥厚,室间隔的进一步肥厚,使梗阻加重形成恶性循环,这一耗能过程使心肌储备下降,电稳定性降低;同时,由于心肌的异常肥厚,舒张顺应性明显减低,致舒张功能障碍,造成舒张压和舒张阻力增高,舒张容量减少以及肺静脉瘀血.以上的病理生理改变可使患者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心前区闷痛,各种心律失常.约1/3患者有先兆晕厥,常在活动后发生,这是由于左室流出道梗阻引起脑供血不足所致,每年约4%~6%的患者发生猝死[3].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双腔起搏器治疗难治性HOCM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16例难治性HOCM患者,植入双腔起搏器并将A-V间期程控至100-120ms,随访1-8年观察临床症状及体征,心脏彩超检查,观察双腔起搏器术前,术后1天、7天、3月及1年的IVS、LVPW、LVOT、VP、LVEF的数值。结果 5例临床症状消失,9例明显减轻或改善,2例改善不明显,但未加重。4例发生过晕厥患者未再出现晕厥,心功能明显改善,随访中所有病例存活。术后的UCG随访:IVS、LVPW有缩小的趋势;LVOT增宽、VP下降,其LVOT增加值越高、VP下降值越大其临床症状改善越明显,反之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LVEF也有改善。结论 双腔起搏可作为一种治疗药物难治性HOCM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双腔起搏器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不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双腔起搏器对扩张型收心肌病心力衰竭的作用。方法对3例扩张型心肌病严重心力衰竭,经常规强心、利尿、扩血管等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病人,植入双腔起搏器、AV间期调至80ms。结果术后患者心力衰竭症状明显好转,活动耐力提高,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增加。结论双腔起搏对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VDD起搏器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的临床疗效及其血液动力学变化。方法:对6例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患者植入VDD起搏器,并进行随访观察,观测其左室流出道压差及血流速度的变化情况。结果:随访期间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明显缓解。与术前相比,术后随访各期的左室流出道压差及血流速度均有显著降低(P<0.001,P<0.01)。结论:VDD起搏器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临床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血液动力学状况,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测定肥厚性心肌病患者血清瘦素水平探讨肥厚性心肌病与血清瘦素浓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4 0例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和 35例健康体检者均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瘦素。结果 肥厚性心肌病患者血清瘦素浓度较健康对照组高 (P <0 .0 5 )。结论 血清瘦素浓度与肥厚性心肌病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血管紧张素 1转化酶 (ACE)基因插入 /缺失 (I/D)多态性与国人肥厚型心肌病 (HCM)和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 (HH)的相关情况 ,采用PCR方法检验 4 0例HCM患者 ,50例HH患者和 61例对照组的基因型。结果HCM组D等位基因频率为 0 .51 3,显著高于对照组 ( 0 .34 4,P <0 .0 5)和HH组 ( 0 .360 ,P <0 .0 5) ,II基因型频率为0 .30 0 ,明显低于对照组 ( 0 .50 8,P <0 .0 5)。提示国人ACE基因D等位基因频率在肥厚型心肌病中明显增高 ,II基因型频率较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卡维地洛对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将35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随机分为卡维地洛组(21例)与对照组(14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卡维地洛组加用卡维地洛,疗程4个月,并随访至半年.检测两组治疗前后氧化应激、炎症、超声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特异性组织抑制剂2(TIMP-2)的改变情况以及半年内的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 治疗后两组氧化应激、炎症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心室重构减缓(P<0.05),而卡维地洛组尤为明显(P<0.01).相比对照组,卡维地洛组的半年心血管不良事件更低(P<0.05).结论 卡维地洛可降低氧化应激、炎症,减缓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室重构,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肥厚梗阻型心肌病(HOCM)患者右室起搏治疗的远期临床、血流动力学及形态学变化,以确定右室起搏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采用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及超声多普勒检查方法观察右室起搏前、后(2h、12周、4年)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形态学变化。结果:右室起搏治疗4年后,患者临床症状、心功能、多数血流动力学及形态学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尤其是左室舒张期末压务(LVEDP)、左室流出道(LVOT  相似文献   

16.
目的:用VDD心脏起搏治疗1 例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OCM),并观察其临床及血流动力学效果。 方法:常规方法植入VDD型心脏起搏系统,设置房室起搏间期120 m s,心房感知0.15 m V,起搏前后进行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等血液动力学对比观察。 结果:术后房室同步起搏率为100% ,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从6.8 kPa(51.4m m Hg)降至2.813 kPa(21.1 m m Hg),二尖瓣前移现象消失,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随访期间未再出现晕厥。 结论:VDD起搏植入简便、房室同步功能稳定,对HOCM 患者不失为一种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临时心脏起搏对心跳骤停(cardiac arrest,CA)患者心肺复苏(cardio 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成功率的影响,提高CPR成功率。方法纳入2011-01/2013-01月作者医院内发生的63例CA患者,分为A组(标准CPR)、B组(CPR+临时起搏器)、C组(CPR+胺碘酮+临时起搏器),比较3组间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成功率。结果全部CA病例中ROSC成功共21例(33.33%),其中C组成功率最高(47.06%),B组最低(12.50%),A组(36.67%)。C组ROSC成功率高于B组(P=0.036)。结论院内CA患者单纯使用临时心脏起搏无助于ROSC的提高,早期使用胺碘酮联合临时心脏起搏可增加ROSC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88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I型前间壁肥厚28例,II型前间隔、后间隔均肥厚36例,III型左心室前壁或/和后壁、侧壁肥厚14例,IV型心尖部肥厚10例)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结果:心电图异常(ST-T改变,异常Q波,心室肥厚等)发生率为93.2%。IV型ST-T改变多见于前侧壁、高侧壁,具有特殊性。其它3型患者ST-T改变、异常Q波的发生率及部位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电图异常,但除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外,其它各型心电图改变没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对药物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短期治疗效果。方法10例悼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NYHA分级)III-Ⅳ级,QRS时限≥120ms,左室射血分数(LVEF)≤35%,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55mm,伴二尖瓣反流。经多种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无效后行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其中2例安装三腔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CRT-D)。观察术前、术后1个月的NYHA心功能分级、QRS时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结果除1例患者未能成功植入左室电极外,其余9例手术顺利,无并发症。其中1例患者术后1月余再次因心衰加重入院,术后心功能平均改善I-Ⅱ级,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内径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均P〈0.05)。结论双心室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可明显改善慢性心力衰竭伴心室内传导延迟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心功能和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是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