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对原发性输尿管肿瘤发病情况和诊断方法进行了讨论 ,并对本病手术方式进行了分析。方法 对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全程肉眼血尿的 16例患者 ,进行术前检查 ,并经术后病理报告为移行细胞癌。结果术前检查结果分别为 :16例静脉尿路造影中 ,4例不显影 ,12例肾积水 ;膀胱镜检 14例中 ,3例输尿管口肿瘤 ;逆行肾盂造影 11例 ,5例插管受阻 ,6例输尿管狭窄 ;B超检查 6例 ,均示肾积水 ,其中输尿管肿瘤 6例 ,腹膜后肿块 1例 ;CT检查 3例 ,腹膜后肿块 1例 ,2例肾积水 ;尿脱落细胞检查 6例 ,2例查到肿瘤细胞。 16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检 16例均示移行细胞癌。结论 认为对早期单发病例可行姑息性手术 ,对浸润性的高级期肿瘤应作输尿管全长切除术 ,术后必须随访膀胱镜、B超等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输尿管癌1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原发性输尿管癌18例,临床主要表现为血尿和腰痛。术前明确诊断15例,误诊3例,18例均行手术治疗,病理报告17例为移行细胞癌,1例为移行细胞癌并小灶性鳞癌,18例均得到随访,原发性输尿管癌发病率远较泌尿系其它部位上皮肿瘤发病率低,这可能与尿液在输尿管停留时间较短有关,肿瘤绝大多数位于输尿管下段,其诊断较为困难,认为泌尿系造影,膀胱镜检查是诊断输尿管癌的主要方法,尤其是逆行造影。手术以半泌尿系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提高肾盂癌的诊治水平。方法 依据临床表现及综合应用Bus、Ivp、逆行肾盂造影(RP)、CT、膀胱镜及输尿管镜等检查,诊断肾盂癌15例。其中混合癌4例:肾盂癌合并同侧输尿管癌1例,肾盂癌合并同侧输尿管癌及膀胱癌3例。结果 15例患者均行根治性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报告移行细胞癌14例,鳞状上皮癌1例。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并定期行膀胱灌注化疗,定期复查膀胱镜。结论 间歇性无痛性肉眼血尿是肾盂癌的最常见症状,肾盂癌的诊断以尿路造影和CT检查为主,联合其他检查可提高确诊率,减少混合癌的漏诊和误诊率。肾、输尿管全段及膀胱袖口状切除为标准手术方式。术后定期膀胱灌注化疗有利预防膀胱内种植性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2004年3月~2007年6月,我院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中,采用硬膜外麻醉配合短效肌松药琥珀胆碱,并使用无创正压辅助通气的方法,预防闭孔神经反射,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经术前CT扫描、B超检查、膀胱镜检查及活检证实为表浅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25例;其中男21例,女4例;年龄40~68岁;初发23例,复发2例,肿瘤多发6例。肿瘤均位于或靠近膀胱侧壁及输尿管口周围,其中左侧壁16例次,右侧壁9例次。瘤体直径多数为1.0~2.0cm,最大者约3.0cm;宽基底肿瘤2例,最宽者直径约1.5cm。术后电切标本病理检查均证实为移行细胞癌…  相似文献   

5.
谢寅库  孙显颖 《江苏医药》2002,28(6):461-462
膀胱全切术后代膀胱术方式较多 ,我院自 1 994年 1 1月~2 0 0 0年 1 1月对 2 0例膀胱癌患者行原位乙状结肠肌瓣代膀胱术 ,临床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一、对象 :本组 2 0例 ,均为男性 ,年龄 3 4~ 76岁 ,平均 5 8岁 ,多发肿瘤 1 8例 ,单发肿瘤 2例 ,肿瘤分布在膀胱两侧壁及输尿管口附近 ,三角区及颈部次之。术前均取肿瘤组织作病理组织学确诊 ,病理检查诊断为移行细胞癌 1 9例 ,移行细胞癌伴腺癌 1例。肿瘤病理分级为G13例 ,G2 1 5例 ,G3 2例。二、方法 :硬膜外麻醉、腹膜外膀胱全切。同时切除前列腺 ,保留前列腺被膜 ,松解输…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经后腹腔镜下行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联合经尿道行膀胱袖状切除术治疗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手术方法及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对8 例上尿路移行细胞癌患者后腹腔镜联合经尿道电切,行肾输尿管全切加膀胱输尿管口袖状切除.结果 8 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165~280min,平均210min,术中出血100~1300mL,1 例输血,住院9~14d,平均11d,术后常规膀胱灌注吡柔吡星30mg,预防肿瘤复发,随访1~l5 个月,均无复发或转移.结论 后腹腔镜手术联合经尿道电切治疗上尿路移行细胞癌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具有痛苦小、康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输尿管肿瘤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原发性输尿管肿瘤早期诊断的途径,以提高早期诊治率。方法回顾分析28例输尿管肿瘤临床资料,比较超声检查、静脉尿路造影(IVU)、逆行尿路造影检查(RU)、螺旋CT、MRI、微创腔镜检查、尿液脱落细胞检查等诊断意义。结果阳性率较高的术前检查有RU、螺旋CT、MRI、腔镜检查。28例均行手术治疗,手术以肾、输尿管全长加膀胱袖状或膀胱部分切除为主,共19例。术后病理报告移行细胞癌27例,腺癌1例,其中TI-2肿瘤8例。获得随访25例。1990年至1999年14例存活1、2、3、4、5、6年者分别为1、5、3、2、2、1例。2000年至2007年14例,失访4例,术后存活1、3年者各2例,6例未满5年者仍在随访中。结论早期联合超声、IVU、RU、螺旋CT三维重建、MR]等检查分析是提高早期诊断率的有效途径。一经诊断,尽快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输尿管膀胱再植方法-腹腔镜下乳头式输尿管膀胱再植术的方法和疗效。方法2006年3月至2008年12月,收治输尿管末端狭窄合并肾积水患者18例。男6例,女12例,平均年龄45岁,左侧8例,右侧10例。子宫全切术后8例,剖腹产术后2例,URSL术后2例,输尿管末段切开取石术后4例,不明原因2例。术前经B超,IVU,逆行尿路造影,MRU等检查诊断,均行腹腔镜下乳头式输尿管膀胱再植术。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尿漏,术后输尿管返流,肾积水,肾功能情况。结果1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下乳头式输尿管膀胱再植术,手术时间为60~150min,术中出血量30~60ml,术后尿漏1例,延长盆腔引流管引流时间,7d后引流液每天〈10ml而拔管,术后住院时间5~9d,平均6d,术后随访3~24个月,肾积水完全消失14例,明显好转(肾积水Ⅰ度)3例,1例(术后漏尿者)出现吻合口狭窄经再次开放行乳头式输尿管膀胱再植术治愈,术后随访肾功能均正常。结论腹腔镜下乳头式输尿管膀胱再植术并发症少,效果良好,操作相对简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付风林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5):2332-2333
目的:提高原发输尿管癌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4例原发输尿管癌的临床资料.结果:静脉肾盂造影(IVP)、B超、CT、MRI对原发输尿管癌确诊率分别为12.5%、29.1%、52.9%、71%.24例均经手术治疗,其中19例为移行细胞癌,3例为腺癌,2例为鳞癌.其中G1 8例,G2 10例,G3 6例.Ⅰ期7例,Ⅱ期9例,Ⅲ期6例,Ⅳ期2例.1例术后3月因全身衰竭死亡,2例1年零3个月后因转移死亡,3例6个月~3年再发膀胱癌行TURP或膀胱全切输尿管皮肤造口术,3例失访,余均随访.结论:各种检查方法在输尿管癌的诊断中有局限性,综合多种检查可提高原发输尿管癌确诊率,治疗以手术肾、输尿管袖口状膀胱切除为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输尿管口囊肿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对12例输尿管口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2例经B超、静脉尿路造影(IVU)、膀胱镜检查得以确诊。5例行经尿道囊肿切开或部分切除术;5例行囊肿切除加输尿管膀胱再植术;2例行上肾段及输尿管切除术。术后随访1~15年,12例临床症状均消失,经B超或IVU检查肾积水明显减轻或消失。7例行膀胱造影,未见输尿管返流。结论 输尿管口囊肿的诊断主要依靠B超、IVU和膀胱镜检查。治疗上应根据囊肿大小和肾功能情况选择不同的术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高对原发性输尿管癌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原发性输尿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诊断和治疗问题进行讨论。结果本组21例患者随访4—72个月。其中9例5年内死亡,3例5年内发生膀胱移行细胞癌及远处转移,9例存活至今。结论静脉和逆行尿路造影,CT、磁共振成像、内窥镜检查对诊断很有价值。早期明确诊断并及时手术治疗是关键。卡介苗、丝裂霉素或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对预防输尿管癌术后发生膀胱癌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尿道输尿管囊壁部分切除术治疗成人输尿管口囊肿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成人输尿管口囊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B超、排泄性静脉尿路造影(IVU)及膀胱镜检查确诊,采用经尿道输尿管囊壁部分切除术治疗。结果11例患者手术治疗痊愈出院,术后临床症状均消失。随访6—24个月,9例肾积水消失,2例肾积水明显改善,未见复发。结论膀胱镜检查是诊断输尿管囊肿的确切手段;经尿道输尿管囊肿壁部分切除术是一种简便、安全和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杨书文  蔡文清 《河北医药》1998,20(3):147-148
采用可控性肠膀胱扩大术治疗晚期神经原性膀胱,改善排尿失控、上尿路高压造成的肾积水或尿毒症,比单纯膀胱造瘘管理方便,效果良好。 1 临床资料 1989年4月~1993年10月共治疗神经原性膀胱合并重度肾积水或尿毒症7例,男5例,女2例,年龄21~59岁。病因包括脊膜膨出术后2例,脊椎裂2例,椎管狭窄椎板减压术后脊髓退行性变1例,脊髓损伤2例。病人均未经过合理治疗,出现肾积水或尿毒症后才来就诊。术前主要症状是排尿失控、湿裤尿床、厌食、恶心、呕吐,血尿素氮9.46mmol/L1例,2.50mmol/L以上6例,残余尿量120~230ml,膀胱造影表现边缘锯齿状小膀胱4例,造影剂输尿管肾盂反流3例共5条输尿管,膀胱测压表现逼尿肌反射亢进型膀胱。B超检查均显示中、重度肾积水,术前均保留尿管持续引流,待尿素氮基本恢复正常后再进行手术。 2 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经尿道电切治疗输尿管口附近表浅膀胱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输尿管口附近的膀胱肿瘤经尿道电切(TURBT)治疗经验。方法18例术前均诊断膀胱肿瘤,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膀胱镜检查,肿瘤均为单发,位于输尿管口2.0cm以内(其中覆盖输尿管口2列),术前彩超及分泌造影检查未见肾盂积水及输尿管扩张,CT检查未见膀胱壁外侵润及远处转移,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手术,切除肿瘤及其周围组织至肌层,输尿管口采取只切不凝的方法。结果18例术中均未改开放,术中经过顺利,术后复查彩超未见肾盂积水,术后3个月复查膀胱镜见术侧输尿管开口喷尿正常。结论输尿管口表浅肿瘤电切治疗手术时间短、痛苦少、恢复快、效果好,并发症少,操作简单,是理想的膀胱表浅肿瘤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尿survivin蛋白检测在膀胱移行细胞癌辅助诊断中的意义。方法ELISA法检测149例临床Ⅰ~Ⅱ期初发性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和32例健康对照者的尿survivin蛋白浓度,免疫组化法检测患者癌组织中survivin蛋白免疫标记阳性细胞比率。结果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尿survivin蛋白浓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t=14.07,P〈0.01);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相同并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TURB)术后2年内膀胱移行细胞癌复发者的TURB术前尿survivin蛋白浓度高于未复发者,但未达到显著水平,而复发者癌组织survivin阳性细胞比率显著高于未复发者(Wileoxon秩和检验,P〈0.05);复发者在确诊膀胱移行细胞癌复发时尿survivin蛋白浓度显著升高,其他2年内未复发者有12.4%尿survivin蛋白阳性;尿survivin蛋白检测法对Grade1和Grade2膀胱移行细胞癌的敏感度分别为65.0%和81.5%,特异度均为90.6%。结论尿survivin蛋白检测可以作为膀胱移行细胞癌群体筛查和TURB术后多次复查的方法,但该检测不能替代膀胱镜检查诊断初发和复发性膀胱移行细胞癌。ELISA法测得TURB术前尿survivin蛋白浓度不能预测膀胱移行细胞癌复发时间。  相似文献   

16.
我科马兜铃酸。肾病尿毒症患者肾移植术后并发泌尿系肿瘤4例.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4例患者中男1例,女3例,年龄49—71岁。均有服用含马兜铃酸成分药物病史,诊断马兜铃酸肾病,尿毒症期行同种肾移植术,术后应用环孢素A、霉酚酸脂和泼尼松免疫抑制治疗,肾功能正常。并发泌尿系肿瘤时间为术后1~5年,其中膀胱移行细胞癌2例,均为多发;原肾肾盂、输尿管、膀胱移行细胞癌1例;原肾透明细胞癌、膀胱移行细胞癌1例。  相似文献   

17.
曾宏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3):F003-F003
患者,女,65岁,因“右侧腰部胀痛半月”入院,无尿频、尿痛及明显肉眼血尿病史;查体:双肾区无压痛及叩击痛,既往史:曾于7年前患膀胱移行细胞癌,行膀胱部分切除术;入院后CT检查示:右肾影增大,右肾盂中度积水,右肾盂输尿管交界部梗阻,考虑肿瘤可能,结石待排;B超提示: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性分析输尿管癌的多层螺旋CT表现,提高输尿管癌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CT扫描的52例输尿管癌患者资料。结果52例患者术前CT诊断为肾盂输尿管癌7例,输尿管中段腔内肿块16例,输尿管下段癌29例,均伴管腔不规则狭窄或闭塞;输尿管软组织肿块部分CT增强后呈轻度至中度强化;最终病理证实52例输尿管移行细胞癌。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技术及CT尿路成像能够明确输尿管肿瘤部位、范围,对输尿管癌的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对早期发现输尿管肿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蔡汝海  周明远 《江苏医药》1999,25(6):439-439
自1989年10月到1998年3月,我们用尿粪合流、乙状结肠膀优术治疗膀脱癌患者8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本组男6例,女2例,年龄38~63岁,平均51岁。8例中多发性膀肤癌7例,三角区肿瘤1例。6例为原发性膀肤癌,1例为膀跳肿瘤切除后复发,l例为膀优癌行膀联部分切除术后复发。病理诊断:移行细胞癌7例,鳞状细胞癌1例。病理分期:B1-2期5例,C期3例。术前Cr、BUN、K Na 、Cl-均正常,B超及膀脱镜检查均发现膀胱肿瘤。二、手术方法术中按常规作全膀联切除,完成膀优全切除后,在双侧输尿管内放置F8单J管,单J管…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原发性输尿管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提高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对12例行保肾手术的原发性输尿管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不同病理类型肿瘤的预后进行初步评估。结果:12例输尿管末段肿瘤患者经开放手术,10例经输尿管镜手术,2例于电灼前钳取病灶组织,手术后进行病理诊断,其中输尿管移行细胞癌11例(G14例、G25例、G32例)。鳞癌1例。分期为T16例、T24例、T31例、T41例。对本组12例输尿管末段肿瘤患者进行随访6个月~5年,有9例患者获得随访,3例患者失访;9例中术后3个月~3年出现膀胱移行细胞癌6例;术后2年同侧输尿管复发1例;术后1年发现对侧上尿路肿瘤1例。术后5个月发现肺部转移1例鳞癌(T4期),于术后10个月死亡。结论:影像学联合输尿管镜组织活检是原发性输尿管肿瘤的最佳诊断途径,其预后与病理类型密切相关。保肾手术有复发风险,需进行随访,但对早期、低级别原发性输尿管肿瘤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