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对中枢神经系统内部神经传导通路的形态学研究,经历了漫长的岁月。通过古典的溃变镀银法和Nissl法到70年代初兴起的示踪法,已发现了大量脑内神经元的联系通路。特别是示踪法问世后有些示踪物既可通过轴浆流顺行运输又可被逆行运输,使用它们可以显示出单个神经元的轴突、轴突分枝及与之相连的神经元细胞体。示踪法的出现及近年来的发展,大大地丰富了人们对脑内神经元联系通路的认识。但是,迄今所使用的示踪物,只能在某一级神经元内部被顺行或逆行运输,因而不能显示神经元链,即不能将神经元的连续状态同时显示出来,从而限制了人们对神经通路的更多,更确切的认识。为此,创造一种能跨 相似文献
2.
3.
4.
5.
实验选用SD大鼠23只,分别在小脑前、后叶定位定量注射单纯疱疹病毒I型存涤2-5天或10天后灌杀取脑切片,经抗HSV1血清行组织化学ABC法反应。结果显示,免疫阳性神经元呈类似Golgi样染色,胞体和树突标记清晰。注射部位不同或术后动物存活时间不同,其标细胞出现的数量和部位同。1.后叶注射后1天可出现小脑Purkinje细胞及缝核群,网状结构,室周灰质,丘脑腹外侧核发现标记细胞。2.前叶注射后3天 相似文献
6.
7.
单纯疱疹病毒Ⅰ型SM44株和17Syn^+株用作跨神经元追踪示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纯疱疹病毒Ⅰ型已被证明是一个很有前途的跨神经元追踪物,它可被轴突顺行或/和逆行运输,还可被跨神经传递;病毒的株不同,其运输方向亦可不同。本文研究了此病毒SM44株和17Syn^+株在鼠脑内跨神经元传递的方向性和可靠性。结果提示:此两株病毒均能被跨能神经元传递,并且以顺行跨神经元传递为主,因而可被作为示踪物用于跨神经追踪研究。 相似文献
8.
大鼠视交叉上核与室旁核的联系──病毒跨神经元顺行追踪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采用假狂犬病毒(猪疱疹病毒)作为跨神经元追踪示踪物,对下丘脑视交叉上核与下丘脑室旁核的联系进行了研究.实验大鼠于摘除双侧颈上交感神经节后,向单侧眼球内注入假狂犬病毒,术后动物分别存活48、56、72及96h.结果显示:56h组仅在视交叉上核内有极少数的细胞被病毒感染;72h组机交叉上核内被病毒标记的细胞增多,定劳核内也出现了被病毒感染的神经元,主要集中在背内侧帽区;96h组在室旁核内被病毒感染的神经元增加,除背内侧帽区外,其它亚孩也出现了被病毒感染的神经元;各实验组的亚室旁带未见有被病毒标记的神经元.以上表明视交叉上核的传出纤维直接投射到室旁核,两核团神经无间可能存在有直接的突触联系. 相似文献
9.
病毒跨神经元的束路追踪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来的研究证明,一些活的病毒可用作神经束路追踪剂。这些病毒作为神经束路追踪剂的特点是其能够在神经网络中产生顺行或逆行的跨神经元输送并在输送过程中有自我复制、扩增能力。这些特点使病毒在显示有功能联系的神经元链方面有独特的优点。各种病毒中,单纯疱疹病毒(I型)和伪狂犬病毒应用最为普遍。在使用中,选择毒株、滴度和存活期对获得满意结果是重要的。事实证明,病毒作为新的神经束路追踪剂在神经生物学研究中有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11.
视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nucleus,SCN)的生物钟功能.依赖于其内部以及与视网膜节细胞之间存在的复杂的神经联系.但以往对脑内神经元间联系的研究所采用的示踪物,如辣根过氧化物酶、植物凝集素、各种荧光染料等,只能在某一级神经元内部被顺行或逆行运输,因而难于显示 相似文献
12.
13.
基于显微细胞图像的全自动分割算法,建立了一种全自动追踪序列图像中的神经元干细胞的系统,序列图像的初始图结合了人机交互,干预分割结果。所有的细胞在追踪过程中将其分成惰性细胞,活跃细胞,分裂细胞和成串细胞。不同种类的细胞采用不同的追踪算法。一种特殊的后向追踪可以修改和纠正前向追踪里出现的错误,并以轨迹图的方式显示最后的追踪结果。 相似文献
14.
15.
单纯疱疹病毒(HSV)是散发性病毒性脑炎的主要病原。近10年来由于抗病毒药无环乌苷(Acyclovir,ACV)的应用,HSV脑炎的临床治疗有了很大进展,但存活病人仍约有半数遗留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陷症状。并且,实验室和临床都已发现HSV易对ACV产生耐药。为从中草药中探寻治疗HSV脑炎尤其是HSV脑炎后遗症的药物,我们根据中医学传统理论与自己的临床经验,选用补肾醒脑解毒中药复方在体外对HSV感染神经元细胞进行了实验研究,。1 材料和方法11 大鼠海马神经元培养 按文献方法取怀孕18d的SpragueDawle…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Ⅰ)感染胎鼠原代皮质神经元细胞模型。方法 取孕14~16d昆明小鼠皮质神经元进行细胞培养并感染HSV-Ⅰ。观察倒置光学显微镜下神经元形态变化,并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二者的百分比。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观察正常及病毒感染组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用特异性HSV-Ⅰ荧光抗体检测神经元受染情况,并利用MTT比色实验检测细胞活性。结果 原代培养神经元数量、形态良好。用阿糖胞苷抑制星形胶质细胞生长后,神经元纯度较高。培养3d时加入HSV-Ⅰ感染神经元,HSV-Ⅰ特异性免疫荧光反应阳性,受染神经元形态变化,活性降低。结论 HSV-Ⅰ可直接感染原代培养神经元细胞,为进一步研究单纯疱疹病毒脑炎的发病机制提供了较好的体外模型。 相似文献
17.
大鼠远位接触脑脊液神经元的追踪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将CB-HRP引入大鼠A组(侧脑室)和B组(第四脑室)。结果:1,A组(1)在各接触脑脊液部位均见有CB-HRP颗粒标记。(2)自室壁发出的标记纤维见于属壳核,正中隆起,下丘脑背内侧核,下丘脑腹内侧核,第四脑室底灰质,(3)远位的标记神经元见于隔外侧核,丘脑前背侧核,乳头体上核,中缝背核,第四脑室底灰质。(3)远位的标记神经元见于隔外侧核,丘脑前背侧核,乳头体上核,中缝背核,第四脑室底灰质和外侧上 相似文献
18.
家兔支配膀胱的传出和传入神经成分在脊髓内的分布——HRP逆行追踪及跨神经节追踪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向家兔膀胱壁内注入HRP,通过逆行及跨神经节追踪证明:1.膀胱副交感中枢在S_(2~5)髓节(S_(3、4)为中心),主要位于中间带外侧核(占标记细胞总数78.37%),并由此向网状核、后角外侧缘、侧索、中介核及前角后外侧核内扩散。L_(1~5)也有相当数量的长轴突交感节前神经元被标记,说明膀胱壁内有副交感和交感两种节前神经元分布。2.被标记的初级传入神经元中枢突在骶段人背外侧束,主要沿后角外侧缘呈束状行向网状核和中间带外侧核,大部分终止于此,形成膀胱排尿反射的途径;一部分则更向内侧,在中介核到后连合核处形成终末带。另外还有一小束纤维,沿后角内侧缘向腹侧走行,终止于后连合核。这些核团可能是膀胱意识性感觉的中继处。在L_(2~4)也可见沿后角外侧缘走行终止于网状核、中间带外侧核的纤细纤维束。3.一侧膀胱受脊髓双侧支配,但以同侧为主。 相似文献
19.
将HRP注入大鼠咬肌神经干,在同侧的半月节、咬肌神经核、三叉神经中脑核、三叉上核等处出现标记细胞。大量的跨节标记的中脑核神经元中枢突在同侧Probst束内下降,除一般所记载的Probst束的起始段外,由Ⅶ核水平向尾侧也清楚地看到了此束的范围逐渐缩小且由较疏散的小束组成,位于桥、延网状结构的背外侧部,下可达颈髓上段。此束在走行中,其纤维除终止于咀嚼核、三叉上核外,左面神经核水平有浓密的标记终末止于桥脑网状结构背外侧部的特定部分,形成外、内两簇标记终末群。此区曾有人称为Probst核,但在构筑学上未发现有明确的特征。中脑核神经元中枢突大量终止于此,它有何意义尚有待进一步探索。此外,此束的纤维还分布于孤束核、舌下神经核、颈髓上段后角同Ⅴ-Ⅵ层等处,特别是所有实验例的吻侧疑核处均出现浓密的标记终末。咬肌神经内来自肌梭以外的传入神经元在下颌节的胞体被标记,其中枢突进入脊束背侧部下行,在三叉脊束核尾侧亚核的Ⅰ、Ⅱ重层出现少量标记终末,并有极少量纤维通往Ⅴ、Ⅵ层。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感染对体外原代培养鸡胚端脑神经元活性的影响。方法:在Vero细胞(非洲绿猴肾细胞)上接种HSV-1,并利用空斑实验测定病毒滴度;以10^6PFU/ml病毒吸附感染原代培养鸡胚端脑神经元,用倒置显微镜、透射电镜、MTT细胞活性分析、DNA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HSV-1感染对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HSV-1感染神经元24,48,72h与同时正常细胞比较,活性分别下降25%,56%,97%。形态学及DNA电泳显示神经元主要以坏死的形式死亡。结论:HSV-1感染导致神经元活性下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