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背景:现有组织工程用材料存在着生物相容性不好,降解时间不理想等问题,PEA是可降解生物材料领域有非常广阔应用前景一种新的的族群,其造价便宜,却有远比现有合成可吸收纤维好很多的生物相容性和降解性能。目的:本文首次采用静电纺丝方法制备了PEA(Poly ester-amide)纳米纤维。PEA是一种新型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在很多生物医学领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通过PEA纳米纤维进行性能检测,为静电纺PEA纳米纤维应用于组织工程和生物医学领域提供前期研究。设计、时间及地点: 实验于2007-07/2008-07在东华大学生物研究所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实验室完成方法:采用静电纺技术制备PEA纳米纤维膜,用扫描电镜(SEM)观察纳米纤维的表面形貌,红外光谱(FT-IR) 表征PEA的化学结构;X射线衍射法(XRD)表征其晶体结构的变化;差示扫描量热法(DSC)表征其热力学特性;力学性能测试表征其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用MTT法检测其生物相容性。结果: 随着浓度的增加,纤维的直径由10wt%时的180 nm递增到20wt%时的350 nm;FT-IR测试表明其化学结构在纺丝前后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XRD测试表明PEA在经过溶剂处理和纺丝后,结晶度下降;平均厚度为(0.5+0.05)mm的PEA纳米纤维膜的平均断裂强度和平均断裂伸长率分别达到(1.0+0.18)Mpa,和(18.20+2.86)%;MTT结果表明内皮细胞在PEA纳米纤维膜上增值活跃, 内皮细胞在纤维表面黏附并显示出良好的生长形态;结论:通过性能表征和生物相容性研究,PEA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背景:胶原特殊的分子结构和生物活性有利于多种细胞黏附、增殖和分化,并可降解为新生组织提供足够空间。 目的:制备一种复合负载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壳聚糖-肝素纳米粒子双层胶原基复合材料,并评价其生物安全性。 方法:制备交联风干胶原膜和交联冻干胶原膜。将壳聚糖-肝素纳米粒滴于交联冻干胶原膜上,再将湿态交联风干胶原膜置于复合纳米粒子的交联冻干胶原膜上风干,即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双层胶原基复合材料。采用急性全身毒性试验、溶血试验、热原试验和细胞毒性试验评价其生物安全性。 结果与结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双层胶原基复合材料为双层结构,一侧表面致密,另一侧疏松多孔。在其中间负载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壳聚糖-肝素纳米粒子呈不规则球形分布于胶原膜内侧面;急性全身毒性试验、热原试验、溶血试验均为阴性,细胞毒性为0级。说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双层胶原基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对机体无毒,符合ISO 10993-1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3.
背景:由于良好的疗效和较低的不良反应,局部药物控制释放系统防止感染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而静电纺丝制得的高分子纳米纤维,是一种良好的载药材料。 目的:使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载不同含量盐酸四环素的聚乳酸-聚乙醇酸载药纳米纤维膜,着重观察其抑菌性能和细胞相容性。 方法:以15~20 kV的电压,0.3~0.5 mL/h的流速使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载不同含量盐酸四环素的聚乳酸-聚乙醇酸载药纳米纤维膜。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纳米纤维膜的形貌。检测载药率,绘制药物释放曲线,并用改良的Kirby-Bauer实验来观察载药纳米纤维膜的体外抑菌性能。用MG-63细胞来检测纳米纤维膜的生物相容性。 结果与结论:载不同含量盐酸四环素的聚乳酸-聚乙醇酸载药纳米纤维直径均在360~470 nm之间。且载药率都可以达到80%以上。载药量为10%的纳米纤维突释最大。载药纳米纤维膜可以有效的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但是对于MG-63细胞的黏附和增殖没有明显的不良影响。相比较而言,载药量为3%和5%的载盐酸四环素纳米纤维膜对于防止引导组织再生术后感染而言是较好的选择。 关键词:盐酸四环素;聚乳酸-聚乙醇酸;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载药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25.018  相似文献   

4.
背景:因心脏结构高度复杂、心肌组织有很高的机械顺应性,心肌组织工程对材料的要求高。以往研究表明Ⅰ型胶原和胶原海绵材料均适宜心肌细胞生长及分化。 目的:拟进一步对比观察胶原海绵和温敏型Ⅰ型胶原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相容性, 为心肌组织工程选择更理想的载体材料。 设计、时间及地点: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内科实验室2007-03/10完成对比观察设计的实验。 材料:胶原海绵由上海其胜制剂有限公司提供;温敏型Ⅰ型胶原由第四军医大学组织工程中心提供。 方法:将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复合于胶原海绵和温敏型Ⅰ型胶原材料,共同培养7 d,分别于培养第1,3,5 和7天取材。 主要观察指标:扫描电镜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形态及附着情况;MTT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增殖情况。 结果: ①扫描电镜检测显示温敏型Ⅰ型胶原材料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黏附优于胶原海绵材料,细胞在Ⅰ型胶原材料中生长连接成片,表面有大量分泌颗粒。②MTT检测表明在培养第1,3,5,7天温敏型Ⅰ型胶原材料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活性(吸光度值)及细胞分裂增殖速度均高于胶原海绵材料(P < 0.01)。 结论:温敏型Ⅰ型胶原体外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相容性优于胶原海绵。  相似文献   

5.
背景:高孔隙率聚己内酯纳米纤维支架具有适合血管平滑肌细胞黏附、增殖的多级孔径结构,具有良好的细胞生物相容性。 目的:探讨高孔隙率聚己内酯静电纺丝纳米纤维支架的细胞相容性。 方法:根据支架的制作工艺不同分为传统支架组、新型纳米纤维支架组两组,另设单纯细胞组为对照组。采用组织块贴壁法体外原代培养兔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并进行传代,用3~6代细胞作为实验用种子细胞。应用WST-1法测定平滑肌细胞黏附率、增殖力,光镜及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评估支架的细胞生物相容性。 结果与结论:高孔隙率聚己内酯纳米纤维支架对细胞形态无明显影响,新型支架上的种子细胞黏附、增殖及代谢活性情况较传统支架好。提示,高孔隙率聚己内酯静电纺丝纳米纤维支架具有较高的细胞相容性。  相似文献   

6.
背景:生物高分子纳米纤维膜极不稳定,易水解,所以需要进行交联改性。而以往所采用的交联剂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降低了材料的生物相容性。 目的:用生物交联剂京尼平对静电纺明胶纤维膜进行交联处理,观察交联产物的理化性能和生物相容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性实验,于2008-03/10在东华大学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研究实验室完成。 材料:将交联剂京尼平按质量比为0.0%,2.5%,5.0%,7.5%,10%加入明胶溶液中共混,通过静电纺制备纳米纤维膜。 方法:扫描电镜样品经表面喷金后在10 kV加速电压下观察纤维表面的形貌。在万能材料测试机测试其拉伸力学性能。采用MTT法测试猪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在纳米纤维膜上的黏附与增殖情况。 主要观察指标:共混静电纺明胶纳米纤维的形态结构、力学性能、生物相容性。 结果:通过扫描电镜观测发现京尼平共混交联的明胶纳米纤维尺寸略有增大,当京尼平含量为5.0%时,纤维直径最大,增大了约200 nm;力学测试显示材料的力学性能在添加京尼平之后有了明显提高,当京尼平含量为5.0%时,应力达到了(2.45±0.09)MPa,应变达到了(3.85±0.57)%;生物相容性实验表明猪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在经京尼平处理过的明胶纳米纤维膜上能有效地黏附与增殖。 结论:含有京尼平的明胶纳米纤维膜各项理化性能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与猪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复合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7.
背景:聚左旋乳酸和聚己内酯各自都有其优点与缺点,而共聚或共混后性能可以得到有效的改善,但因为两者添加比例的不同会对性能有一定的影响,在不同的纺丝溶液浓度下纺出的纤维性能亦会有所差异。 目的:通过对两种原料聚(左旋乳酸-己内酯) (75/25;50/50)在不同纺丝液浓度下制得的纳米纤维膜各种性能的比较,选出最佳的原料和相应的纺丝液浓度。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7-09/2008-11在东华大学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实验室完成。 材料:将聚聚(左旋乳酸-己内酯)材料在乳酸/己内酯为75/25和50/50两种比例下,在质量分数为4%,6%,8%和10%纺丝液浓度下通过静电纺丝制备纳米纤维膜。 方法:扫描电镜样品经表面喷金后在10 kV加速电压下观察纤维膜的形貌。在万能材料测试机测试其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采用MTT法测试猪髋动脉内皮细胞在纳米纤维膜上的黏附与增殖情况。 主要观察指标:静电纺纳米纤维膜的纤维形态、力学性能及生物相容性。 结果: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由质量分数为6%聚(左旋乳酸-己内酯) (50/50)制备的纤维膜具有更好的纤维形态,且直径分布均匀;拉伸力学测试显示由聚(左旋乳酸-己内酯) (50/50)制备的纤维膜比聚(左旋乳酸-己内酯) (75/25)具有更高的断裂伸长率,但断裂应力较低;细胞生物相容性实验表明猪髋动脉内皮细胞在质量分数为6%和8%聚(左旋乳酸-己内酯) (50/50)的纳米纤维膜上更能有效的黏附与增殖。 结论:纺丝液质量分数为6%的聚(左旋乳酸-己内酯) (50/50)制得的纳米纤维膜各项性能较优。  相似文献   

8.
背景:纳米材料构建具有生物活性的组织工程骨,可以很好的模仿体内细胞外基质的结构,有利于细胞黏附、生长。目的:评价新型仿生壳聚糖/胶原纳米纤维支架与SD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的体外相容性。方法:分离培养SD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流式细胞分析法对细胞表面抗原进行检测;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聚电解质共凝聚技术制作仿生壳聚糖/胶原纳米纤维支架,取生长良好的P3代,与仿生壳聚糖/胶原纳米纤维支架体外联合诱导培养,通过细胞贴壁率、生长曲线、细胞活力、周期、细胞Ⅰ型胶原染色、扫描电镜观察综合评价材料与细胞的相容性。结果与结论:骨髓基质干细胞可在体外分离扩增,表达CD29、CD44和CD106,不表达CD34和CD45,细胞形态为长梭形,仿生壳聚糖/胶原纳米纤维平均孔径为150 μm,与骨髓基质干细胞有较好的黏附性。提示骨髓基质干细胞可在体外长期、稳定培养;是理想的组织工程种子细胞;仿生壳聚糖/胶原纳米纤维与骨髓基质干细胞有良好的相容性,可用来做组织工程生物材料。  相似文献   

9.
摘要 背景:有报道以生物可降解的胶原盘或聚L-乳酸、聚羟基乙酸、聚L-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等作为骨骼肌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各有优缺点,不能完全满足骨骼肌组织工程的需要。 目的:探讨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膜作为骨骼肌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可行性。 方法:制备7种不同组分的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膜,以其浸提液为培养基培养第3代SD乳鼠成肌细胞,以含体积分数20%新生小牛血清的F12培养基培养的为对照。采用MTT法和扫描电镜检测成肌细胞在各组材料的黏附及生长情况。 结果与结论:各组分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膜吸光度值与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各组分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膜组成肌细胞黏附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扫描电镜与上述结果一致。含70%聚乳酸+20%蚕丝蛋白+10%胶原组成电纺丝纳米纤维膜组可见大量成肌细胞黏附,呈梭形,两极伸展,排列规律,效果最好。其他各组细胞少,形态不规则,似衰退期成肌细胞。提示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膜无细胞毒性,对成肌细胞的增殖无影响,成肌细胞能良好地黏附;以70%聚乳酸+ 20%蚕丝蛋白+10%胶原组分效果最佳。 关键词:聚乳酸;蚕丝蛋白;胶原;成肌细胞;静电纺丝技术;纳米纤维膜;组织工程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1.12.020  相似文献   

10.
背景:新型仿生纳米壳聚糖-胶原支架在纳米水平上与细胞外基质结构相似,其是否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黏附及生长,并显示良好的相容性? 目的:评价新型纳米壳聚糖-胶原支架与SD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的体外相容性。 设计:单一样本观察。 单位: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 材料:实验于2007-03/2007-07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实验中心完成。选取10只4周龄雌性SD大鼠, SPF级,体质量200 g,由广东省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许可证号为SCXK(粤)2003-0002)。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纳米壳聚糖-胶原纤维支架由理工学院生物材料研究室提供。 方法:①分离培养SD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流式细胞分析法对细胞表面抗原进行检测。②聚电解质共凝聚技术制作纳米壳聚糖-胶原纤维支架。③取生长良好的P3代,与纳米壳聚糖-胶原纤维支架体外联合诱导培养,以单纯纳米壳聚糖支架材料为对照,通过细胞贴壁率、生长曲线、细胞活力及周期、扫描电镜观察综合评价材料与细胞的相容性。 主要观察指标: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后进行流式细胞表面抗原标志鉴定。②纳米材料及细胞复合2,4,8 d后扫描电镜观察细胞与材料相容情况。③细胞对材料黏附率的测定。④细胞与材料复合5 d检测细胞周期及活力。 结果:①细胞表面抗原标志检测结果:CD29表达为90.86%,CD106表达为73.38%,CD44表达为82.61%,CD34表达为0.76%,CD45表达为0.60%。②细胞与材料相容情况:扫描电镜可见纳米壳聚糖-胶原纤维支架为多孔的三维立体结构,材料内部形成大小不一的大孔和互连的小孔,彼此相互交通。应用质量法测得的孔隙率为85%~90%,孔径为50~300 μm,平均150 μm。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到纳米壳聚糖-胶原纤维支架后2 d,细胞呈球形散在分布;4 d 后细胞呈梭形,延展爬行且有伪足与材料表面锚靠;8 d 时细胞增殖,相互间融合,并有大量的细胞外基质分泌,大部分材料颗粒被覆盖。③细胞对材料黏附率:细胞-支架复合物共培养2及6 h,骨髓基质干细胞在纳米壳聚糖-胶原纤维支架的黏附率均高于单纯纳米壳聚糖支架。④纳米壳聚糖-胶原纤维支架与单纯纳米壳聚糖支架的细胞、细胞周期特点比较:纳米壳聚糖-胶原纤维支架细胞活力为96.67%,细胞周期G0-G1为90.81%,G2-M为0.52%,S为8.66%,G2/G1为1.81。单纯纳米壳聚糖支架细胞活力为95.27%,细胞周期G0-G1为87.14%,G2-M为9.69%,S为4.16%,G2/G1为1.80。 结论:纳米壳聚糖-胶原支架与骨髓基质干细胞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可用来做组织工程生物材料。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近年来,蜘蛛丝在基因识别、人工合成以及基因表达上取得的成果,引发了广大研究者模拟天然蜘蛛丝优秀性能的兴趣。采用静电纺技术对制备的漏斗网蜘蛛丝再生纤维膜进行性能检测,为静电纺蜘蛛丝纳米纤维应用于组织工程和生物医学领域提供前期研究。 方法:实验于2006-07/2007-03在东华大学生物研究所生物材料室完成。采用电纺技术制备了漏斗网蛛丝再生纤维膜,对纤维膜的表面形态分析,水解性能,热性能,力学性能进行检测。体外与猪动脉内皮细胞共培养,采用MTT法检测对纤维膜细胞的增殖活性,以相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 结果:再生蛛丝纤维膜热分解起始温度为279 ℃;在单轴拉伸时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为(3.61±0.18)MPa和 (33.20±4.86)%;内皮细胞能够在纤维表面黏附并显示良好的生长形态; MTT结果显示内皮细胞在材料上增殖活跃,培养7 d后,纤维膜上的细胞增殖为对照组的两倍多。 结论:漏斗网蜘蛛丝再生纤维膜显示出稳定的热性能和高的延展性,并能有效促进内皮细胞的黏附和增殖,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12.
BACKGROUND: Due to the lack of autograft transplant rejection, Schwann cells (SCs) can promote the proliferation of embryonic stem cells and the induction of dopaminergic neurons. Mesencephalic stem cells can be induced to produce dopaminergic neurons.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co-grafts of SCs and neural stem cells (NSCs) deserves further study and verification in Parkinsonian animal models.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chwann cells and mesencephalic NSC co-grafts in Parkinsonian animal models on animal behavior and histology. DESIGN: Randomized controlled experiment. SETTING: Fudan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Neuro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MATERIALS: The following animals were obtained from the Experimental Animal Center, Shanghai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5 Sprague-Dawley rats, embryonic day (E) 13-16; 16 neonatal Sprague-Dawley rats, postnatal day 1-3; and 18 adult SD rats of both genders. Animal experimentation met animal ethical approval. METHODS: The experiment was performed at the Department of Anatomy, Histology and Embryology, Shanghai Medical Center, Fudan University from September 2005 to January 2007. The mesencephalic NSCs were obtained from the brains of SD rats at E 13-16, and SCs were harvested from the sciatic nerves of neonatal rats at day 1-3. Hemiparkinsonian rats (n =18) were selected for transplantation after estimating rotational behavior in response to apomorphine and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hree groups: control group, NSC group, and co-graft group. There were 6 rats in each group. Either 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 (PBS), NSCs, or SCs plus NSCs were transplanted into the right neostriatum of Parkinsonian rats, respectively. MAIN OUTCOME MEASURES: (1) Rotational behavior was induced by apomorphine (0.05 mg/kg, i.p.) 2, 4, 6, 8, and 10 weeks after transplantation, and the number of rotations were counted. (2) Differentiation and survival of dopaminergic neurons in the right neostr  相似文献   

13.
In this study, Schwann cells, at a density of 1 × 105 cells/well, were cultured on regenerated silk fibroin nanofibers (305 ± 84 nm) prepared using the electrospinning method. Schwann cells cultured on the silk fibroin nanofibers appeared more ordered, their processes extended further, and they formed more extensive and complex interconnections. In addition, the silk fibroin nanofibers had no impact on the proliferation of Schwann cells or on the secretion of ciliary neurotrophic factor,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or nerve growth factor.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regenerated electrospun silk fibroin nanofibers can promote Schwann cell adhesion, growth and proliferation, and have excellent biocompatibility.  相似文献   

14.
躯体化障碍与抑郁症的生物学特征及心理社会因素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躯体化障碍是否等同于隐匿性抑郁症。方法:按DSM-Ⅳ诊断标准收集驱体化障碍56例(A组),抑郁症51例(B组),对所有病例均用生活事件量表(LES),社会支持一量表(SSRS),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进行测评,并作痛觉阈测定和地塞米松抑制试验(DST)。结果:A组LES总值显著 B组,SSRS总分显著低于B组;躯体感觉阈(SPT),痛觉阈(PPT)及DST阳性率亦显著低于B组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探索应用丝素与壳聚糖复合制作生物可降解三维多孔支架,并对其特性进行相关检测。 方法:通过脱胶、溶解、透析这三个主要步骤制成浓度为1.5%(m/v)的丝素溶液,将壳聚糖溶解在2%的醋酸溶液中制成2.5%(w/v)的壳聚糖-乙酸溶液,然后将两者混合,配制成质量比(丝素:壳聚糖)分别为10:0、5:5、4:6、3:7、2:8、0:10的6种溶液,分别吸入24孔板中,4℃排出气泡后-20℃预冷冻12h,再冷冻干燥仪冻干30h。取出后用梯度乙醇水化后再用NaOH-乙醇溶液中和稳定1h,漂洗后,再次冻干。用光镜和扫描电镜比较观察各种质量比配制的支架孔径、结构。采用改良的液体替代法测定各种支架的孔隙率。并对各种支架在体外降解1、2、3、4周后的体外降解率进行了测定。 结果:丝素/壳聚糖质量比以10:0制成的支架孔隙粗大,非常蓬松,易碎,溶失率太高;相反仅以壳聚糖制成的支架冻干后较硬,缺乏足够的弹性;以5:5、4:6、3:7、2:8制成的复合支架冻干后,发现支架较松软,类似海绵,随着壳聚糖浓度增加,支架硬度增加,支架上有分布均匀且细密的小孔。光镜下观察发现各个孔形态不规则,一个个孔紧密相连并联通,孔径大小均匀,孔径在20~100μm之间,随着壳聚糖浓度增加,孔径逐渐减小。孔隙率测定后发现质量比为4:6这组的孔隙率最高84.2%±3.8%,其次为质量比为5:5组81.3%±4.5%,3:7组和2:8组分别为74.8%±4.2%、70.6%±4.2%,各组间用q检验法两两比较(SNK)发现5:5组和4:6组与2:8组比较P值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它各组间P值均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的吸水膨胀率用q检验法做两两比较,P值均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体外降解实验发现质量比为2:8组降解的最慢,5:5组降解的最快。 结论:将丝素与壳聚糖混合制作复合支架较单纯用丝素或者壳聚糖制作的支架从理化性能上来说都显示出优势,其中用丝素/壳聚糖质量比为5:5及4:6制成的支架最符合软骨组织工程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艾司西酞普兰与文拉法辛治疗抑郁障碍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5例抑郁障碍患者(ICD-10)随机分为艾司西酞普兰组和文拉法辛组,艾司西酞普兰剂量10~20mg/d,文拉法辛75~225 mg/d治疗6周,疗效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不良反应和安全性用TESS和实验室检查评定.结果 艾司西酞普兰组有效率85.7%,治愈率40.0%,文拉法辛组有效率86.7%,治愈率40.0%,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艾司西酞普兰主要不良反应为口干、头痛、困倦、头晕、恶心等,发生恶心的不良反应与文拉法辛有显著差异,其他与文拉法辛无差异.结论 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患者安全有效,疗效和不良反应与文拉法辛相似.  相似文献   

17.
背景:目前间充质干细胞主要来源于骨髓,成人骨髓中的间充质干细胞含量较低,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较弱的免疫原性和良好的分化潜能。 目的:比较成人与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性状差异。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对照观察,于2008-02/10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 材料:成人骨髓血标本3份,来源于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流产胎儿骨髓样品3份,由青岛市立医院提供。 方法:Percoll法体外分离培养成人、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加入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LG-DMEM培养液,待细胞汇合至90%后消化传代。分别取相同代数的成人、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加入 KGla悬液以及含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在37 ℃、体积分数为0.05的CO2条件下培养2 h,吸出未黏附细胞。取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按1×106浓度接种,当细胞达60%~80%融合时,换为成骨细胞诱导分化培养液,诱导16 d。 主要观察指标:细胞形态变化,MTT法测定细胞生长曲线,计算细胞体外黏附率,碱性磷酸酶染色检测细胞成骨分化结果。 结果:成人、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呈成纤维细胞样梭形外观,但后者体积略小,二者倍增时间分别为50 h和30 h。与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黏附率比较,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黏附率明显降低(t=4.22,P < 0.05)。二者均可分化为成骨细胞。 结论:从成人、胎儿骨髓中培养出的间充质干细胞在细胞形态、生长特性等方面基本相似,在体外均可有效扩增且能够成骨分化。前者促进造血功能恢复和造血重建功能强于后者,扩增潜力弱于后者。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While associations between the angioarchitecture of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 (AVMs) in the brain and pathological features have been described, here we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ngioarchitecture, the 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vessel wall, and hemorrhagic events. Methods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on 43 patients: 16 with ruptured AVM (rAVM), 15 with non-ruptured AVM (nrAVM), 6 with craniocerebral trauma (control) and 6 with epilepsy (control). The diagnosis of AVM was confirmed by preoperative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Tissues were stained with hematoxylin and eosin and Masson’s trichrome (for collagen fibers) to evaluate the vessel wall structure and endothelial integrity. The content and distribution of collagen types I and III in the vessel wall were assessed by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Results In the nrAVM group, the nidus had more draining veins than the rAVM group (P <0.05). Severely damaged endothelial cells, significantly fewer smooth muscle cells in the media, and hyperplasic type-I and -III collagen fibers were found in the rAVM group. The content of collagen types I and III in rAVMs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nrAVM (P <0.05) and control groups (P <0.01). Conclusion There is an association between angioarchitectural features such as the number of draining veins and the patho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AVM wall. These abnormalities may contribute to AVM rup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