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破伤风抗毒素是由破伤风类毒素免疫马所得的血浆,经胃酶消化后纯化制成的液体抗毒素球蛋白制剂,含有特异性抗体,具有中和破伤风毒素的作用,用于开放性损伤,特别是创口深、污染严重,有感染破伤风危险者和破伤风棱菌感染的预防,一次皮下或肌肉注射1500~300IU,成人与小儿用量相同,伤势严重者可增加用量1~2倍,经5~6日如破伤风感染危险未消除应重复注射。使用破伤风抗毒素前必须做药物过敏试验,皮试结果阴性者一次全量注入,阳性者必须做脱敏注射,使用破伤风抗毒素过程中,必须严密观察病情,防止过敏反应,同时也要注意迟发型过敏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提高破伤风抗毒素皮肤过敏试验结果判读准确性的方法.方法:对150例在门诊接受破伤风抗毒素皮肤过敏试验的患者分别记录其皮试后20分钟和皮试后25分钟的皮肤判读结果,然后对两种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50例患者做破伤风抗毒素皮肤过敏试验后20分钟时观察判读结果,阴性45例,阳性105例,阴性率为30%,阳性上升至86%,阳性率为14%.经X2检验,皮试后25分钟阴性率与皮试后20分钟结果的阴性率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破伤风抗毒素皮肤过敏试验25分钟观察判读结果使其结果判读准确性提高,患者易于接受,护理人员工作量减轻,并可增进护患之间的合作与了解,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3.
当前大多数医院门、急诊对开放性创伤的的处理,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已成为一项常规。2004年我科1例患者在脱敏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时发生了过敏性休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破伤风抗毒素(TAT)药物反应的中成药治疗海南省中医院(570203)姚树原,王毓兰精制破伤风抗毒素(TAT)是临床防治破伤风必用注射药物,在临床上经常出现药物反应即药疹、虽然及时采用脱敏或分次肌注,仍有个别患者发生反应。临床表现药疹与荨麻疹类似、高...  相似文献   

5.
清热通络宣痹法治疗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临床外科工作中,破伤风抗毒素应用非常广泛,但过敏反应时有发生,有时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因此在使用破伤风抗毒素时应慎防过敏反应。下面就临床几年中遇到过敏反应病例进行总结和讨论。  相似文献   

6.
徐春华 《四川中医》2006,24(5):57-57
目的:观察中药预防破伤风的疗效。方法:选择外伤且破伤风抗毒素皮试阳性或强阳性反应或为过敏体质者,予中药口服。结果:无1人发生破伤风,有效率100%。结论:口服中药预防破伤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吕慧怡  赵蕊  章辉  邓卅 《中国药学杂志》2008,43(23):1837-1838
破伤风是一种由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引起的急性致命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是牙关紧闭,吞咽困难。由于儿童免疫的实施,破伤风在儿童中很少见。一般是外伤后,未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进行预防,伤口感染后末及时进行清创,使伤口内异物或坏死组织引起破伤风杆菌生长繁殖,从而导致破伤风发作  相似文献   

8.
破伤风抗毒素(TAT)用于破伤风的治疗和预防,它是一种异性蛋白质,使用时容易发生过敏反应,因此使用前必须做过敏试验,试验结果阴性方可用药。  相似文献   

9.
破伤风抗毒素系免疫马血浆经胃酶消化后月盐析法制成液体或冻干抗毒素球蛋白。用于治疗及预防破伤风。注射前须详细询问既往过敏史。凡本人及其直系亲属曾有支气管哮喘、枯草热、湿疹或血管神经性水肿等病史,或对某种物质过敏,或本人过去曾注射马血清制剂者,均须特别提防变态反应的发生。1病例报告患儿,女,6岁。因在动物园玩耍时不慎摔倒在铁架子上,将右手腕部摔伤。来院后当即给予清创缝合术。询问患儿有无过敏史,其母否认有任何药物过敏史。给予氯化钠注射液将破伤风抗毒素稀释10倍0.1mL破伤风加外0.9mL氯化钠注射液),在前臂掌…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破伤风抗毒素皮试结果阳性率较高,通过分析影响破伤风抗毒素皮试结果阳性率的因素,为临床提供有效预防依据。方法:对182例急诊患者采用自身对照,同时使用3种剂量的皮试液进行观察。结果:原液组与稀释组TAT皮试液皮试结果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剂量的TAT皮试结果阳性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液组和稀释组TAT皮试结果患者有无注射史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避免影响破伤风抗毒素皮试因素有利于降低皮试结果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11.
破伤风一症乃系由於人体皮膚受损后感染了破伤风杆菌而发病,该菌一进入人体之后,立即产生一种毒素,刺激神经,产生破伤风固有之症状,由於该毒素与神经有莫大之亲和力、故神经一为毒素所侵,即无法使其分离。破伤风一经发作,虽大量用近世推为破伤风唯一药品“破伤风抗毒素”。收效亦甚微或竟至无效,故其死亡率根据最近一般报导,依其潜伏期之长短常达60-100%。而且大量破伤风抗毒素之难买,价值又太昂贵,给患者带来很大困难,因此我科根据新针灸学之介绍,对破伤风患者用针灸疗法进行治疗,效果(治愈率)达60%以上(见表1)。在治疗八例破伤风病例中,我们同时请了  相似文献   

12.
破伤风是一种急性特异性感染性疾病,是由破伤风杆菌经创口入侵人体后引起的。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破伤风抗毒素与免疫球蛋白预防和治疗。祖国医学对其有一套有别于其他证候的诊疗程序和理论。本文借导师冯五金教授运用五虎追风散治疗破伤风的一则验案,与大家分享名医经验。  相似文献   

13.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侵入人体伤口后的一种特异性感染。破伤风杆菌在厌氧环境中生长繁殖,产生外毒素。破伤风感染的潜伏期为6~12d,个别患者1~2d就发病。当被动物咬伤、烧伤、外伤伤后24h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是预防破伤风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破伤风64例沛县人民医院(221600)刘洪新[关键词]新生儿破伤风,中西医结合我院从1990年8月至1994年8月,采用虫类药为主结合破伤风抗毒素治疗新生儿破伤风64例,效果比较满意。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64例中,男40例...  相似文献   

15.
脱敏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致变态反应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 ,女 ,2 5岁 ,主因左腕部割伤就诊 ,行清创缝合术后 ,给予破伤风抗毒素皮试 ,阳性。行破伤风抗毒素脱敏注射。第一针 5 0 0 U加水稀释后臀部注射 ,无异常反应 ,2 0分钟后予 10 0 0 U加水稀释后注射 ,10分钟后患者感心悸、头晕、四肢乏力。查体 :BP10 .7/8k Pa,P12 0次 /分 ,R30次 /分 ,烦躁不安 ,面部略显苍白 ,颈部无强直 ,HR12 0次 /分 ,双上肢小臀前面肌肉无规律抽动 ,立即抗过敏、升压、镇静 ,10 %葡萄糖加维生素 C静点 ,2 0分钟后症状消失 ,血压、脉搏正常 ,观察 1小时离院。讨论 :破伤风抗毒素是从动物血清中提炼所得的 ,有抗…  相似文献   

16.
破伤风是危害性极大的急性感染性疾病。患者因创伤感染,破伤风杆菌侵入伤口,在机体内繁殖,并分泌刺激神经中枢的毒素,导致肌肉呈阵发性痉挛与紧张性收缩,出现苦笑面容、角弓反张等症状。其死亡率比较高,尤其潜伏期短的死亡率更高。若能及时预防,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可是,亦有极少数病人对该药过敏,不能接受预防注射,将潜伏着罹患破伤风病的危险。笔者认为,对过敏者的预防措施,有必要在中医药宝库中探寻。因此,我们从临床研究着手,拟定疏风解毒、调肝柔筋的预防方药。在1974~1989年期间,选择伤口污染又对破伤风抗毒素过敏的90例病人,进行了预防观察,结果无一发生破伤风疾病。  相似文献   

17.
破伤风抗毒素皮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侵入人体伤口后的一种特异性感染。破伤风杆菌在厌氧环境中生长繁殖,产生外毒素。破伤风感染的潜伏期为6~12d,个别患者1~2d就发病。当被动物咬伤、烧伤、外伤伤后24h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是预防破伤风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伤口侵入人体后,分泌破伤风痉挛毒素所致的一种急性病,该病发病急,病死率高,因而预防发病极为重要。针对部分外伤病人对破伤风抗毒素常发生过敏反应,我们根据中医药理论进行立法、组方,生产出破防风的预防用药“防风合剂”临床应用二十多年,效果满意,现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正> 病例:周×,男,42岁。因左下肢受挫裂伤,伤口接触污物1小时来我院就诊。外科急行清创术,抗感染及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按常规配制皮试液,20分钟后观察皮试结果(阴性),即1次性肌肉注射破伤风抗毒素1500°,注射后无任何异常反应。注射后第9天,患者来院复诊主诉:注射后第7天皮试及注射处  相似文献   

20.
两种破伤风抗毒素皮试液配制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学军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0):168-169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各种创伤及交通事故屡有发生,临床上外科对于精制破伤风抗毒素(TAT)的使用,几乎是破皮就用,因此需预防注射TAT的患者相应增多。但因皮试液配制不当、浓度不准确致使破伤风抗毒素皮试阳性率高达63%。频繁为病人做脱敏注射,增加病人的痛苦,浪费时间、金钱;且很容易产生急躁情绪,甚至拒绝注射。同时也增加护士的工作负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