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结直肠息内的病理特征。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11年6月肠镜检查发现的结直肠息肉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肠镜下活检标本经10%甲醛固定,以常规方式石蜡包埋切片,采取HE染色处理,根据需要部分病例作了特染,然后在光镜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90例患者病理检查诊断炎性息肉40例、增生性息内10例、腺瘤性息内32例及恶变8例,癌变发生率(8.89%);恶变患者年龄(55.78±15.34)岁、息肉直径(1.76±0.32)cm均大/高于未恶变者的(43.27±16.28)岁、(1.01±0.42)cm(P〈0.05)。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未发生恶变,32例腺瘤性息肉发生癌变8例,绒毛状腺瘤癌变44.44%高与绒毛状管状腺瘤的20.00%及管状腺瘤的15.38%(P〈0.05)。广基、右半结肠、多发息肉癌变发生率高见表1—3(P〈0.05)。结论:结直肠息肉恶变与其组织类型密切相关,腺瘤样息肉与结直肠癌关系密切因此。因此,内镜检查对镜下所见息肉应多处多块活检,并全瘤进行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大肠息肉的分布、病理类型与息肉恶变的关系。方法:选择本院肠镜室2007年1月~2013年12月检出并经病理证实的大肠息肉306例为研究对象,总结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结果:息肉的类型:炎性息肉135例、增生性息肉62例、腺瘤性息肉109例;息肉的恶变率:炎性息肉1例、增生性息肉0例、腺瘤性息肉9例,其中恶变的腺瘤性息肉以绒毛状腺瘤为主;恶变部位以乙状结肠息肉最多。大肠息肉分布部位以左半结肠为多,尤其是乙状结肠,其次是直肠。结论:当大肠中出现息肉增生,尤其是比较大的腺瘤性息肉时,应尽量切除,阻止病情恶化,密切随访,对预防大肠癌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摘 要〕 目的:探索结直肠息肉切除手术后的复发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7 年 1 月至 2019 年 2 月于郑州市第七 人民医院行内镜下结直肠息肉切除术的 100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持续跟踪随访 1 年,以随访 1 年的复发与否划分为 复发组 35 例及无复发组 65 例,比较两组患者可能引起术后复发的临床资料(性别资料、年龄资料、肠息肉数目资料、肠 息肉直径资料、肠息肉生长位置资料及组织病理类型资料等),分析引起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复发组与无复发组患者 的性别、年龄、肠息肉数目、肠息肉直径、组织病理类型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 分析结果显示,性别为男性、年龄≥ 60 岁、肠息肉数目≥ 3 枚、肠息肉直径≥ 2 cm 及组织病理类型腺瘤性均是肠息肉重 要的术后复发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开展结直肠息肉切除手术时对引起内镜下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后复发危险因素作充分考虑, 并且术后结合患者的预后情况给予实施个性化随访方案,有助于降低术后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患者的发病年龄、息肉的好发部位、息肉大小和息肉的病理类型及息肉恶变的相关因素规律。方法:对710例肠镜检出的大肠息肉患者根据临床表现、息肉部位、形态大小加以病理分析及总结。结果:710例肠镜中共检出大肠息肉206例,息肉检出率29%,而腺瘤性息肉104例,大肠息肉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便血。腺瘤性息肉的大小和恶变密切相关。结论:29~67岁为大肠息肉的好发年龄,45岁以上人群为发病高峰年龄,男性较女性易患病,息肉好发于直肠乙状结肠,病理类型以腺瘤性息肉多见,且体积越大越易恶变。大肠息肉不论大小应尽可能及早切除并常规活检,可有效预防息肉恶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胃底腺息肉和结直肠息肉之间的关联性。方法 选取2021年5月—2022年12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经胃镜及病理确诊为胃底腺息肉,同期行电子结肠镜检查(两项检查间隔不超过半年)的100例患者为病例组,随机选取同期行胃肠镜检查且未发现胃底腺息肉的200例患者为对照组。分析其性别分布、年龄分布、高血脂人数、胃底腺息肉病变部位、数量、直径、结直肠息肉种类、数目、直径、病变部位。结果 病例组结直肠息肉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年龄≥45岁胃底腺息肉患者结直肠息肉检出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高血脂的胃底腺息肉患者更易患结直肠息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较非胃底腺息肉患者,胃底腺息肉患者患结直肠息肉的可能性更高,年龄≥45岁、高血脂是胃底腺息肉患者合并结直肠息肉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摘 要〕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胃息肉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研究样本来源于 2018 年 1 月至 2020 年 1 月期间福建省汀州医院收治的 600 例胃息肉患者,全部患者均行胃息肉检查诊断及内镜下治疗干预,分析各项指标。 结果:胃息肉主要病理类型包括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胃底腺息肉等,大部分息肉病灶结构为半圆形或圆 形隆起,600 例患者内镜下采用不同术式治疗胃息肉后 105 例患者复发,息肉超 1 cm、腺瘤性息肉、多发息肉、幽门螺杆 菌感染、年龄≥ 45 岁均是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通过对不同类型胃息肉病理特征分析可初步判断其性质,内镜 治疗胃息肉疗效显著,息肉超 1 cm、腺瘤性息肉、多发息肉、幽门螺杆菌感染、年龄≥ 45 岁易复发,需定期复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分析结肠息肉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通过选择我院2006年1月—2010-年1月行结肠镜检查确诊的结肠息肉患者320例,进行病理检查,总结分析结肠息肉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320例结肠息肉中炎性息肉130例,增生性息肉42例,幼年性息肉26例,腺瘤性息肉122例(其中管状腺瘤61例,管状一绒毛状腺瘤41例,绒毛状腺瘤20例),结论:结肠息肉一经发现均应进行病理检查,若无禁忌,应及时内镜下摘除并行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8.
笔者采用针灸治疗1例胃大部切除术后继发足下垂患者,收到满意疗效。现将此病例及治疗体会分享如下。1典型病例患者,女,54岁。因"胃部胀满不适数月"于2010年8月2日在本院行胃镜检查,提示:胃窦部息肉(约4 cm×4 cm);胃镜病理回报为:腺瘤性息肉伴异型增生。遂于2010年8月11日在本院普外科行腹腔镜下胃大部切除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分析结肠息肉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2月-2010年12月行肠镜检查确诊的结肠息肉患者160例,进行病理检查,总结分析结肠息肉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160例结肠息肉患者中炎性息肉67例、增生性息肉20例、幼年性息肉13例、腺瘤性息肉60例、其中管状腺瘤30例、管状-绒毛状腺瘤20例、绒毛状腺瘤10例。结论结肠息肉应尽早行全结肠镜检查,及时送病理活检以明确性质,不论大小均应摘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胆囊息肉样病变 (PLG)的临床及病理特征与癌变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切除的15 0例PLG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 胆固醇息肉 10 3例 ,占 6 8.7% ;炎性息肉、腺肌瘤及腺瘤样增生 30例 ,占2 0 .0 % ,无恶变 ;腺瘤 17例 ,占 11.3% ,其中癌变 6例 ,恶变率为 35 .0 %。6例癌变者年龄 5 2~ 6 9岁 ,均为广基单发 ,大小为 15mm× 18mm× 2 0mm以上。结论 PLG中年龄 >5 0岁、广基单发、直径 >10mm ,位于颈部的息肉均为癌变的高危因素 ,病理类型以腺瘤最易癌变 ,应早期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 ,我们采用微波与中药联合的方法治疗胃息肉 30例 ,并进行了对照观察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以上腹部饱胀、疼痛、嗳气、纳差、黑便等症状为主症 ,胃镜检查及病理检查示胃息肉。治疗组30例 ,男 17例 ,女 13例 ;年龄 17~ 72岁 ,平均 4 8岁 ;病程 3个月~ 2 0年 ;息肉在胃窦部 13例 ,体部10例 ,底部 5例 ,体、窦部均有 2例 ;息肉大小 0 .3cm~ 1.5cm ;息肉数量 :1枚 2 7例 ,3枚 2例 ,2枚 1例 ;广基息肉 2 6枚 ,亚蒂息肉 6枚 ,有蒂息肉 3枚 ;病理提示 :炎性息肉 2 8枚 ,腺瘤样息肉 4枚。对照组 2 4例 ,男 15例 ,女 9例…  相似文献   

12.
1989-2002年我院普外科共手术治疗胆囊息肉样病变(GPL)42例,胆固醇息肉30例,腺瘤4例,胆囊癌4例,炎性息肉和腺瘤样增生各2例;作者根据GPL的病理类型,把GPL分为无恶变,可恶变,胆囊癌三类并结合文献复习,对GPL的病理类型及手术指征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方联合穴位注射对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切除术后肠道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将48例行内镜下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4例。对照组予术后健康管理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方联合穴位注射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结果:治疗8周后,治疗组的各项临床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治疗组开始进食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及首次排便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及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年,治疗组复发率为5.00%,对照组为2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活血方联合穴位注射可以有效改善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切除术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降低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不同病理类型结直肠息肉患者肠道菌群差异,为结直肠癌的诊断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6月就诊于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的90例结直肠息肉患者,另征30例无息肉健康受检者作为对照组,采集标本并按照息肉患者病理报告中“上皮内瘤变”等级,将入组受检者分为无息肉对照组(30例)、息肉无上皮内瘤变组(30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30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30例)。统计四组研究对象的肠道菌群多样性及丰度有无差异性。结果:四组研究对象的香农指数、辛普森指数、Chao1指数、ACE指数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四组研究对象的毛螺菌属、阿克曼菌属、梭菌属、瘤胃球菌属、罗氏菌属、巨球菌属丰度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不同病理类型的结直肠息肉患者菌群丰度存在差异,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的毛螺菌属、瘤胃球菌属、罗氏菌属丰度明显降低,而梭菌属和巨球菌属、阿克曼菌属的丰度明显增加,有利于为结直肠癌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提供新的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15.
内镜下治疗胃肠道息肉468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胃肠道息肉指黏膜隆起局限性增生而形成的肿物,按部位可分为食管、胃、十二指肠、小肠及大肠息肉,以结肠、直肠为主要发病部位.胃肠道息肉属癌前病变,不同病理类型的息肉癌变率不同,在1.6%~20% [1].胃肠道腺瘤性息肉更容易癌变.为防止胃肠道息肉的癌变,需行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无痛结肠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结肠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0例结肠息肉患者在无痛结肠镜进行APC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并于1个月后进行复查。结果100例患者214枚息肉均予摘除,灼除。直径〉1cm的广基或带蒂息肉39枚先用圈套器电凝电切摘除,再用APC烧灼残余病灶,直径〈1cm的息肉175枚直接用APC烧灼。1个月以后复查肠镜有2例(5.1%)直径〉1cm的广基或带蒂息肉病灶残端见黏膜充血水肿,未见息肉样增生,再以APC治疗。APC治疗中出现局部疼痛5例,腹胀12例,持续时间1小时~3天,无消化道出血及穿孔发生。结论无痛结肠镜下APC治疗结肠息肉安全有效,可彻底减轻患者的痛苦,达到快速、高效检查的目的,便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腺瘤可发生于整个胃肠道,但以直肠和乙状结肠为多见。为了解大肠腺瘤与癌变的关系,笔者回顾分析了本院2001年1月—2004年12月经内窥镜及病理检查确诊为大肠腺瘤的297例患者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175例,女122例;年龄27~30岁8例,>30~40岁19例,>40~50岁41例,>50~60岁70例,>60~70岁97例,>70~80岁47例,>80~89岁15例。1·2内窥镜检查发生部位:直肠157例,乙状结肠78例,降结肠17例,横结肠29例,升结肠12例,回盲部4例。单发189例,多发108例。腺瘤直径0.3~1 cm 167例,1~2 cm 79例,>2~2.5 cm 51例。腺瘤大体类型:有蒂140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类型胃息肉的内镜窄带成像特点及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回顾2016年5月至2018年3月就诊于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的140例胃息肉患者的诊疗过程,所有患者均行常规内镜检查,分析不同病理类型胃息肉患者的一般临床特点、内镜成像表现,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息肉发生发展的联系。结果:胃息肉多发于胃体、胃底部位,大小多≤0.5 cm,分型以山田Ⅰ、Ⅱ型为主;组织病理学分类以胃底腺息肉和增生性息肉为主;内镜窄带成像特征为圆点状、长条状和脊状;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和炎性息肉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息肉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不同病理类型胃息肉的内镜窄带成像特点有明显差异,临床诊断可根据成像特点不同进行鉴别;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和炎性息肉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较高,分析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与以上息肉发生和发展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结直肠息肉与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的相关性,为防治结直肠息肉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从建库开始至2018年收录的关于中医体质类型与结直肠息肉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并根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人工筛选出最终符合条件的文献,提取有效数据,采用美国卫生保健质量和研究机构(AHRQ)的横断面研究质量评价量表评价文献的质量,并采用R软件及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相关文献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 (1)最终纳入的16篇文献均为横断面研究,其中结直肠息肉病例样本量为2 341例。(2)7项研究中结直肠非腺瘤性息肉患者人群中湿热质、气虚质、阳虚质及痰湿质占总人数的比例较高、均大于10%;13项研究中结直肠非腺瘤性息肉患者人群中痰湿质、湿热质、阳虚质及气虚质占总人数的比例较高、均大于10%。(3)共有4项研究对腺瘤性息肉与非腺瘤性息肉患者的体质类型进行了比较,涉及研究对象共678例;对这4项研究的数据进行合并分析,湿热质、痰湿质、阳虚质及阴虚质患者发生腺瘤性息肉风险的优势比(OR)值相对较高,其中痰湿质与阳虚质发生腺瘤性息肉的风险明显高于非腺瘤性息肉(P0.05)。(4)共有3项研究对进展期腺瘤息肉与非进展期腺瘤息肉患者的体质类型进行了比较,涉及研究对象共345例;对这3项研究的数据进行合并分析,湿热质、痰湿质、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特禀质及平和质患者发生进展期腺瘤息肉风险的OR值较高,其中痰湿质与气虚质发生进展期腺瘤息肉的风险明显高于非腺瘤性息肉(P0.05)。(5)采用AHRQ量表评估纳入的16项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发现本研究中纳入的文献总体质量较低,存在相对较高的偏倚风险。结论湿热质、痰湿质、阳虚质和气虚质是结直肠息肉(包括腺瘤性息肉)患者的主要体质类型,其中阳虚质、痰湿质是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而痰湿质、气虚质是进展期腺瘤息肉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张涛  丁宁  罗吉  罗宏标  罗燕  何永恒 《陕西中医》2022,(11):1596-1599
腺瘤性结直肠息肉是结直肠息肉中最常见的类型,也是结直肠癌最主要的癌前病变。痰是结直肠息肉的重要致病因素,也是腺瘤性结直肠息肉癌化的主要因素,更是大肠癌转移的核心病机。基于中医学基础理论及结直肠息肉的特点,笔者发现痰与腺瘤性结直肠息肉的临床表现密切相关,并且参与普通良性息肉、腺瘤性息肉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为此提出将“普通息肉-腺瘤性息肉”的病机演变过程概括为“痰饮-痰湿-痰核-痰毒”,“腺瘤性结直肠息肉-腺癌”的演变病机为“痰毒凝结成癌”,即“痰毒-癌”。从痰探讨腺瘤性结直肠息肉的定义、病因病机、癌化、转移以及治疗方法,以阐述“痰”在结直肠息肉中的重要作用,丰富中医痰病学说,同时为临床治疗腺瘤性结直肠息肉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