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体质量指数(BMI)对锥形束CT(CBCT)引导的宫颈癌放疗分次间摆位误差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在四川省肿瘤医院进行治疗的90例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BMI分为过轻组(BMI≤18.4 kg/m2)、正常组(18.5 kg/m2≤BMI≤23.9 kg/m2)、超重组(BMI≥24.0 kg/m2),各组例数均为30例,并将各组成员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真空垫组(n=15)、热塑膜组(n=15),均在放疗前后对盆腔区域进行CBCT扫描,以获取患者摆位数据,判断放疗定位是否准确,并制定合理的放疗方案,分析不同BMI对宫颈癌放疗摆位误差的影响。结果:在不考虑BMI分组时,真空垫组及热塑膜组患者总体摆位误差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性配准宫颈癌患者X轴、Y轴摆位误差明显高于灰度配准者,Z轴摆位误差低于灰度配准(P<0.05);对BMI过轻患者摆位误差进行分析发现,过轻者真空垫固位X轴、Y轴摆位误差均小于热塑膜固位者(P<0.05...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电子射野影像系统(EPID)分析摆位过程中误差的各个来源,有针对地减少分次治疗过程中由于误差导致的放射治疗效果的不佳,同时提出治疗过程中质量保证措施。方法选择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收治的50例头部肿瘤和50例体部肿瘤患者,其中男性68例,女性32例,年龄35~76岁,平均年龄53岁。所有患者行医科达静态调强治疗,且所有患者进行常规方法定位,每周定位1次,分别测其在头脚方向(Z轴)、左右方向(X轴)和上下方向(Y轴)的摆位误差。每次行EPID验证时,头部患者其偏差超过5 mm,体部患者其偏差超过10 mm时,由放射治疗医师及物理师共同分析其原因。结果每例患者在放射治疗全过程中大概有5~8次行EPID验证。50例头部肿瘤患者摆位误差5 mm的占98.2%;50例体部肿瘤患者摆位误差10 mm的占90.0%。头部肿瘤患者在X轴、Y轴、Z轴摆位误差都5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5,P0.05)。体部肿瘤患者在X轴、Y轴摆位误差也都5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3,P0.05);由于呼吸运动等因素影响,体部Z轴摆位误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得出头部肿瘤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摆位有很好的稳定性。结论在放射治疗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误差来源很复杂,通过EPID的摆位验证,有效地减少了患者的靶区误差,提高了肿瘤治疗的靶区的局部控制率及治疗的安全性。但在整个过程中,EPID的摆位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应用医科达锥形束CT(CBCT)可以研究调强放射治疗中摆位误差的规律。本文入组了本院2009年10月-2010年10月间治疗的头颈部肿瘤240例,获取患者初次治疗的CBCT与计划CT的图像配准误差,分别统计线性方向(X、Y、Z)和旋转方向(U、V、W)误差(对应三个轴的旋转误差)。根据结果可得,在线性摆位误差中以Y和Z方向比较显著,旋转误差中以V(对应Y轴的旋转误差)轴最为显著,U和W轴旋转误差相似。在实际摆位中应注意误差比较大的方向,切实提高摆位的准确性。因此CBCT监测误差对提高放疗精度有广泛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采用固定治疗床值摆位技术降低胸腹部肿瘤调强放射治疗摆位误差的方法。方法:应用瓦里安Trilogy直线加速器治疗胸腹部肿瘤患者30例,每位患者在首次治疗前均行CBCT扫描,并与计划系统的定位CT图像进行匹配,获取首次摆位后、摆位误差纠正后X(左右)、Y(头足)、Z(腹背)三个方向上的治疗床值,该数值为旋转容积调强照射提供了移床的精确数据。对所有患者第10次治疗前再行CBCT,与定位CT图像匹配,计算并分析第10次的摆位误差。结果:30例患者在X轴、Y轴、Z轴方向的平均摆位误差分别为(2.36±1.25)mm、(3.03±1.47)mm、(2.47±0.97)mm。结论:应用固定床值摆位技术明显降低了X和Z方向的误差。同时,摆位时以治疗床值的作为参考,简化了摆位过程,增加了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千伏级锥形束CT(CBCT)验证胸部定位参考线配合红外定位系统(OPS)减小鼻咽癌调强放疗摆位线性误差与旋转误差。方法:随机选取不同定位方式的鼻咽癌患者共60例分成两组,其中采用胸部定位参考线配合OPS的患者30例,常规定位的患者30例,60例患者均采用头颈肩热塑体膜固定体位。胸部定位参考线配合OPS的患者扫描前根据患者与头颈肩热塑体膜相对位置及头颈肩固定体板的位置仰卧于定位床上,确定胸部参考线并在其标记线上贴上相应OPS定位小球,其余治疗摆位时患者体位与体板相对位置以定位参考线为准,然后进行增强扫描定位,将定位图像传输至治疗计划系统(TPS)进行调强治疗计划。应用CBCT扫描对两种定位方法进行误差分析。结果:两组图像应用骨性和灰度加旋转配准算法计算与定位图像配准,得到X(左右方向)、Y(头脚方向)、Z(前后方向)线性和旋转误差。设置胸部参考线与未设置胸部参考线两组患者X、Y、Z方向摆位线性误差分别为(-0.21±1.13)、(0.14±0.90)、(-0.31±1.12)mm和(-0.59±1.76)、(0.76±1.60)、(-0.41±2.13)mm,P值分别为0.664 000、0.000 038、0.421 000;X、Y、Z方向摆位旋转误差分别为0.23°±0.61°、0.35°±0.42°、0.11°±0.72°和0.85°±1.31°、0.47°±0.61°、0.91°±1.32°,P值分别为0.000 150、0.054 200、0.000 430。结论:通过胸部定位参考线配合OPS,能有效减少来自摆位的随机误差,同时保证治疗体位的精确性和重复性,提高放疗精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电子射野影像验证系统(electronic portal imaging device,EPID)监测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的摆位误差,为临床医生的计划靶区(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勾画与外放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随机选取32例接受调强放疗的鼻咽癌患者,利用电子射野影像验证系每周一次统获取患者正侧位图像(electronic portal image,EPI),在iView GT系统下与患者首次计划设计时的数字化重建图像(digitally reconstructed radiograph,DRR)进行对照比较,计算摆位误差。结果:左右x轴方向误差为1.36 mm±1.02 mm,前后y轴方向误差为1.23 mm±1.05 mm,上下z轴方向误差为:1.34 mm±1.08mm。结论:32例鼻咽癌患者治疗时三个方向的摆位误差均小于5 mm,严格执行摆位质量控制前提下,这个数据可以用于指导临床医生从内靶区放外5 mm产生PTV,这样既能保证患者的肿瘤受到完全的照射,同时也能保护更多的正常组织避免不必要的照射。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调强放射治疗过程中,采用同样的放射治疗手段(高能X线或电子线治疗),而通过改良头颈部体位的固定装置,能有效减少放射治疗摆位中产生的随机误差。方法:随机选取不同固定装置的两组鼻咽癌患者各82人,应用Varian Trilogy直线加速器对每位患者进行一周一次的CBCT扫描,并与计划系统的定位CT图像进行在线校准匹配,得到X(左右)、Y(头脚)、Z(腹背)三个方向上的实时摆位误差。采集两组患者所有的摆位误差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旧固定装置摆位误差X方向约0.0984 cm,Y方向0.1870 cm,Z方向约0.0979 cm;新固定装置摆位误差X方向约0.0801cm,Y方向0.1027 cm,Z方向约0.0889 cm(注:X代表Lateral,Y代表Longitudinal,Z代表Vertical)。两组固定装置在X方向和Z方向上摆位误差区别不大,但新固定装置在Y方向上明显提高了放射治疗的精确性,大大减少了随机误差。结论:有效地使正常组织受到最少照射和提高肿瘤的局部控制率,减少正常组织并发症,治疗体位的精确最为关键。通过改良体位固定装置,严格按照CBCT验证后的数据摆位,能有效减少来自摆位的随机误差。同时,保证了治疗体位的精确性和重复性,提高了放疗精度。  相似文献   

8.
【摘 要】 目的:研究放射治疗摆位时旋转、平移误差的相关性,探索减少分次放疗摆位误差的方法,以提高肿瘤放疗摆位的稳定性与精确性。 方法:收集2015年7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接受调强放疗的70位鼻咽癌患者,按首次摆位旋转误差值进行分类:将旋转误差<2°设为对照组;旋转误差≥2°设为研究组。所有病例连续1周行锥形束CT扫描。首次放疗前对校正前、后分别进行一次锥形束CT扫描。 结果:对照组首次摆位测得X、Y、Z方向校正前、后误差为:(1.05±0.73)、(1.20±0.74)、(1.44±1.20) mm;(0.43±0.29)、(0.41±0.25)、(0.39±0.30) mm。研究组首次摆位测得X、Y、Z方向校正前、后误差为:(1.17±0.91)、(1.61±1.27)、(1.43±0.82) mm;(0.62±0.35)、(0.83±0.39)、(0.77±0.44) mm。校正前摆位误差无显著性差异(P>0.05);校正后研究组摆位误差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首次摆位、分次间摆位通过率为:88.57%、82.86%、71.43%和97.10%、97.10%、94.86%。研究组首次摆位、分次间摆位通过率为:71.43%、60.00%、68.57%和89.71%、82.29%、83.43%。放疗前首次摆位X、Y轴方向摆位误差通过率对照组高于研究组(P<0.05),Z轴无显著性差别(P>0.05);分次间摆位X、Y、Z轴方向摆位误差通过率对照组都高于研究组(P<0.05)。在X、Y、Z方向上研究组外放边界较对照组分别增大0.84、1.19、1.30 mm。旋转误差分布结果显示RX与Z轴有强相关,与Y轴中等相关;RY与X、Y、Z轴均为中等相关;RZ与X轴有强相关,与Y轴中等相关。 结论:放射治疗过程中旋转误差对平移误差影响较大,旋转误差较大时平移误差也较大,尤其在放疗过程中分次间误差显著增大。减少旋转误差能有效地提高鼻咽癌放疗摆位精确度与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锥形束CT(CBCT)配准误差研究鼻咽癌治疗次间摆位误差变化和治疗工作人员主观因素对误差的影响。方法20例鼻咽癌患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31~65岁,中位年龄44岁。对其进行放射治疗,每周1次治疗前摆位CBCT扫描,在X射线容积成像(XVI)系统中与计划CT图像进行匹配,获得X、Y、Z轴平移和绕各轴旋转误差。与误差限值(平移方向<2 mm,旋转方向<2°)对比,任意一个方向大于阈值,通过六维遥控床进行自动的摆位误差校正。误差调整后再次扫描并配准获取调整后的误差。分析鼻咽癌摆位误差随着治疗变化的趋势。同时根据工作人员分组(4组)统计摆位校正的频率,分析治疗人员的主观因素对摆位误差的影响。结果在20例的第1周至第6周的数据中,Y轴和Z轴平移摆位误差及Y轴旋转有逐步减少的趋势。对4组工作人员摆位校正频率统计对比,第1组为45.61%,第3组为16.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组与第4组差别不大(58.82%vs 50.00%)。结论基于CBCT校正鼻咽癌摆位误差随着治疗的进行,有一定的减小。而工作人员主观因素对误差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应采取积极可行的措施减少这一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使用X射线容积成像(XVI),探讨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摆位误差产生的原因及控制方法。方法选择2013年8月至2017年3月在南通市肿瘤医院经病理组织及影像学检查诊断鼻咽癌患者213例,其中男性122例,女性91例,年龄23~72岁,中位年龄55岁。临床分期:Ⅰ期52例,Ⅱ期113例,Ⅲ期48例。运用XVI,对医科达Synergy直线加速器k V-CBCT系统摆位误差进行测量分析。结果 213例鼻咽癌患者摆位误差统计显示,在X、Y、Z轴方向摆位平移误差T分别为(1.6±0.9)mm、(1.4±1.1)mm、(1.9±1.2)mm。在X、Y、Z轴方向旋转误差R分别为(1.9±1.1)°、(2.0±1.2)°、(1.9±1.0)°。摆位平移误差超出允许范围(T5 mm),在X、Y、Z轴方向所占百分比分别为0%、3.3%、1.9%;旋转误差超出允许范围(R3°),在X、Y、Z轴方向所占百分比分别为10.8%、8.9%、6.1%。结论鼻咽癌患者摆位平移误差可以通过改善固定方式与定位技巧进行控制,寻求摆位过程中旋转误差的控制方法是今后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BCT)影像引导鼻咽癌调强放疗的摆位误差及建立个体化调强计划剂量验证方法。方法:利用X线千伏锥形束CT对32例鼻咽癌调强放疗患者进行426次治疗前扫描,通过图像融合软件将计划CT与CBCT影像匹配,得到靶区中心的摆位误差,在线修正后,重新扫描得到116次CBCT影像,再匹配后得到修正后靶区偏差;在治疗完成后,重新扫描36次,得到治疗后靶区偏差中心。通过修正固体水模测试和矩阵电离室的参数,可验证高剂量区、低剂量区、中心点、均匀区和高梯度区域的绝对剂量;利用Gama分析得到单野和个体计划的通过评价率。结果:对32例鼻咽癌426次CBCT扫描中,三个方向偏差,X(左右)、Y(上下),Z(前后)分别为(0.44±2.03)mm、(0.51±2.75)mm、(-0.37±2.14)mm;当三个方向大于2 mm时进行位置修正,修正后重新进行CBCT扫描和匹配得到新的三个方向的偏差,X为(0.07±0.59)mm、Y为(0.07±0.80)mm、Z为(-0.02±0.75)mm;治疗完成后再扫描36次,匹配得到的偏差三个方向X、Y、Z分别为(0.19±0.59)mm、(0.15±0.73)mm、(-0.08±0.72)mm;用矩阵电离室验证调强计划相对剂量,对于单野,Gamma值为88.2%~99.2%,对于整个计划Gamma值为90.2%~99.7%。绝对剂量验证主要是对等中心点、剂量均匀区、高剂量区、较低剂量区、高梯度区选择5个点进行检测共完成160个点,百分偏差范围为-3.9%~4.2%。结论:通过在线的摆位修正和调强计划的个体化验证,可保证鼻咽癌调强放疗的位置和剂量的准确;利用摆位误差计算得到的CTV-PTV外扩边界,可能对增加疗效和减小正常器官副反应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Aim: This study aimed to analyze the expression,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stanniocalcin 2 in cervical carcinoma patients who were treated with radiotherapy. Methods: Stanniocalcin 2 expression was determined by real-time PCR in 10 pairs of cervical cancer and adjacent normal cervical tissues. Tumor samples from 92 patients diagnosed from 2004 to 2007 were studied. All samples were obtained prior to treatment start. All cases were clinically diagnosed and pathologically confirmed to be cervical carcinoma without distant metastasis, and have been treated with radical radiation therapy and followed-up for five years. The samples were immunohistochemically analyzed for stanniocalcin 2 expression and survival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Results: The tumors of cervical cancer patients had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expression of stanniocalcin 2 at mRNA level compared with adjacent normal cervical tissues. High levels of stanniocalcin 2 expression was correlated with shorter overall survival, whereas low levels of stanniocalcin 2 expression was correlated with longer overall survival (P = 0.003) and 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 (P = 0.001) after radiotherapy. Moreover, high expression of stanniocalcin 2 was correlated with lymph node metastasis (P = 0.002). Conclusion: Stanniocalcin 2 could be a useful marker for the prognosis of cervical cancer patients receiving radiotherapy. Stanniocalcin 2 may contribute to tumor development and radioresistance in cervical cancer.  相似文献   

13.
颈段胸上段食管癌T形野三种照射技术的剂量学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控讨颈段胸上段食管癌T形野照射的最佳放疗模式。方法:26例颈段胸上段食管癌T形野照射的患者采用瓦里安Eclipse三维治疗计划系统(3D—TPS)对3种照射技术即:调强放疗(IMRT)、三维适形放疗(3D—CRT)和常规放疗(Con—RT)进行放射治疗计划设计。规定处方剂量54Gy,95%等剂量线涵盖95%PTV(计划靶体积)。Con—RT利用3D.TPS模拟X线模拟机定位设计,等中心照射,前后T形野36Gy,双侧水平野18Gy,均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分析PTV靶区各项参数和肺及脊髓受照体积和剂量。结果:(1)PTV靶区等剂量线、剂量不均匀指数(Ⅲ)和适形指数(CI)3种照射技术比较IMRT优于3D—CRT。3D—CRT优于Con-RT(P=0.000)(2)肺和脊髓受照体积和剂量3种照射技术比较IMRT优于Con—RT和3D—CRT虽然某些参数Con—RT稍优于3D—CRT,但大部分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3)调强技术野数的参数比较.PTV、肺和脊髓的各项参数中,5野,7野和9野大部分参数优于3野.7野与9野比较差异均尢统计学意义(P=0244~0.947)。结论:IMRT技术是颈段胸上段食管癌T形野照射最佳选择,它与其他照射技术相比具有明显剂量学优势,以7野和9野IMRT较适宜。  相似文献   

14.
目的:千伏级锥形束 CT(CBCT)获取分次间宫颈癌术后调强放射治疗(IMRT)摆位误差,分析分次间摆位误差对靶区累积剂量偏差的影响。方法:选取61例宫颈癌术后行调强放疗的患者,全程916次CBCT获取摆位误差,将误差值输入治疗计划系统中,由分次间摆位误差剂量叠加得到累积摆位误差剂量,通过偏差公式与标准计划剂量计算偏差百分比。结果:摆位误差x、y、z方向的偏差和偏移等中心距离分别为0.04(-0.16, 0.25)、-0.05(-0.37, 0.28)、0.10(-0.06, 0.24)和0.55(0.38, 0.78) cm。临床靶区除CTV的HIsum-HIplan和CTV1 的Dsum_D50-Dplan_D50与HIsum-HIplan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他临床靶区的配对检验均有统计学差异。计划靶区除PGTVnd的Dsum_median-Dplan_median、Dsum_mean-Dplan_mean、Dsum_D50-Dplan_D50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他计划靶区均有统计学差异。累积摆位误差剂量与标准计划剂量分布对比呈现负偏态分布,峰度降低。GTVnd、CTV、CTV1、CTVn、CTV_all与PGTVnd、PTV、PTV1、PTVn、PTV_all剂量偏差均呈降低,计划靶区的累积剂量偏差比临床靶区偏差明显增大。Dmin偏差、D98偏差、D95偏差偏离最大,Dmax偏差、D5偏差、D2偏差变化次之,Dmedian偏差、Dmean偏差、D50偏差变化最小,反S型DVH曲线向左偏移,斜率增大。临床靶区HI偏差均上升。结论:宫颈癌术后调强放疗摆位误差对靶区累积剂量影响存在统计差异性,靶区累积剂量降低、均匀性变劣。宫颈癌术后调强放疗在每次治疗前需进行CBCT位置校准以保证靶区各结构剂量准确性。在放疗计划设计时考虑增加CBCT次数带来额外剂量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3D打印技术设计出一款既能提高儿童患者舒适性,又能提高放疗摆位精度的头枕。方法:以3至7岁中国儿童头颅大小为基础,并与博医来标准头枕模型相结合,利用3D打印技术,设计出一款适用于3至7岁儿童的放疗头枕。随机将30例3至7岁儿童头部肿瘤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研究组采用3D打印放疗头枕加热塑膜联合固定,对照组则采用博医来标准头枕加热塑膜联合固定。记录研究组与对照组的单次照射透射率及两组儿童患者放疗过程中LAT(X)、LNG(Y)、VRT(Z)及3D矢量方向的位移误差,并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比较两组数据,以评估3D打印放疗头枕效果。结果:在VRT及3D矢量方向,研究组与对照组间的位移误差具有统计学意义(VRT方向:P<0.001;3D矢量方向:P=0.023),而在LAT及LNG方向,研究组与对照组间的位移误差无统计学意义(LAT方向:P=0.950;LNG方向:P=0.137)。结论:本研究提出的3D打印放疗头枕能有效减小VRT及3D矢量方向的位移误差,同时提高儿童放疗过程中的舒适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调强适形放疗(IMRT)、三维适形放疗(3DCRT)和常规放疗(CRT)在宫颈癌术后放疗中靶区和危及器官(OAR)剂量学差异,观察危及器官毒性。方法:94例宫颈癌术后患者分为3组,调强组31例制定IMRT计划并进行相应放疗、适形组35例制定3DCRT计划并进行相应放疗,常规组28例制定CRT计划并进行相应放疗。结果:3组放疗计划的适形指数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1),其中以调强组计划适形度最佳,适形组次之,而常规组最差;在相同的处方剂量(46 Gy),3组计划的PTV最大受照剂量、平均受照剂量及最小受照剂量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45Gy和40 Gy水平,调强组计划中直肠及膀胱的照射体积显著低于适形组和常规组计划(P<0.01)。调强组与适形组、常规组比较,急性和毒副反应明显较少,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宫颈癌术后调强放疗可以使各个靶区得到足够、均匀的剂量分布,周围危及器官得到较好的保护。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分析食管癌三维适形常规分割放疗过程中肿瘤体积变化规律。方法:选择2010年7月~2010年9月进行常规分割根治性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8例食管癌患者,在放疗期间第2、4、6周及放疗后1月复查胸部增强扫描CT并采用放疗计划系统融合不同时期的CT图像,采用生物图像处理软件ImageJ,根据断层扫描图像构图的物理和数学依据以及图像本身的灰度和色度,用Java语言编写局部实体肿瘤断层扫描图像的轮廓自动勾画与面积计算插件,选择相对精确的ROI测量法计算出放疗不同时期的肿瘤体积。结果:1例食管低分化食管鳞癌患者在放疗过程中,肿瘤细胞增殖速度较快,肿瘤体积不断增加,放疗对肿瘤没有抑制作用;1例患者在放疗过程中,肿瘤体积基本不变;1例患者的肿瘤体积在治疗前两周有所增加,可能是肿瘤死亡细胞清除速率慢的影响,在随后的放疗中肿瘤体积不断减小,在放疗结束两个月后肿瘤大部分消除;其他5例患者在放疗过程中肿瘤体积逐渐减小,体积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放疗前四周变化较大,四周以后肿瘤体积变化不大。结论:通过对5例食管癌患者体积变化数据进行指数拟合,食管癌放疗肿瘤体积的平均衰减速率1.27%(1.13%~1.56%)/天,半衰退期T1/2为44.3天,与文献报道的肺癌、宫颈癌肿瘤放疗体积变化情况相近。根据食管癌平均衰减速率计算,食管癌放疗4周后肿瘤体积平均减少1/3左右,需要考虑是否修改放疗计划,减少肿瘤体积的变化对放疗剂量分布的影响,特别是肿瘤精确放疗技术中更要注意肿瘤体积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同步放化疗与单纯放疗对鼻咽癌患者近期及远期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2月至2010年2月的156例鼻咽癌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同步放化疗组和单纯放疗组各78例,同步放化疗组采用奥沙利铂联合贝伐单抗与卡培他滨化疗2周期再进行放疗,单纯放疗组采用顺铂单纯放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1、3、5年的生存率和局部控制率,并发症等指标。结果:同步放化疗组的有效率(92.3%)明显高于单纯放疗组(79.5%),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987,P<0.05);同步化放疗组1、3、5年的局部控制率(76.9%、62.8%、48.7%)明显高于单纯放疗组(62.8%、48.7%、38.5%),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696,P=0.031;χ2=5.595,P=0.032;χ2=5.512,P=0.039);同步化放疗组的1、3、5年的生存率(66.7%、56.4%、46.2%)明显高于单纯放疗组(56.4%、46.2%、35.9%),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396,P=0.033;χ2=5.356,P=0.034;χ2=5.445,P=0.031);同步化放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5.1%)明显低于单纯放疗组(28.2%),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968,P<0.05)结论:对鼻咽癌患者进行同步化放疗能更好的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