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评价MRI平扫和动态增强对肝癌伽玛刀治疗后表现和疗效随访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7例肝癌伽玛刀治疗后MRI表现,并与AFP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肝癌伽玛刀治疗后平扫主要有4种表现:(1)T1WI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2) T1WI和T2WI均呈稍低信号.(3)T1WI稍高信号,T2WI等稍高混杂信号.(4)T1WI和T2WI均呈稍高信号.坏死病灶动态增强扫描表现为:(1)持续环形强化;(2)蜂窝状强化;(3)病灶本身无强化,周围肝组织斑片状强化.复发癌灶或新发癌灶在动态增强时早期强化,延迟期造影剂退出.小肝癌组(<5 cm)肿瘤完全坏死率93.5%,大肝癌组肿瘤(≥5 cm)完全坏死率81.8%.2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4).结论 MRI平扫和动态增强评价伽玛刀的疗效可靠、准确,伽玛刀术后定期MRI随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MR弥散成像 (DWI)在正常前列腺中的特点及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择无泌尿系统疾病的健康志愿者 3 0名 (年龄 2 0~ 40岁 ) ,采用SiemensSymphony 1.5T磁共振成像系统 ,在平面回波成像 (EPI)基础上进行MR弥散成像 ,并计算前列腺中央带和外周带的平均表观弥散系数。结果 MR弥散成像能较清晰地显示正常前列腺的中央带和外周带 ,其平均表观弥散系数分别为 :(1.883± 0 .3 7)× 10 -3 mm2 /s ,(2 .2 5 4± 0 .77)× 10 -3 mm2 /s ;大b值、大b值差所测得的ADC值更精确 ;3种成像方式 (DWI、T2 WI、T2 WI FS)中对比噪声比 (CNR)无显著性差异 (Ρ >0 .0 5 )。结论  1.5T磁共振成像系统可以进行正常前列腺的MR弥散成像 ,有望对前列腺疾病的机理研究和临床诊断提供新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皮层下脑梗塞的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研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诊断急性皮层下脑梗塞的准确性以及对急性与非急性皮层下脑梗塞的鉴别诊断。材料与方法 对32例临床诊断为急性皮层下脑梗塞的患者和20例对照者在不同时间内进行常规MRI检查和弥散加权MRI检查,并用盲法进行对照观察。对所有病例的病变部位均按神经解剖进行准确定位并与患者的症状、体征相联系。结果 DWI诊断急性皮层下脑梗塞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7%、95%和96%。32例中有3例常规MRI检查未发现急性梗塞性。另20例常规MRI检查均显示为多发梗塞,而DWI只显示单个急性病灶,且患者的症状、体征与DWI上显示的病灶相符。结论 DWI对诊断急性皮层下脑梗塞有很高的准确性,能发现常规T2WI不能发现的早期脑梗塞,并能鉴别急性与非急性梗塞。  相似文献   

4.
弥散成像在肝细胞肝癌及TACE治疗后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肝细胞肝癌(HCC)的应用及介入治疗前后监测肿瘤变化的价值。材料和方法:11例确诊HCC进行屏气状态下多个弥散梯度因子(b值=200s/mm^2、400s/mm^2、600s/mm^2、1000s/mm^2、2000s/mm^2)的弥散加权成像,选用自旋平面回波(SE—EPI)序列(TR/TE=2000/46.7—78.1ms,层厚:8mm,层距:2mm),对肿瘤层面的瘤灶、邻近未累及肝实质区与背景噪声的信号强度(SI)进行测量,并观察经皮插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治疗前后肿瘤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的变化趋势。结果:随着b值的增加,肝脏DWI图像质量呈下降趋势。低b值DWI图像清晰但存在较明显的T2透过效应;高b值时则图像模糊信号接近于背景噪声,当b值取600s/mm^2时,肝癌肿瘤与肝实质之间存在着最佳对比度。介入治疗后肿瘤的ADC值普遍有所增大,其中高b值时两者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屏气状态下DWI在肝脏肿瘤的应用完全可行,ADC值在介入治疗前后的变化趋势可能具有监测肿瘤内部坏死情况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孙伟  王琨  周令飞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21(12):1846-1849
目的:初步探讨背景抑制弥散成像(DWIBS)技术对肝占位性病灶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8例患者的46个肝占位性病灶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肝细胞癌10例13灶,肝转移瘤7例14灶,肝血管瘤4例7灶,肝囊肿7例12灶的背景抑制磁共振弥散成像(b=600s/mm2),测量各病灶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并比较,通过背景抑制的WDI经MIP重建及黑白反转技术制作局部类PET图像,观察病灶显示效果。结果:在b=600s/mm2的图像中,肝内良性病变ADC值明显高于恶性病变,以1.6×10-3 mm2/s作为良恶性病变ADC值的界限,敏感性和特异性均>90%;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肝血管瘤、肝囊肿的ADC值呈递增趋势;局部类PET图像,28例46个肝占位性病灶均显示清晰。结论:背景抑制弥散成像并测量病灶的ADC值对肝占位性病灶良恶性的判断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正常颈髓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正常人颈髓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DWI)的可行性、技术特点及研究意义。资料与方法 对5名健康志愿者采用PhilipsGyroscanIntera 1 .5T磁共振系统 ,在平面回波成像 (EPI)基础上进行不同参数扫描 ,分析比较各自影像特点并计算平均表观弥散系数 (ADC)及相对ADC值 (RA比值 )。结果 采用层厚 5mm ,导航校正多次激发SE EPI弥散序列 (MS DWEPI)可以取得较好的颈髓DW图像 ,颈髓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 ,平行于白质纤维的弥散梯度可得到较高的ADC值。在颈髓矢状位成像测量的平均ADC值为 1 .0 6± 0 .1 3× 1 0 -3 mm2 /s(0 .86~ 1 .1 8×1 0 -3 mm2 /s) ,RA比值为 3.1 2± 0 .4 8(2 .5 6~ 5 .6 8)。结论  1 .5T磁共振系统可以进行颈髓DWI,有望对脊髓疾病的机理研究和临床诊断提供新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研究正常成人脑内各部位各向异性程度及正常白质纤维束构象特征.方法对25名正常志愿者进行常规MR及DTI序列检查,重建FA图及三维彩色编码张量图.分别在半卵圆中心、基底节区和大脑脚层面测量主要白质束的FA值.结果DTI显示灰质与白质区各向异性存在显著差异,不同部位的白质纤维束各向异性程度亦不相同,且左右两侧基本对称,重建FA图和三维彩色编码张量图可显示白质内大部分主要的白质纤维束.结论DTI可清晰显示脑内白质纤维束的走行及分布,为了解脑功能与白质通路间关系提供了有力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与弥散张量成像(DTI)对梗阻性脑积水的诊断价值。方法 25例梗阻性脑积水患者和30例志愿者均行3.0T磁共振常规序列以及DWI和DTI扫描,重建出ADC图、MD图、FA图、RA图、VR图及AI图,并对各参数图进行测量和记录,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0例志愿者及25例梗阻性脑积水患者分别测量双侧侧脑室周围脑白质、胼胝体膝部及压部区域的ADC、MD、FA、RA、VR及AI进行测量,ADC图中胼胝体膝部两组ADC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侧脑室外侧脑白质两组所测得MD、FA、VR、AI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胼胝体压部RA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胼胝体膝部所有测得DTI各参数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DWI和DTI在脑积水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小肝癌(SHCC)动态增强及弥散成像(DWI)(b值为600s/mm2)的信号特点并探讨二者联合应用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7例患者总共41个SHCC病灶的T1WI、T2WI、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及DWI的信号改变,并探讨T1WI、T2WI及动态增强(A组),T1WI、T2WI及DWI(B组)及这两种方法联合应用(C组)在SHCC的检出与定性诊断方面的价值。结果 SHCC以速升速降型强化方式为主(73.17%),强化峰值主要位于动脉晚期(75.61%);SHCC与周围肝组织的ADC值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病灶检出方面A组与C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病灶的定性诊断方面A组与C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肝脏多期动态增强扫描与弥散成像联合应用更有利于SHCC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正常和病变骨骼肌弥散各项异性的特点.方法 对8例正常志愿者和10例肌炎病人进行弥散加权成像扫描,选用22个弥散敏感梯度(b值).每个b值应用于X, Y, Z 3个互相垂直的方向.用双指数函数拟合的方法 计算每个方向的实际弥散系数(DX,DY和DZ).对正常肌肉、皮下脂肪、未受累肌肉、肌肉炎性病变和肌肉脂肪浸润等不同组织的DX,DY和DZ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正常肌肉的DX,DY和DZ分别为(1.18 ± 0.06)×10-3mm2/s、(1.07 ± 0.06)×10-3mm2/s和(1.70 ± 0.04)×10-3mm2/s, 弥散具有各项异 性特点. 皮下脂肪的DX,DY和DZ分别为(0.46 ± 0.08)×10-3mm2/s、(0.62 ± 0.10)×10-3mm2/s和(0.48 ± 0.06)×10-3mm2/s,弥散呈各项同性.未受累肌肉和肌肉炎性浸润与正常肌肉相似,都具备各向异性特点,肌肉脂肪浸润后DZ与其他方向的弥散系数无显著性差异,缺乏各向异性特点.结论 正常骨骼肌的弥散具有各向异性的特点,平行于肌纤维走形方向弥散最强.脂肪浸润的病理状态下,肌纤维连续性和完整性受到破坏,弥散趋向于各向同性.弥散加权成像能够准确地反映肌炎不同病理阶段的组织特征.  相似文献   

11.
应用DWI早期评价脑肿瘤伽玛刀治疗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伽玛刀治疗前与治疗后1个月脑肿瘤实质标准化表观扩散系数(nADC)值的变化,研究扩散加权成像(DW I)早期评价脑肿瘤伽玛刀治疗效果的价值,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更可靠的方法和依据。资料与方法选择27例患者31个病灶作为研究对象,详细了解患者一般情况。在伽玛刀治疗前1天及治疗后1个月分别行常规MR I及DW I检查。在肿瘤实质区及对侧相应或邻近部位正常白质选取3~5个兴趣区,计算肿瘤实质的nADC值,比较伽玛刀治疗前后脑肿瘤实质nADC值的变化,并与肿瘤最大直径的变化比较。结果脑转移瘤、垂体瘤伽玛刀治疗后1个月肿瘤实质的nADC值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脑转移瘤最大直径缩小,垂体瘤直径未见明显变化;胶质瘤、脑膜瘤、血管母细胞瘤、神经纤维瘤的nADC值伽玛刀治疗后未见明显升高(P>0.05),肿瘤直径亦未见明显缩小。结论肿瘤实质的nADC值能够早期较好地评价脑肿瘤的伽玛刀治疗效果,同时,nADC值能够较好地鉴别脑肿瘤的良恶性。但是应用nADC鉴别肿瘤类型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伽玛刀治疗泌乳素瘤(PRL)的临床疗效及MRI的影像学变化。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78例PRL伽玛刀治疗后的MRI随访影像资料,平均随访期32.5个月(12~96个月),评价MRI在PRL伽玛刀治疗后影像学变化中的作用。结果 78例中肿瘤完全消失35例(占44.9%),肿瘤体积缩小37例(占47.4%),体积无变化6例(占7.7%),肿瘤总控制率100%。2例肿瘤伽玛刀治疗后3和9个月出现一过性坏死肿胀。临床症状总改善率为73例(93.6%),其中12个月以内改善率为62例(79.5%)。结论 伽玛刀治疗PRL能够很好地控制肿瘤生长和PRL过量分泌,这种作用随着随访时间延长具有放大效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MR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技术评价兔肝癌化疗栓塞疗效。材料与方法首先建立兔VX2肝癌模型,采用Seldinger’s法经股动脉插管行选择性肝动脉造影成功后,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前后行MR DWI,记录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结果 DWI图像质量随b值增加而明显下降。整个肿瘤ADC值TACE术前为(1.48±0.36)×10 s/mm2,TACE术后为(1.78±0.15)×10 s/mm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85,P<0.05)。结论 MR DWI作为无创性检查方法,可以用于评价肝癌化疗栓塞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MR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B-DWI)在肝细胞肝癌(hepatic cell carcinoma,HCC)M分期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HCC患者首次行WB-DWI检查的图像,统计肝外非淋巴结转移灶的分布及数目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WB-DWI未发现全身转移(M0)者11例,余12例均发现肝外转移灶(M1),主要为肺转移及骨转移。肺转移5例共14个病灶,WB-DWI发现12个,2个转移灶在WB-DWI上显示不清,结合胸部CT表现,肺部转移灶检出率较高(12/14,85.7%);骨转移8例共17个病灶,骨骼系统转移灶全部检出(17/17)。其余脏器脑部、脾、胰腺、肾上腺及泌尿生殖系统等均未见明显转移灶。全身非转移性病灶共计37处。结论 WB-DWI能够评估HCC患者全身情况,指导异常信号灶进行必要的相关检查,对于HCC患者M分期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基于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肝细胞癌(HCC)术前分级中的可行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HCC患者的影像学及病理资料.以Edmondson-Steiner分级法为依据分为低、高级别组,应用双指数函数分别计算两组的真实扩散系数(D值)、灌注相关扩散系数(D*值)及灌注分数(f值).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U,3个参数间的预测效能比较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当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低级别组15例,高级别组20例.低级别组D、D*及f值的均值分别为(1.20±0.32) ×10-3 mm2/s、(42.57±11.07) ×10-3 mm2/s、(23.19±10.02)%,高级别组D、D*及f值的均值分别为(0.76±0.18)×10-3 mm2/s、(53.89±12.74)×10-3mm2/s、(30.07±12.42)%,与高级别组的HCC相比较,低级别组的D值增大,D *值减小,组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U=22.5、62.0,P<0.05);f值减小,组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U=82.0,P>0.05).D值、D*值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2、0.77,根据最大约登指数确定两者的最佳诊断阈值分别为0.91×10-3mm2/s、53.1×10-3mm2/s.结论 IVIM DWI对术前预测HCC的低、高级别有一定帮助,其中D值的诊断效能最大.  相似文献   

16.
扩散加权成像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价值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健康自愿者20名,经手术病理和随访证实的胰腺癌患者21例、慢性胰腺炎患者12例,分别行常规MRI和DWI检查。应用自旋回波-回波平面成像(SE-EPI)并采用采集空间敏感性编码技术(ASSET),取b=0和600s/mm2获得DWI图像。分别测量感兴趣区(ROI)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行配对t检验。结果健康自愿者胰腺DWI呈中等信号,胰头、胰体尾部ADC值分别为(1.535±0.247)×10-3mm2/s、(1.643±0.375)×10-3mm2/s。21例胰腺癌肿瘤区DWI呈均匀或稍不均匀高信号,ADC值为(1.192±0.117)×10-3mm2/s。健康自愿者胰头与胰体尾部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胰头及胰颈部肿瘤患者胰体尾部ADC值与健康自愿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胰腺肿瘤ADC值与胰头及体尾部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慢性胰腺炎DWI呈不均匀等或稍高信号,ADC值为(1.437±0.385)×10-3mm2/s,与胰腺癌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WI可以清楚显示肿瘤病灶及范围,ADC值的测定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胰腺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MR扩散加权成像技术(DWI)分析颞叶癫痫(TLE)患者的海马扩散运动变化规律,初步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对TLE定侧诊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临床诊断的42例发作间期TLE患者和32名健康志愿者行常规MRI和DWI检查,定量测量双侧海马的ADC值并统计,同时比较TLE患者与健康志愿者海马ADC值的不对称指数(AIADC).结果 健康志愿者双侧海马ADC值无显著性差异.TLE患者患侧海马、对侧海马及正常人海马ADC值分别为:(0.9357±0.0773) mm2/s、(0.8572±0.0464) mm2/s、(0.8092±0.0303) mm2/s,患侧海马ADC值显著高于对侧海马及正常志愿者(P=0.000).TLE患者及正常人海马的AIADC分别为:(8.5778±7.1720)%、(1.5389±1.4659)%,患者AIADC显著高于正常人(P=0.000).结论 DWI检查可以反映TLE患者的海马扩散变化,ADC值升高、AIADC增大是TLE病灶定侧诊断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脑海绵状血管瘤γ-刀治疗后的MRI表现,评价γ-刀治疗脑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资料与方法 搜集脑海绵状血管瘤γ-刀治疗患者36例,MRI随访24个月,分析γ-刀治疗后病灶MRI征象及临床症状的演变。结 果36例患者γ-刀治疗后6个月,MR/示28例患者瘤周水肿增大,瘤体信号无明显变化,16例患者症状加重。γ-刀治疗后12个月MR/示7例瘤体缩小及其信号减低,25例瘤周水肿增大,16例症状减轻;γ-刀治疗后24个月MR/示19例瘤体缩小,26例瘤体信号减低,26例瘤周水肿缩小,其临床症状减轻。结论 MRI可以准确地显示脑海绵状血管瘤γ-刀治疗后脑部的病理演变及转归,与临床症状的演变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3.0 T MR-扩散加权成像(DWI)评估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病变肠管的可行性并比较UC病变肠管与非病变肠管和正常对照组肠壁间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差异.资料与方法 对经病理证实的UC 13例和20例无炎症性肠病者(正常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各段肠管(直肠、降结肠、横结肠、升结肠、盲肠)的DWI图像及ADC图表现并测量ADC值,将病变组评估结果与内镜及病理所见相对照,计算其检出病变肠段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 对13例共75段肠管进行分析;内镜及病理证实55段呈炎性改变,20段未见异常;DWI结果真阳性51段,真阴性17段,检出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7%和85.0%.病变段和非病变段肠壁ADC值分别为(1.63±0.4)×10-3mm2/s和(2.48±0.61)×10-3mm2/s,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非病变段肠壁ADC值与正常对照组肠壁[(2.27 ±0.6)×10-3mm2/s]间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DWI评估UC及判断病变范围较为可靠,并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