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virus,HBV)感染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目前,临床上抗HBV药物主要以干扰素、核苷类似物、免疫调节药物为主,此外,中草药及其有效成分抗HBV治疗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对抗HBV的药物作用机制、研究、应用情况做一综述,以便明确其发展趋势及今后的研究方向,从而推动新型高效...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抗H B V的药物作用机制、研究、应用情况做一综述,以便明确其发展趋势及今后的研究方向,从而推动新型高效药物的研发.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病毒对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耐药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被美国FDA批准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药物已增加至5种,即普通α干扰素、聚乙二醇( PEG )干扰素α-2 a(商品名哌罗欣)、拉米夫定( lam i-vud ine)、阿德福韦( adefovir)、恩替卡韦( entecavir)。虽然一些新的具有抗乙型肝炎病毒(HBV)作用的核苷酸类似物( nuc leotide analogue)或核苷类似物( nuc leoside analogue)还处在临床试验阶段,但其中的一些品种也将很快被批准用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核苷类抗HBV药物的临床应用是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史上的里程碑。以拉米夫定为代表的核苷类抗HBV药物的广泛应用在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带来福音的…  相似文献   

4.
乙型肝炎肝硬化抗病毒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是全世界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每年有约3%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展为肝硬化。若无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手段,这些乙肝患者会发展为失代偿期肝硬化或肝细胞癌。对于肝硬化患者,干扰素(interferon,IFN)和核苷类似物[nucleos(t)ide analogues,NUCs]是重要的抗病毒药物。IFN能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并调节免疫功能,但不良反应较大,仅可用于情况较好的代偿期肝硬化患者;NUCs包括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替比夫定及替诺福韦酯,能够抑制病毒复制,减少肝硬化患者远期并发症的发生,不良反应小但容易发生病毒耐药。本文对乙肝肝硬化的抗病毒治疗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董瑞玲 《医学综述》2010,16(17):2590-2593
核苷(酸)类似物是目前临床上治疗乙型肝炎的重要药物,随着其广泛、长期应用,抗病毒药物选择压力下针对不同核苷类药物的耐药病毒基因突变也逐渐成为目前临床医师必须面对的问题。然而,通过耐药管理可以预测并减少耐药的发生,提高抗病毒治疗的有效率。现就核苷(酸)类似物在乙型肝炎治疗方面所出现的病毒耐药的认识及相关应对策略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6.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可导致肝硬化和肝细胞癌,在高发地区它的流行性可达10%,在美国也有125万人被感染.在出现核苷类似物以前,α干扰素一度是惟一治疗途径,干扰素治疗需要严格选择病人.拉米夫定是研究最多的一种核苷类药物,对大多数病人来说,拉米夫定都会产生对HBV DNA的抑制,但长期用拉米夫定会产生在DNA聚合酶的YMDD区域有碱基对取代的特异性拉米夫定耐药病毒.新的核苷类似物和免疫调节治疗正在研究之中.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核苷酸药物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分组研究将139例慢性乙型肝炎,分为治疗组70例和对照组69例,两组患者的基线情况相当,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加用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一年.其中阿德福韦酯38例,拉米夫定22例,恩替卡韦1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结果 治疗一年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ALT、AST、Tbil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HBV DNA转阴率为93.8%,对照组为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核苷类药物,能改善慢性乙型肝炎的肝功能,降低HBV复制,提高HBeAg转阴率.  相似文献   

8.
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徐东平  李进  张玲霞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28):2014-2016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我国的高发传染病,全国约有1.2亿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2000~3000万例,目前在我国临床上应用的抗病毒治疗药物主要有两类:一类是α-干扰素,另一类是核苷或核苷酸类似物,主要包括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2005年3月美国FDA批准了新一代抗HBV核苷类似物药物恩替卡韦(entecavir)上市。恩替卡韦具有抗病毒作用强、副作用小、临床耐药发生率低的优点,被认为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该药物在我国也已完成了上市前的临床验证,并于2005年11月被SFDA批准在国内上市应用。现将国内外报道的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全世界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超过3.5亿人,其中大部分分布在亚非地区。而我国超过1.2亿人,其中10%将死于HBV持续感染后引起的肝硬化和肝癌,HBV持续复制和宿主免疫功能异常是引起HBV感染后慢性化以及慢性乙型肝炎(CHB)急性发作的主要因素,其中CHB急性发作者极易进展至肝硬化和肝癌。抗病毒治疗和免疫疗法能减少及缓解CHB的急性发作,由于乙肝病毒前C基因的变异及YMDD位点的多聚酶变异都会造成病毒的耐药,因此,乙肝的治疗至今仍为十分棘手的问题,现就乙肝治疗的现状及某些研究进展加以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0.
慢性乙型肝炎系乙型肝炎病毒(HBV)所感染的一种传染病,病毒的持续复制和免疫功能紊乱是发病的重要因素,抗病毒治疗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复制,目前以干扰素为代表的新一代核苷类似物仍是最有效的药物之一。但干扰素应用中存在许多不良反应,现将笔者应用体会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王罄 《肝博士》2006,(6):16-18
全球约有4亿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HBV的慢性感染常常导致肝脏病变的恶化,增加肝硬化、肝衰竭和肝细胞癌的患病率。近年,各种药物先后被用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但疗效如何,专家们都在思考和探索。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药物治疗现状:药物层出不穷,疗效喜忧参半抗HBV  相似文献   

12.
慢性乙型肝炎 (CHB)目前仍以综合治疗为主。由于乙肝病毒的持续复制与肝损害密切相关 ,因此 ,抑制病毒复制是CHB治疗的重点。现将CHB抗病毒治疗的近况总结如下。1 干扰素[1 ]干扰素 (IFN)有α IFN、β IFN和γ IFN三种 ,分别由人体的白细胞、纤维母细胞和致敏淋巴细胞产生 ,以α IFN作用最强 ,其作用机制在于阻断病毒繁殖和复制 ,但不能进入宿主细胞杀灭病毒 ,而是与细胞膜接触并在细胞内产生一种特殊的蛋白质 ,即抗病毒蛋白 ,后者可抑制病毒mRNA信息的传递 ,从而阻止病毒在细胞内繁殖。干扰素在病毒感染的细…  相似文献   

13.
因为目前尚无很好清除乙型肝炎病毒的药物,要清除病毒必须提高机体免疫力外,还需联合使用抗病毒药物。单独使用某种抗病毒药物时在25%~40%患者中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抗病毒治疗效果,但不满意。因此,探索抗HBV的不同药物一起使用的联合治疗和不同药物先后使用的序贯疗法的新型抗病毒治疗方案,将是抗HBV治疗研究的方向。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慢性乙型肝炎是可预防、可治疗的疾病,抗病毒治疗是慢乙肝的根本治疗方法。核苷(酸)类药物是抗病毒的一线药物,抗病毒治疗应防止耐药,临床尽量选用作用强、耐药低的药物。治疗过程中须视情况及时改变治疗方法与疗程。  相似文献   

15.
欧强 《世界感染杂志》2006,6(5):461-463
乙型肝炎病毒是导致肝脏疾病和肝细胞癌的重要原因。有效的治疗可以延缓疾病的进程。是否治疗取决于肝脏疾病的活动性、病毒复制的水平以及长期有益的可能性。目前批准使用的抗病毒药物包括普通干扰素、长效干扰素和核苷类似药物如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当前治疗并不能杀灭HBV,所以需要长期治疗,但长期治疗会导致耐药性的产生。即使治疗有效,仍存在病毒再次活跃复制的可能,需要长期监测。  相似文献   

16.
谢湘平 《吉林医学》2010,31(3):361-362
目前并没有很好清除乙型肝炎病毒(HBV)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单独使用某种药物效果并不很见效,若要清除病毒就必须提高机体免疫力,同时需联合使用抗病毒药物,鉴于此,抗HBV治疗研究的方向应转向研究不同药物一起使用的联合治疗的新型抗病毒治疗策略。核苷类药物若联合干扰素的使用可进一步增强患者机体的免疫力,达到稳定持久的抗病毒作用,在抗HBV治疗方面意义深远而重大。  相似文献   

17.
李莉  孙海霞  李刚 《广东医学》2012,33(9):1333-1335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是难治性疾病,由于乙型肝炎病毒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存在于受感染的肝细胞核中,目前两大类抗病毒药物:核苷(酸)类药物、干扰素,任何一类都不能完全清除乙型肝炎病毒,达到根治乙肝的目的,而仅能阻止疾病向肝硬化、失代偿性肝硬化、终末期肝病、肝癌、死亡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1].因此,如何在现有药物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案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基于联合治疗优于单药治疗已在HCV及HIV感染中得到证实,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序贯/联合治疗的策略[2],本文对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阿德福韦(adefovir, ADV)联合恩替卡韦(entecavir, ETV)治疗多种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ide/nucleotide analogues, Nas)序贯治疗失败的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的早期疗效,分析影响早期疗效的风险因素.方法 收集51例经过多Nas治疗失败,最后接受ADV+ETV联合治疗的CHB患者,分析临床一般特征,对其肝脏生化学指标、免疫学指标及病毒学指标进行检测;对潜在影响联合治疗早期疗效的11个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继之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51例患者半年内HBV DNA下降≥1×103拷贝/ml或达到不可测水平的有39例,早期应答率达76.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联合治疗的因素有:基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水平(P=0.028, OR=1.021, 95%CI: 1.002~1.039)和联合治疗前接受Nas治疗的时间(P=0.029, OR=0.945, 95%CI:0.898~0.994).结论 ADV+ETV是多种Nas序贯治疗失败CHB患者的有效补救治疗措施;基线ALT水平水平越高、联合治疗前Nas治疗时间越短的CHB患者联合治疗应答率越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抗HBV药物的研究进展述评.方法 参阅有关抗HBV病毒研究论文、报道进行归纳、分析.结果 抗HBV病毒药物疗效尚不理想.结论 进一步研究开发新的稳定有效抗HBV药物势在必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核苷类似物(NA)恩替卡韦序贯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FNα-2b)治疗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低水平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HBsAg低水平CHB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继续给予恩替卡韦治疗48周,观察组患者先给予恩替卡韦和PEG-IFNα-2b联合治疗12周,再给予PEG-IFNα-2b单药治疗36周。治疗后48周评估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2、24、48周和治疗后24、48周检测2组患者血清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丙氨酸转移酶(ALT)水平,并计算血清HBsAg和HBeAg阴转率。结果 治疗后48周,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6.67%(23/30)、43.33%(13/30),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HBsAg、HBeAg、ALT和AST水平比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