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比较和评价腹腔镜骶前神经加宫骶韧带切断术在治疗不同类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所引起的痛经及性交痛的疗效。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10年12月在本院行单纯腹腔镜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者68例(A组)和同期进行腹腔镜骶前神经加宫骶韧带切断术以及内异症病灶切除75例(B组)。A组分为3个亚组:(1)腹膜型子宫内膜异位症20例(A1)行病灶切除术;(2)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25例(A2)行囊肿剔除术;(3)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23例(A3)行病灶切除术。B组分为3个亚组:(1)腹膜型子宫内膜异位症19例(B1);(2)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29例(B2);(3)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27例(B3)。对术后随访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A1组与B1组、A2组与B2组术后痛经及性交痛缓解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A3组与B3组术后痛经及性交痛缓解率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骶前神经加宫骶韧带切断术能明显提高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痛经及性交痛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骶前神经切断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手术配合体会。方法 2002年2月-2003年10月对该院18例盆腔内异症所致痛人行骶前神经切断术术前、术中手术护理配合的特殊性。结果 术后随访3-24个月经周期痛经完全缓解15例,部分缓解3例。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具有手术简单、安全、效果好的优点。结论 腹腔镜手术中护士熟悉手术步骤,熟练掌握器械性能及保养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骶前神经切断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手术配合体会。方法2002年2月-2003年10月对该院18例盆腔内异症所致痛经病人行骶前神经切断术术前、术中手术护理配合的特殊性。结果术后随访3-24个月经周期痛经完全缓解15例,部分缓解3例。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具有手术简单、安全、效果好的优点。结论腹腔镜手术中护士熟悉手术步骤,熟练掌握器械性能及保养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4.
王稳玲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9):599-600
目的评价腹腔镜下骶前神经切断术在子宫腺肌病痛经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将我院2005年9月—2006年10月收治的26例子宫腺肌病患者分为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瘤切除术联合骶前神经切断术组12例,单纯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瘤切除术组14例。比较2组术中情况及术后效果。结果 2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手术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PSN组12例痛经者中症状缓解10例;非PSN组14例痛经者中症状缓解7例,2组患者痛经症状缓解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子宫腺肌瘤切除术+骶前神经切断术(PSN)治疗子宫腺肌病痛经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纯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瘤切除术。  相似文献   

5.
慢性盆腔疼痛是指非周期性的盆腔疼痛历时超过6个月者,它是一类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的妇科常见症状,病因较复杂,包括妇科盆腔器官疾病,泌尿系统功能异常和器质性病变,胃肠功能紊乱和心理异常等,但最常见的病因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和慢性盆腔炎,约占所有病因的78%。迄今为止所有药物或物理治疗的有效率较低,约为25%,而骶前神经切断术对疼痛的控制效果可以达到80%左右,但由于开腹手术的难度和创伤限制了它的使用。近年来,腹腔镜手术的迅速进展及其在妇科领域的广泛应用,使腹腔镜下骶前神经切断术日益成熟,应用于临床后取得较好的疗效,我院自2004年6月至2005年12月以来开展此项手术8例,现将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陈卫华 《中外医疗》2012,31(19):36-37
目的分析为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而出现痛经症状的病息实施病灶去除术及宫骶韧带切断术的治疗效果。方法我妇科在2010年10月-2011年10月诊治了19例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而出现痛经症状的病患,对其中的12例实施病灶去除术及宫骶韧带切断术(双术组),对另外7例仅实施宫骶韧带切断术(单术组),对比手术效果(疼痛分级、活动影响)和治疗情况(出血量、住院用时)。结果两组治疗后疼痛分级和活动影响明显下降,双术组的下降差值比单术组大(P〈O.05),手术效果更好;双术组的出血量及住院用时与单术组相差不多(伶0.05),治疗情况无显著差异。结论因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而出现痛经症状的病患可实施宫骶韧带切除术进行治疗,能减轻疼痛度,若联合使用病灶去除术则效果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7.
腹腔镜骶前神经切断术在慢性盆腔疼痛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腹腔镜骶前神经切断术治疗慢性盆腔痛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16例患者均为经物理或药物治疗无效者,年龄25-46岁。其中7例为慢性盆腔炎,9例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所有病人均行骶前神经切断术,其他手术包括子宫次全切除术、盆腔粘连松解术和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切除术。结果 本组病人行骶前神经切断术的手术时间为30-55min(平均41min);手术中出血量30-80ml(平均58ml)。平均住院时间为4.5d。随访3-12月(平均7月),疼痛完全缓解者13例,部分缓解2例,1例无效,无术后并发症。结论 腹腔镜骶前神经切断术安全有效,是慢性盆腔痛治疗的一种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8.
腹腔镜在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和治疗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前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治疗的主要方法为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在内异症手术治疗方面独具优势。下面简要介绍腹腔镜在内异症诊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1-2012年96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观察组行腹腔镜手术,对照组行开腹手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天数、术后感染率及妊娠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天数、术后感染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妊娠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较开腹手术具有安全度高、损伤小、恢复快、疗效好的优势,且能提高不孕者妊娠机会。  相似文献   

10.
邹本红 《中外医疗》2012,31(13):184-184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异位于子宫腔以外的疾病,近年来,由于腹腔镜设备的不断更新,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使大部分手术均能经腹腔镜完成,同时腹腔镜手术后恢复快,粘连少,住院时间短,腹部瘢痕极小,已有趋势替代经腹手术。  相似文献   

11.
应用腹腔镜诊断和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及不孕症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分析腹腔镜诊断和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及不孕症的效果.方法:选台安县恩良医院经病理检查证实为EMT的患者112例,在腹腔镜检查的同时进行手术治疗:对于腹膜表浅的病灶,采用电凝或烧灼治疗;深部浸润型病灶,进行连续烧灼破坏或切除.粘连部位接分离、剥除、止血和预防粘连步骤进行切除.将诊断、治疗结果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腹腔镜检测的阳性率为93.1%,敏感度为89.2%,特异度为89.2%;腹腔镜下共诊断出405个病灶数,病理共诊断323个病灶数;腹腔镜与病理诊断总的符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手术治疗患者全部治愈,手术后,妊娠88例,Ⅰ期12例,85.71%,Ⅱ期45例,81.82%,Ⅲ期23例,74.19%,Ⅳ期14例,66.67%,总受孕率为78.57%.各期妊娠率差异具有显著差异.结论:腹腔镜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准确、高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及不孕症效果明显,复发率低,是诊断和治疗子宫内膜异位和不孕的首选.  相似文献   

12.
褚春芳  李珊珊  刘菊红  魏薇 《北京医学》2017,(11):1114-1118
目的 评价子宫内膜异位症生育指数(endometriosis fertility index,EFI)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合并不孕患者腹腔镜术后自然妊娠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进行腹腔镜手术的EMs合并不孕患者的病史及手术资料.按照EFI评分标准计算生育指数,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计算不同分值患者术后3年内的累积妊娠率,并采用Log Rank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EFI评分1~4分、5分、6分、7分、8分、9分、10分组3年累积妊娠率分别为14.3%、50.0%、66.7%、69.2%、73.7%、75.0%、83.3%,Log Rank检验结果显示,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83,P=0.004).将不同EFI评分者进行合并分组,分为EFI 1~4分、EFI 5分及EFI 6~10分3组,各组3年内累积妊娠率分别为14.3%、50.5%、73.1%,Log Rank检验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106,P< 0.001).而不同r-AFS分期术后3年累积妊娠率分别为Ⅰ期79.1%,Ⅱ期63.6%,Ⅲ期58.5%,Ⅳ期66.7%,Log Rank检验结果提示,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075,P=0.253).结论 与r-AFS分期相比,EFI评分能更好地预测EMs合并不孕患者腹腔镜术后3年内的妊娠情况,EFI评分越高,术后妊娠率越高.EFI评分对患者术后生育指导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在慢性盆腔痛(chronic pelvic pain,CPP)诊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26例CPP患者行腹腔镜检查,并同时给予相应治疗。结果:腹腔镜检查盆腔病变有子宫内膜异位症58例,慢性盆腔炎36例,盆腔粘连13例,盆腔静脉淤血综合征9例,其他病变7例,镜下未见盆腔器官异常者3例。结论:CPP病因复杂,临床确诊困难,腹腔镜基本上可以明确CPP的病因,并能同时进行治疗,为CPP诊治的首选手段。  相似文献   

14.
 疼痛是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患者的典型症状之一,反复发作一直是治疗的难点。内膜异位性疾病疼痛产生的机制尚不明确,目前针对疼痛的治疗以非甾体类消炎药、激素类药物为主,但效果均不明显,且存在其他不良反应。为进一步加强疼痛的治疗,众多学者针对疼痛发生的相关因素如神经纤维、神经营养因子、缩宫素受体、辣椒素受体等展开研究。本文就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疼痛相关因素研究现状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分离提取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相关巨噬细胞的方法。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正常子宫内膜切片以及EMs切片中CD68和CD163的表达。收集3例经腹腔镜确诊为EMs患者病灶,通过机械法结合IV型胶原酶消化法分离EMs相关巨噬细胞,并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CD11b、CD163、CD80的表达情况。结果:EMs组织中可见2型巨噬细胞高表达,提取的EMs原代巨噬细胞具备巨噬细胞的形态特征,其中CD11b和CD163双阳性比例为6.46%,且未见CD80阳性细胞表达。结论:本研究采用的方法可有效提取EMs组织相关巨噬细胞,提高了纯度,对进一步研究EMs相关巨噬细胞特性及其生物学行为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腹腔镜术后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T)合并不孕的患者进行不同分组及指导妊娠,探索提高术后妊娠率的方法.方法 应用ASRM分期对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在北京妇产医院妇科行腹腔镜手术的146例EMT合并不孕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对ASRM分期的各期患者制定不同的妊娠指导方案,术后随访5年,统计妊娠率、妊娠结局及复发率.结果 ①总妊娠率为89.04%,各期均获得满意妊娠率.ASRM分期与术后自然妊娠率(x2=4.069,P=0.254)、足月分娩(x2=0.605,P=0.895)及自然流产(x2=0.394,P=0.942)的比率没有显著性差异.②术后5年复发率为9.6%(14/146),78.6%的患者在术后2年内复发.结论 EMT分期与术后妊娠率无明确相关性.对EMT合并不孕的患者术后进行严格管理并制定积极的妊娠方案能显著提高此类患者的妊娠率.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观察腹腔镜子宫动脉阻断加子宫腺肌瘤切除合并曼月乐治疗子宫腺肌瘤的效果及其对卵巢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择子宫腺肌瘤患者1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对照组给予米非司酮治疗,观察组给予曼月乐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和总有效率,比较2组子宫体积、宫腔大小和糖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 125,CA125)水平,比较2组治疗前后月经变化和卵巢功能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子宫体积、宫腔大小和CA125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缩小或降低(P<0.05),观察组缩小或降低的幅度更大,治疗后观察组子宫体积、宫腔大小和CA125水平均小于或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月经期均明显缩短,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月经周期均较治疗前明显延长(P<0.05),治疗后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黄体生成激素(luteinizing hormone,LH),促卵泡成熟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雌二醇(estradiol,E2)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LH、FSH和E2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腹腔镜子宫动脉阻断加子宫腺肌瘤切除合并曼月乐治疗子宫腺肌瘤效果显著,能够明显缓解症状和改善机体的性激素紊乱。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孕三烯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对机体免疫功能及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43例有手术指征的EMs患者实施腹腔镜手术,术后第1次月经来潮的第1天服孕三烯酮2.5mg,2次/周,共6个月。术后6个月随访,取静脉血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IL-2、IL-6、IL-10、和TNF-α。结果患者血清IL-2、IFN-γ较正常对照升高降低,术后恢复正常水平。IL-6、IL-10和TNF-α水平较正常对照升高,术后明显回落。结论腹腔镜手术联合治疗EMs患者对机体的免疫状态及炎症因子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5年10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1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胆总管切口不同处理方式分为一期缝合组和T管引流组,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两组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一期缝合组和T管引流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期缝合组术后住院时间较T管引流组明显缩短 (P<0.01),两组术后随访未见结石复发及胆道狭窄.结论 严格把握手术的适应证,选择正确缝合材料,具备娴熟的操作技能,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是安全可行性的,能避免放置T管相关并发症风险,术后住院时间短、生活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