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卫生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职业倦怠和自我效能感的关系。方法:采用教师职业倦怠量表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452名卫生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卫生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的职业倦怠处于中等水平,自我效能感得分为2.671,低于量表常模水平(P<0.01);不同性别教师在低个人成就感维度和自我效能感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教龄、职称的教师在情感衰竭上有统计学差异;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的情感衰竭、低个人成就感呈显著负相关(P<0.01);自我效能感、教龄和职称可以预测教师的职业倦怠。结论: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存在密切关系,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缓解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对卫生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100名卫生高职院校教师进行工作压力、职业倦怠状况及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测评。结果卫生高职院校教师的工作压力主要来自教学与科研要求、校内管理、学生管理、工作负荷、自身发展和生活保障6个方面;卫生高职院校教师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呈显著正相关,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与职业倦怠呈显著负相关,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在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之间起着调节作用。结论工作压力对卫生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有重要影响,加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可缓解工作压力。  相似文献   

3.
教师是最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的行业之一,职业倦怠会降低教师的工作热情,危害教师的身心健康,进而影响整个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高职院校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有个人因素、组织因素、学校的领导和人格因素等。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需要从社会层面、从学校层面采取干预对策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高职院校的教师也应从自身的角度进行自我调适,减轻或消除职业倦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人口学因素差异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考察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人口学因素的差异.方法:运用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卷对378名中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在性别、学校类别、教龄、执教年级和从教原因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某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状况,为高职教师心理辅导与干预提供依据。方法以系部为单位,采用整群取样法,运用综合幸福问卷(MHQ)对某高职院校126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1~20年教龄教师与其他教龄教师除利他行为、自我价值和负性情感外,在其他6个维度及幸福指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6~10年教龄教师与21~30年教龄教师在自我价值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专业学科教师与基础学科、公共学科和社会学科教师在生活满意、自我价值、生命活力、正性情感、负性情感和幸福指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某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幸福感处于中上水平,总体状况良好。11~20年教龄教师、专业学科教师职业幸福感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医学院教师职业倦怠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应用自编教师基本情况问卷、人脸量表、大学教师工作压力量表、中式工作倦怠量表、简式艾森克人格问卷,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164名教师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 66.46%的医学院教师存在职业倦怠现象。耗竭的显著影响因素为神经质、工作乐趣、工作负荷(P〈0.01);人格解体的显著影响因素为工作保障、精神质、内外向(P〈0.05);成就感下降的显著影响因素为掩饰和教学保障(P〈0.05)。青年教师、担任多种社会角色的教师、职称较低、学历较低的教师职业压力与倦怠更明显(P〈0.05)。结论医学院教师存在普遍的职业倦怠现象。不同群体的教师职业倦怠程度不同,人口学差异对教师的倦怠影响不显著,倦怠更明显受到工作压力源和人格因素影响。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医学院教师职业倦怠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自编教师基本情况问卷、人脸量表、大学教师工作压力量表、中式工作倦怠量表、简式艾森克人格问卷,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164名教师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 66.46%的医学院教师存在职业倦怠现象。耗竭的显著影响因素为神经质、工作乐趣、工作负荷(P<0.01);人格解体的显著影响因素为工作保障、精神质、内外向(P<0.05);成就感下降的显著影响因素为掩饰和教学保障(P<0.05)。青年教师、担任多种社会角色的教师、职称较低、学历较低的教师职业压力与倦怠更明显(P<0.05)。结论 医学院教师存在普遍的职业倦怠现象。不同群体的教师职业倦怠程度不同,人口学差异对教师的倦怠影响不显著,倦怠更明显受到工作压力源和人格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8.
医学类院校附属医院的临床教师具有临床医生及教师双重身份,其职业倦怠不容忽视。针对医学教育环境、临床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探讨有效预防措施并进行积极干预,以期在保证临床教师医疗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龙岩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状况,为本地区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依据。方法在了解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现状基础上,对龙岩市6所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进行职业倦怠问卷调查,利用Excel和SPSS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和成因。结果不同职称教师职业倦怠量表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双肩挑"教师和专任教师职业倦怠量表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学校教师职业倦怠量表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成因相似,职称、职务、学校办学情况对教师职业倦怠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0.
惠爱玲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7):2288-2289
分析升格院校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根源,并对如何关怀激励教师,解决职业倦怠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8):148-151+155
目的 探讨本科院校教师的心理资本及职业倦怠的现状,并探讨心理资本对职业倦怠的影响。方法 于2018年3~6月采用完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内蒙古本科院校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目前国际公认的职业倦怠量表(MBI-GS)和心理资本问卷中文修订版(PCQ-24)对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心理资本状况进行测评。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等分析职业倦怠、心理资本现况及影响因素,并进一步采取分层回归分析心理资本对职业倦怠的影响。结果 职业倦怠总阳性率为68.1%;心理资本总分为(111.94±19.72)分;慢性病、担任行政职务为职业倦怠的危险因素,汉族较蒙族和其他民族职业倦怠得分高,工龄越长、薪酬越高职业倦怠得分越低;心理资本的希望维度可负向预测职业倦怠。结论 心理资本对职业倦怠有负向预测作用,可通过提升教师心理资本水平来降低其职业倦怠程度,从而提高教师职业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2.
分析升格院校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根源,并对如何关怀激励教师,解决职业倦怠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人格特征与职业倦怠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考察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人格特征和职业倦怠的关系。方法:运用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问卷、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卷和艾森克个性问卷对378名中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职业倦怠与压力各层面及人格特征的精神质、神经质成显著正相关,与人格特征的内外向性、掩饰性成显著负相关。教师压力、人格特征的不同方面对职业倦怠的不同维度具有预测作用。结论:教师的人格特征对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起间接的调节作用,培养教帅的健全人格是减少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4.
魏雪梅  胡定伟  何剑 《中国病案》2012,(12):45-47,2
目的了解临床护理教师职业倦怠感现状及不同人口学特征职业倦怠感差异情况,为心理健康干预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对职业倦怠感量表重新修订,采用此量表对南充市535名临床护理教师进行调查。结果临床护理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水平较低;年龄、教龄、转班方式与个人成就感、去人格化有差异性存在(P〈0.05);年龄、教龄、职称、学历与情感耗竭有差异性存在(P〈0.05)。结论临床护理教师职业倦怠感干预应具有针对性,以有效降低职业倦怠感对临床护理教师身心所造成的伤害,从而提高护理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5.
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教师职业倦怠及其表现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长期、连续和过度的压力影响下,难以获取足够的缓冲资源,而产生的教师职业的理想与信念迷失、教书育人的价值感和满足感匮乏、师生教学交往的热情与兴趣枯竭以及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简单粗暴等系列不良反应。职业倦怠的教师,通常会在生理、心理和行为等方面表现出来,尽管目前对职业倦怠的表现维度有单维与多维之争,  相似文献   

16.
职业倦怠已经成为影响临床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提高临床教学质量,正确认识和预防临床教师职业倦怠刻不容缓。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方法和归纳方法,阐述了临床教师职业倦怠的症状和危害,分析了临床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原因,提出了应对临床教师职业倦怠的预防机制:创设良好的组织环境,构建人文激励机制;正确处理医、教、研关系,增强临床教学意识;建立合理的医院人事考评和组织管理制度;不断完善自我,提高应对压力与挫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职业倦怠已经成为影响临床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提高临床教学质量,正确认识和预防临床教师职业倦怠刻不容缓。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方法和归纳方法,阐述了临床教师职业倦怠的症状和危害,分析了临床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原因,提出了应对临床教师职业倦怠的预防机制:创设良好的组织环境,构建人文激励机制;正确处理医、教、研关系,增强临床教学意识;建立合理的医院人事考评和组织管理制度;不断完善自我,提高应对压力与挫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阴山燕  孙红梅  赵慧 《医学与社会》2011,24(2):100-101,104
目的:了解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采用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卷和社会支持量表,对271名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总分及各维度超过中值,不同地区、教龄和周课时量的小学教师在职业倦怠总分及各维度上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差异。除了小学教师的少成就感、去个人化维度与客观支持,去个人化与支持的利用度相关不显著外,职业倦怠各维度与社会支持各个维度均呈显著相关。结论: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水平较高,社会应为教师提供有力的物质和精神支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基层综合医院高职护理实习生职业倦怠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3年2月选取宁夏5家基层综合医院中正在进行临床实习的228名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职业倦怠问卷(MBI-GS)量表,以问卷星电子问卷对高职护理实习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基层医院高职护理实习生的职业倦怠总检出率59.64%,其中轻度倦怠31.57%,中度倦怠21.92%,高度倦怠6.14%。职业倦怠3个维度检出率分别为情绪衰竭40.35%、去人性化34.21%、低个人成就感30.26%。知识储备和技能应用、就业与考试、护士受人尊敬的程度、老师对护理专业的态度均为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基层医院高职护理实习生职业倦怠现象应给予足够重视,确保基层护理人力资源的储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地方高校医学专业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和应付行为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Maslach职业倦怠量表(MBI-GS)修改版和肖计划编制的“应付行为问卷”,对浙江省4所地方高校医学专业347名教师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 地方高校医学专业教师的职业倦怠处于中等程度,不同性别、岗位、职称和教龄的教师在情绪衰竭、去人性化和低成就感三个维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的高校医学专业教师在应付行为因子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与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相关.结论 地方高校医学专业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现象,倦怠强度与性别、岗位、职称、教龄等人口统计学特征有关;职业倦怠与应付行为相关,检测并预处理消极应付行为可以提高职业倦怠的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