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系统搜集、梳理、分析多版《中医诊断学》国家统编教材中浮与沉脉的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对其认识的发展变化过程总结如下:历版《中医诊断学》教材对浮、沉脉脉象特征的描述基本一致,除1版教材赋予浮脉滑利特点之外,均认为浮、沉脉是描述脉位浅深的相反脉;临床意义方面,早期教材仅就主病进行了论述,即浮脉主表证、虚证,沉脉主里证,并以兼脉有力无力区分表实、表虚、里实、里虚。至六版教材始,不再讨论"表实"浮而有力、"表虚"浮而无力的问题,而是以有力与无力区分人体正气虚否,避免了表虚是否归属表证的争论,同时提出浮、沉脉可以为生理性脉象,由桡动脉部位浅深,或因季节阳气升降等生理因素形成。  相似文献   

2.
高等中医药院校统编教材《中医诊断学》中浮脉与沉脉是一对反映脉位深浅的相反脉;《素问》中"浮"与"沉"则用来描述正常和疾病状态下脉位的动态变化。通过对《素问》中"浮"脉与"沉"脉相关记载的分析,探讨其与现今国家高等中医药院校统编教材认识的异同,以期为目前的脉诊教学提供参考,为丰富和发展脉学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3.
血压与举按寻三部脉法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血压与举(浮)、按(中)、寻(沉)三部脉法有着内在关系,笔者临床实践证明,收缩压相当于沉取脉;舒张压相当于浮取脉;脉压差相当于中取脉。按照上述血压与浮、中、沉三部脉法相对应的原则,用测量血压可以比较准确地判断浮、中、沉三部脉象,从而使浮、中、沉三部定位脉象有了量化的标准。临床中  相似文献   

4.
"覆溢脉"最早出现于《难经》,是根据脉象的长度与本位长度的关系进行定义,即覆脉是尺脉超过一寸覆于尺部,溢脉是寸脉超过九分溢于鱼际。因《难经》的脉诊学理论确定了寸关尺三部脉诊,所以覆溢脉脉象特点亦在此有特征性描述,即"尺寸俱沉,鱼际现浮"与"尺寸俱浮,尺外现沉"的区分。此脉象形成原理体现了人体阴阳上下相离、孤阴独阳的病机特点,故而临床运用时应与长脉的辨识加以区分,充分发挥"真脏脉"在危证病人诊断和抢救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明代医家兰茂是云南著名的医药学家,其著作《滇南本草》《医门擥要》对研究云南地区的本草学及中医药临床有重要价值,兰茂对中医诊断尤其是脉诊有深入研究,阐述全面细致,极具特色,诊脉时强调医患在"静"的状态,脉象以血气为本,因人而异,并以阴阳统分脉象,重视尺脉与脾肾之疾的辨证,示人以规矩。在脉象主病方面,以左手寸关尺分别主心肝肾,右手寸关尺分别主肺脾命门,并阐述了各部浮、沉、迟、数的脉象(主要是复合相兼脉象)所主病症,提出相应治则治法及方药,对临床有极大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6.
脉诊是"中医诊断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但脉象的非直观性使得初学者体会和掌握脉象时有一定困难。为了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历年出版的《中医诊断学》规划教材均以浮、沉、迟、数、虚、实六脉为纲,以此6种纲脉的脉象构成要素为分类依据,归纳了其余脉象。六纲分类法中的6个纲脉,与表里、寒热、虚实的辨证纲领相对应,该分类法虽简明扼要,但鉴于一些脉象为多要素构成的复合脉,使得以"一要素概括多要素"的六纲分类归纳法不能体现相应类别下复合脉的多维性和独特性,且因为脉象要素的多样性,六纲脉中涉及的6种要素不能涵盖其他要素,从而不能准确反映相应类别下一些脉象的特征,不利于学生对脉象特征的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因此,在阐述构成脉象的基本要素特征的基础上,以"构成要素分解脉象"的形式,通过列表归纳28脉的特征,旨在让初学者系统理解并掌握28脉中每种脉体象特征的整体性和独特性。  相似文献   

7.
沉脉     
沉脉为具有独立意义之单因素脉象,不含有其他因素。主要是脉位较沉,沉取时脉搏动感较中取、轻取时明显。沉脉只以部位言,其位置深在,近于筋骨,位于“肌肉之下”,且有深深下沉之势,与浮、中构成不同深浅位置之脉位。  相似文献   

8.
脉象单因素者易于分析,如浮脉主气之升浮。沉脉主气之沉降。但单一因素的脉象临床罕见。疾病中脉象总是多因素以兼脉及不同部位脉象的有机组合面貌出现,是病机多因素综合的结果。有同性脉相兼,如浮滑数三个阳性脉共现,表明脉气的升浮活跃,可能是风热也可能是肺胃气热或其他阳盛浮动之疾。  相似文献   

9.
王鑫  聂维辰  陈锐 《吉林中医药》2021,41(4):436-439
伏脉、牢脉、沉脉、三者皆属于六纲脉之沉脉类,本文从脉象特征、临床意义两方面分析三者阴阳属性、主病特点和脉位特征,精确判断伏脉、牢脉、沉脉三者脉位,仔细辨别三者异同,为临床诊疗提供先机.  相似文献   

10.
柏红阳 《四川中医》1997,15(1):10-10
脉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精华之一,在临床中有着重要的诊断意义。《内经》曰:“微妙在脉,不可不察。”一般而言,脉与证应当合参,各种疾病常有其主要脉象,如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太阳伤寒病的脉浮紧、少阴病的脉微细、百合病的脉微数、疟疾脉弦等。仲景脉法,有其独到之处,仲景往往用几种复杂的脉象结合起来以阐释病机,有时以脉象代替证候,有时还依据脉象来指导治疗,根据脉象推断病情、判断预后、制定禁忌等。现将仲景脉法浅析如下;1.以脉象阐释病机《金医·腹满寒庙宿食病》曰;“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  相似文献   

11.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中医脉学渊薮,它在分析脉理、阐述脉法、分类脉象时多征引阴阳,书中述及阴阳脉处颇多。为了解阴阳脉涵义,故结合后世注疏梳理如下:"阳"指阳和之胃气,"阴"指真脏之阴脉;寸脉为阳,尺脉为阴,浮取为阳,沉取为阴;左手为阳,右手为阴;太过为阳,不及为阴;阴阳为脉象分类纲领。《内经》所述阴阳之脉在不同语境中涵义有所不同,后世对其理解也不尽相同。在实际应用中,需结合脉理及具体情况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12.
对《黄帝内经》脉诊理论中的时间因素做简要分析,分别讨论年份、季节、月相、昼夜等对脉诊的影响。《黄帝内经》认为,脉应四时而平,脉逆四时为病,同一脉象四季主病各异,可凭四时之脉判定预后,凭四时之脉以判定病位;平脉随昼夜而变,病脉与昼夜相关,同时认为人体脉象与月相、脉象与气运均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脉象信息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寸口脉的脏腑定位最早可追溯到《黄帝内经》,之后《难经》确立了寸口脉与人体上焦、下焦及中焦的对应关系,《脉经》进一步提出脏腑表里与寸口脉定位的关系等。现代医家对寸口脉脏腑定位的认识有2个方面:一是微观脉学的精确性认识,认为寸口脉应依据神经分布、血液供应来确定;二是辨证脉学的系统性认识,认为寸口脉的脏腑定位是其功能系统的投射定位。然寸口脉的脏腑定位并不是一个恒常态,而是一个动变态,与医者对前人理论的接受程度、个人的指下感觉和认知水平有关,因人而异。  相似文献   

14.
脉学是祖国医学的精髓,中医传统脉学的发展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这期间,西晋王叔和所撰《脉经》将脉象明确总结为二十四脉,后至明代李时珍所撰《濒湖脉学》增至二十七脉,《诊家正眼》增疾脉而为二十八脉,为临床及教学中最为常用。随着现代脉学的发展,当代医家在对传统的二十八脉赋予现代临床意义的基础上,增加脉象,引入"脉晕点""心理脉象""脉象要素"等适用于现代临床的全新脉象种类。了解脉学的发展及研究现状,能够指导脉学的学习,从而与时俱进地提高脉诊技能,为进一步创造性地发展祖国脉学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对清代医家吴瑭所著《温病条辨》中主要以脉象为用方凭据的18种脉象与方剂之对应关系进行整理、分析,即浮脉-银翘散,浮洪脉-白虎汤,沉数有力-大承气汤,沉数无力-二加减复脉汤,左脉沉-加减桃仁承气汤,右寸大-清营汤去黄连,左寸盛-栀子豉汤,右寸实大-宣白承气汤,有脉洪数-麻杏石甘汤,左脉弦-青蒿鳖甲汤,右脉弦-加减泻心汤,弦紧脉-大黄附子汤等.以冀为临床合理应用温病方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对清代医家吴瑭所著《温病条辨》中主要以脉象为用方凭据的18种脉象与方剂之对应关系进行整理、分析,即浮脉-银翘散,浮洪脉-白虎汤,沉数有力-大承气汤,沉数无力-二加减复脉汤,左脉沉-加减桃仁承气汤,右寸大-清营汤去黄连,左寸盛-栀子豉汤,右寸实大-宣白承气汤,有脉洪数-麻杏石甘汤,左脉弦-青蒿鳖甲汤,右脉弦-加减泻心汤,弦紧脉-大黄附子汤等.以冀为临床合理应用温病方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浮脉小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浮脉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脉象 ,一般浮脉多主表证 ,亦主里虚。但就目前临床所见的浮脉来看 ,属于表证者较少 ,可能与一般的表证患者因病情较轻不来就诊有关。而属于里证者居多 ,应予注意。现就浮脉的形态及所主疾病论述于下。1 浮脉的形态关于浮脉的形态 ,历代医家做过许多论述 ,其中以《脉经》所论最为准确 ,即 :“举之有余 ,按之不足”。这一论述比较详细地说明了浮脉的形态。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也做过许多描述 ,但大多是对此进行进一步的描述 ,而没有提出相反的意见。如《濒湖脉学》“浮脉唯从肉上行”亦是指脉象表浅而言。《医灯续》“…  相似文献   

18.
1.以脉象揭示某一病证 《痉湿暍病篇》有:“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疟病篇》:“疟脉自弦……。”《水气病篇》:“脉得诸沉,当责有水”;“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等均为以脉示病,辨证的典型。指出紧如弦的脉主痉病;弦脉主疟病;沉脉或沉小脉主水。再如“腹满脉微弦”,“寒疝脉弦紧”等亦是以脉象揭示病证的。 2.以脉象鉴别病证异同 (1)辨病名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肺痿、肺痈的病变部位虽均在肺,但肺痿是肺的津液过度耗损,  相似文献   

19.
祟脉亦名邪脉、鬼脉,因病因与"鬼神"有关,带有封建迷信色彩,所以现已极少使用这个脉象名称。其脉象表现为"乍大乍小,或乍短乍长,或乍密乍疏,或乍沉乍浮,或乍有乍无,或错杂不伦,或促散"等,与散脉及怪脉之解索脉相合,皆是快速房颤脉。祟脉,为病则称祟病、鬼病等,与"鬼神"有关,乃迷信说法,然临床观察,并非如此,即祟脉并非皆是祟病。  相似文献   

20.
古人言"脉可通神",脉诊作为中医四诊中独特的诊断方式为历代医家所重视。本文从《黄帝内经》出发,追溯中医脉诊由遍身诊法到"独取寸口"的脉诊发展过程,从而进一步探索东汉时期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里使用的诊脉方式及具体脉诊部位。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包括:仲景脉法是《黄帝内经》的遍诊法到《脉经》寸口脉法的过渡;历代医家对"少阳脉"的具体位置的提出与探讨;现代临床上"少阳脉"的诊断意义。本文通过研究历代医家的文献,认为张仲景"少阳脉"的具体位置为耳部颌厌部位的两额动脉;少阳脉对于小便不利、经水不通的水气疾病有诊断意义。遍身诊法在现代临床上依旧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