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探究张仲景心系疾病的用药规律,以期更好地指导中医临床.方法 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条文,按照心系统所涉及的疾病依次归类,统计心系用药的功效、四气、五味、归经、前15味药物.结果 功效用药依次为:补虚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清热药、温里药、理气药、泻下药、活血化瘀药等.四气用药依次为:温、寒、平、热、凉.五味用药依次为:甘、辛、苦、咸、酸.归经用药依次为:心经、肺经、脾经、肝经、肾经.前15味药物依次为:甘草、桂枝、茯苓、大枣、生姜、半夏、人参、干姜、黄芩、白术、柴胡、枳实、芍药、瓜蒌、牡蛎、蜂蜜.结论 张仲景用药灵活而严谨,就心系用药规律可概括为“调其荣卫,以扶其元,治从五脏,尤重心脾,燮理阴阳,慎用阴柔,注重扶阳,不惧强毒,补中兼通,温化痰湿”. 相似文献
3.
虽然早在《内经》中已有“水饮”、“积饮”、“溢饮”之谓,但以痰饮为病名,乃起于张仲景《金匮要略》,并立“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专论。仲景按其饮在不同部位而出现的各种不同主证分为痰饮(狭义)、悬饮、溢饮、支饮四类,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该篇方二十一首(包括附方),用药三十三味,对后世治疗痰饮病颇有指导意义。笔者不揣浅陋对其用药规律刍议如下。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究张仲景脾系疾病的用药规律。方法将《伤寒杂病论》中的条文,按照脾系统所涉及到的疾病依次归类,统计脾系用药的功效、四气、五味、归经、前十五味药物。结果功效用药依次为补虚药、解表药、温里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清热药、泻下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化湿药等;四气用药依次为温、寒、平、热、凉;五味用药依次为甘、辛、苦、成、酸;归经用药依次为脾经、肺经、心经、肝经、肾经;前15味药物依次为甘草、生姜、半夏、大枣、干姜、芍药、人参、桂枝、附子、大黄、白术、茯苓、黄芩、枳实、厚朴、黄连。结论张仲景用药灵活严谨,其脾系用药规律概括为“回复纳运,调理升降,多用甘药,注重整体,寒温并用,以温为主,虚则太阴,实则阳明,兼顾虚实,苦辛通降”40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张仲景。肾系疾病的用药规律,以期更好地指导中医临床。方法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条文,按照肾系所涉及到的疾病依次归类,统计肾系用药的功效、四气、五味、归经、频数前15位药物。结果功效用药依次为补虚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泻下药、收涩药等;四气用药依次为:温、寒、平、热、凉;五味用药依次为甘、辛、苦、咸、酸;归经用药依次为心经、脾经、肺经、肝经、肾经、膀胱经;前15位药物依次为甘草、茯苓、桂枝、生姜、芍药、大枣、白术、附子、干姜、泽泻、半夏、柴胡、人参、大黄、瓜蒌根。结论张仲景用药灵活严谨,就肾系用药规律概括为“调节开阖,扶正祛邪,寒温并用,尤重气化,培土治水,兼及整体,去宛陈荃,扶阳祛湿,发汗利尿,因证而施”40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张仲景肺系疾病的用药规律,以期更好地指导中医临床。方法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条文.按照肺系统所涉及的疾病依次归类,统计肺系用药的功效、四气、五味、归经和前15味药物。结果功效用药依次为补虚药、解表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温里药、清热药、泻下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收涩药等;四气用药依次为温、寒、平、热、凉;五味用药依次为甘、辛、苦、酸、咸;归经用药依次为:肺经、脾经、心经、肝经、胃经、肾经等;前15味药物依次为甘草、大枣、干姜、生姜、桂枝、半夏、人参、五味子、芍药、茯苓、麻黄、细辛、桔梗、石膏、杏仁、附子、蜂蜜。结论张仲景用药灵活严谨,就肺系用药规律概括为“表里同治,上下兼医,调节宣肃,匡正治节,注重肺胃,权衡攻补。辛温化饮,苦寒泄肺,治从五脏,兼顾肠腑”。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张仲景治疗疼痛的用药规律,以期更好地指导中医对疼痛的治疗.方法 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关于疼痛的组方中所涉及中药进行高频用药、功效、四气、五味、归经的统计分析,并对高频用药位居前15位的中药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前15味药物依次为:甘草、芍药、生姜、大枣、桂枝、附子、白术、干姜、大黄、人参、半夏、枳实、当归、黄芩、麻黄;功效用药以解表药、补气药、温里药、活血化瘀药、补血药位居前5位;四气用药以温性药、寒性药、平性药位居前3位;五味用药以甘、辛、苦味药位居前3位;归经中以归心经、脾经、肺经、肝经位居前4位;对高频用药进行聚类分析可聚为4类.结论 张仲景治疗疼痛用药规律概括为:从寒论治,突出虚实,从心治痛,注重化瘀,治从整体,寒热并治,治从中焦,甘以缓之,学遵内经,多有发挥. 相似文献
9.
10.
11.
通过对经方用药配伍规律的总结、归纳,初步了解仲景遣方之特色,从而为临床辨证施治开辟新的治疗思路,促进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同时也要认清对于该领域的研究目前还不够深入与全面,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张仲景组方用药的思想与规律。方法:以《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方证为材料建立数据库。结果:张仲景方剂使用的核心药物只有24种,这些药物按照《神农本草经》功效看药性多属温性、补益类。结论:经方用药偏温尚补。 相似文献
13.
14.
阿胶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为驴皮经漂泡去毛后熬制而成的胶块。其性味甘、平,归肺、肝、肾经,具有补血止血、滋阴润肺等功效。《神农本草经》谓阿胶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痛,女子下血,安胎”。《伤寒论》之黄连阿胶汤、猪苓汤、炙甘草汤及《金匮要略》中的胶艾汤、黄土汤、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温经汤、大黄甘遂汤方等,均用到阿胶,本文就仲景方中配伍应用阿胶的规律加以探讨,以期有助于辨证用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杂病治则是仲景《金匮要略》总论的重要内容 ,它对以后各篇的辨证论治具有纲领性意义。杂病治则在《金匮》第一篇条文有第 1、第 14、第 15和第 17条 (6版教材 ) :即治未病原则 ,虚实异治的原则 ,表里同病、新久同病治分先后缓急的原则和攻与合的原则。如何全面准确领会仲景治则 ?我们常说读仲景原文无字中求之 ,故笔者试对仲景杂病治则内容作以下两点补充 :1 治病求本 ,平调阴阳“治病求本”始出于《内经》 ,经曰 :“阴阳者 ,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又曰 :“夫自古通天者 ,生之本 …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余翔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3,22(7):59-60
桂枝汤由医圣张仲景所创,首见于《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有"阳旦汤"之名。桂枝汤临床应用颇为广泛,疗效卓著。对医圣《伤寒论》中名方桂枝汤运用规律进行探讨具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