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总结利用骨外固定器行胫骨迁移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护理经验.方法对35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37条患肢应用骨外固定器迁移胫骨治疗.术前积极处理患肢、有效的心理护理,术后严密观察,做好骨外固定器迁移胫骨的护理.结果 32例间歇性跛行距离增加;27例夜间静息痛均得到缓解;7例足趾缺血坏死中除3例术后患肢缺血加重截肢外,余4例患肢供血改善,坏死区域结痂愈合;总有效率91.9%.结论全面、准确地评估患者,完善术前准备及术后正确迁移指导可提高骨外固定器行胫骨迁移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3):2201-2203
[目的]探讨胫骨横向骨搬运技术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有效性。[方法]对来本院治疗的52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行胫骨横向骨搬运手术,术后50 d完成骨搬运,然后通过血管造影、肢体存活情况及随访观察评价疗效。[结果]52例中45例获得满意疗效,随访时间2~3年,肢体缺血坏死症状完全改善。7例术后仍有严重下肢缺血坏死,行下肢截肢术。总有效率为87%。[结论]胫骨横向骨搬运技术可以有效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手术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8-06—2020-06采用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的68例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术后第3~5 d开始进行骨搬移,每天向外搬移1 mm(分4次进行,每次0.25 mm),搬移14 d后原位置停留3 d,然后按照相反方向、相同速度往回搬移14 d,此时注意复查X线片观察胫骨开窗骨块位置。结果 6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3个月。68例术后3个月复查下肢CT血管造影,结果显示与术前对比患肢微循环再生、重建丰富,侧支循环建立良好。本组术后3个月疼痛VAS评分、足部皮温、踝肱指数、间歇性跛行距离、经皮氧分压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疗效确切且操作简单,可改善患肢血运、促进创面愈合,在选择合适的患者和手术适应证前提下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胫骨迁移血管再生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手术成功率和长期有效率。 方法 对2000年11月至2006年11月黑龙江省医院周围血管病科胫骨迁移血管再生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资料进行分析。35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人进行动脉造影,选择股浅动脉下段闭塞或腘动脉闭塞股深动脉流出道良好的病人行手术治疗。分离病人的胫骨并每天缓慢迁移分离的胫骨,通过刺激胫骨骨髓再生新鲜小动脉和毛细血管网改善缺血区供血。 结果 35例中32例获得满意疗效,随访时间2~6年。临床缺血症状彻底改善。3例术后3个月后仍有严重下肢缺血行下肢截肢术。总有效率91%。 结论 胫骨迁移血管再生手术可以有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手术方法简单,安全有效,且治疗费用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利用骨外固定器行胫骨迁移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护理经验.方法对35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37条患肢应用骨外固定器迁移胫骨治疗.术前积极处理患肢、有效的心理护理,术后严密观察,做好骨外固定器迁移胫骨的护理.结果 32例间歇性跛行距离增加;27例夜间静息痛均得到缓解;7例足趾缺血坏死中除3例术后患肢缺血加重截肢外,余4例患肢供血改善,坏死区域结痂愈合;总有效率91.9%.结论全面、准确地评估患者,完善术前准备及术后正确迁移指导可提高骨外固定器行胫骨迁移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治疗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itis ob literans,TAO)是用[1]。对Ⅰ型和Ⅲ型胶原的的超敏反应已被证实在血液中存在抗胶原和抗弹力蛋白的抗体。最近研究发现,疾病活动期病人体内可检测到抗内皮细胞抗体,而内皮细胞抗体损害了内皮细胞依赖的血管舒张功能,从而引起血管痉挛闭塞。 相似文献
7.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血检闭塞性脉管炎 (thromboangiitisobliterans ,TAO)是多发于青壮年男性的、四肢远端中小动脉为主的节段性、炎性、闭塞性疾病。近年来 ,TAO的实验研究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 ,现就其研究进展概述如下。1 免疫学TAO是一种与自身免疫有密切关系的疾病 ,这一点已为学者认同。研究结果表明 :TAO活动期 ,免疫球蛋白 (主要是lgG、lgA)值、循环免疫复合物及抗动脉抗体的阳性率均有增高 ;补体系统变化不大 ;淋巴细胞功能明显降低 ,T细胞亚群CD3、CD4 、CD8均有减… 相似文献
8.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研究现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研究现况薛莲,张培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是一种以中小动脉节段性、非化脓性炎症和腔内血栓形成为特征的疾病。1879年FelixvonWiniwarter报道了第1例患者,但直至1908年LeoBuerger通过对11例严重下肢缺血... 相似文献
9.
静脉动脉化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静脉动脉化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莫经刚王明华朱正练林祖潮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外科难治性疾病,主要发病部位累及中小动脉,发病年龄20~40岁之间,病变的动脉管腔狭窄甚至闭塞,至今尚无理想的手术治疗方法,重者最终难免截肢致残。利用静脉动脉化手术重建肢体血液循... 相似文献
10.
外固定器与胎儿骨植骨治疗胫骨骨不连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我院从1990年~1996年4月,采用于仲嘉氏外支架固定,胎儿骨植骨治疗胫骨骨折骨不连接13例,均治愈。经1~3年随访,效果良好。临床资料13例中,男11例,女2例;年龄17~62岁;10例中下1/3段骨折和2例中段骨折均采用单侧线型支架固定,1例多段骨折采用T型支架固定;第一次行钢板内固定、石膏外固定9例,小夹板固定、跟骨牵引3例,髓内针治疗1例;从第一次手术至本次就诊时间8个月~16个月;X线检查共同表现为:骨折端疏松,萎缩,存在间隙,髓腔封闭,骨折端硬化,假关节形成。治疗方法采用局麻或硬膜…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单边外固定架固定治疗闭合性胫骨干骨折时采用切开复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20例胫骨干闭合性骨折的患者,在条件尽可能相近的情况下分为两组,每组60例,一组采用切开复位,另一组采用闭合复位,复位后两组均使用单边外固定架固定。术后随访一年半。对其复位情况、骨折愈合情况、钉道及局部感染以及手术所用时间进行分析,并做统计学处理。结果切开复位组的解剖复位率明显高于闭合复位组(P〈0.01),骨折愈合两组无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钉道及局部感染情况两组相似,切开复位平均所用时间较闭合复位短。结论在使用单边外固定架固定治疗胫骨干闭合骨折时采用切开复位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14.
改良DICK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采用改良DICK三维微型外固定系统(reformed dick externalfixationsystem ,RDEFS) 对胫腓骨新鲜、陈旧骨折进行治疗。方法:利用脊柱椎弓根内固定DICK 系统的基本原理,同时结合胫腓骨生物力学特性将DICK系统在原有设计的规格上,对钉的形状、长短及支撑杆的长度、直径等进行改良。根据胫腓骨折的类型,张力带分布情况,拟定复位方式、进钉点、角度及操作步骤。采用此方法对65 例新鲜及陈旧胫腓骨骨折进行治疗,同时进行生物力学测定。结果:采用此方法治疗骨折愈合率为100% ,骨折愈合时间:新鲜闭合性骨折32~90 d,平均68 d,开放性骨折50~170 d,平均108 d。陈旧性骨折不愈合57~210 d,平均130 d。结论:改良DICK系统具有三维固定的功能,同时在固定过程中可进行骨折对位的调整,该系统操作简单,调节灵活,体积小,利于患者早期活动。经生物力学测试完全满足胫腓骨骨折固定及促进骨折愈合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附314例报告)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1992~ 1998年 ,治疗粉碎性胫腓骨骨折 3 14例。男 2 5 1例 ,女 5 3例 ;年龄 7~ 71岁 ,平均 3 6.4岁。开放性骨折 181例 ,闭合性骨折 13 3例。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治疗 2 6例 ,切开复位外固定支架治疗 2 88例 ,切开复位螺钉内固定加外固定支架固定 73例。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平均骨愈合时间 94d。患肢的功能同时获得良好恢复。本治疗方法的特点 :治疗方法简单 ,骨折邻近关节能早期活动 ,早期可带外固定支架下地行走 ,有利于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 ,对于伴有软组织缺损的病例 ,则为二期治疗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减少了关节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新型脊柱外固定器治疗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有效的护理方法。方法 将29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150例采用AF内固定,同时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140例采用新型脊柱外固定器固定,除予常规护理外,注重心理护理、早期协助患者下床活动、预防感染以度重视体位护理等。结果 两组术中失血量,手术前后24h血压差值、术后心率度固定物取出时间等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观察组术后便秘、尿潴留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新型脊柱外固定器使用安全,可缩短患者的卧床时间,并发症少,护理在患者治疗康复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
19.
目的探究外固定联合有限内固定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7例Tile C型骨盆骨折采用外固定支架联合有限内固定进行治疗,本组27例,25例获得随访,根据Tile分型,C1型17例,C2型8例。结果本组随访时间为6个月~2年,平均1.5年。骨盆骨折复位后根据Tornetta评分标准评价,优12例,良9例,可3例,差1例,总体优良率为84%;术后功能恢复情况采用MaJeed评分系统评价,优11例,良11例,中2例,差1例,总体优良率为88%。结论对于Tile C型骨盆骨折,采用外固定联合有限内固定双重固定不仅可以恢复骨盆环解剖序列的连续性和整体结构的稳定性,而且该方法具有实用、有效、手术创伤小、出血少、外固定支架调整拆卸方便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