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克罗恩病的诊断治疗:附30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克罗恩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3年间经病理确诊为克罗恩病30例的临床资料.26例获随访.结果 30例患者,经手术病理诊断17例(56.7%),结肠镜活检诊断13例(43.3%).17例手术患者中,术前诊断急腹症6例.肠梗阻4例,消化道大出血3例,结肠癌2例.胰头占位病变1例,肠痿1例.随访26例患者中,15例接受过外科治疗,复发5例,21例有服用药物治疗史,治疗总有效率73.1%.近1个月病情缓解患者13例(13/23,56.5%).结论 克罗恩病病情迁延,诊断困难,多因误诊或并发症手术,术后易复发,生活质量低,应对该类患者提高警惕,以早期诊断,并加强随访和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2.
正患者,男,61岁,175cm,110kg,因"下消化道治疗术后半月,发现结肠癌1周余"入院,患者半月前因"消化道出血"入住当地医院消化科,并行结肠镜检查示"结肠(肝曲)癌",为进一步手术治疗,收住我院。患者既往高血压、冠心病史,2月前因"心肌梗死"于当地医院行冠脉支架植入术,术后口服拜阿司匹林肠溶片、替格瑞洛。初步诊断为"结肠癌、冠状  相似文献   

3.
病人因"肝包虫病术后4年,右上腹瘘口流白色黏液2年入院."病人20年前因右上腹间断性胀痛超声检查诊断为肝包虫病在当地县医院手术治疗.4年前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右上腹胀痛,在当地县医院诊断为:(1)肝包虫病;(2)胆囊炎.行胆囊切除,肝包虫内囊摘除术.术后2年包虫残腔引流管不慎脱出.脱管2周后引流管瘘口持续分泌白色黏液样物,约30 ml/d.  相似文献   

4.
胡健  李洪鹏  宋展昭 《中国骨伤》2010,23(2):142-143
<正>患者,男,20岁,因行走时摔伤致双髋部疼痛、活动受限2d于2009年1月13日入院。患者曾于7年前因反复腹泻、水肿而入当地医院治疗,当时未能明确诊断,经入院对症治疗后,腹泻、水肿无明显改善,未能明确诊断而出院。患者出院后时有腹泻及水肿,因一直能耐受,而未再医治。1年前因腹泻、水肿症状明显加重,经消化道胶囊内镜及放射性核素检查,诊为"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入院经低脂、高蛋白、中链三酰甘油(MCT)饮食治疗及对症治疗,症状明显缓解,患者因经  相似文献   

5.
例1男,53岁,因"大量呕血、柏油便24 h"入院.患者12年前诊断为肝硬化,2年前因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曾在上海某医院行肠腔分流术.查体:BP 100/70 mm Hg,P 78次/min.皮肤、睑结膜苍白,有蜘蛛痣及肝掌.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28岁,因"便血12 h"由外院转入.患者12 h前突发大量暗红色血便.便血量约3 000 ml,面色苍白,反应差,既往健康.外院诊断为"下消化道出血"后予以输血、补液等治疗,治疗及转诊过程中共输血7 U,并以多巴胺及间羟胺维持血压.发病过程中,患者胃肠减压抽出液由黄绿色液逐渐转为暗红色血性液.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手术治疗在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价值和治疗效果。 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49例消化道出血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前明确诊断36例,无法明确诊断13例。49例均接受外科治疗,围手术期病死率12.24%(6/49)。术前明确诊断和无法明确诊断的病死率分别为5.56%(2/36)和30.76%(4/13,P=0.036),术前明确诊断组和未明确诊断组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术前明确诊断是提高消化道出血外科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剖腹手术时,内外气压不同,气体可进入腹腔,术后残留于腹腔内,其后被吸收自行消失。如对此无认识,可误诊为消化道穿孔,引起的游离气腹,甚至导致再次进腹探查,给病人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负担,应从中吸取教训。现将作者遇到的4例报告如下。例1.男,50岁。腹痛3天,以消化道穿孔行剖腹探查术,术中确诊为化脓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术后第2天出现腹胀伴有疼痛,第3天腹透发现膈下有大量游离气体,故考虑有消化道穿孔。转某县医院,仍诊断为消化道穿孔,再次进腹探查,未发现病变,其后并发感染与粘连,1个月内手术4次。例2.男,57岁。剧烈腹痛一天,诊断为消化道穿孔行穿孔修补术。术后经过顺利。第6天患者诉阵发性腹痛,腹透发现膈下有气体,考虑再次穿孔,准备二次进腹探查,经会诊发现病人精神状况良好,无痛苦表情,脉搏,血压正常,腹平坦、柔软,肠鸣音正常,无腹膜炎体征,不符合消化道穿孔的诊断。决定不采用手术治疗,其后,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诊结肠镜检查在急性下消化道出血中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因急性下消化道出血而行急诊结肠镜检查的38例患者的内镜诊断与治疗资料。结果 38例急性下消化道出血均查明了出血病因,并于镜下成功止血;其中11例息肉出血,2例血管畸形破裂出血均在急诊结肠镜治疗后痊愈,治愈率100.0%。结论急诊结肠镜检查可查明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对息肉性出血和血管畸形破裂出血进行病因性治愈;对其他出血性疾病起到临时止血,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急诊结肠镜检查在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治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下消化道大出血是指十二指肠悬韧带以下肠道在短期内出现大量鲜血或暗红稀便,且伴血流动力学变化,如脉速、低血压甚至休克等现象.由于出血病因众多,临床诊断不易,紧急结肠镜检查不但可以明确诊断,且还可同时对部分病灶进行治疗.本院1985~1995年曾对36例下消化道大出血病例进行紧急结肠镜检查,在输血补液支持疗法下待生命体征稳定后,清水灌肠一次或不灌肠,即行检查,循腔进镜,至盲肠末端发现出血灶即停止检查,发现结肠息肉等病灶,行内镜下电凝、电切治疗或安排剖腹手术.  相似文献   

11.
消化道穿孔所致之继发性腹膜炎为常见的急症之一.尤其诊断不明确,治疗不及时,加上细菌大量繁殖,毒素吸收等因素,常常诱发感染性休克及多器官功  相似文献   

12.
1 病历简介 病人男性,59岁.35前年因"胃溃疡、幽门梗阻"行胃大部切除术,胃肠吻合方式不详,术后病人恢复较好.2年前病人再次出现大量呕血、便血,量约2000mL,诊断为上消化道大出血,于当地医院行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3.
女患,55岁。因反复上消化道大出血先后9次住院。前8次都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根据是第一次于1964年9月因消化道大出血伴休克住地区医院时,出血控制后行钡餐造影,报告十二指肠球部有轻度激惹及痉挛现象。每次皆因突然黑便、虚脱入院,但从无呕血。先后行上消化道造影4次,全消化道造影9次,3次胃镜检查,1次纤维结肠镜检查,2次B超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异常,血红蛋白最低时5.0g。因心电图有明显改变,既往每次发作均行保守治疗,但后几次黑便转阴的时间较长。1984年9月7日又因头晕、乏力、黑便、虚脱转来我院外科。查体:严重贫血貌,血红蛋白6.0g,大便潜血强阳性,白细胞6600,心电图示冠状动脉明显供血不足。立即给予输血输液止血治疗。再次行全消化道钡餐造影,胃镜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性,62岁。因间歇性无痛性便血2年,于2002年lO月30日入院。该患于2000年10月无明显诱因解大量暗红色血便2次,量约1000ml,无血块,无腹胀、腹痛、呕血、发热,急诊入外地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下消化道大出血,急诊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剖开胃、十二指肠上段未见异常,遂又剖开空  相似文献   

15.
我院对 2 2例急性下消化道出血患者 ,急诊剖腹探查术中行内镜消化道检查 ,定位诊断准确 ,术后止血彻底 ,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本组 2 2例 ,男 1 3例 ,女 9例 ,平均年龄 46 8(1 8~ 6 6 )岁。2 2例患者均因大量便血急诊入院 ,入院时有休克前驱症状或休克症状 ,肛门指检及直肠镜检查未发现出血病灶 ,经保守治疗无效行急诊剖腹探查术 ,其中既往有慢性消化道出血史经各种检查未能明确病因诊断者 1 2例 ,首次出血 1 0例。1 2 方法对既往有慢性出血史 ,经结肠镜检查未发现结肠、直肠病变者 8例 ,开腹后自小肠中段切开肠腔 ,插入…  相似文献   

16.
以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的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以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的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思路.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5月至2007年4月34例以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的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34例中首诊发现确切病灶18例,余16例为多次就诊发现.34例均接受手术治疗;术中发现伴腹腔播散及肝转移3例,均为多次就诊患者.首诊和再诊明确诊断病例的生物学行为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以再诊明确诊断组的侵袭危险性高.34例获随访,随访期间发现复发、转移10例.结论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有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随着当代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消化内镜在消化道早期癌肿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量研究证明,部分消化道早期癌肿病人行非手术的微创伤内镜治疗,不仅能达到与手术治疗同样的效果,而且避免了手术创伤及可能产生的并发症,使病人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25岁。因车祸伤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①重型闭合性脑外伤;②广泛性脑挫裂伤;③枕骨、左颞骨骨折;④左侧硬膜外小血肿;⑤蛛网膜下腔出血。11d后患者间断解大量柏油样便,以“颅脑外伤、消化道大出血并休克”转入我院。既往无肝炎病史及胃病史。经积极保守治疗,因病情不稳定,行剖腹探查手术。术中见十二指肠球部前壁与胆囊体粘连,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成人肠旋转不良影像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11例成人肠旋转不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钡灌肠、消化道造影、B超、CT及肠系膜血管造影等检查对患者进行诊断.全组患者行Ladd手术治疗.结果 消化道造影结合B超检查确诊2例,消化道造影结合CT检查确诊4例,血管造影检查确诊1例,B超结合CT检查确诊1例,碘水造影结合CT检查确诊1例,术中探查确诊2例.术后1例患者因小肠广泛坏死导致短肠综合征,3个月后死亡,2例术后肾功能不全,1例术后肠瘘.结论 结合多种影像检查可提高成人肠旋转不良的诊断率,Ladd手术治疗成人肠旋转不良是必要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20.
胃肠道血管畸形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胃肠道血管畸形引起消化道大出血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和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内镜、消化道造影等辅助检查和/或手术、病理确诊的17例胃肠道血管畸形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行急诊胃镜检查,阳性7例,其中2例为胃镜复查阳性;结肠镜检查9例,阳性6例;血管造影检查2例,阳性1例;胶囊内镜检查1例阳性。2例未行内镜者急诊手术,确诊为胃血管畸形;另2例小肠血管畸形亦行手术治疗。内镜下止血治疗均一次成功。所有病人出血停止出院。结论消化道大出血是胃肠道血管畸形的主要临床表现,其诊断主要依靠内镜检查和血管造影。内镜诊断和治疗是胃肠道血管畸形诊治的首选方法,安全方便,创伤小。手术对胃肠道血管畸形的治疗仅适用于多次内镜治疗无效、小肠血管畸形以及诊断未明而大量反复出血病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