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太史医案初编》是清代旴江名医黄宫绣的一部医案著作。该书立足于中医的理论特点及临床特色,体现了黄氏独特的辨证思路和临证经验。本文以《太史医案初编》中几则有关血证的医案进行研究,主要对黄氏辨治血证的理法方药特色进行初步探析,以窥其主要学术思想特色,挖掘旴江医学学术价值,为临床血证辨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三合集》为明代儒医张继科所撰医案医论类书籍,其中医案多引经据典阐述医理精深并常有发明,其论证独到,被誉为医案中精品。本文通过对书中血证的相关医案进行整理与分析,从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及用药特色等方面探析其辨治血证的学术思想与特色经验,其治血证秉承人体脏腑气血的整体观,辨治脏腑以阴阳为纲目、肝肾为根本,重视肝肾阴阳之平衡,又以周易五行为遵循、心血为本源,善于调心而治血。辨治气血以平为期,周全气血相互关系,强调气血统筹治疗,并重视治病求本,提出从药物、饮食、情志等多方面调摄正气,其于血证治疗用药平缓,同时又善用人参急救缓图。  相似文献   

3.
膜性肾病是慢性肾脏病常见疾病之一。临床表现以水肿、蛋白尿、低蛋白血证为主要表现。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中医多辩证为脾肾亏虚。本文根据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久病入络"理论指导膜性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陆氏三世医验》共五卷,载有多则血证医案,体现了陆氏三世诊治血证的学术经验。通过对血证医案的分析、归纳,总结出陆氏三世诊治血证,四诊合参,首以脉诊为主,从祛除外邪、调理脏腑、通调脉络3方面着手,注重调理。陆氏三世诊疗血证既宗古训,又弘新意,不拘一格,圆机活法,其理法方药对现代中医临床诊治血液病颇具指导意义,值得后人深入发掘继承。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章次公先生治疗血证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章次公医案》《章次公博采众方医案补注》涉及血证的医案,构建标准化数据库,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V1.5)系统,采用频次统计与关联规则数据挖掘方法,分析章次公诊治血证的症状、药物频次及性味归经、常用中成药、对药关联及症药关联,并用Cytoscape3.6.1软件将关联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结果筛选出章次公治疗血证医案103则,共124诊次,主要症状11项,使用药物234味。主要症状有月经淋漓不断、便血、咯血、痰中夹血等。常用药物有阿胶、仙鹤草、熟地黄、墨旱莲、生地黄、五味子、桑白皮等,药性以寒、平、温为主,药味以甘、苦为主,归经以肝、肾经为主。常用中成药有震灵丹、黛蛤散、两仪膏、十灰丸等。对药关联支持度前3位依次为熟地黄-阿胶、仙鹤草-阿胶、五味子-阿胶。症药关联支持度前3位依次为月经淋漓不断-阿胶、月经淋漓不断-熟地黄、月经淋漓不断-仙鹤草。结论章次公治疗血证多立足虚实辨证,虚以气血阴阳亏虚为主,实为热邪炽盛,同时不离瘀血,治疗遵循治火、治气、治血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6.
分析《未刻本叶氏医案》血证治疗特色及用药规律。叶氏治血证不囿于止血,都不忘养阴,还注意"治未病"。治咳血,肺肾同治或肝肾同治;治便血,亟培脾胃;治尿血,肺肾同治。  相似文献   

7.
子宫内膜异位症(EMT)是好发于育龄期妇女的常见激素依赖性疾病。痛经是EMT的典型临床表现之一,归属于“血证”范畴。基于“凡血证总以祛瘀为要”理论,结合EMT痛经的病因病机,指出EMT痛经的治疗当以活血化瘀、温阳止痛为主。琥珀散有活血化瘀、温阳止痛之效,治疗寒瘀导致的妇科疾病有明显疗效,结合临床医案加以阐析。  相似文献   

8.
陈潮祖教授是我国著名方剂学专家,其对湿热型血证的认识别具一格,治法匠心独运。本文通过分析血证机理,并结合陈老医案,阐述其治疗湿热型血证的临证经验。  相似文献   

9.
妇科血证是临床常见多发病症,中医药治疗本病有很大的优势,石志超教授认为妇科血证的病因病机主要有肾虚、脾虚、血瘀、血热等几个方面。治疗上主张多以和法为治疗大法;急性期以"塞流堵漏"为主;血止后,求因以治本;平时未病先防,"截留"养血,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吴鞠通医案》血证相关的医案篇目中处方的整理统计,总结出吴鞠通对血证的辨治规律,分别详论黄土汤法、活肝络法、建中法、复脉法、清上焦法、通补胃阳逐痰饮法、苦寒清下法、温镇冲脉法等吴氏常用治血八法,以期反映吴氏血证辨治的具体应用规律,为现今临床血证的辨治提供参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温病医家王孟英血证学术思想及临证诊疗经验。方法:选取《重订王孟英医案》治疗血证的医案复方,构建临证方药数据库,将有效方药转换为结构化数据格式,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药物类别、使用频次、性味、归经进行统计。结果:王孟英治疗血证的64个处方中选129味中药,用药总频次648次。在药物类别上补虚药和清热药使用频次最高,常规用药中石斛、金银花、知母、竹茹等23味药使用频次占总频次的49.53%,按药性划分使用频率较高依次为寒性药64.97%、温性药16.20%、平性药占13.12%,按药味划分使用频次较高依次为甘味药39.07%、苦味药35.69%、辛味药10.45%,按归经划分使用频次较高的依次为肺经19.86%、胃经17.45%、肝经12.69%、心经占12.14%。结论:王孟英治疗血证时,遣方用药特点符合"辛凉甘润、顾护阴液、保养元气"的原则,并在治疗中重视肝脏,处方轻灵活泼,善用药食同源之物,为血证中医临床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咯血、衄血(鼻衄、齿衄、耳衄、舌衄、肌衄)、吐血、便血、尿血等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可出现在现代医学的多个系统的疾病中。对出血证的认识与治疗,经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医疗经验,笔者通过部分血证医案的阅读及整理,列举数例,来讨论血证的治法。  相似文献   

13.
叶天士治血要旨及临床验证100081解放军第四六六医院邢锦秀,郑久济,赵为血证临床最为常见,如吐血、衄血、咳血、便血、尿血等等。有些出血证反复不愈,治疗难度大。多年来笔者反复学习研究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未刻本叶天士医案》、《叶氏医案存真疏注》等...  相似文献   

14.
吴门医派名医叶天士在治疗血证方面经验丰富,见解独特。其从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和脾气统摄血脉的角度出发,脾胃分论,提出了从脾胃治疗血证的升阳健脾和滋养胃阴等方法,效验颇多。现梳理并总结叶天士现存古籍医案中从脾胃论治血证的思路和实践经验,以期更好地指导当前血证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5.
黄土汤首见于《金匱要略》,是仲景治疗虚寒使血证的专用方剂。后世医家遵其奥旨,从不同角度予以应用、研究、阐发,从而突破了黄土汤专治虚寒便血证的藩篱,广泛用于各种中焦脾气虚寒之证,每获奇效。笔者查阅有关文献,从中收集有关黄土汤的古今医案156例,经过统计分析,对其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以探求本证的证治规律。  相似文献   

16.
正沈璠(1658-1738),又名沈鲁珍,清代早期著名医家,上海南汇人。沈氏精通医术,勤于医理,态度谦和平易近人,深受当时医术界人士的敬重。著有《沈氏医案》,共收录内科、妇科及五官科医案220余则,援引经义及东垣、丹溪诸说,析证详明。笔者认真研读《沈氏医案》中的血证医案,总结和分析沈氏的学术特色,不仅能够丰富中医理论,而且对指导中医血证临床具有积极的作用。现将沈氏诊治血证的学术特色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医醇賸义》为主,并结合《医方论》《食鉴本草》《费伯雄医案》等费伯雄其他相关著作,采用归纳整理分析的方法,从病因、病机与治则方面对费氏有关血证的论述进行总结,以期对临床提供参考和借鉴。在病因、病机分析上,费伯雄注重火热血证的虚实、兼夹及所涉脏腑的鉴别,针对劳伤血证认为有五劳、七伤之别。治疗上主张"辨症察经,依经而治",选方用药提倡和缓中正,并权变古法,创制新方,同时重视调肝与食养治疗。  相似文献   

18.
化疗后血小板降低(CIT)是临床常见病,严重影响患者规范治疗.目前中医学者多从"血虚""虚劳"论治,治以温补脾肾、补气养血等方剂.我们临床观察发现,部分CIT患者辨证属于"热伏营血,毒瘀骨髓",病因与化疗药的寒热属性、患者体质、病程等因素有关.CIT因为经常引起出血应归于中医"血证"范畴而非"虚劳""血虚","血证"之...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笔者以生化汤为主或合以失笑散加味,除了治疗产后恶露不绝,还触类引申治疗子宫肌瘤,崩漏.月经量少不净(或月经量多)痛经、宫外孕、流产或不全流产……等妇科血证,疗效亦佳,兹略述如下. 一、先消淤,后止血,行血止血不留患对于血证,前人早就提出“塞流、澄源、复旧”三法,妇人血证亦然.温通活血法本属澄源之一端.故患者在腰胀痛,腹痛,有血块或小量出血,  相似文献   

20.
慢性血证,临床多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由于长期的慢性失血损耗人体正气,使病情缠绵拖沓,反复难愈。通过研究学习清代名医叶桂(字天士)诊疗医案的过程中,认识到叶氏对于血证治法有其独到之处,除“治血不避温,止血不凭涩”之外,其治疗大法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种。(1)凉肃肺胃法:临床中该疗法主要用于肺胃阴伤,虚火灼络伤津动血所造成的咳血、吐血等证;(2)并补肺脾法:临床中该疗法主要用于肺脾气虚,土不生金病证,临床中多见气短懒言,食纳不佳及痰咳日久,腹胀便溏等,涉及肺、脾二脏的血证,以咳血、吐血、便血多见;(3)温益中阳法:临床中该疗法主要用于脾胃阳气不足,中寒内生,阳气失于固摄,血络失统,此类血证以吐血或便血为主;(4)滋养肝肾法:临床中该疗法主要用于肝肾不足,下焦阴亏,精血内夺,虚阳上泛,龙雷之火上越导致的出血证;(5)固摄下元法:临床中该疗法主要用于肾元亏损,摄纳失常所引起的血证,尤其多见于长期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以便血、尿血、崩漏证等多见;(6)化瘀通络法:临床中该疗法主要用于瘀血导致的出血,血证无论久暂均可造成不循常道的离经之血,而成为瘀滞病邪,此瘀又可成为新的出血诱因。临床化瘀止血虽为常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