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孕妇血清HBV DNA含量对乙肝疫苗与HBIG联合免疫阻断HBV母婴传播效果的影响.方法:53例HBsAg阳性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的孕妇及其所生的53例婴儿,按照孕妇血清HBV DNA水平分3组,即>106拷贝/ml、103~106拷贝/ml和<103拷贝/ml 3组,所有婴儿于出生6h内及30天分别注射200 IU HBIG,同时分别于出生24 h内、生后1个月及生后6个月注射3次20 μg的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检测孕妇分娩时和婴儿出生时以及1岁时静脉血HBV标志物和HBVDNA含量.结果:3组孕妇HBsAg滴度之间无显著差别(P> 0.05);HBV DNA> 106拷贝/ml组血清HBeAg阳性率和滴度均显著高于103~106拷贝/ml和<103拷贝/ml组(P<0.05).所有新生儿血清HBV DNA水平均小于检测下限(1 000拷贝/mL);HBsAg阳性率为9.4% (5/53),3组新生儿HBsAg阳性率和滴度无显著差别(P>0.05);随着孕妇HBV DNA水平升高,新生儿血清HBeAg阳性率和滴度相应增高,而抗-HBe阳性率和滴度相应降低,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婴儿出生12个月时,所有婴儿血清HBsAg和HBeAg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血清HBV DNA水平均在检测下限以下.HBV DNA >106拷贝/ml组血清抗-HBs水平显著低于103 ~ 106拷贝/ml和<103拷贝/ml组,P值分别为0.021和0.011.结论:孕妇高病毒载量对乙肝母婴传播阻断成功率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提高河豚毒素抗毒实验疫苗的效价 ,探索不同免疫剂量对免疫反应的影响。方法 以河豚毒素 (TTX)与中国鲎血蓝蛋白 (TTH)的化学偶联物TTX TTH免疫Balb/c小鼠 ,比较高低不同免疫剂量 (分别为每次 10 0和 2 5 μg)对抗体质量和疫苗的抗毒效价的影响。以血清抗体质量和TTX攻毒效果检验疫苗的效价。结果 低剂量组的抗体质量升速比高剂量组快。两者相比 ,单次抗TTX中毒效价 :半数活存剂量分别为 16×LD和 11×LD ,最大耐受剂量分别为 2 6×LD和 2 2×LD ;累积抗毒效价 :半数动物分别可累计耐受 4 0×LD和 2 2×LD以上 ,测得最大累计耐受剂量分别为 10 4×LD和 90×LD。结论 TTX的实验疫苗在不同免疫剂量方案均有效预防了TTX的攻毒。低剂量组比高剂量组有更好的抗体质量、单次抗毒效价和累积抗毒效价。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乙型肝炎疫苗(HepB)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孕妇子女的免疫效果.方法 326例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阴性HBV感染孕妇及其分娩的375例子女纳入本研究,记录母亲孕期HBIG使用情况、分娩方式、子女出生后免疫预防措施和喂养方式,并进行HBV标志物比较.结果 375例子女均在出生12h内使用了HBIG,352例(93.9%)出生24 h内接种了第1针HepB,23例(6.1%)均因存在各种新生儿疾病而延迟,但分别在出生后7 ~42 d进行补接种.236例行脐带血检测HBV标志物,39例(16.5%)HBsAg阳性,197例(83.5%)HBsAg阴性,脐带血HBsAg阳性与阴性子女抗-HBs阳性率及抗-HBs中位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期使用HBIG与未使用HBIG母亲的子女抗-HBs阳性率分别为63.5%(47/74),59.8%(180/301);剖宫产与自然分娩的子女抗-HBs阳性率分别为65.2%(103/158),57.1%(124/217),母乳喂养、混合喂养、人工喂养的子女抗-HBs阳性率分别为62.0%(119/192),58.9%(63/107),59.2%(45/7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eAg阴性HBV感染孕妇的子女经正规的HBIG联合HepB免疫预防后,不同的分娩方式、喂养方式、孕晚期是否使用HBIG对子女HepB的免疫应答与HBV的母婴传播无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乙肝疫苗免疫效应在乙肝病毒携带者子女接种疫苗后的持续时间,从而探讨乙肝疫苗复种时间及婴儿出生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对乙肝疫苗免疫效应的影响。方法对在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出生的母亲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婴儿进行观察,这些婴儿出生时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e抗原均为阴性,所有观察对象均采用乙肝疫苗按0、1、6个月各10μg方案接种。观察对象的母亲随机分为观察1组和观察2组,观察1组婴儿生后不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观察2组婴儿生后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100~200U,生后15~30天重复1次。在婴儿每满周岁时进行定期抽取静脉血检测乙肝保护性抗体乙肝表面抗体定量,并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e抗原定性。乙肝表面抗体定量<100mU/mL者予以乙肝疫苗10μg加强接种。结果①观察母亲为乙肝病毒携带者的1岁婴儿316例,乙肝表面抗体定量>100mU/mL者有162例(51.3%);②婴儿2岁时观察其1岁时乙肝表面抗体定量>100mU/mL的未加强接种乙肝疫苗者乙肝表面抗体定量>100mU/mL仅有26例(26/266,9.8%),与婴儿1岁时乙肝表面抗体定量>100mU/mL者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2χ=113.698,P=0.000);③婴儿1岁时观察1组乙肝表面抗体定量<100mU/mL者48例;观察2组乙肝表面抗体定量<100mU/mL有106例,经比较两组有显著性差异(2χ=4.892,P=0.027)。结论①婴儿经乙肝疫苗3次10μg接种后,对母亲乙肝病毒抗原阳性的高危儿童建立长期随访机制很有必要;②对于保护性抗体乙肝表面抗体不足者应加强疫苗接种;③1岁和2岁时观察1组的婴儿乙肝表面抗体定量>100mU/mL者均显著多于观察2组,说明乙肝免疫球蛋白对乙肝疫苗免疫效应存在抑制现象。  相似文献   

5.
HBV及HCV基因免疫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因免疫也称核酸疫苗,开辟了新的基因免疫治疗途径,被喻为第三疫苗革命。国外正广泛开展关于病毒,肿瘤及寄生虫感染的基因免疫实验研究。本文就HBV及HCV基因免疫研究现状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有人提出即使是浓缩苗现行的免疫剂量0Ind、0.Zml是不够的,建议提高疫苗的免疫剂量为0.SInl,并已付诸实施。为了解不同免疫剂量的乙脑疫苗人体免疫后的抗体反应,我们在我市郊区双桥乡对不同剂量乙脑疫苗人体免疫局的抗体反应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观察对象:选择我市郊区双桥乡未曾患过乙型脑炎井从未接受过乙脑疫苗免疫的6个月至两岁的幼儿为观察对象。(2)观察用疫苗:由卫生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批号870425—8,效力试验I。I)5;;一0.00018。(3)分组及注射方法:将观察对象按地…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疫苗不同接种剂量对不同孕龄早产儿免疫强或无(弱)应答的影响,抗体阳转率,抗-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滴度及免疫球蛋白(IgG,IgM和IgA)与补体(C3,C4)的变化。方法选择2009年4月至2010年10月在本院新生儿科住院的270例早产儿及100例健康足月儿为研究对象。按照孕龄将其分为3组:孕龄<30孕周为90例(Ⅰ组),30~33孕周为90例(Ⅱ组),34~36孕周为90例(Ⅲ组),≥37孕周的100例健康足月儿纳入对照组。每组婴儿再按照不同接种剂量(5μg或10μg)分为A,B亚组,免疫程序均为出生后第0,1,6个月接种(3针法)(本研究所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订的标准,并与患儿监护人签订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分组征得患儿监护人的同意)。每组均于第3次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4个月查抗-HBsAb滴度,IgG,IgM,IgA,C3及C4含量。若母亲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所生新生儿出生12h内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200IU。比较各组乙型肝炎疫苗强或无(弱)应答率、抗体阳转率的差异,分析比较强应答与弱应答者免疫球蛋白水平变化。结果各组受试婴儿未见明显局部与全身不良反应,均顺利完成临床试验。抗-HBsAb滴度在Ⅰ组A,Ⅱ组A,Ⅲ组A和对照组A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HBsAb滴度在Ⅰ组B,Ⅱ组B,Ⅲ组B和对照组B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HBsAb强应答所占百分比在Ⅰ组A,Ⅱ组A,Ⅲ组A和对照组A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HBsAb强应答所占百分比在Ⅰ组B,Ⅱ组B,Ⅲ组B和对照组B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球蛋白(IgG,IgM,IgA)、补体(C3,C4)的变化:分别进行Ⅰ,Ⅱ,Ⅲ组A、B亚组与对照组比较,IgM,IgA,C3水平强应答早产儿明显高于无(弱)应答早产儿的水平(P<0.05);B组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抗体阳转率明显高于A组(P<0.05);B组强应答早产儿IgG,IgM,IgA,C3及C4水平与A组强应答早产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出生不久即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其HBsAb水平产生较好,早产儿免疫强应答百分比低于足月儿,以孕龄<30孕周早产儿更为明显。高剂量乙型肝炎疫苗可提高早产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的免疫强应答百分比,强应答的早产儿比无(弱)应答早产儿有更好的体液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两种不同剂量乙肝疫苗接种对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 [方法] 根据上海市卫生局文件实施日期为分组界限,对2007年3月后HBsAg单阳性和HBeAg双阳性孕妇所产患儿注射乙肝疫苗10 μg,同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100 U(设为10 μg联合疫苗组)(3月前为注射5 μg疫苗,设为5μg单用疫苗组).均按0-1-6方案接种.观察不同剂量疫苗组在脐带血及出生后3、7、12月HBsAg、HbsAb阳性率. [结果] 5 μg单用疫苗组HBsAg阳性率在脐带血及出生后3、7月和12月与10 μg联合疫苗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HbsAb阳性率在脐带血时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3、7、12月时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 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剂量为10 μg,同时不同部位注射免疫球蛋白100 U比接种5 μg疫苗获得更好的保护性效果,对HBsAg阳性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婴儿乙肝疫苗免疫的最佳时机。[方法]将孕期检测HBsAg、抗-HBc均为阴性的母亲所产的健康婴儿78例,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于出生后24 h内、3月龄时开始乙肝疫苗0,1,6月3针免疫,全程免疫后1、6、12、24个月时以RIA法检测抗-HBs滴度。[结果]3月龄时开始免疫组全程免疫后1、6、12、24个月时抗-HBs滴度均高于出生后24 h内免疫组。[结论]HBsAg、抗-HBc均为阴性的母亲所产的健康婴儿3月龄时开始乙肝疫苗免疫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The primary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stimate the efficacy of a recombinant hepatitis B vaccine (H-B-VAXII) in preventing chronic hepatitis B infection when given alone without concomitant hepatitis B immune globulin (HBIG) to healthy Thai infants born of HBeAg-positive carrier mothers. The infants received a 0.5 ml (5 micro g HBsAg)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of H-B-VAXII either at birth, 1, and 6 months of age (Schedule A) or at birth, 1, 2, and 12 months of age (Schedule B). Blood drawings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HBV) serologic markers were scheduled 4, 9, and 13 months following the initial dose of vaccine. At 13 months, 5 (10%) of 50 infants vaccinated on Schedule A and 7 (14.9%) of 47 infants vaccinated on Schedule B had experienced chronic HBV infection. Based on an expected infection rate in unimmunized infants of either 70 or 90%, the overall efficacy for both schedules combined was estimated to be 82.3% (95% CI: 70.6, 90.6) or 86.2% (95% CI: 77.1, 92.7), respectively. Corresponding schedule-specific estimates were for Schedule A: 85.7% (95% CI: 68.8, 95.3) or 88.9% (95% CI: 75.8, 96.3) and for Schedule B: 78.7% (95% CI: 59.6, 91.1) or 83.4% (95% CI: 68.6, 93.1).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in areas of high endemicity, where mothers may not always be screened for HBV infection, routine vaccination of infants at birth with a course of hepatitis B vaccine alone should be highly protective, even for very high-risk infants of HBeAg-positive mothers.  相似文献   

12.
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宫内传播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研究阻断乙肝宫内传播的措施,观察其效果。方法 对162例阳3妣阳性孕妇产前3个月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每月1次,每次200U,新生儿出生后采股静脉血,检测HBV血清学标志,观察HBV宫内感染率,并和196例未注射HBIG孕妇相比较。结果 注射HBIG组的宫内感染率为1.85%,低于未注射HBIG组5.61%,差异未达到显性水平(f=3.33,P=0.068)。未发现注射HBIG对母亲及新生儿有不良反应。结论 初步提示HBAg阳性孕妇产前注射HBIG可能降低HBV宫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崔巧婵  张秀枝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1):1513-1514
目的:观察孕妇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 IG)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垂直传播的阻断作用。方法:60例无乙型肝炎症状的HBsAg(+)和/或HBeAg(+)孕妇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自孕28周起每月肌注HB IG 200 IU。两组新生儿再随机分为疫苗组和联合组,疫苗组按免疫计划于出生时、1月和6月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联合组在用基因疫苗同时注射HB IG 200 IU/月。所有新生儿取脐血和婴儿取血检测乙型肝炎血清标记物,并随访至生后1年。结果:干预组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慢性感染率和免疫失败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在干预组中,疫苗组和联合组的慢性感染率和免疫失败率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对照组中却差异明显(P<0.01)。结论:应用孕期注射HB IG的方法对阻断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婴垂直传播有效;在孕期未做HBV被动免疫时,新生儿同时注射HBV疫苗和HB IG也不失为一种补救措施,可降低婴儿的慢性感染率和免疫失败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治疗早产儿贫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早产贫血患儿92例为研究对象,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46例)。其中对照组给予低剂量rh-EPO,观察组给予高剂量rh-EPO。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常规(RBC、Hb、Hct)和铁蛋白(SF)水平,患儿输血率及家属满意度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3.866,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的RBC、Hb、Hct和SF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治疗后1个月、2个月和3个月时的再次检测结果表明,观察组患儿在治疗后上述时间段的RBC、Hb、Hct和S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观察组输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929,P0.05),患儿家属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039,P0.05)。结论高剂量rh-EPO对早产儿贫血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更明显改善患儿的相关实验室指标,降低输血率,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系统评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HBeAg阳性孕妇乙肝病毒(HBV)宫内母婴传播的阻断效果,有针对性的对重点人群制定更加有效的乙肝免疫策略。[方法]通过电脑检索,对国内有关HBeAg阳性孕妇晚期使用HBIG阻断母婴传播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固定效应模型的Meta分析。[结果]母婴阻断的Meta分析OR值为0.22(0.15~0.33)。[结论]Meta分析结果显示:HBeAg阳性孕妇通过注射HBIG能有效阻断HBV的宫内母婴传播,建议在孕期28、32、36周注射HBIG200IU,以减少HBV的官内母婴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适于胎龄(AGA)的单胎早产儿孕母合并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HCA)、应用产前糖皮质激素(ACS)与新生儿结局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盐城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孕母,及其胎龄为24+0~33+6周的单胎AGA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根据HCA是否存在,分为HCA组和无HCA组;根据ACS的应用情况,将其分为最佳ACS(OACS,产前≥24小时、<7天应用)、次优ACS(SACS,产前<24小时、≥7天)及未应用ACS(NACS)三组。对孕母及早产儿相关临床资料采用Firth惩罚似然法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在纳入的268例早产儿中,合并HCA者(HCA+组)117例(43.7%),无HCA者(HCA-组)151例(56.3%)。HCA+组中,OACS组38例,SACS组65例,NACS组14例;HCA-组中,OACS组55例,SACS组79例,NACS组17例。纠正胎龄、性别、剖宫产等混杂因素后,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合并HCA的孕母,应用ACS可降低子代早产儿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和生后7天内低血压的发生率,但增加其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治疗率和败血症的发生率。在OACS组中,重度BPD发生率(OR=0.035,95%CI:0.019~0.426)、生后7天内低血压发生率(OR=0.027,95%CI:0.010~0.268)均低于NACS组;但PDA治疗率(OR=8.147,95%CI:1.201~55.248)和败血症发生率(OR=6.853,95%CI:1.020~46.071)均高于NACS组,均P<0.05。在未合并HCA的早产儿中,ACS者仅PDA治疗率较低(OR=0.228,95%CI:0.070~0.650,P<0.05)。结论当孕母合并HCA时,应用ACS可降低子代早产儿重度BPD发生率,但可增加其败血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HBV携带产妇母乳喂养安全性的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小湄  肖小敏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9):4193-4195
目的:探讨HBV携带产妇喂养方式与婴儿感染HBV的关系。方法:通过系统的文献检索搜集所有相关文献,按照纳入标准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对各研究结果进行异质性检验并计算合并OR值及95%可信区间,用Re-viewManager 4.2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综合评价分析HBV携带产妇喂养方式对婴儿感染HBV的影响。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13篇,总样本量1 778例,母乳喂养组965例,感染HBV 121例,人工喂养组813例,感染HBV 51例,合并OR=1.68,95%CI为(1.16,2.44)。结论:HBV携带产妇喂养方式与婴儿感染HBV呈正相关,HBV携带产妇母乳喂养可能增加婴儿HBV的感染率。  相似文献   

18.
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及乙肝疫苗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223例HBsAg阳性孕妇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113例,分别于孕28、32、36周时肌肉注射HB IG 200 IU;对照组110例,不注射HB IG。所有新生儿出生后24 h内注射HB IG 200 IU,并按0,1,6月龄接种国产酵母乙肝疫苗5μg/次,随访至12月龄时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新生儿出生时和12月龄时的血清乙肝“两对半”指标。[结果]观察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为1.77%,12月龄时具有保护性抗体的有效保护率为94.69%;对照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为8.18%,12月龄时具有保护性抗体的有效保护率为75.45%。[结论]HB IG与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可明显减少宫内感染的发生和有效阻断HBV的母婴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不同剂量维生素D补充对胎龄≤34周早产儿出院时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为早产儿生后合理补充维生素D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0年6月在博罗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出生的胎龄≤34周早产儿67例,在完全肠内喂养后开始口服维生素D,并随机分为维生素D低剂量组(n=32)和高剂量组(n=35),比较两组患儿出院时25(OH)D水平、维生素D缺乏/不足的比例及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儿出生时脐带血25(OH)D水平、维生素D缺乏/不足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高剂量组血清25(OH)D水平明显高于低剂量组、维生素D缺乏/不足发生率明显低于低剂量组(t=2.872、χ2=4.189,P<0.05),但高剂量组出院时维生素D缺乏/不足发生率仍为28.6%。结论 对于胎龄≤34周的早产儿,给予补充维生素D 800 U/d可明显改善患儿出院时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的情况,但对于胎龄更小、出生体重更低的超低出生体重儿,可能需要更大剂量的维生素D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