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子宫中隔切除术后预防粘连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子宫中隔并不孕患者宫腔镜术后不同处理方法预防宫腔粘连的效果.方法 55例子宫中隔并不孕患者行腹腔镜监护下宫腔镜子宫中隔切除术(TCRS),术后针对不同患者采用不同术后处理措施,包括宫腔放置与不放IUD,是否进行人工周期治疗,部分患者术后使用GnRH-a类药物治疗术后第1、3个月行宫腔镜检查随访,宫内放置IUD的患者;于术后第3个月取环.结果 54例患者术后进行宫腔镜检查随访,其中40例分别于术后第1、3个月完成了术后2次宫腔镜检查,另14例只完成一次检查.宫腔术后放环与否对术后宫腔形态影响无差异(P>0.05),术后使用人工周期治疗患者较未使用者子宫内膜厚,此两者术后第3个月宫腔镜检查发现宫底创面均已有内膜覆盖.使用GnRH-a类药物患者术后官腔形态满意.结论 TCRS术后宫腔放置IUD无助于预防术后粘连的发生;术后人工周期治疗应更个体化并有针对性的使用GnRH-a类药物治疗.术后及时进行宫腔镜检查随访可防止术后宫底新粘连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许明哲  杨昭鹏  李波 《中国药事》2011,25(12):1243-1246
目的介绍欧洲药典适用性认证程序,为国内药品监管机构和原料药生产企业提供信息,促进我国原料药生产企业的国际化。方法通过查阅调研欧盟相关药品法规和与EDQM同行面对面的交流,详细了解欧洲药典适用性认证的组织机构和具体程序。结果与结论欧洲药典适用性认证程序在对原料药的质量控制有重要作用,加强了药典的监管力度,进一步保证了原料药的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住院患者精神用药情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目前住院精神患者的药物使用情况。方法:采用一日法调查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403例住院精神患者诊断和治疗情况,并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2004年调查结果相比较。结果:①传统精神药物使用显著减少,新型精神药物使用占据首位;②抗精神病药物使用趋向小剂量化;③本组联用丙戊酸盐类药物显著增多;④我院精神药物使用情况与上海精神卫生中心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近年来精神药物使用情况已发生了显著变化,与新型精神药物疗效好,副作用少,患者依从性高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慢性宫颈炎是妇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可引起盆腔脏器炎症,并且与宫颈癌的发生关系密切。本文诣在探讨不同方法在慢性宫颈炎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新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10例宫颈炎患者,采用药物保妇康栓、聚焦超声治疗及宫腔镜下宫颈电切术的临床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宫颈电切术治疗有效率为97.9%,明显高于另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宫腔镜下宫颈电切术治愈慢性宫颈炎,并且切除宫颈移行带,减少宫颈癌发生。  相似文献   

5.
片剂溶出度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闫丽  商萍 《黑龙江医药》2006,19(5):379-380
目的:考察片剂溶出度的影响因素,提高片剂溶出度,从而提高产品质量。方法:通过实验,研究各种参数对片剂溶出度的影响,选择出最佳工艺条件,如改进处方、控制颗粒硬度和大小、控制压力等工艺参数,用于指导大型生产,提高片剂溶出度。结论:崩解剂及润滑剂的用量对片剂溶出度影响较大,颗粒的硬度及大小、粘合剂的温度,压片压力对片剂的溶出度亦有影响;片剂直径大小对片剂溶出度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给予大鼠槲皮素后血浆中代谢产物的定性检出条件。方法:给予大鼠槲皮素单体(100mg.kg-1)后腹腔静脉取血,血浆样品经2mol.L-1盐酸(甲醇-水溶液)水解,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血浆样品中代谢产物进行定性分析。结果:大鼠给药后3h内取血、血浆样品经盐酸水解处理4h,可稳定检测槲皮素和异鼠李素,样品在—20℃条件下贮存稳定。结论:血浆样品采集时间、盐酸水解时间及贮存方式等不同均可影响代谢产物的有效检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甲泼尼龙与布地奈德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将182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成三组,三组均采用综合治疗,A组62例用甲泼尼龙静脉滴注,B组60例雾化吸入布地奈德,C组60例用静滴氢化可的松,观察三组喘憋、哮鸣音消失和住院时间。结果A组喘憋、哮鸣音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比B,C组缩短(P〈0.05)。结论甲泼尼龙静滴治疗毛细支气管炎有效、安全、方便,明显加快治愈过程,优于布地奈德与氢化可的松。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4个县乡级医疗机构住院患者平均住院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县乡级医疗机构进一步提高医疗管理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将2009-2010年1504例县乡级医院住院患者平均住院天数,按性别、年龄、院别、付费方式、疾病分类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秩和检验分析.结果 不同性别间及院别间平均住院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男性平均住院日为10.39 d,女性为8.69d,乡级医院为9.27d,县级医院为9.50 d.不同年龄间平均住院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于15岁组、15 ~24岁组、25~44岁组、45 ~65岁组、大干65岁组平均住院日分别为8.10 d、7.66d、8.83 d、10.26 d和11.33 d.自费患者平均住院日为8.39 d,新农合组为9.10 d,商业保险组10.17 d,社会基本医疗保险患者则为11.08 d.不同疾病分类间平均住院日差异明显,妊娠类平均住院日最短,为6.73 d,而肿瘤患者则为14.26 d.结论 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疾病分类及不同付费方式间平均住院日存在差异,县级医疗机构和乡级医疗机构住院患者平均住院日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大蒜提取物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孙萍  于维萍  段云霞 《齐鲁药事》2005,24(3):159-161
癌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恶性肿瘤,中药大蒜含有多种抗癌活性成分,其抗癌、防癌作用已被国内外大量实验研究结果证实。本文就大蒜提取物的抗癌、防癌作用及在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构建条形码信息追溯系统对手术器械消毒的管理促进作用,以期为消毒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16800件手术器械的消毒使用构建条形码信息追溯系统进行管理,对比实施管理前后效果,分析构建条形码信息追溯系统对于手术器械消毒的管理促进作用。结果构建条形码信息追溯系统之后,手术器械消毒的管理情况明显得到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构建条形码信息追溯系统前后效果分析实施之后,促进效果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构建条形码信息追溯系统之后,质量追溯时间明显得到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构建条形码信息追溯系统之后能够有效提升相关的工作效率,同时准确达到对手术器械的质量追溯,确保手术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肺栓塞的临床特征,分析漏、误诊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比较山东省枣庄枣矿集团中心医院29例老年人肺栓塞的病史、临床表现、放射学表现和合并的疾病。结果29例肺栓塞中均有不同性质的胸闷、气促、呼吸困难。有9例误诊,早期误诊率达31%,3例为漏诊,漏诊率为10.3%,死亡13例,死亡率达44.8%,15例好转,无变化1例。结论老年人肺栓塞临床表现多样而无特征性,极易漏诊和误诊,临床医师应提高对肺栓塞的认识,降低漏、误诊率,做到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临床表现、病理类型,探讨如何进行辅助检查的选择与减少病例的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3月至2008年3月收治的76例确诊为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可有腹痛、腹胀、黄疸、呕吐以及消化道出血等表现。从起病到入院确诊平均病程6.5个月。肿瘤好发于十二指肠降部,共64例,另外球部6例,水平部6例,升部0例,病理类型以腺癌为主,占90.8%。辅助检查以胃镜加十二指肠镜检出率最高91.2%,造影检查为87.1%,CT83.3%,B超70.4%,CA-19973.6%。结论提高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预后的关键是早期诊断,对上述临床表现不能用常见疾病解释者应提高警惕,结合RECP、Gl、胃镜、CT、B超等多项辅助检查,可望达到早期诊断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合理用药监测系统应用体会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戴兴凌  刘文萍  程轶波 《中国药房》2005,16(17):1303-1304
目的:提高医院合理用药水平。方法:对“合理用药监测系统”在我院的应用情况进行总结。结果:我院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在注射剂的配伍禁忌、药物相互作用、重复用药、药物剂量大于极限量、特殊人群用药警示5个方面。结论:我院通过应用“合理用药监测系统”,减少了药源性疾病的发生,提高了合理用药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4.
葡萄糖注射液中间品质量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影响葡萄糖注射液pH 值、含量和5—HMF 的质量因素进行了研究。证实除灭菌温度外还与生产过程中pH 值调节范围和活性炭的用量有关。并拟订了中间品质量控制标准及达标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15.
Summary The bioavailability of diclofenac (D) was assessed in 12 healthy volunteers treated orally with single doses of 100 mg (retard formulation) and subsequently retreated with the same dose of (D) plus sulglicotide (S) 200 mg.(D) blood levels were measured by GLC in samples collected after 1, 2, 4, 6, 8, 12, 24 h. No relevant difference was seen in (D) bioavailability after (S) administration; after 8 h plasma levels of (D) were slightly higher after (S) (p<0.05), but this difference can be considered incidental only. Thus, sulglicotide does not interfere with the bioavailability of diclofenac, and can be administered concurrently with the latter to prevent possible gastric injury by the antiinflammatory drug.  相似文献   

16.
田学波  祁文娟  许明哲  杨昭鹏 《中国药事》2012,26(9):1017-1019,1026
目的 介绍《欧洲药典》适用性认证程序的工作职责和组织机构,为国内药品监管机构和原料药生产企业提供信息,促进我国原料药生产企业的国际化.方法 通过查阅调研欧盟相关药品法规和与欧洲药品健康管理局(EDQM)同行面对面的交流,详细了解《欧洲药典》适用性认证的工作内容、规章制度和组织机构.结果与结论 欧洲有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欧洲药典》适用性认证程序,具有专门的认证步骤和要求,加强了药典的监管力度,进一步保证了原料药的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我们针对目前部分胶囊剂主要质量指标溶出度难控制这一问题,通过大量生产实践,经多品种分析实验,总结出大型生产影响胶囊剂溶出度的主要因素及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西药和中西药结合治疗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寻求最佳的治疗方法,用于临床推广;方法:以我院2010年6月~2011年6月治疗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174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114例,使用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60例,使用西药治疗。对两组研究对象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研究对象显效率为51.4%,总有效率为97.9%,较对照组显效率22.6%,总有效率71.8%有明显优势,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病例,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中中西医结合辨证治疗较单纯的西药治疗具有有效率高,不良反应少,患者依从性高等优势,适于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内标法测定大鼠血浆、胆汁、尿液中头孢妥仑含量,阐明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Mrp2)是否与头孢妥仑胆汁排泄有关。方法:用4-二甲氨基安替比林作内标。色谱柱为Capcellpak C18 UG120(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0.1%醋酸铵-甲醇(67:33,V/V),流速为0.8mL/min,进样量为25皿;用肝灌流法探讨头孢妥仑是否经Mrp2转运。设立对照组(头孢妥仑1μmol/L)和实验组(头孢妥仑1μmol/L加Mrp2抑制剂丙磺舒20μmol/L),在设定时间点于灌流的大鼠肝脏收集出口灌流液和胆汁样品,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样品中头孢妥仑含量,考察实验组和对照组中肝摄取率和胆汁累积排泄率的差异。结果:血浆样品中头孢妥仑在0.1~4μg/mL范围内、胆汁样品中头孢妥仑在0.1~5μg/mL范围内、尿液样品中头孢妥仑在0.1~5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收率为85%~115%,日内、日间RSD均小于13.5%。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肝摄取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别;实验组中,肝灌流25min后,头孢妥仑胆汁累积排泄率减少至对照组的40.0%。结论:本方法经济、简单、灵敏、快速,可用于头孢妥仑血浆、胆汁、尿液样品中药物浓度检测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头孢妥仑是Mrp2的底物,Mrp2与头孢妥仑的胆汁排泄有关。  相似文献   

20.
Biodegradable colloids suitable for use as drug delivery systems can be formed by in situ polymerization of isobutylcyanoacrylate monomers. In this work we have studied the mechanisms of formation of colloidal systems of PIBCA obtained in the presence of oil and ethanol. For this different analytical techniques have been used (TEM, PCS, GPC). The results have shown that the diffusing ethanol wa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which leads to the structure and colloid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rticles by convective effects, the oil playing the role of a monomer support. The existence of an ideal oil/ethanol ratio (2:100) seems to result from the combination of both mechanisms. In the absence of oil and ethanol, IBCA polymerization occurs within micelles appearing in the aqueous phase. However, in the case of nanocapsule formation, owing to the solubility of the monomer in the organic phase and the diffusibility of ethanol, polymerization can develop at the interface. In this latter case, the formation of a double population of nanocapsules and nanoparticles probably arises from the breakdown of the same interfacial polym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