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100侧(成年尸体50具、男38、女12)颈外动脉及其分子进行了观察与测量,其结果如下: 一、颈外动脉起始平面颈外动脉起始平面,最高可超过舌骨,最低至甲状软骨下部,位于甲状软骨上缘与舌骨间(63%),位于甲状软骨(30%),位于舌骨大角(6%),高于舌骨(7%)。二、颈总、颈外和颈内动脉的外径本文测量了100侧颈总动脉、颈外动脉、颈内动脉的外径。结果见表1。  相似文献   

2.
在解剖一具成年男尸时,发现左侧甲状腺上动脉起始异常.左颈总动脉从主动脉弓上壁发出,在颈部外侧上升.平甲状软骨上缘1.7cm处分为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在颈总动脉距甲状软骨上缘下方2.1cm处发出甲状腺上动脉.向上呈弓形,再向下前,经肩胛舌骨肌上腹深面,到甲状腺侧叶上端分为前后两支.前支沿甲状腺侧叶的内侧下降,主要营养侧叶的前面,经过中发出一小支,沿甲状腺峡上缘向内与对侧同名支吻合.后支在甲状腺后缘下降.分布于腺体的内侧和外面,并与甲状腺下动脉吻合.另外还发出舌骨支,喉上动脉,环甲肌支,胸锁乳突肌动脉.右侧和其他部位未发现异常.  相似文献   

3.
颈外动脉及其分支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外动脉的形态和分支,见到陶之理和张生贵等的报告摘要,在所收集到的国外文献中,以Adachi的报道较为详尽。可是他们都没有涉及颈外动脉的分支类型。我们在100侧(男66,女34)成年尸体上,观察了颈外动脉的分支和形态。颈外动脉起始部的观察颈外动脉的起始平面,也就是颈总动脉分出颈内、外动脉的分叉处,最高不超过下颌骨角平面,最低可至甲状软骨上缘平面以下。动脉的起始位置在舌骨大角平面和甲状软骨上缘平面之间的占74±4.39%,与陶之理、张生贵等的结果相近。有85%的标本,在颈总动脉  相似文献   

4.
我们在解剖标本中,发现一男尸,约50岁,身高165cm,颈部皮肤未见切口及手术疤痕,见其右侧颈总动脉发出甲状腺上动脉直至甲状腺侧叶上端并伴有甲状腺峡部缺如,现报道如下:该尸体右侧颈总动脉在舌骨体平面才分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比左侧颈总动脉分支高2.49cm。而甲状腺上动脉却在甲状软骨右板右上方,距下颌下腺下缘0.67cm处直接由颈总动脉发出,其起始部外径为0.26cm。起始后在胸锁乳突肌深面直接跨过甲状软骨右板沿胸骨甲状肌、肩胛舌骨肌、胸骨舌骨肌深面斜行向下至甲状腺侧叶尖端处分为3条终支,供应甲状腺。而左侧颈总动脉分支及甲状腺上动…  相似文献   

5.
根据《中国人解剖学数值》,左侧椎动脉直接起源于主动脉弓占(3.47±0.45)%。另外,一般解剖学教科书常把甲状软骨上缘作为颈总动脉分叉的高度。椎动脉起源于主动脉弓或颈总动脉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MR血管成像技术-三维时间分辨力对比剂动力成像(Three-dimenstional  time-resolved imaging of contrast Kinetics,3D-Tricks)对舌动脉形态显示能力。 方法 纳入研究对象43例进行3D-Tricks序列扫描,其均无颈部和脑部血管性疾病;利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及最大强度投影(MIP)技术对舌动脉进行三维重建,观察舌动脉起源、形态、走行,并测量舌动脉起始点、舌骨大角段距颈动脉分叉距离以及舌动脉起始点距舌骨大角段的距离。 结果 43例研究对象共显示86侧舌动脉,其中58侧直接起始于颈外动脉,27侧与面动脉、1侧与甲状腺上动脉共干且起始于颈外动脉。舌动脉在舌骨大角处较恒定,以颈动脉分叉为标志,舌骨大角段舌动脉位于颈动脉分叉上方45侧,平行于颈动脉分叉9侧,低于颈动脉分叉32侧。86侧舌动脉起始部内径为 (2.88±0.46) mm,距离颈动脉分叉处为 (1.33±0.62) cm,距离舌动脉舌骨大角段为 (1.28±0.61) cm。 结论 3D-Tricks技术能无创性显示舌动脉形态,并能获得活体的解剖学资料,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尸体标本的颈动脉分叉区域内的神经、血管进行解剖研究,为安全有效地开展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提供形态学依据及解剖学基础。 方法 选取20例(40侧)无明确心、脑血管疾患的尸体解剖标本(男11例、女9例),采取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式入路对颈动脉分叉区域内的神经、血管进行解剖研究,明确血管和神经的形态学及结构特点。 结果 颈总动脉分叉部形态可分为Ⅰ、Ⅱ、Ⅲ型,分别占比为10%、52.5%、37.5%。分叉位置以甲状软骨为界,左侧颈总动脉分叉部高度在其上缘以上、平上缘和上缘以下的占比分别为55%、37.5%、7.5%;相较之下右侧分别为62.5%、27.5%、10%。男性颈总、颈内、颈外动脉内径均大于女性(P<0.05);男性颈动脉分叉角度大于女性(P<0.05 )。双侧颈总、颈内、颈外动脉内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 5);左侧颈动脉分叉角度大于右侧(P<0.05)。 结论 通过对颈动脉分叉区域内的神经、血管进行解剖研究,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术中血管与神经的保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笔者对41例标本,共82侧喉上神经外支进行解剖时发现1例成年男性尸体左侧喉上神经外支变异,现报道如下:左侧喉上神经位于第2颈椎横突,发自迷走神经,在舌骨大角处分为较大的内支和细小的外支.内支与喉上动脉伴行,经甲状软骨上缘和舌骨之间穿甲状舌骨膜入喉;外支沿甲状软骨下缘行走,伴行甲状腺上动脉,并分出3支:第1支位于甲状软骨上缘发出进入甲状舌骨肌;第2支由甲状软骨下缘发出,进入咽缩肌;第3支在甲状腺侧叶与咽缩肌和气管之间下行,于环状软骨下缘与喉返神经一起进入环甲关节后缘,沿途喉上神经外支与甲状腺侧叶实质紧贴,肉眼不易与甲状腺周围的筋膜区别(图1).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口外舌动脉结扎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在30例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标本上,对舌动脉的起源、走行、分段和各段的重要毗邻等进行解剖观测。结果舌动脉单独起于颈外动脉者占66.7%,与面动脉共干者占23.3%,与甲状腺上动脉共干者占10.1%。舌动脉起始处的外径为(3.4±0.6)mm。起点至颈总动脉分叉处的距离为(1.1±0.5)cm。舌动脉全程可分为4段,即起始段、舌骨舌肌段、升段和水平段。舌骨舌肌段位置恒定,部位表浅,体表标志明确,血管周围无重要结构。结论舌动脉舌骨舌肌段是行口外舌动脉结扎最理想的部位。  相似文献   

10.
笔者在解剖一具成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右侧颈外动脉及其分支异常 ,现报道如下 :右颈外动脉在甲状软骨上缘水平由颈总动脉分出 ,伴颈内动脉的内侧上行 ,其长度 1.71cm ,起始处的外径 9.1mm。在颈外动脉起始处上方 0 .2 5cm处 ,自其前壁发出一动脉干 ,长 0 .38cm ,起始处外径 3.3mm ,此动脉干末端分出 2个分支 (附图 ) :一为甲状腺上动脉 ,其走向前下方分布于喉和甲状腺的上部 ,其起始处外径为 1.5mm ;一为舌动脉 ,其先向后外然后呈“U”字型急转向前 ,穿舌骨舌肌分布于舌 ,其起始处外径为 1.7mm。颈外动脉本干沿着咽侧壁继续上…  相似文献   

11.
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和面动脉共干起自颈总动脉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和面动脉共干起自颈总动脉1例李卜明①窦忠新①陈秀清①在解剖1具成年女性标本时,见其右侧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和面动脉共干起自右颈总动脉。此类变异较少,为积累资料和头颈外科有关手术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在甲状软骨上缘平面右甲状腺上动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甲状腺上动脉的起始情况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解剖118具用福尔马林固定的尸体的双侧颈区,观察甲状腺上动脉的起始情况以及起始部位到颈总动脉分叉处的距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甲状腺上动脉的起始情况可分为颈总动脉分叉处(A)、颈外动脉(B)和颈总动脉(C)三种,所占比例分别为30.93%,37.71%和30.51%;左右两侧甲状腺上动脉起始情况分布有显著差异(P<0.05);起始于颈外动脉的甲状腺上动脉起始处距颈总动脉分叉处的距离小于起始于颈总动脉的甲状腺上动脉起始处距颈总动脉分叉处的距离。 结论 甲状腺上动脉是头颈部外科手术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动脉,其回顾性分析将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头颈、胸部局部标本1件,在解剖时发现主动脉弓分支变异,发出5个分支。(1)右颈总动脉:起于主动脉弓凸侧、从气管左前方斜向右上,穿气管前方再上行于气管、食管右外侧,至甲状软骨上缘高度分为颈内、外动脉。动脉管外径起端为11mm,走行至甲状软骨下方时动脉管径为9mm。(2)左颈总动脉:在右颈总动脉左侧2mm处起于主动脉弓,行程正常。动脉管外径起端为11mm,走行至甲状软骨下方时动脉管径为10mm。  相似文献   

14.
颈外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50具100侧成人尸体上测量了颈外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起始部的管经,至颧弓上缘水平的距离以及至颈总动脉分叉处的距离,观察了颈外动脉主要分支的起始状况,为经颞浅动脉作颈外动脉插管灌注药物治疗,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5.
关于甲状腺中动脉1952年国外曾报告二例(科学文摘1957;2(5):26);1980年国内也报告一例〔解剖学报1980;11(4):357〕。我们在解剖一男性成年尸体时发现甲状腺中动脉一例,现报道如下: 自右颈总动脉距起始部4cm处(约平甲状腺峡部上缘高度)发出甲状腺中动脉,其外  相似文献   

16.
笔者在解剖1例国人成年男性尸体颈部时,观测到右锁骨下动脉分支变异1例,现报道如下.该标本右锁骨下动脉第1段未见椎动脉和甲状颈干,其前下壁距右侧头臂干分叉点20.22mm处发出胸廓内动脉(始端外径10.36 mm);其前上壁距右侧头臂干分叉点26.12mm处发出颈升动脉(始端外径4.82 mm),紧贴前斜角肌内侧缘向后上方上升,行走在前斜角肌的表面,至颈总动脉分叉水平.右锁骨下动脉第2段距右侧头臂干分叉点32.22mm处发出甲状腺下动脉(始端外径3.84 mm),沿前斜角肌内侧缘上行,转而向内在颈升动脉、右迷走神经、右颈总动脉的后方达甲状腺下极,沿途发出2个小分支;锁骨下动脉后上壁距右侧头臂干分叉点49.68mm处发出颈深动脉(始端外径7.50 mm);锁骨下动脉上壁距右侧头臂干分叉点37.00mm处发出椎动脉(始端外径11.36mm).  相似文献   

17.
正笔者在局部解剖的过程中发现1例颈部血管变异。该标本为一老年女性,身高161 cm,年龄70岁。解剖中发现其左下肢曾完成股骨头置换手术,其余部位无异常。该例左侧颈总动脉于甲状软骨上缘处发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颈外动脉直径0.52 cm,相对较细;颈内动脉直径0.83 cm,相对较粗。颈外动脉发出面动脉、舌动脉、上颌动脉、枕动脉和颞浅动脉等分支,而甲状腺上动脉来源异常,于距离颈内、外动脉分杈处下方0.22 cm处由颈总动脉  相似文献   

18.
<正>在解剖1老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右侧甲状腺上动脉与舌动脉共干从颈外动脉发出,此种变异罕见,现报道如下。在右颈总动脉分叉上方0.7cm处,右甲状腺上动脉与舌动脉共干从颈外动脉发出,形成甲状舌干,该干长度为0.3cm。其中甲状腺上动脉起始处直径2.8 mm,先斜行向内下方走行1.7cm后,在甲状腺侧叶上极上方从动脉前壁先发出2个分支,1支为后腺支,直径为1.4mm,该支再分为3个小支经侧叶上极  相似文献   

19.
<正>在100侧成尸(男52侧,女48侧)标本上对甲状腺上动脉进行了解剖和观测,结果如下:1 起源:起于颈外动脉80侧,占80%;起于颈总动脉19侧,占19%;与面动脉共干起于颈外动脉1侧,占1%.2 分支:发有喉上动脉94侧,占94%;发有前腺支98侧,占98%;发有后腺支70侧,占70%;发有外腺支80侧,占80%.3 行走方向:向前下走行71侧,占  相似文献   

20.
本文调查了76例(♂44,♀32)1、2和3岁中国小儿无名动脉和颈总动脉的位置、长度、周径、分支部位和分支型。1.76例小儿无名动脉与气管的位置关系,共分三型:第1型2例(2.63±1.84%);第2型33例(43.42±5.72%),第3型41例(53.95±5.71%)。2.76例小儿无名动脉分支部位,在胸锁关节上缘上方者57例(75.0±4.96%),在胸锁关节后方者19例(25.0±4.96%),小儿较成年人高。 3.76例1、2和3岁小儿无名动脉平均长度分别为20.7±0.42毫米、19.2±0.56毫米和21.8±0.94毫米。平均周径分别为19.8±0.64毫米、20.3±0.21毫米和21.0±0.51毫米。4.76例小儿无名动脉有63例(82.9±4.32%)单独由主动脉弓发出;另外13例(17.1±4.32%)与左颈总动脉先形成共同干而后发出。在76例无名动脉中,有71例(93.42±2.84%)在走行中并不发支,但有4例(5.26±2.56%)直接由无名动脉发出甲状腺最下动脉,有1例(1.32±1.31%)由共同干发出甲状腺最下动脉。5.小儿颈总动脉的分支部位平均位于第3、4颈椎椎间盘上缘高度,小儿较成年人高。6.颈总动脉分支所形成的夹角,共分三型,在152侧中锐角型60侧(39.5±3.96%);弓状型40侧(26.3±3.57%);中间型52侧(34.2±3.84%),小儿锐角型较多于弓状型。7.1、2和3岁中国小儿颈总动脉平均长度:右侧分别为42.9±1.55毫米、45.7±0.57毫米和47.8±1.50毫米;左侧分别为59.0±1.10毫米、56.7±2.99毫米和64.9±1.62毫米。平均周径:右侧分别为14.8±0.77毫米、16.3±0.14毫米和16.6±0.19毫米。左侧分别为15.6±0.61毫米、16.6±0.13毫米和17.3±0.40毫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