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例1.自汗盗汗杨××,男,40岁。1976年10月30日诊。患汗出不止已二年,近日来加剧,日轻夜重,内衣常湿,每夜换衣数次,形寒恶风,头晕目弦,心悸肢倦,体日消瘦,痛苦病容,中药服牡蛎散,当归六黄汤;西药口服和肌注阿托品药,终未获愈。诊得六脉沉弱无神,舌质淡红、苔薄白,病属久汗元气大伤。脾胃双损,阳损及阴,故自汗盗汗交加,拟补中益气汤加减。处方:炙黄芪25克、红参、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升柴蜜炙)各10克、山茱萸、熟地、煅龙骨、煅牡蛎各15克、附片7克、防风8克,服10剂后,汗止十之八九,诸症亦大减,精神倍增,原方去龙牡,再服5剂,汗止痛除而告愈。  相似文献   

2.
验案三则     
一、盗汗朱××,男,11岁,学生,1981年6月10日初诊。患儿夜间盗汗,时发时止,已历三月。近一周来,每夜必作,寐则通体汗出如油,粘腻气秽,衣裤皆湿,饮食减少,精神萎顿,面黄肌瘦,四肢乏力,小便清长,舌淡红胖嫩、苔薄而少,两脉细弱、尺部沉微。证属肾阳不足,脾气虚弱,阳不固阴,津液外泄。治宜温培脾肾,益气固表。处方:制附子5克,官桂3克(后下),大熟地15克,山萸肉5克,淮山药15克,茯苓神(各)10克,炙黄芪15克,炒党参15克,炒白术15克,炙五味倍(各)5克,瘪桃干15克,三剂。  相似文献   

3.
赵××,男,41岁,工人。1980年12月17日初诊。患盗汗五年,每二、三天一次,虽长期医治,未能获效。近三月来盗汗日益加重,每至下半夜二时左右汗出湿衣,渗及被褥,醒后汗止,全身发凉,白天困倦乏力,动则心悸,下肢浮肿,颜面少华,舌淡苔薄,脉沉细。脉证合参,证属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故选用扶阳抑阴之真武汤治疗。处方:制附片、生白芍各12克,茯苓、生白术各15克,生姜三片。服药五剂,盗汗竟止,精神转佳,脚肿消退。继以金匮  相似文献   

4.
盗汗,临床上有阴虚、阳虚,也有湿重州都不利而致盗汗等等。现将异治举例于下: 【例一】林××,男性,60岁,82年3月16日门诊。入睡则汗出,醒后即觉衬衣尽湿,如此已有年余。平时睡眠多梦,面黄肌瘦,精疲力倦,记事健忘,纳差。舌红绛,苔白簿,脉细数。此系心肾不交,阴虚盗汗。拟方:北沙参15克、生熟地各15克、大麦冬12克、龙骨10克,牡蛎30克、浮小麦30克、炙黄芪15克、杞子15克、  相似文献   

5.
古方集锦     
蔡某,男,30岁。自汗,形寒,汗出烘热,汗后见风则觉凉然不安,有时心烦不宁,寐差,脉濡滑,苔薄腻。病已半月余,服感冒片等成药,未见改善。营卫不和,心神不安。治拟调和营卫而安虚神。川桂枝1.8克,炒白芍9克,炙甘草3克,淮小麦15克,煅龙骨9克,煅牡蛎18克,炒枣仁9克,红枣5枚。3剂。——《程门雪医案》  相似文献   

6.
桂枝汤为治疗太阳中风表虚证而设。笔者师仲景之法 ,临床用于治疗疑难杂病 ,常收立竿见影之效 ,现举例述于次。1 盗汗、自汗案孙某 ,女 ,5 5岁 ,1998-10 -3 0初诊。患者素有头昏、乏力病史 ,15 d前因老伴住院 ,操劳过度而发盗汗、自汗 ,用滋阴清热、益气敛汗法罔效。近日稍活动则汗出淋漓 ,入睡后汗出浸衣 ,伴食少、头昏、体乏等症 ,面色 白光白 ,舌质淡 ,苔白 ,脉沉细。此为营卫失调 ,气阴亏损之证 ,宜调和营卫 ,益气敛汗。处方 :桂枝 6g,白芍 15 g,炙甘草 6g,大枣 10枚 ,鲜生姜 2 g,煅龙骨、煅牡蛎 (先煎 )各 3 0 g,黄芪 2 4g,当归 12 g,…  相似文献   

7.
陈××,男,37岁.1971年11月12日初诊.患者每逢冬季,两腋下不因活动而大量汗出,它季则虽体力劳动,亦汗出如常人.已持续十余年,每逢冬天即发,越冷汗越多,甚至内衣两侧尽湿,深以为苦.西医诊断为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治疗效果不显著.转诊中医,按自汗或盗汗治疗,服方药如玉屏风散、牡蛎散、补中益气汤、当归六黄汤等数十剂,依然无效,察其形瘦,面色苍黄,苔薄白腻,舌质稍淡,脉缓弱,余无所苦.诊为阳虚自汗,方用右归丸化裁:熟附片10克(先煎)、肉桂1克(后入)、淫羊藿10克、菟丝子20克、巴戟15克、白芍10克、杞子10克、当归6克、熟地25克、五味子10克、炙甘草5克.服药3剂后汗即减少,仍按上方加减服5剂,汗出消失.嘱其按原方再服10剂,以巩固疗效.至今未  相似文献   

8.
张英,女,34岁,1988年5月4日来诊。自述10年前产后月余出现睡中汗出,醒后方止至今,虽经多方治疗,但终不见效,为此甚为痛苦。现症见盗汗、怕风、偶尔自汗、形体消瘦、心烦,月经错后、量少、色暗红、有块,经前腹刺痛,舌暗红、边有淤点,脉细涩。辨证:营卫不和,淤血阻滞;治法:调和营卫,活血通淤;方药:桂枝汤加味:药用桂枝10克,白芍12克,炙甘草6克,丹参18克,当归15克,红花6克,香附12克,浮小麦15克,生姜6克,大枣9克,水煎服。 6日后复诊。服上药5剂后,盗汗偶尔出现,精神较好,  相似文献   

9.
葛根汤应用四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腓总神经痛谭××,男,18岁。1966年4月就诊。因右腘外缘至膝外下有条索状肿物,伸膝则牵痛剧烈,某医院诊为腓总神经痛。经治无效。诊见:右膝拘挛得热稍舒,微热恶风寒,无汗,脉弦紧。证属外感风寒,寒滞经络。法宜解表散寒,舒筋止痛。查《中医诊疗要览》云:“葛根加术附汤,治各种神经痛均有效。”即以葛根加术附汤重用白芍加牛膝、木瓜治之:葛根30克、麻黄6克、桂枝10克、白芍30克、甘草6克、白术10克、附子10克(先煎)、牛膝10克、木瓜15克、生姜三片、大枣三个。一剂,微汗出,足伸痛减。原方去麻黄继服二剂基本  相似文献   

10.
医方集锦     
<正>蔡某,男,30岁。自汗,形寒,汗出烘热,汗后见风则觉凉然不安,有时心烦不宁,寐差,脉濡滑,苔薄腻。病已半月余,服感冒片等成药,未见改善。营卫不和,心神不安。治拟调和营卫而安虚神。川桂枝1.8克,炒白芍9克,炙甘草3克,淮小麦15克,煅龙骨9克,煅牡蛎18克,炒枣仁9克,红枣5枚。3剂。——《程门雪医案》郑某,吐血盈碗,孟英诊之。右关洪滑,自汗口渴,稍一动摇,血即上溢,人皆虑其脱,意欲补之。孟英曰:如脱,惟我是问。与白虎汤加西洋参、大黄炭,一剂霍然。  相似文献   

11.
金芃 《家庭中医药》2006,13(7):56-56
1、石莲子50克,车前子、熟地、蒲黄各15克,泽泻、甘草各10克,水煎服。 2、党参、煅龙骨、煅牡蛎各20克,黄芪30克,生地、金樱子、芡实、白茅根各15克,水煎服。  相似文献   

12.
阳虚盗汗     
<正> 纪某,男,32岁,1979年9月初诊。患者夜间汗出反复发作3年,寐则汗出,寤则汗止。曾在某医院就诊,检查排除肺结核、风湿热等病,服中西药(药名不详)后,症状暂缓解,移时又作。神倦乏力,纳呆,身体日益消瘦。四处求医治疗均未愈,精神负担较重。诊之面色无华,倦怠懒言,四肢欠温,舌淡苔薄白,脉沉而细。诊为阳虚盗汗。治宜温阳益气固表。用芍药甘草附子汤。处方:附子10克(先煎),白芍30克,炙甘草10克。3剂,水煎服。服药后盗汗消失,三年后随访,盗汗至今未作。  相似文献   

13.
真武汤治疗顽固性盗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某某,男,43岁,1987年12月15日就诊。盗汗6年,每二三天1次,虽经多法医治,未能获效。近半年来盗汗日益加重,每至下半夜即汗出湿衣,渗及被褥,醒后汗止,全身发凉,白天困倦乏力,动则心悸,经常下肢浮肿,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脉症合参,证属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故选用真武汤以扶阳抑阴。处方:制附子、白芍各10g,茯苓、白术各15g,生姜3片。服药4剂,盗汗竟止,精神转佳,脚肿亦消。继以原方调理6剂,随访2年未发。  相似文献   

14.
自一九六三年以来,我以自拟“疏肝和胃散”治疗胃与十二指肠溃疡(均经钡餐检查证实)31例,其中21例疼痛反酸等症状消失,溃疡面愈合,8例疼痛减轻,2例无效。方剂组成甘松12克延胡10克煅瓦楞子15克刺猬皮15克降香10克黄连6克吴萸6克枳壳10克白芨15克香附15克甘草6克水煎服,一日或隔日一剂。辨证分型加减1、肝胃不和型:上腹部胀痛,痛引胸胁,嗳气则痛减,时有恶心吐酸,舌苔薄白,脉弦。主方中加柴胡10克、白芍15克。  相似文献   

15.
汗证是中医临床常见病证,中医认为"阳加于阴谓之汗",治疗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仝小林院士认为治疗虚汗时,需厘清病机,审因审症;表虚自汗者可用桂枝汤加减;阴虚盗汗者常用当归六黄汤治疗,并从腠理不固,汗液外泄的角度临证配伍黄芪、浮小麦、煅牡蛎三味小方可取得良效。临床常用剂量分别为黄芪10~20 g,浮小麦15~30 g,煅牡蛎30~120 g。  相似文献   

16.
例一,王××,女性,21岁,泉港公社农民,住院号10090。产后第二天,突然发热恶寒,体温38.8℃,继之高热持续在40℃左右。经用青、链霉素等治疗3天无效,乃邀中医会诊。见患者重被而卧,仍感恶寒。发热无汗,头项强痛,身体疼痛,口干便结。恶露未净,量少,色红有块。舌暗红,苔白,脉紧而数。处方:泡麻黄6克,桂枝6克,白芍6克,葛根30克,生蒲黄10克,全当归10克,川芎7克,桃仁6克,炙甘草4克,生姜3片,大枣4枚,二剂。服一剂得微汗而热退寒罢,头痛大减。二剂后,身痛若失,仅恶露仍少,大便稍结,继用生化汤加减调理,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17.
基苄1.王某,男,8岁,1980年6月28日初诊。多汗3年,以头部和肩背部汗出为多,活动后汗出更甚,平时易感冒,食少,四肢无力,诊见面色(白光)白,形体消疲。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较弱。证属肺气不固,表虚自汗,用玉屏风散加味:生黄芪12克防风3克炒白术3克童参9克麻黄根3克煅龙牡各6克,上方连服9剂,诸症消失,随访1年,未复发。例2.李某,男,6岁,1987年5月9日初诊。自2岁始盗汗,近1年加重,每天晚上入睡后头身汗出如洗,醒后即止,四肢发冷,面色苍  相似文献   

18.
盗汗误治案     
实习期间通盗汗一例。男性陈某,45岁,1983年3月1日初诊。自述盗汗月余,3~5日一次,每次汗出湿衣,睡眠不佳,时有烦躁,饮食二便尚可,余无不适。查舌质偏红,苔薄黄微腻,脉弦细略数。时带教老师不在,实习二月,跃跃欲试,遂建议到药店购药。自以为盗汗虽有阴虚之说,但临症当辨证为是。选龙胆泻肝汤化裁,以观其“桴鼓”之效。处方:龙胆草8克,淡黄芩10克,北柴胡8克,细生地15克,车前仁12克,生甘草3克,川木通8克,煅牡蛎15克,麻黄根12克。二剂。3月3日复诊:患者脸有怒色,自知用药失误,幸老师解围,并由老师诊治。述药后盗汗加重,每晚汗出湿衣,渗及被褥,心烦难眠。伴面赤目胀,两耳搔痒。鼻干冒烟,口燥  相似文献   

19.
一、阴腰痛王××,女,40岁,1985年9月8日就诊。月前因经期受凉而致腰部疼痛,经用西药安乃近、炎痛喜康等治疗,效果不佳。刻下腰痛,伴两胁疼痛,动则痛甚,头昏耳鸣,口苦,食欲不振,舌稍淡、苔薄白,脉弦细缓。证属外邪内陷血室,少阳厥阴经气不利所致。治宜和解少阳,疏达邪气,补益肝血,拟小柴胡汤加减。处方:柴胡12克,党参10克,黄芩、半夏、当归、大枣各9克,白芍20克,炙甘草6克。进一剂痛减,连进四剂而愈。按:腰痛多责肾虚,然亦有厥阴经气不利而致者。《灵枢·经脉》云:  相似文献   

20.
案一:童××,女,48岁。腹泻年余,日行8~10次,先软后溏,时呈泡沫状,腹痛绵绵而喜按。兼有四肢不温,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腻,脉细弱。大便化验无异常。综观脉证系为脾虚气弱,脾湿内困。治以健脾益气,温中化湿之剂:党参10克焦术15克茯后15克炙草6克干姜8克内金10克石榴皮10克广木香6克叩仁6克石莲10克橘红10克上方连进10剂,其病渐减,大便日解二次;遂成条状。守上方又进五剂,纳谷渐增,大便正常。案二、黄××,男,5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