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基于与能量代谢相关的不同肥胖评价方法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米环 《广东医学》2012,33(9):1319-1321
目的 以剩余能量为参照依据,探讨不同体脂率方法评价肥胖的合理性.方法 采用前期经过信效度检验的营养及体力活动调查问卷并结合实验测试,对西安市650名中老年女性进行问卷调查和形态指标测试.结果 不同方法计算的体脂率与能量代谢指标相关,相关系数在0.29~0.81之间;能量过剩组不同方法计算的体脂率均值显著大于能量不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方法计算的体脂率与剩余能量的关系曲线图趋势大致一致,随体内剩余能量的蓄积增多,体脂率也不断增加,其中铃木公式(D2)计算的体脂率与剩余能量指标的一致程度最好.结论 不同方法计算的体脂率均随剩余能量在体内堆积的增加而不断增大,铃木公式(D2)计算的体脂率与剩余能量指标的一致程度最好.从健康和医学角度评价肥胖,铃木公式(D2)更具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高脂饮食诱导大鼠肥胖易感性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高脂饮食诱导雌性SD大鼠肥胖易感性的差异及原因。方法 36 只雌性 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高脂实验组和基础对照组, 分别给予高脂饲料和基础饲料 13 周。实验结束时, 根据体重将高脂实验组大鼠分为饮食诱导肥胖 (DIO) 和饮食诱导肥胖抵抗 (DIO R) 大鼠, 比较各组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 DIO大鼠体重、体长、Lee指数、脂肪湿重、脂体比、脏体比、热能摄入量、能量利用率等指标与对照组和DIO R大鼠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 .05), DIO R大鼠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 (均P>0 .05)。结论 ①含热量 19. 33 kJ/g的高脂饲料对雌性SD大鼠有致肥胖作用。②同种系、同性别大鼠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易感性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 这种差异与热能摄入量和能量利用率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宗敏  孙建琴  张鑫毅  陈敏  陈艳秋 《重庆医学》2012,41(29):3086-3088
目的探讨中老年糖尿病(DM)患者静息能量消耗(REE)与性别、年龄、人体测量学指标的相关性。方法用间接能量测定仪测定31例(男11例、女20例)DM中老年人的REE水平,并将REE实测值与根据Harris-Benedict公式算出的基础能量消耗值(BEE)进行比较;同时应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BIA)测定去脂体质量(FFM)和体脂重量(FM)等人体测量学数据。结果 DM患者的REE平均值为(1 336.97±273.48)kcal/24h,与用H-B公式计算的BEE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分别与身高、体质量、腰围、体表面积(BSA)、体质量指数(BMI)、FFM、脉搏、腰臀比(WHR)之间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其中FFM(r=0.615)有强相关性。结论 H-B公式不适合中老年DM患者。公式过高估计了中老年DM患者的BEE,由于中老年DM患者的REE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其REE值宜实测而不宜用公式预测。中老年DM患者的REE与腰围、BSA、BMI、FFM、WHR间有强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孙潇  陈泳  朱力 《宁夏医学杂志》2022,44(5):396-399
目的 比较不同体脂率组肥胖患者CT肺动脉造影(CTPA)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并分析肺动脉CT值、对比信噪比、噪声及有效剂量与体重、体重指数(BMI)、去脂体重(LBM)、体脂量及体脂率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体脂率分为肥胖(体脂率28%~34%)和超肥胖(体脂率≥35%),测量并比较2组患者的肺动脉CT值、噪声、CNR及辐射剂量,并分析肺动脉CT值、CNR、噪声及有效剂量与体重、BMI、LBM、体脂量及体脂率的相关性。结果 不同体脂率组的肺动脉CT值、肺动静脉CT值比值、噪声及辐射剂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NR、CNR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BMI、LBM、体脂量及体脂率与肺动脉平均CT值呈一般程度负相关;与有效剂量呈正相关,相关性较强,且相关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体重影响最大(r=0.783)。结论 患者体脂率增加,会导致CTPA图像的SNR及CNR降低,患者所受辐射剂量增加;不同肥胖标准与图像质量相关性一般,与辐射剂量相关性较强,并受体重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旨在建立武汉市学龄前儿童体脂率百分位数参考值及参考曲线,并分析不同人体测量指标与体成分的相关性,评价其在筛查学龄前儿童肥胖中的可靠性。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通过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21~2023年选取武汉市江汉区及汉阳区2710名3~5岁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应用康娃WS-RT-2U体检仪及皮尺测量其身高、体重、腰围(WC)和臀围,同时计算身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身高比(WHtR)和腰围臀围比(WHR);采用InBody 230体成分仪通过生物电阻抗法测量其体脂率(PBF)、脂肪质量及去脂肪质量。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AMLSS)对儿童体脂率数据进行拟合,构建武汉市学龄前儿童体脂率的百分位数参考值;通过计算脂肪质量指数(FMI)及去脂肪体质量指数(FFMI),对BMI构成进行分解;以建立的PBF P95为肥胖标准参考值,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来评估BMI、WC、WHtR及WHR在肥胖筛查中的效果。结果 在学龄前期,男女童体脂率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且男童下降幅度大于女童。同性别年龄不同体重状态儿童BMI的差异主要由FMI贡献(56%~82%)...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CT测量的精确体脂参数(腹腔内脂肪面积和腹壁皮下脂肪面积)和各简易体脂参数(腰围、体重指数和腰臀比)间的关系,以及各体脂参数评估腹型肥胖的最佳切点及优势.方法 采集61例受检者一般资料、体重、身高、腰围、臀围,计算各简易体脂参数;应用螺旋CT于脐水平进行腹部扫描,自配软件计算腹腔内脂肪面积、腹壁皮下脂肪面积,计算腹部脂肪比(腹腔内脂肪面积/腹壁皮下脂肪面积).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各体脂参数间及简易体脂参数与腹部脂肪比的相关性.以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分析各体脂参数评估腹型肥胖的最佳切点.结果 女性组CT精确体脂参数及简易体脂参数之间均相关.男性组腹腔内脂肪面积和简易体脂参数间均相关,腹壁皮下脂肪面积只和腰围、体重指数相关.男性及女性组,CT脂肪比与各简易体脂参数均不存在相关性.评估腹型肥胖在男性和女性的最佳切点:体重指数均为25 kg/m2;腰臀比为0.90和0.83;内脏脂肪面积为100 cm2和49 cm2;腹壁脂肪面积为136 cm2和210 cm2.结论 CT测量的精确体脂参数可以较准确评估腹部脂肪的分布,与简易体脂参数间有较好的相关性,且较简易体脂参数可提供更多的有价值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基于体质分型肥胖人群的健康管理综合干预方法的效果,为探索超重和肥胖人群有效防治模式积累经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纳入排除标准本研究选取1488例痰湿型、气虚型、痰湿挟瘀型3种偏颇体质类型的超重肥胖人群,经受试者知情同意后,采用简单随机方法将每种体质受试者(痰湿型、气虚型、痰湿挟瘀型)随机分为4组进行为期1年的综合干预:第1组,一般管理+安慰剂;第2组,健康管理+安慰剂;第3组,一般管理+食品保健品;第4组,健康管理+食品保健品。通过分析干预后1092例受试者的身高、体重、BMI、体脂率及腰围等肥胖相关指标干预前后变化来评价其干预效果。结果:4个组中食品保健品+健康管理组对减少体重效果最好,体重、BMI、体脂率和腰围减少值分别为4.24 kg、1.60 kg/m2、3.04%和6.61 cm,经过析因设计方差分析食品保健品和健康管理对体重、BMI、体脂率及腰围减少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并且两者交互作用在体重、BMI、体脂率3个指标有意义(P0.05)。食品保健品+健康管理组与食品保健品+一般管理组的由偏颇体质转为平和体质者的比例分别为41.2%和43.7%,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转为平和体质的减肥效果明显高于非平和体质者(P0.05)。结论:通过对比体重、BMI、体脂率及腰围等关键指标的全年减少值分析发现,总体来说食品保健品+健康管理组全年减重效果最好。且食品保健品及健康管理在体重、BMI、体脂率的干预效果中存在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8.
体重指数、体脂肪率与高脂血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澍  赵瑛 《海南医学》2006,17(9):20-21
目的研究高脂血症患者的体重指数(BMI)和体脂肪率(FAT%),并对该两种肥胖指数进行比较;方法应用410GS型TATINA专业型体脂测定仪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体脂肪率的测定.血液粘稠度、空腹血糖、血脂、尿酸、肝肾功能按常规方法进行检测;结果高脂血症患者的BMI和FAT%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BMI和FAT%具有良好的相关性;30岁以上女性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FAT%存在显著差别,而BMI未见差异;结论BMI和FAT%不仅是肥胖的指标,对潜在的高脂血症发生的危险性亦有预报作用;对于30岁以上女性,FAT%更能准确判断体脂含量和肥胖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消脂合剂联合体质量管理对单纯性肥胖患者体质量、体脂及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收集单纯性肥胖患者85例,其中41例仅予体质量管理(对照组),44例予体质量管理联合中药消脂合剂口服治疗(联合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体质量指数(BMI)、体脂率(FAT%)及糖脂代谢水平。结果干预12周后,两组BMI、FAT%、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总胆固醇(TC)及三酰甘油(TG)均较干预前下降(均P<0.05),联合组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消脂合剂联合体质量管理能有效改善肥胖人群的体质量、体脂及糖脂代谢水平,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单纯性肥胖和糖尿病病人血浆脂联素水平的差异及与体质量指数的相关性。 方法 运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37例单纯性肥胖、2 6例 2型糖尿病非肥胖和 32例 2型糖尿病肥胖个体血浆脂联素分泌水平 ,统计分析脂联素与体质量指数的相关性。 结果 单纯性肥胖和糖尿病肥胖个体的脂联素水平显著低于正常非肥胖个体和糖尿病非肥胖个体 (P <0 0 5 ) ,糖尿病非肥胖个体的血浆脂联素与正常非肥胖个体间无明显差异 ,同时单纯性肥胖个体和糖尿病肥胖个体之间的血浆脂联素水平亦不存在差异 (P >0 0 5 )。相关分析提示血浆脂联素与体质量指数存在负相关 (P <0 0 5 )。 结论 单纯性肥胖和糖尿病肥胖个体血浆脂联素分泌低于体质量正常的糖尿病个体 ,体质量水平的不同影响脂联素分泌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能X线吸收法(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EXA)测量体脂分布的价值及其与2型糖尿病代谢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使用DEXA法测量123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112例正常对照者的体脂分布,与腹型肥胖诊断标准腰围进行一致性检验,探讨其与糖尿病代谢因素的关系。结果躯干脂肪比例与腰围诊断肥胖症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诊断切点为>35.56%,可反映胰岛素抵抗(IR),以诊断切点划分的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血压、血脂、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DEXA测量的体脂分布可评价腹型肥胖,肥胖与高血压、胰岛素抵抗、血脂紊乱等肥胖代谢相关因素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姚雪梅  成伟兵  肖辉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33):4072-4076
目的 探讨乌鲁木齐市50岁以上中老年人睡眠质量及睡眠时间对其身体成分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3月于乌鲁木齐市某体检中心体检的50岁以上中老年人845例进行问卷调查及身体成分测量,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PSQI总分>7分表示睡眠质量较差、PSQI总分≤7分表示睡眠质量较好),并使用生物电阻抗方法测量身体成分。测定受试者的身高、体质量、腰臀比、体脂肪量、体脂肪率、去脂体质量、肌肉量、四肢肌肉量、躯干肌肉量,计算体质指数(BMI)、脂肪组织指数(FMI)。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睡眠质量及睡眠时间对肥胖及体脂肪率超标的影响。结果 845例50岁以上中老年人中男162例,女683例;平均年龄(64.2±7.7)岁。睡眠质量较差的男37例(22.8%),女231例(33.8%)。女性睡眠质量较好者的体脂肪量、体脂肪率、BMI、肥胖发生率、FMI均小于睡眠质量较差者(P<0.05)。不同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男性身体成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睡眠时间<6 h者体脂肪量、体脂肪率、BMI、肥胖发生率、FMI高于睡眠时间6~8 h、>8 h者(P<0.05)。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睡眠质量及睡眠时间对肥胖及体脂肪率超标的影响,调整了年龄、民族、文化程度、月收入、婚姻状况后结果显示,女性睡眠质量较差者较睡眠质量较好者发生肥胖的风险增加〔OR=1.83,95%CI(1.21,2.76),P<0.05〕;以睡眠时间6~8 h为参照,睡眠时间<6 h的女性发生肥胖及体脂肪率超标的风险均增加〔OR=1.77,95%CI(1.17,2.66),P<0.05;OR=1.65,95%CI(1.16,2.37),P<0.05〕。结论 乌鲁木齐市50岁以上中老年女性睡眠质量及睡眠时间对身体成分有一定的影响,但男性睡眠质量及睡眠时间对其身体成分无影响。改善中老年女性睡眠质量,增加实际睡眠时间有助于降低其体脂肪率、肥胖发生率,从而促进中老年女性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某特殊职业人群体格发育状况及膳食能量、蛋白质、脂肪结构现状。【方法】选择某4个(A、B、C、D)伙食单位344人于8月初进行调查,膳食调查采用连续3天称重法测定蛋白质、脂肪、能量的摄入情况,能量消耗采用跟踪观察和个人记录相结合的方法,体格发育测量根据文献采用统一方法测定体脂率、皮脂厚度、体质指数、上臂肌围。【结果】(1)受调查的4单位每人每日能量消耗为17.04~19.01 MJ,均为极重劳动强度;每人每日能量摄入量为14.06~22.29 MJ,除A单位和D单位能量摄入高于能量消耗外,其他两个单位均低于能量消耗。能量来源于脂肪和蛋白质分别占33%~41%和16%~18%,明显高于标准,碳水化合物占43%~49%,明显低于标准。每人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为147.72~213.46 g,脂肪摄入量为132.58~243.65 g;植物性脂肪占33.68%~58.70%,除D单位达标外,其他单位均不能达标。(2)体格测量结果显示,251名受检者中,体质指数异常者25人,占受检人数的7.76%。【结论】被调查人群食物结构欠合理,动物性食物提供的脂肪增加,脂肪提供的能量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定量CT测量的肥胖人群脂肪分布对代谢综合征及糖代谢水平的影响。 方法 选取体质量指数(BMI)≥28的肥胖患者52例,依据是否合并代谢综合征分为合并代谢综合征组(OB-MS组,n=32例)和单纯肥胖组(OB-NMS组,n=20例);根据口服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分为肥胖糖耐量正常组(OB-NGT组,n=17例)、肥胖糖耐量受损组(OB-IGT组,n=15例)及肥胖糖尿病组(OB-DM组,n=20例)。采用螺旋CT定量测定腰2、3、4、5椎体平面脂肪组织总面积及内脏脂肪面积,双侧腰大肌、后背肌肌肉及脂肪面积,肝脏、胰腺脂肪百分比,同时检测各项代谢生化指标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及胰岛素分泌指数,比较各组不同指标的差异。 结果 OB-MS组内脏脂肪面积(t=3.37)及胰腺脂肪百分比(t=2.05)大于OB-NMS组(P<0.05)。糖耐量不同的肥胖患者,内脏脂肪面积(F=7.63)、肝脏(F=5.93)及胰头脂肪百分比(F=3.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OB-IGT组和OB-DM组内脏脂肪面积均大于OB-NGT组,OB-DM组肝脏及胰头脂肪百分比大于OB-NG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调整年龄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后,内脏脂肪面积(SB=-0.83,P=0.02)和胰头脂肪百分比(SB=-0.51,P=0.02)与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MBCI)对数呈负相关。 结论 肥胖患者的内脏脂肪沉积与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具有密切关系;而内脏、肝脏及胰头脂肪沉积与肥胖患者糖代谢紊乱的发生密切相关。本研究为临床肥胖患者代谢综合征及糖尿病的早期识别提供了可靠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腹型肥胖内脏脂肪定量检测的评估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分析临床常用体脂检测方法与内脏脂肪型肥胖(VFO)诊断切点的相关性,及其在判断腹型肥胖类型中的价值.方法 4301例研究对象,其中659例接受了CT、生物电阻抗(体脂仪)和B超3项检查.以CT检查确定的腹内脂肪面积(VA)≥100 cm2作为判断VFO的诊断标准,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别分析简易体脂参数(腰围、体重指数、腰臀比),体脂仪参数(全身脂肪含量、全身脂肪重量),超声测值(腹壁脂肪厚度、腹内脂肪厚度)判断VFO的切点及其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1)腰围、脂肪重量、体重指数、腹内脂肪厚度、全身脂肪含量、腰臀比诊断VFO均有较高准确性(ROC曲线下面积为0.718~0.837),其中腰围判断VFO的诊断效率最好.(2)判断VFO的最佳切点及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在男性和女性分别是:腰围为89.5、85.5 cm;体重指数为25、26 kg/m2;腰臀比为0.97、0.95;全身脂肪含量为29%、38%;全身脂肪重量为18.6、20.4 kg;腹内脂肪厚度为38.5、34.7 mm.结论 简易体脂参数、体脂仪、超声可用于临床定量评估内脏脂肪变化.在确定腰围的前提下,结合超声或体脂仪参数可进一步判断腹型肥胖的类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判断广州市非体力劳动人群体质指标的体质现状和特征,为成人人群肥胖的诊断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逐级整群随机抽样法对4131例广州市20~59岁非体力劳动人群进行体质指标检测,用生物电阻抗法测定体脂,以BMI、PBF两种方法判断标准计算肥胖率,分析体重指数(BMI)与体脂百分比(PBF)的相关性。结果以PBF和BMI水平判断的肥胖率均呈中等程度相关,男性、女性肥胖率有明显差异,男性显著高于女性,男性K≤0.5,女性K>0.5,女性一致性优于男性;以BMI切点对于确定广州市20~59岁非体力劳动者体脂水平女性具有较好的灵敏性和特异性,但男性特异性较差,因此大范围普测时女性可以用BMI初步判定肥胖,但男性不能单靠BMI,需要两种指标结合判断。结论应用BMI切点确定广州市20~59岁非体力劳动人群体脂水平对于女性具有较好的灵敏性和特异性,两种判断肥胖的标准女性一致性较强,对于制定适合我国成年人肥胖的评价标准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7.
应用三种肥胖评定方法对585例成年人进行评定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标准体重、体重指数 (BMI)、脂肪百分率 (F %)三种肥胖评定方法的相互关系及诊断价值的评价。对象与方法 :采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对 5 85例 19岁以上来院就诊及健康查体者的身高、体重及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 (DEXA)全身成分分析数据进行研究 ,对标准体重、体重指数 (BMI)、脂肪百分率 (F %)结果进行研究及统计分析 ,DEXA所测定的脂肪百分率 (F %)作为标准诊断。结果及分析 :标准体重法、体重指数 (BMI)法与脂肪百分率 (F %)法呈直线相关关系 ,r分别为 0 .63 2 3和 0 .5 690 ,P <0 .0 0 1,前两法r =0 .93 84,P <0 .0 0 1,灵敏度分别为 5 3 .2 8%和 49.18%,特异度分别为 80 .3 4%和 79.66%,U值 =1.3 682 <1.96,P >0 .0 5 ,故此两法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标准体重测定与体重指数测定两法均可作为肥胖判定的有效方法 ,但有一定的漏诊率 ,应用DEXA所测定的脂肪百分率 (F %)更为可靠 ,完善符合中国人特点的肥胖标准还需作进一步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8.
背景 作为代谢性疾病的重要表现之一,高尿酸血症是2型糖尿病、肥胖症等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但是目前关于不同糖代谢水平人群血尿酸水平与体脂分布的相关性研究甚少。目的 探究不同糖代谢人群血尿酸水平与体脂分布的相关性。方法 2015年选取上海市泥城镇云松社区常住居民571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1998年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将受试者分为糖耐量正常组(NGT组)、糖耐量异常组(IGR组)、2型糖尿病组(T2DM组)。根据2010年《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合并心血管疾病诊治建议中国专家共识》诊断高尿酸血症。比较NGT组、IGR组、T2DM组不同血尿酸水平者一般资料、生化指标和体脂指标,并分析不同糖代谢水平者血尿酸水平与各体脂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NGT组196例,其中高尿酸血症24例(12.2%);IGR组170例,其中高尿酸血症27例(21.8%);T2DM组205例,其中高尿酸血症30例(14.6%)。三组高尿酸血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42,P=0.594)。NGT组无高尿酸血症者年龄小于高尿酸血症者,体质指数(BMI)、三酰甘油(TG)、空腹胰岛素、躯干脂肪百分比/腿部脂肪百分比(TF%/LF%)、躯干脂肪质量/四肢脂肪质量(TFM/LFM)、腹臀比(A/G)低于高尿酸血症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于高尿酸血症者(P<0.05)。IGR组无高尿酸血症者男性所占比例、腰臀比、TF%/LF%、TFM/LFM、A/G低于高尿酸血症者,HDL-C、上肢脂肪百分比(ULF%)、下肢脂肪百分比(LLF%)高于高尿酸血症者(P<0.05)。T2DM组无高尿酸血症者年龄小低于高尿酸血症者,女性所占比例、BMI、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全身脂肪百分比(BF%)、躯干脂肪百分比(TF%)、ULF%、LLF%低于高尿酸血症者(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糖代谢水平者血尿酸水平与TF%/LF%、TFM/LFM、A/G均呈正相关(P<0.05);NGT组、IGR组血尿酸水平与腰臀比呈正相关,与BF%、TF%、ULF%、LLF%呈负相关(P<0.05)。结论 不同糖代谢水平人群血尿酸水平、体脂分布均存在差异,且血尿酸水平与体脂分布情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Mexico has a high prevalence of short stature (SS) population; thus, body mass index (BMI) criteria for diagnosis of obesity should be different from that in a tall stature (TS) population.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whether SS at the same BMI would have greater body fat mass than those with TS. METHODS: We studied 116 individuals, 58 with SS (women < or =1.50 m and men < or =1.60 m) matched by gender, age (+/-5 years), and BMI (+/-2). Body fat was measured by 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 RESULTS: Paired comparisons between matched subjects showed that SS have greater body fat percentage than TS (Delta = 1.40%, p = 0.04). Subjects with BMI > or =25 and SS showed higher difference (Delta = 4.2%, p = 0.004) in body fat percentage. Subjects with SS have more body fat percentage than TS. CONCLUSIONS: This finding supports the hypothesis that in SS population BMI for diagnosis of obesity must be re-evaluated; from these results, we propose that diagnosis of obesity in SS be from BMI of 25.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皮褶厚度测量法和生物电阻抗法来测量体脂率,研究和探讨拉萨藏族儿童青少年身体脂肪分布特点和规律,分析不同评价方法对于儿童青少年体脂率推测结果的差异。方法选取拉萨市中小学校学生1204名(男588名,女616名)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使用皮褶厚度法、生物电阻抗法对同一受试者各项指标进行测量,所得原始数据录入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结果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身体各部脂肪含量所占比例不同,随着年龄增长,拉萨藏族女性儿童青少年的各部皮褶厚度、身体各部脂肪含量及体脂率明显大于同年龄段男性。男性的脂肪更容易蓄积在躯干,而女性的脂肪较为均匀的分布在躯干和四肢。结论皮褶厚度法及BIA法各测量指标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两种方法对体脂含量变化趋势及脂肪分布规律的分析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