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早期患者排便过程不同时段心脏自律性的变化特点,为临床对AMI早期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减少排便并发症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动态心电图仪连续记录23例AMI早期患者25例次排便过程中的十二导联心电图,观察并比较AMI早期患者排便过程中不同时段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QT离散度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AMI早期患者排便过程的不同时段中,HRV变化无统计学差异;但校正后QT离散度在排便过程中升高明显(P<0.05).结论 排便对AMI早期患者心脏自律性负性影响较大,尤以便中前期和便后整理时最为明显;护理人员应加强排便过程中的心脏功能监护,缩短患者排便时间,积极协助患者做好便后整理工作.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排便过程中心脏自律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早期患者排便过程不同时段心脏自律性的变化特点,为临床对AMI早期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减少排便并发症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动态心电图仪连续记录23例AMI早期患者25例次排便过程中的十二导联心电图,观察并比较AMI早期患者排便过程中不同时段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QT离散度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AMI早期患者排便过程的不同时段中,HRV变化无统计学差异;但校正后QT离散度在排便过程中升高明显(P〈0.05)。结论 排便对AMI早期患者心脏自律性负性影响较大,尤以便中前期和便后整理时最为明显;护理人员应加强排便过程中的心脏功能监护,缩短患者排便时间,积极协助患者做好便后整理工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明确不同排便体位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患者排便过程中不同时段心脏自律性及心肌缺血情况的影响,为临床对AMI早期患者采取合理、有效的促排便措施,减少排便时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动态心电图仪,连续记录23例AMI早期患者23例次排便过程中的十二导联心电图,观察并比较患者在平卧位排便、半卧位排便过程中的心率变异性、QT离散度及ST段压低之和等指标变化的异同.结果 平卧位排便者与半卧位排便者在排便过程中,各时段的心率变异性、QT离散度及ST段压低之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卧位排便者在排便中(便中前期、便中后期)校正后QT离散度的增加幅度较半卧位者更大(P>0.05).结论 平卧位排便并不能有效减少排便对AMI早期患者自律性及心肌缺血情况的影响,半卧位排便也可考虑作为AMI早期患者排便的一种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不同排便次数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患者排便过程不同时段心脏自律性及心肌缺血情况的影响,为临床对AMI早期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减少排便时并发症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动态心电图仪,连续记录23例AMI早期患者25例次排便过程中的十二导联心电图,观察并比较AMI早期患者排便过程中不同时段QT离散度、心率变异性及ST段压低之和等指标变化的异同。结果首次排便与上次排便的间隔时间及排便持续时间较非首次排便者延长,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但除便后30 min时非首次排便者的SDNN显著高于首次排便者外,两组排便过程中QT离散度、心率变异性及ST段压低之和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虽然非首次排便者的排便时间较首次排便者显著减少,但排便活动对非首次排便者心脏自律性及心肌缺血情况的影响并未减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开塞露肛注和蓖麻油口服2种促排便措施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患者排便时心脏功能状态的影响进行比较,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 将需采取促排便措施的AMI早期患者随机分为开塞露组和蓖麻油组,开塞露组给予开塞露20~40 ml肛注,蓖麻油组给予蓖麻油10~30 ml口服.观察比较患者在平静、促排便前、促排便后、便中前期、便中后期、便后整理、便后5 min、便后30 min 8个时段中心率、血压、心肌耗氧量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开塞露组与蓖麻油组在促排便后开塞露组的心率和心肌耗氧量显著高于蓖麻油组,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时段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开塞露肛注者与蓖麻油口服者在排便过程中各时段心脏自律性和心肌缺血情况的变化基本相同.但在开塞露肛注后等待排便期间,患者的心肌耗氧量较蓖麻油口服者增加明显,不宜过多延长开塞露肛注后等待排便的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开塞露肛注和蓖麻油口服2种促排便措施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患者排便时心脏功能状态的影响进行比较,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将需采取促排便措施的AMI早期患者随机分为开塞露组和蓖麻油组,开塞露组给予开塞露20~40ml肛注,蓖麻油组给予蓖麻油10~30ml口服。观察比较患者在平静、促排便前、促排便后、便中前期、便中后期、便后整理、便后5min、便后30min8个时段中心率、血压、心肌耗氧量等指标的变化。结果开塞露组与蓖麻油组在促排便后开塞露组的心率和心肌耗氧量显著高于蓖麻油组,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时段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开塞露肛注者与蓖麻油口服者在排便过程中各时段心脏自律性和心肌缺血情况的变化基本相同。但在开塞露肛注后等待排便期间,患者的心肌耗氧量较蓖麻油口服者增加明显,不宜过多延长开塞露肛注后等待排便的时间。  相似文献   

7.
温梦玲  陈冬梅 《现代护理》2007,13(3):621-623
目的对开塞露肛注和蓖麻油口服2种促排便措施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患者排便时心脏功能状态的影响进行比较,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将需采取促排便措施的AMI早期患者随机分为开塞露组和蓖麻油组,开塞露组给予开塞露20~40ml肛注,蓖麻油组给予蓖麻油10~30ml口服。观察比较患者在平静、促排便前、促排便后、便中前期、便中后期、便后整理、便后5min、便后30min8个时段中心率、血压、心肌耗氧量等指标的变化。结果开塞露组与蓖麻油组在促排便后开塞露组的心率和心肌耗氧量显著高于蓖麻油组,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时段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开塞露肛注者与蓖麻油口服者在排便过程中各时段心脏自律性和心肌缺血情况的变化基本相同。但在开塞露肛注后等待排便期间,患者的心肌耗氧量较蓖麻油口服者增加明显,不宜过多延长开塞露肛注后等待排便的时间。  相似文献   

8.
陈俊霞  任千民  邱菊香 《临床荟萃》2008,23(20):1480-1480
大量临床研究证实,急性心肌梗死(AMI)后QT离散度(QTd)增大可诱发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后者是造成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本研究对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前后QTd变化进行分析,探讨成功的早期溶栓治疗对其影响。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AMI患者152例,均符合WHO诊断标准,并符合以下条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采取不同排便方式,对排便过程中不同时段心率、血压、心肌耗氧量的影响,为指导患者采取安全、有效的排便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将50例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采用床旁坐便椅坐位方式排便,对照组采取床上平卧位排便.使用多功能心电监护仪,记录两组排便过程中6个时段的心率和血压,计算心肌耗氧量,比较两组在6个时段3个指标的差异变化.结果 两组心率在排便各时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血压、心肌耗氧量在平静状态、便前准备、便后整理、便后5 min、便后30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对照组在排便中的血压、心肌耗氧量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 床上平卧位排便并不能有效减少排便过程中心率、血压及心肌耗氧量的增加;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无严重并发症、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在床旁使用坐便椅坐位排便是一种相对安全、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李冰  王建荣  马燕兰  林琳  周莉 《护理研究》2007,21(29):2655-2657
[目的]探讨不同排便次数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病人排便过程中心率、血压、心肌耗氧量(MVO2)变化的影响。[方法]通过多功能心电监护仪,记录23例AMI早期病人25例次排便过程中不同时段的心率和血压,比较首次排便组与非首次排便组排便过程中心率、血压及MVO2等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排便过程中心率、血压及MVO2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但非首次排便组血压在便中前期较首次排便者明显升高。[结论]对于非首次排便的AMI病人,护理人员仍应提高警惕,加强排便知识宣教和排便中监护。  相似文献   

11.
李冰  王建荣  马燕兰  帅莉  林琳 《护理研究》2008,22(3):670-672
[目的]了解不同促排便护理干预措施对早期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排便过程中不同时段心肌耗氧量(MVO2)的影响,为临床采取合理、有效的促排便护理干预措施,减少排便时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将28例需采用促排便护理干预措施的早期AMI病人随机分为开塞露组和蓖麻油组,采用多功能心电监护仪记录两组病人排便过程中心率和血压,并比较两组病人排便过程中不同时段心率、血压及MVO2变化。[结果]两种促排便措施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开塞露组病人在促排便后心率和MVO2较蓖麻油组同期升高,其他时段两组病人心率、血压及MVO2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开塞露肛注后等待排便期间,病人MVO2较蓖麻油口服者增加,不宜过多延长开塞露肛注后等待排便的时间。促排便措施的选择应视病人具体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12.
排便体位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心肌耗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排便体位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排便过程中不同时段心肌耗氧量的影响,为临床护士指导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采取合理、有效的促排便措施,减少排便时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功能心电监护仪,记录23例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的25例次排便过程中的心率和血压,并比较两组患者排便过程中不同时段心率、血压及心肌耗氧量的变化。结果平卧位排便者与半卧位排便者在排便过程中各时段的心率、血压及心肌耗氧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平卧位排便并不能有效减少排便过程中心率、血压及心肌耗氧量的增加,半卧位排便也可考虑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排便的一种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部分护理活动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心肌耗氧量的影响。方法对50例AMI患者于入院72h内,在平静状态下、排便后、晨间护理、探视和教学查房后4个时间点测量血压、心率,计算心肌耗氧量(D-P)。结果在排便、晨间护理、探视和教学查房后D-P值增加显著,床上排便后D-P值最大,晨间护理时D-P值最小。结论AMI患者须给予严密监护,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教学查房、家属探视,晨间护理时避免搬动患者、转换床位,以减少心脏负荷,降低心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和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亮  陆志华  肖春晖  张庚  鲍聪 《中国临床医学》2001,8(2):124-125,12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和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发病6h内接受溶栓治疗的60例患者,按溶栓后冠脉有无再通分为再通组(36例)和未再通组(24例),测定溶栓治疗前后Q-T离散度和溶栓治疗后的心率变异性(SDNN和RMSSD)。结果:溶栓前两组Q-T离散度无差异。溶栓后Q-T离散度再通组明显低于未再通组(P<0.05),再通组明显大于未再通组(P<0.05)。在再通组SDNN和RMSSD和Q-T离散度的下降值之间非常显著相关(Ps<0.01,Pr<0.02),而未再通组没有发现这种相关性(P>0.05)。Lown氏分级3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溶栓前再通组与未再通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溶栓后再通组显著低于未再通组(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有效的溶栓治疗可缩短Q-T离散度,提高SDNN和RMSSD,改善心肌电稳定性和植物神经功能,并减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心率变异和Q-T离散度的下降值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两者结合可提高对恶生心律失常发生的预测价值,提高对溶栓疗效的判断。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恶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发生除了和Q-T离散度显著增大有关外,还有可能与心率变异(SDNN和RMSSD)的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5.
The objective was to test whether the circadian variability of several electrocardiographic variables distinguishes sudden cardiac death survivors from heart disease patients without a history of cardiac arrest and from normal subjects. Heart rate, heart rate variability, and QT interval have been reported to identify survivors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Computer-assisted continuous QT measurement and heart rate variability analysis were performed on 24-hour Holter records for three groups: (1) 14 sudden death survivors; (2) 14 control patients with diagnosis and therapy matched to survivors; and (3) 14 healthy subject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24-hour mean RR and QT intervals between groups. However, heart rate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three groups at night but not during the day because the expected nighttime decline was markedly blunted in survivors and somewhat blunted in control patients. The QT interval and frequency domain heart rate variability measures followed a similar circadian pattern. The mean QTc was significantly longer in control patients. The QTc had a wide range in all groups, but less in sudden death survivors. Of ten common time and frequency domain 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dices, only SDANN and SDNN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sudden death survivors. Reduced circadian variation of heart rate, with marked blunting of the nighttime heart rate decline, identifies sudden cardiac death survivors as well as does SDANN and SDNN, and, in contrast to heart rate variability measures, can easily be obtained from a Holter report without complex calculations.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不同排便方式的效果,为临床护士指导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采取合理、有效的排便措施,减少排便引起并发症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将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实验组采用床旁坐便椅坐位方式排便,对照组为传统床上平卧位排便.排便过程中持续心电血压监测,比较两组患者排便时间、有无解出、排便费力程度、舒适度.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排便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有无解出、费力程度、舒适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床上平卧位排便结果 不佳,且未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无严重并发症,血流动力学稳定患者床旁使用坐便椅坐位排便是一种合理、科学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 70岁以上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与QTcd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单盲法分析 10 0例 70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AMI)发病 2 4h内首次心电图未校正的QT离散度(QTd)、心率校正QT离散度 (QTcd)。结果  5 5例QTcd大于 6 0ms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QTcd小于 6 0ms的患者。结论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QTcd增高是导致室性心律失常的原因之一 ,早期测定QTcd是防止心律失常导致猝死的重要检测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