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荨麻疹方药配伍规律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古今185首治疗荨麻疹的方剂,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形成23个因子,运用中医理论,对各因子及方剂用药规律进行分析。从解表药与补益药、解表药与活血药、祛风湿药与活血药、补益药与活血药、补益药与理气药、清热药与活血药、清热药与疏风药、清热药与泻下药、宣肺药与利水湿药、理气药与化湿药、补益药与重镇药等药物配伍方面,探讨了荨麻疹的方药配伍规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用药规律。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4月23日~2018年12月31日我院2型糖尿病患者63例,分析中医药治疗组患者的用药规律。结果 63例患者共应用药物38种,用药总次数388次,应用率从高到底分别为山药、黄芪、麦冬、黄连、山茱萸、茯苓、丹参、熟地、葛根、五味子、白术、枸杞、知母、当归、丹皮、黄芩、黄精、白芍、玉竹、太子参、泽泻、牛膝,主要为清热药,其次为补气药、活血化瘀药、补阴药、利水渗湿药,再次为补血药、解表药,之后为祛风湿药、收涩药、芳香化湿药、安神药、湿里药、止血药,最后为泻下药。结论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主要为清热药,其次为补气药、活血化瘀药、补阴药、利水渗湿药,再次为补血药、解表药,之后为祛风湿药、收涩药、芳香化湿药、安神药、湿里药、止血药,最后为泻下药。  相似文献   

3.
王苗  周铭心 《吉林中医药》2013,(12):1291-1294,1301
选取明代赵开美宋刻本《伤寒论》,从中选取其汤剂方剂88首,采用方剂计量学方法判定各方之君药,测算其君药指数,分析其性味、归经特点,同时对比所判定君药与古代医家所认定君药的符合程度。其中有1味君药者79首,2味君药者9首,共97味君药,去除重复后共得充当君药药物31味。君药指数统计,豆豉(0.80)最大,其次为赤石脂、麻黄、柴胡、半夏等。本文判定君药与文献既定君药符合率为76.9%。君药与非君药特性比较,君药之温药大于非君药,而其寒药小于非君药;君药之辛味药大于非君药,而其甘味药小于非君药;君药之归脾胃膀胱肾经者大于非君药。  相似文献   

4.
临床对补血剂的组方配伍方法进行分析,认为补血剂与补气健脾药,活血化瘀药、益肾填精药、养阴生津药、安神药、祛风药、温阳药配伍为多,有一定规律可循。  相似文献   

5.
从中药五味理论角度出发,探究“软坚散结”的内在含义及发展演变脉络,发现古文献、现代中药教材、现代临床研究中“软坚散结药”的药味存在差异,提出“软坚散结药”应包括味咸的软坚药和味辛、苦的散结药。对软坚药与散结药进一步划分,提出软坚药味多咸,无须进一步分类,符合“软坚散结”治疗大法;散结药味多辛、苦,更针对疾病病机,可划分为清热散结药、化痰散结药、化瘀散结药、理气散结药、消食散结药、扶正散结药6类,临床上应辨证选药处方。  相似文献   

6.
怎样才能使中药调配工作,做到准快无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进行了研究和摸索,并走访了一些中医院、中药店.总结了斗谱排列应根据药物性能,分类排布为宜。方法将中草药饮片分为若干类,按药物性能近似的安放在同一个区域或邻近区域,具体分类是: 解表类药(辛温解表药、辛凉解表药);泻下类药(攻下药、峻下逐水药);清热类药(泻火药、凉血药、清热解毒药);温里类药;补益类药(补气药、补血药、补阴药、补阳药);利水渗湿类药;祛风湿类药;息风类药;安神类药;开窍类药;理气类药;理血类药(活血祛瘀药、止血药);止咳祛痰平喘类药(清热化痰药、温寒化痰药、止咳平喘药);消导类药;驱虫类药;涌吐类药;外用药等。讨论我们这样做法的好处有以下几方面: 作用近似的药物排布在一个区域内或邻近斗谱,便于记忆和查找,人员调动交接方便,只需按药  相似文献   

7.
赵育芳  孙国凌  奚胜艳  钱小燕 《中医杂志》2011,52(14):1233-1235,1245
目的研究中医抗肝纤维化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网(CNKI)1990年1月至2010年1月中医药防治肝纤维化研究的文献,统计药物的使用频次和频率,分析总结规律。结果共选取符合标准的文献80篇,其中临床研究44篇,动物实验研究36篇,所用中药共136味。临床研究文献中抗肝纤维化使用频率最高的前两类药是补虚药(27.76%)和活血化瘀药(23.62%),使用频率在1%以上的药物依次为活血化瘀药8味,补虚药7味,清热药3味,利水渗湿药2味,解表药、泻下药、止血药、消食药、理气药各1味;实验研究文献中抗肝纤维化使用频率最高的前两类药是补虚药(30.54%)和活血化瘀药(26.60%),使用频率在1%以上的药物依次为活血化瘀药7味,补虚药8味,清热药3味,利水渗湿药2味,解表药、泻下药各1味。结论补虚药和活血化瘀药是抗肝纤维化组方的基本构成要素,清热药、利水渗湿药、解表药、泻下药、止血药、消食药、理气药是主要配伍形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用药规律,为糖尿病临床选方用药及中医药规范化治疗提供依据与指导。方法:检索1995—2015年发表的1 341篇文献,进行中药类别、单味药频次、中药性味归经、系统聚类分析。结果:治疗糖尿病最常用的药物为补虚药类、清热药类、活血化瘀药类、解表药类、利水渗湿药类、收涩药类、平肝熄风药类、理气药类、化湿药类和祛风湿药类。常用的补虚药类有黄芪、山药、当归等,常用的清热药类有地黄、玄参、黄连等,常用的活血化瘀药类有丹参、川芎、红花等。最常使用药物的性味归经分别是寒、温和平性,甘、苦和辛味,归脾经、肝经、肺经、肾经、心经和胃经。结论:治疗糖尿病常扶正与祛邪并用,以补虚药类为主,配合清热药类、活血化瘀药类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总结孟毅教授治疗偏头痛病的用药经验。方法:收集孟毅教授治疗的248例偏头痛患者资料,采用频数、频率及指标聚类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分析。结果:40味药使用频率 10%;聚类分析法将药物聚为疏散外风药、平息内风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补虚药、利湿化浊药6大类。结论:孟毅教授以中医辨证为基础,灵活加减运用疏散外风药、平息内风药、活血化瘀类药、清热药、补虚药、利湿化浊来治疗偏头痛,常用药物有6大类,共40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中药外用治疗腰肌劳损的用药特点及药对配伍规律。方法:通过中国知网检索1997—2017年间中药外用治疗腰肌劳损的相关文献,对符合入选标准的文献所用的中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48篇文献,收入基本处方45首,涉及中药132种,用药累计频次为542次;频次≥10的高频药物有红花、威灵仙、草乌、川乌、独活、没药等17种,多为祛风湿药和活血化瘀药;出现频次较多的药性为温、平、热,药味为辛、苦、甘,药物归经为肝、肾、脾、心,高频药对组合为祛风湿药间的配伍,祛风湿药与活血化瘀药间的配伍,活血化瘀药间的配伍,活血化瘀药与温里药间的配伍,活血化瘀药与止血药间的配伍,活血化瘀药与解表药间的配伍。结论:中药外用治疗腰肌劳损以祛风湿药、活血化瘀药为主,药对组合以祛风湿药间的配伍、祛风湿药与活血化瘀药间的配伍、活血化瘀药间的配伍为主。  相似文献   

11.
观察云南道地药材1#~29#对庆大霉素致大鼠肾衰模型的作用。方法:将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各给药组;正常对照组灌胃等体积饮用水,模型组、和受试品组每天皮下注射庆大霉素(2.5 mL/kg),各给药组按20 mL/kg灌胃给药,共计10 d;处死大鼠,取血测尿素氮、肌酐、白蛋白、球蛋白、总蛋白;取肾脏称重,并计算肾脏系数。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模型组尿素氮、肌酐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2#药组、3#药组、4#药组、8#药组、9#药组尿素氮和肌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与模型组相比较,1#药组、7#药组、10#药组、12#药组、14#药组、15号#组、16#药组、21#药组、25#药组、28#药组、29#药组尿素氮或肌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2、与模型组相比较,2#药组、4#~9#药组、11#~14#号药组、17#~28#药组白蛋白和(或)球蛋白和(或)总蛋白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结论:2#药、3#药、4#药、7#药、8#药、9#药、16#药、21#药等药材水提取物对庆大霉素致大鼠肾衰模型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金代名医李东垣中药复方治疗脾胃病的药对配伍规律,为临床选药组方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方法将金代名医李东垣《脾胃论》中治疗脾胃病的中医复方录入计算机,使用Microoft Office Excel2003软件建立中药复方数据库,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药对配伍规律。结果整理治疗脾胃病中药复方61首,涉及中药93种,筛选出甘草、陈皮、人参、白术、升麻、当归等前20味高频核心药物,统计得到药对1107对,而关联频度大于10次的33个。结论通过对高频药对的功效进行统计,得到治疗脾胃病的药对配伍特色:补虚药中的补气药、补血药与解表药中的发散风热药配伍;补虚药中的补气药、补血药与补虚药中的补气药配伍;理气药与补虚药中的补气药、补血药配伍;解表药与理气药、补虚药与清热药相须配伍;止咳化痰平喘药与理气药、补虚药配伍;化湿药与理气药、解表药、补虚药配伍。总结配伍的代表药对,为临床辨证脾胃病处方用药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浅析常用中药大黄的配伍特点,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查阅相关文献,归纳、分析和综述。结果:大黄与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活血药、补虚药、化湿药、止血药、祛湿药、化痰药、理气药、温里药等多类药配伍应用,其中尤以配伍清热药最为多用,其次为活血化瘀药;而且。大黄通过配伍还可治疗多种疑难杂症。结论:大黄配伍应用广泛,在中医防病治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为大黄配伍应用提供了文献支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清代医家治疗脂肪肝的方药证治规律。方法在《中华医典》中选择清朝时期古籍文献,输入相应检索词检索出脂肪肝相关文献,排除干扰文献后,进行总结及统计分析。结果清代治疗脂肪肝的方药中,补虚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温里药、利水渗湿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化湿药出现的频率较高,累计频率达84.53%,起到主要治疗作用。其中的补虚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温里药、利水渗湿药最为常用。结论清代医家治疗脂肪肝以温中补虚、行气活血、化痰祛湿为主。  相似文献   

15.
<正>《药品化义》乃明末本草学家贾所学撰著,成书于1644年,全书共十三卷。卷首,为本草论、君臣佐使论、药有真伪论、药论4篇;卷一,为药物订例;卷二至卷十三,论药物功效。将所载一百六十二种药物,分为气药、血药、肝药、心药、脾药、肺药、肾药、痰药、火药、燥药、风药、湿药、寒药等十三类。每述一药,先按"八法"(体、色、气、味、形、性、能、力)辨之,再详析其主治、禁忌。为比较同类药的异同,便于临证应用,还在每类药之后有一小结,提纲挈领,简单明了。书名涵义,贾氏云:"书有字母,诗有等韵,药有音律。圣人之虑其终,必先严其始。至于药理渊微,司命攸系,若无根据,何以详悉其义,而时措皆宜。但上古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鲜药及干药所制四生丸汤药药效和成分差别。方法:鲜药、干药四生丸汤药大鼠灌胃,采用手工法测定比较大鼠的凝血时间;采用HPLC-MS分析对比鲜药、干药四生丸汤药的成分区别。结果:APTT时间,与空白组比较,四生丸鲜药组与干药组明显缩短(P0.05),鲜药组比干药组明显缩短(P0.01);鲜药、干药四生丸汤药样品离子流图大致趋势、峰值相似,但仍有不少区别之处,2D、3D图都有不同之处。结论:无论鲜药还是干药四生丸汤药都有促凝血功能,而鲜药的功效优于干药;四生丸干药和鲜药所制汤药的成分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药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00年至2013年中医治疗狼疮肾炎的文献,分析探讨中药治疗狼疮。肾炎的用药规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6篇治疗狼疮性肾炎的文献中,涉及中药196味,累计使用1276次;使用频率超过1%的中药共29味,累计使用频次702次,累计频率55.02%;清热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收涩药5类药使用较多,累积频率达84.41%;清热药中以清热凉血药和清热解毒药为主,补虚药中以补气和补阴药为主。结论狼疮性肾炎多用清热药凉血解毒、补虚药益气养阴.兼以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收敛药等共同治疗.  相似文献   

18.
王萍  唐旭东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11):2507-2509
目的:通过文献分析,初步总结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nritis,CAG)配伍用药规律。方法:检索1994-2006年中医辨证治疗CAG相关文献,提取证候类型、辨证用药等信息,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CAG脾胃虚弱证治疗以益气健脾药为主,常与温里药、理气药、活血药和养阴药组合配伍;肝胃不和证以疏肝理气药与活血药、养阴药组合配伍最多见;脾胃湿热证以化湿药与理气药、健脾益气药之间的配伍最多见;胃阴不足证中养阴药主要与理气药、活血药、和胃消导药组合配伍;胃络瘀血证组方以活血化瘀药为主,常配伍理气药、益气健脾药和养阴药。结论:辨证治疗CAG用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多在主方、主药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本证型病机特点,适当配伍其他类药物,或使其兼顾病机更加广泛,提高主药治疗效果,或防止主药作用太过,佐制其潜在副作用,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病从整体出发,重视辨证论治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围绝经期抑郁症用药的组方配伍规律,探讨其病机和治法特点。方法:具有以围绝经期情绪低落、烦躁易怒、月经紊乱为主治的有效方剂进行收集、整理、汇总,利用Mcirosotf Excel建立资料数据表,通过数据筛选功能对药物分类、使用频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按照使用频次排列补益药最多,其次为理气药、清热药、安神药和活血化瘀药。结论:以补益药为主,配伍理气药、清热药、安神药和活血化瘀药,揭示了围绝经期抑郁症用药的组方配伍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与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古医籍《内府秘传经验女科》是明代名医龚廷贤在1716年为治疗妇科疾病所撰的妇科著作。通过对该古籍所载53首中药内服复方,涉及132种中药,用药总次数为505次的药物、药类的频数、频率进行分析,得出药类依次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解表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为主,累计频率为80.00%;药味以甘、辛、苦为主,累计频率为86.76%;药性以温、平、寒为主,累计频率为94.57%;归经以脾、肝、心、肺、胃、肾为主,累计频率为88.61%。因而,临床治疗使用核心药主要为当归、甘草、川芎、白茯苓、白芍、人参、白术、生姜、陈皮、黄芩。药类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解表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等中药运用较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