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泽斌  韩永明 《针刺研究》1999,24(3):187-191
采用免疫细胞化学 ABC法,探讨了手针和电针刺激大鼠右“肾俞”穴诱导的 c-fos在PVN中的表达,为探讨PVN与“肾俞”穴针刺效应的关系提供形态学证据。结果表明:PVN中FLN密度值组间、组内差异显著( P< 0. 01),电针组>手针组>对照组>空白组;电针组同侧>对侧,手针组对侧>同侧;电针组同侧>电针组对叙侧>手针组对侧>手针组同侧。提示:① PVN参与了“肾俞”穴的针刺效应过程;②其参与作用程度因刺激方法和量的不同而不同;③PVN对不同或相同方法刺激“肾俞”穴的这种反应上的差异,可能是导致其针刺效应方法间差异和同一方法同、对侧差异的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2.
电针不同经穴对不同性周期雌鼠黑质神经元放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不同经穴的镇痛作用及针刺镇痛中多巴胺(DA)与性激素的关系。方法在去卵巢(OVX)大鼠和OVX加注雌二醇(OVX+E2)大鼠黑质(SN)神经元的自发放电和几种刺激的诱发反应之后,分别电针“肾俞”或“三阴交”两穴,以观察电针不同经、穴对上述反应的影响。结果电针“三阴交”后,两组自发放电均趋抑制;而电针“肾俞”后,两组放电均有不同程度激活。结论经、穴对同一SN单位的不同作用表明经、穴是相对独立存在的,各经、穴分别产生不同的调节机制;针刺在镇痛过程中可能对体内的激素水平、镇痛系统和递质系统产生了复杂的综合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电针巨刺与患侧针刺镇痛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65例疼痛症的电针治疗,比较了巨刺与患侧针刺的镇痛效应,证实了同、对侧刺激有相似的止痛作用。通过检测大鼠痛阈和记录D-PAG神经元活动,观察到同、对侧电针均不能提高一侧D-PAG损毁大鼠的痛阈,同、对侧电针“足三里”时,均能在一侧D-PAG核团记录到兴奋的细胞放电。实验结果表明巨刺与患侧针刺镇痛有着相同的高位中枢传入途径。  相似文献   

4.
电针抗大鼠急性炎症性内脏痛的肠神经机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吴红金  薛峥 《针刺研究》1999,24(2):138-142
实验用雄性 SD大白鼠 64只,随机分为 4组,①正常对照组;②电针组(EA组),取双侧“足三里”、“伏兔”穴;③福尔马林诱发的急性炎症性内脏痛组(VP组);④电针+腹痛组(EA+ VP组)。观察内脏痛行为变化,记录疼痛积分,用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结肠和回盲部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元及乙酰胆碱酯酶(AChE)阳性神经元的密度变化。结果:EA+ VP组疼痛积分明显低于VP组;EA组结肠和国盲部NOS、AChE阳性神经元胞体和纤维密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而 VP组结肠和国盲部 NOS、AChE阳性神经元胞体和纤维密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EA+ VP组明显低于 VP组。结论:肠道氮能神经与胆碱能神经参与了内脏痛与针刺镇痛。  相似文献   

5.
不同参数电针刺激对人体经穴超微弱发光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38例健康青年人经穴发光在电针前后进行对比,发现电针对经穴发光强度的影响与电针参数相关,疏密波刺激穴位后,针刺穴位及本经远端穴位发光强度都有增加(P<0.01或P<0.05);密波刺激穴位后,针刺穴位及本经远端穴位发光强度与针刺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参考点选取不同电针参数针刺后发光强度变化都不明显。提示经穴发光强度可以反应性质不同的针刺效应过程。  相似文献   

6.
王志英  葛子 《中国针灸》1996,16(8):32-33
实验用50只大白鼠分为单侧电针与对照两组,单侧电针右侧"手三里"与"环跳"穴,观察两组下丘脑视上核(SON)葡萄糖-6-磷酸酶(G6P)、酸性磷酸酶(ACP)组化反应,用显微分光光度计分别测定SON消光值,其结果表明:单侧电针组针侧与对侧SON内G6P、ACP反应强度无差异(P>0.05),而此两侧SON分别与对照组比较都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1),与光镜下观察相符。从而提示针刺的作用与中医的朴素唯物的"整体论"有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从中医“同病异治”理论角度出发,探讨电针分别刺激足阳明胃经、督脉对脊髓损伤大鼠的损伤部位蛋白激酶A(protein kinase A,PKA)的表达,进一步探讨电针刺激对脊髓损伤大鼠中枢神经轴突再生的机制。方法:将60只SPF级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督脉组、足阳明胃经组,每组大鼠分为1周、2周、3周、4周、5周共5个亚组,每个亚组4只大鼠;督脉穴组给予电针刺激阿是穴,足阳明胃经电针组给予刺激“足三里”、“伏兔”穴,对照组仅损伤脊髓,不给予治疗;采用免疫组化、PCR、WB检测3组在各时间点阳性蛋白及蛋白激酶A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电针刺激足阳明胃经、督脉对比对照组阳性蛋白表达明显增高,差异显著(P<0.05);电针刺激组的PKA的mRNA及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其中足阳明胃经组的阳性蛋白表达及PKA的mRNA及蛋白表达较督脉组高,在第3周时具有显著意义,其它时间点差异不显著。结论:电针刺激足阳明胃经、督脉穴可以促进脊髓损伤局部阳性蛋白及PKA的表达,符合中医“同病异治”理论,在促进轴突再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电针足阳明经“四白”穴和胃扩张刺激诱导大鼠孤束核(NTS)的原癌基因c -fos表达及意义。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电针“四白”穴组、电针“四白”穴旁开0 .5cm组、胃扩张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c- fos在孤束核的表达。结果:电针“四白”穴组和胃扩张模型组孤束核内Fos样免疫反应(FLI)阳性神经元均主要分布于内侧亚核,以延髓的中尾段分布较多;电针“四白”穴组在内侧亚核内FLI神经元数目与胃扩张模型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 >0 .0 5 ) ,与“四白”穴旁开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0 .0 1 )。结论:电针“四白”穴和胃扩张刺激的感觉传入可能在孤束核发生汇聚、整合,是针刺“四白”穴调节胃功能的中枢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9.
徐卫东  刘乡 《针刺研究》1995,20(1):24-30
细胞外记录大鼠三叉神经脊束尾侧核会聚神经元对同侧鼻颊部伤害性与非伤害性刺激的反应。用高低两种强度分别电针同属足阳明胃经但属不同神经支配的穴位“下关”和“足三里”。结果表明,低强度电针只有同属三叉神经支配的“下关”穴对伤害性反应有显著抑制作用,而“足三里”无此效应。但高强度电针无论是“下关”还是远节段腓总神经支配的“足三里”穴均产生明显的镇痛效应。表明低强度电针镇痛作用部位的局限性即穴位特异性,而高强度电针镇痛作用范围广泛即镇痛作用的广泛性。这一结果为针刺治疗不同部位痛症的穴位、手法和刺激量的选择提供科学实验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电针不同部位穴组的减肥效应特征及可能机制.方法 ①制作肥胖大鼠模型:造模成功的大鼠按体重分层,利用随机数字法随机分成模型组、电针“三里/内庭”穴组和电针双侧“天枢/天枢”穴组.治疗结束后称重,取肾周脂肪、附睾脂肪计算脂体比,并测定外周血清瘦素、脂联素、抵抗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神经肽Y(NPY)和八肽胆囊收缩素含量(CCK-8).②大鼠按随机数字分为正常组,食物剥夺组(禁食24 h)、电针“三里/内庭”穴组和电针“天枢/天枢”穴组,用细胞外记录法记录下丘脑外侧区葡萄糖抑制性神经元(GI)的电活动.结果 ①肥胖大鼠体质量、瘦素、抵抗素、TNF-α、NPY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大鼠,脂联素和CCK-8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大鼠;②电针治疗后“三里/内庭”穴组和“天枢/天枢”穴组大鼠体重均明显减轻,瘦素、抵抗素、TNF-α和NPY含量明显下降,脂联素和CCK-8明显上升.其中,“天枢/天枢”穴组对脂联素的调整优于“三里/内庭”穴组;③电针“三里/内庭”穴组对食物剥夺大鼠GI神经元以抑制效应为主;“天枢/天枢”穴组效应不明确.结论 电针不同穴组在减重的同时,对脂肪组织-下丘脑通路有良性调整作用,并且电针不同部位穴组的减肥作用机制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针刺对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心肌Gi Gs含量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法测定电针治疗异搏定所致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心肌组织抑制性G蛋白(Gi)和激动性G蛋白(Gs)的含量,继而探讨针刺“内关”穴调节心律失常的效应机理。方法:用异搏定诱发大鼠缓慢性心律失常模型,成模后电针双侧“内关”穴。用MS2000多媒体生物信号记录分析系统记录心电图,观察针刺前后心率(律)变化;以蛋白印迹法测定大鼠心肌组织抑制性G蛋白(Gi)和激动性G蛋白(Gs)的含量。结果:电针治疗后,造模+针刺“内关”穴组大鼠的心率(律)以及大鼠心肌组织中Gi、Gs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的心率(律)以及Gi、Gs含量对比发生明显改变(P〈0.05)。结论:针刺“内关”穴能改善缓慢性心律失常;其作用机制与Gs蛋白的含量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阻滞穴位神经后针刺对于佐剂型关节炎(AA)大鼠镇痛效应和穴区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及进一步了解手针和电针镇痛效应的外周机制差异。方法:以佐剂型关节炎大鼠为炎症痛模型,以足三里为治疗穴位,采用利多卡因预处理(穴位注射2%盐酸利多卡因),将8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Control)、模型组(Model)、利多卡因预处理组(normal+Lido)、电针组(Electroacupuncture,EA)、利多卡因预处理电针组(Lido+EA)、犊鼻穴注射利多卡因足三里电针组(DLido+ZEA)、下巨虚穴注射利多卡因足三里电针组(Xlido+ZEA)、手针组(Manual Acupuncture,MA)、利多卡因预处理手针组(Lido+MA)及犊鼻穴注射利多卡因足三里手针组(Dlido+ZMA),每组8只。以大鼠缩爪反射潜伏期及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为观察指标。结果:EA及MA组痛阈都高于M组(P〈0.05或P〈0.01),两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都明显高于M组(P〈0.01)。说明阻滞针刺穴位或同神经干近心端穴位神经对针刺的镇痛效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样的操作在远心端穴位则无影响,神经阻滞对针刺(电针或手针)引起的穴区肥大细胞脱颗粒无明显影响。结论:在手针情况下,针刺镇痛有效神经传导信号在穴位的启动和针感的产生是在肥大细胞脱颗粒之后,它是产生神经信号的直接原因;而对电针情况,电信号是直接刺激神经感受器产生信号启动,肥大细胞脱颗粒成为伴随或反馈效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对佐剂关节炎大鼠外周血单胺类物质含量的影响。方法:Wistar雄性大鼠2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佐剂关节炎模型组、电针夹脊穴加模型组和电针局部取穴加模型组。电针夹脊穴组针刺双侧L3 ̄L5夹脊穴,电针局部取穴组针刺患侧太溪、昆仑穴,隔日针刺1次。于实验第14d上午将大鼠迅速断头处死,取静脉血5ml,测定5-HT、DA、NA、5-HIAA的含量。结果:电针组血小板5-HT及血浆5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和验证腧穴和神经系统的关系。方法:选择头皮运动区上1/5和中2/5处针刺,观察1小时之内连续接受针刺前、电针和局部浸润麻醉后电针刺激3次SPECT脑灌注显像,结果:针刺前见双侧大脑皮层,丘脑,基底节和小脑的血流灌注和功能基本对称;对电针头皮运动区时,以对侧丘脑,对侧额叶,对侧顶叶的运动和感觉皮质区增高更为明显;而当局部润麻醉后再电针时,对侧丘脑血流灌注和功能下降,定量分析结果和视觉所见相同。结论:(1)一侧头皮针刺激可以同时改善双侧局部脑血流灌注和功能活动;(2)研究结果支持头皮针刺信号是通过三叉神经传导径路入脑并发挥效应;(3)依据SPECT研究结果尚看不出头穴分区与大脑皮层各功能区存在相应的定位关系;(4)当穴区被局部浸润麻醉后,针刺信号的效应明显减弱或被阻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电针对吗啡戒断大鼠脑腹侧被盖区(VTA)和伏隔核(NAc)神经元CREB及其磷酸化的影响。方法:56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针刺组与电针组,每组14只。采用剂量递增法颈背部皮下注射吗啡制备吗啡依赖模型,于注射吗啡5日后立即给予纳洛酮催促戒断。针刺组和电针组选取"百会"、"神庭"、"肾俞"穴分别予以单纯针刺和在针刺基础上连接KWD808Ⅱ脉冲治疗仪,每次15 min,每日1次,连续干预6日。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大鼠VTA、NAC神经元CREB蛋白表达及其磷酸化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针刺和电针干预能够显著降低吗啡戒断大鼠VTA和NAc神经元CREB阳性细胞表达(P0.05,P0.01),抑制CREB磷酸化(P0.05,P0.01),且电针组比针刺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电针能够下调VTA和NAc神经元CREB核转录因子蛋白表达,并抑制CREB磷酸化,这可能是电针缓解吗啡戒断反应的重要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6.
提插补泻法对健康人穴位皮肤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针刺补泻手法与针刺效应之间的关系,寻找不同补泻方法的刺激参数,为临床应用针刺补泻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用提插补泻临床常用手法,在健康人体曲池穴给予一定量化的针刺手法,以穴位皮肤温度为观察指标,观察针刺手法与针刺效应之间的关系。结果:针刺曲池穴后,提插补法组对同侧商阳穴皮肤影响以升温效应为主,提插泻法变化不大;提插补法组和提插泻法组均使对侧少商穴皮肤温度升高。结论:不同针刺补泻手法对健康人穴位皮肤温度有不同的影响,针刺后穴位皮肤温度的变化不仅具有特刊经性,而且具有全身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电针刺激“足三里”和“内关”对脑梗塞大鼠梗死区周围神经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表达情况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揭示电针对脑梗塞大鼠脑神经可塑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针刺组和非针刺组,每组大鼠再随机分为1d、7d和14d共9个亚组;用线栓法制备脑梗塞模型;针刺组大鼠进行电针刺激“足三里”和“内关”治疗,20min/次/天;非针刺组和假手术组在相同时间予以捆绑固定,不进行针刺治疗。采用NSS评分来评价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免疫组化法测定各组大鼠脑梗死区周围GAP-43表达的变化情况。结果: 1d时大鼠脑组织梗死区周围GAP-43的表达3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别(P>0.05);7d和14d时针刺组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和非针刺组(P<0.01)。结论:电针刺激“足三里”和“内关”能够改善脑脑梗塞大鼠神经功能,促进其神经功能重塑,其机制可能与增加脑梗塞大鼠脑梗死区GAP-43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针刺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神经元损伤的“治未病”作用及其神经生物学分子机制。方法:以肾俞、百会穴为针刺用穴;颈动脉引流法全脑缺血7min再灌注造模;病理学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进行顶皮质Ⅰ区Ⅴ层幸存神经元记数,观察脑片缺血性病理变化;基因芯片技术进行针刺诱导的大鼠脑组织基因表达差异分析。结果:不同再灌时间段,E0.5h组幸存神经元密度显著均高于D组、E1.5h组和E3h组(P〈0.05),E3h组与D组无差异(P〉0.05)。针刺预处理后0.5h,大鼠脑组织表达变化大于2倍的基因共265个,20个基因表达差异具有显著意义,其中8个基因表达上调,12个基因表达下调。结论:针刺预处理具有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该作用具有明显的时间依赖性;一些针刺诱导基因表达产物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为针灸“治未病”提供了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电针大鼠头面部腧穴和胃扩张刺激诱导大鼠孤束核(Nucleus of Solitary Tract,NTS)的原癌基因c-fos表达及意义。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6组:电针“四白”穴组、电针“四白”穴旁开组、电针“颊车”穴组、电针“颧髎”穴组、胃扩张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c-fos在NTS的表达。结果 电针“四白”穴组和胃扩张模型组NTS内均有较多的FOS样免疫反应(FLI)阳性神经元表达,且主要分布于内侧亚核(mNTS),并以延髓中尾段分布较多,其余亚核内较为稀疏,两组的FLI阳性神经元数目在mNTS比较,P>0.05;电针“颧髎”穴组和电针“颊车”穴组亦有一定数量的FLI阳性神经元表达;电针“四白”旁开组有少量FLI阳性神经元表达;空白组只有正常状态下的低FLI阳性神经元表达。结论 电针“四白”穴和胃扩张模型在mNTS内大量的FLI阳性神经元表达,两者的高表达提示来自电针“四白”穴和胃扩张刺激的感觉传入可能会在NTS发生汇聚、整合,从而影响胃的机能状态;此外,亦在形态学上为经脉脏腑相关跨神经节的初级中枢联系机制提供部分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了验证依据大鼠生物物理学特性检测出的穴位与所属脏腑具有相关性,观察了电针大鼠"内关"穴对血压和心率的影响;电针"上巨虚"对大肠蠕动的影响;电针"肾俞"穴对膀胱内压的影响;电针"三阴交"对肠系膜血流的影响。方法:分别记录造模前后或针刺前后大鼠各项生理指标的变化,分析针刺各经大鼠穴位对其所属脏腑效应的影响。结果:各项实验造模前后或针刺前后大鼠生理指标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依据大鼠生物物理学特性检测出的穴位具有循经性,可供动物实验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