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陈吉明 《基层医学论坛》2016,(5):636-637,722
目的:探讨螺旋CT对成人肠套叠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5例成人肠套叠患者的CT表现。结果25例患者按套入部类型分:小肠型肠套叠4例,回结肠型6例,结肠型15例。病因分别为:结肠癌13例,淋巴瘤2例,平滑肌瘤1例,结肠息肉1例,脂肪瘤3例,肠憩室4例,术后粘连1例。CT表现:靶征20例,肾形征或彗星尾征12例,肠系膜脂肪套入形成半月征7例,肠壁增厚19例,近端肠管扩张20例。结论成人肠套叠具有特征性CT表现,CT检查对成人肠套叠的临床诊断、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多排螺旋CT在成人肠套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本院经手术证实的肠套叠患者19例,8例行平扫加增强检查,11例行平扫检查,分析肠套叠类型、套叠原因及套叠表现。结果:19例中共24处肠套叠,其中,1例4处肠套叠,2例2处肠套叠。小肠-小肠套叠10处,回-结型套叠8处,结-结型套叠6处;19例均为继发性肠套叠,淋巴瘤1例,错构瘤2例,多发息肉3例,单发息肉1例,腺癌6例,间质瘤2例,腺瘤2例,纤维瘤2例;CT表现为靶征20处,彗星尾征12处,“8”字形征9处,继发性肠梗阻4例。结论:多排螺旋CT能很好地显示肠套叠,是成人肠套叠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孔鹏  胡伟 《中国医学创新》2008,5(30):122-122
笔者报告了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成人肠套叠的CT表现,分析了肠套叠的特征性的CT征象--靶征.讨论了其CT影像基础、CT表现,认为对临床可疑成人肠套叠的病人CT是首选的影像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成人肠套叠的CT的征象。方法:对14例急性成人肠套叠进行全腹部CT平扫,部分病例加增强扫描,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结果:14例急性成人肠套叠CT直接征象分别为:靶征8例、彗尾征或肾形征4例、漩涡征或肿块样改变2例。间接征象分别为:肠壁增厚7例、近段肠腔扩张9例、肠梗阻3例、邻近肠系膜或筋膜浸润3例。结论:CT扫描能提高急性成人肠套叠的CT早期诊断并有利于尽早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成人慢性肠套叠的CT表现及其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搜集2 8例成人慢性肠套叠的病人,全部均为继发性,2 7例良性病变,其中息肉15例,平滑肌瘤6例,腺瘤2例,4例脂肪瘤;1例为腺癌。分析其CT表现及临床特点。结果:①成人慢性肠套叠临床表现不典型:病史长,可自行复位,肠壁血运障碍发生率较少;②成人慢性肠套叠CT表现为靶形肿块,肾形肿块或慧星尾征,CT发现原发病变7例。结论:成人慢性肠套叠临床表现不典型,易漏诊,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可以明确诊断,但对原发病变的发现及定性有一定的限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成人肠套叠的病理基础及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后病理证实的65例成人肠套叠CT表现。结果:65例成人肠套叠的病因分别为:结肠癌38例,淋巴瘤7例,平滑肌瘤6例,脂肪瘤5例,结肠息肉4例,转移瘤3例,术后粘连2例。CT直接征象:靶征49例,肾形征11例,彗星尾征5例。CT间接征象:肠管壁增厚49例,肠梗阻46例。结论:肠套叠CT表现比较典型,其原发病变CT检出率高,部分病变可做定性诊断。因此,CT检查对成人肠套叠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如何提高多排螺旋CT诊断成人肠套叠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13例成人肠套叠的多排螺旋CT表现。主要重建方法为多平面重建法(MPR)。结果主要征象有“靶征”10例,典型“剑鞘征”8例。继发明显肠梗阻6例,肠穿孔2例。合并肠道原发性病变11例。结论成人肠套叠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多排螺旋CT扫描及重建对其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成人肠套叠的病理基础及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手术后病理证实的52例成人肠套叠的CT表现。结果 52例成人肠套叠的病因分别为:结肠癌33(63.5%)例,淋巴瘤4(7.7%)例,转移瘤1(1.9%)例,平滑肌瘤5(9.6%)例,脂肪瘤4(7.7%)例,结肠息肉3(5.8%)例,术后粘连2(3.8%)例。CT直接征象:靶征44例、肾形征7例、彗星尾征4例。CT间接征象:肠管壁增厚46例,肠梗阻43例。结论肠套叠的CT表现比较典型,其原发病变CT检出率高,部分病变可做定性诊断。因此,CT检查对成人肠套叠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成人肠套叠的CT影像特征,探讨其临床检验意义。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2年4月—2015年6月22例肠套叠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通过术后病理证实为肠套叠。对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成人肠套叠的CT影像特征,为临床诊疗提供科学依据。结果直接征象:靶征22例,伴肾形征11例,彗星尾征7例,双肠管征4例;间接征象:22例患者肠套叠相关区域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肠壁增厚表现,其中有5例患者邻近肠系膜(或筋膜)浸润,3例患者有后腹膜淋巴结影表现。结论成人肠套叠患者有独特的CT影像特征,可明显反映出肠套叠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而为诊疗工作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B超和CT检查对成人肠套叠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本院1998~2004年收治的15例成人肠套叠患者进行术前B超和CT检查,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5例患者中,B超提示12例呈“套筒征,”2例为软组织肿块影,1例因肠管内容物干扰影像不清。CT检查均提示肠腔内偏心性软组织肿块影,10例呈“靶形征,”5例呈“彗星尾征”或“肾形征”。结论B超和CT检查对成人肠套叠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免疫正常患者肺隐球菌病的CT表现。 方法 回顾分析台州恩泽医院2014年9月-2016年9月经病理确诊的32例无基础疾病及免疫缺陷肺隐球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表现。 结果 32例肺隐球菌患者中,结节/肿块型24例(75.0%),实变型7例(21.9%),混合型1例(3.1%)。结节/肿块型中单发16例(66.7%),多发8例(33.3%);实变型中单发1例(14.3%),多发6例(85.7%)。15例多发病例中,单肺叶分布占据66.7%(10例)。所有患者共检出69个可评估病灶,其中周围型分布占据66.7%(46个),下肺区分布占50.7%(35个)。48个结节/肿块病灶中空气支气管征发生率为62.5%(30个),其中Ⅲ型为18个(ⅢA型13个,ⅢB型5个),Ⅴ型10个,Ⅳ型2个,未见Ⅰ/Ⅱ型;晕征、分叶、毛刺、空洞及胸膜改变发生率分别为41.6%、29.2%、16.7%、12.5%、25.0%。21个实变病灶中,晕征发生率为85.7%(18个),胸膜增厚发生率为76.2%(16个),空气支气管征发生率为81.0%(17个),其中ⅢA型3个,ⅢB型12个,Ⅴ型2个,未见Ⅰ/Ⅱ/Ⅳ型;空洞发生率38.1%(8个)。 结论 免疫正常患者肺隐球菌病好发于下叶胸膜下,以单发结节/肿块型为主,ⅢA型、V型空气支气管征是其主要特征;而ⅢB型空气支气管征是实变型病灶的特征表现。   相似文献   

12.
胃肿瘤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参数的临床价值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不同病理类型胃肿瘤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MSCT)灌注成像参数的差异,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运用64 MSCT对34例经胃镜及术后病理证实的胃肿瘤患者行灌注成像扫描,根据病理结果将34例患者分成3组:胃癌组(n=23)、胃淋巴瘤组(n=4)和胃间质瘤组(n=7) .计算癌肿感兴趣区的灌注参数:血流量(blood flow, BF) 、血容量(blood volume, 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 MTT)和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 PS) .并对各灌注参数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胃癌组BF、BV、MTT和PS平均值分别为(69.36±49.62) ml/(100 g·min)、(5.78±2.58)ml/100 g、(8.64±6.02)s和(38.60±24.46)ml/(100 g·min) ; 胃淋巴瘤组为(23.60±14.87)ml/(100 g·min) 、(2.64±0.58)ml/100 g、(10.68±5.33)s和(22.51±15.99)ml/(100 g·min), 胃间质瘤组为(50.66±30.92)ml/(100 g·min)、(4.95±1.61)ml/100 g、(11.23±8.09)s和(10.05±8.96)ml/(100 g·min).其中胃癌组与淋巴瘤组BF、BV和PS平均值,胃癌组与胃间质瘤组PS平均值以及胃淋巴瘤组与胃间质瘤组BV平均值之间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胃淋巴瘤组与胃间质瘤组BF和PS平均值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与胃间质瘤组BF平均值及胃癌组、胃淋巴瘤组和胃间质瘤组MTT平均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 MSCT灌注成像能从血流动力学方面为胃肿瘤提供定量信息,不同病理类型的胃肿瘤灌注参数值在总体上有显著差异,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肺曲菌病23例临床CT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增强对肺曲菌病的认识,提高CT的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或临床治疗证实的肺曲菌病23例的临床和CT表现。结果:CT主要表现为空洞内可移动肿块及新月形空气征8例;蜂窝状改变中见片块状阴影6例;软组织肿块影4例;大片状阴影2例;云雾状或片絮状渗出灶2例;空洞中不可移动结节1例;边缘可见“晕征”4例,伴点状钙化4例,胸腔积液3例。结论:肺曲菌病寄生于空洞内形成空中球征的病变诊断容易,表现为孤立肿块、片状影、云絮状影的肺曲菌病,诊断较困难,需要病理或细菌学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和MRI对颈静脉孔区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颈静脉孔区肿瘤的CT和MRI表现,包括经病理证实的副神经节瘤11例,神经鞘瘤6例,脑膜瘤4例,中耳癌2例,脊索瘤I例,骨巨细胞瘤1例。神经纤维瘤4例为临床及影像综合诊断。结果侵蚀性骨质破坏及“盐和胡椒”征是颈静脉球瘤的特征性表现,神经鞘瘤表现为压迫性骨质改变、多发囊变并中度不均匀强化;脑膜瘤表现为“渗透硬化”性骨质改变、等信号伴硬膜尾征;中耳癌为虫蚀状骨破坏伴中耳乳突肿块;多发钙化或残留碎骨片、信号混杂是脊索瘤特征性表现;骨巨细胞瘤呈膨胀性骨质破坏,可见蛋壳样边缘及内部残存骨嵴,MRI呈等信号。结论合理选择影像学检查方法、准确认识特征性影像学征象有助于该区肿瘤的诊断和坚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Ji JS  Zhang SZ  Shao CX  He J  Xie SS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6):1129-1132
目的评价螺旋CT对成人肠套叠的诊断价值,并对肠套叠原发病诊断价值进行分析。方法对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和浙江丽水市中心医院68例经手术证实为成人肠套叠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42例、女26例,年龄30-82岁(平均52.5岁),病程3d至13个月。结果68例肠套叠中,CT诊断出66例,达97.1%。主要直接征象有:(1)同心圆征或彗星尾征,66例;(2)血管卷入征,61例;(3)脂肪征,58例。主要间接征象有:(1)靶环征,19例;(2)肠梗阻,24例;(3)腹水,4例;(4)其他征象如邻近肠系膜或筋膜浸润4例,腹膜后淋巴结增大8例。螺旋CT对肠套叠原发病诊断的准确率为72.1%。结论螺旋CT对诊断成人肠套叠及其原发病具有重要价值,诊断肠套叠的特异性征象是同心圆征、血管卷入征和脂肪征。  相似文献   

16.
Guo WL  Zhou M  Wang J  Sheng M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47):3359-3361
目的 探讨腹部X线平片在评价患儿病情和肠管血运障碍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7年1月1日至2008年2月29日1119例儿童肠套叠不同年龄组之间空气灌肠成功率,分析190例(95例患儿空气灌肠未能复位,随机抽取同期空气灌肠成功复位患儿95例)患儿腹部X线资料,患儿腹部X线资料由两位高年资医师分别进行评价,空气灌肠未能复位者X线资料与病理结果和手术记录对照;分析患儿肠管病理改变和X线表现之间的一致性.结果 有1024例次成功复位,复位成功率为91.5%.1岁以内患儿627例,空气灌肠成功546例,空气灌肠成功率为87.1%,>1岁患儿有492例,空气灌肠成功率为97.2%.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6.01,P<0.01),95例儿童急性肠套叠患儿,4例合并肠重复畸形、3例合并回肠Machel憩室.术后病理分型:回回型14例、回结型25例、回回结型44例、回盲型10例、回结结型2例;其中有肠管坏死切除者11例.X线观察肠管血运障碍与病理对照,经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7128,二者之间存在一致性.肠套叠病理类型不同,腹部X线表现有所不同.190患儿中,腹部X线表现为肠管血运障碍者30例,局限性积气扩张者51例,腹部无气者36例,局限性积气合并肠管内肿块者73例.通过X线表现和发病时间双向有序关联性检验(非零相关)Nonzero Correlation=20.67(P<0.01).结论 儿童肠套叠1岁以内患儿空气灌肠成功率较大于1岁组低,腹部X线平片对儿童急性肠套叠患儿病情评估具有一定作用,X线对于肠管的血运障碍的判断与病理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提高对小儿肠套叠的影像诊断与治疗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 15年经空气灌肠证实的肠套叠患儿 6 0 8例的影像学表现。其中 5 5 0例经透视下行结肠注气整复成功 ,5 8例整复失败经手术复位。结果 :空气灌肠整复失败 5 8例中 ,术后病理证实有复杂型 2 8例 ,器质性肠套叠 2例 ,肠壁损伤 2 1例 ,3例阑尾被套 ,4例肠坏死 ,其中回 -回 -结套 2 4例 ,回 -结套 2 4例 ,回回结结型 4例。结论 :透视下空气灌肠是诊断与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最好方法 ;对于复杂型肠套叠及伴有肠管畸形、肠腔坏死等症 ,则应尽早采取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8.
Wu ZJ  Zhang YX  Wei H  Jia Q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32):2253-2256
目的探讨“氟-2-脱氧-D.葡萄糖(^18F-FDG)PET/CT全身显像在不明原发灶肿瘤处理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已行^18F—FDGPET/CT全身显像而常规检查未能发现肿瘤原发灶患者。PET/CT图像分析采用视觉及半定量分析方法。组织病理、细胞学结果和/或临床随访对PET/CT结果进行评价。结果34例患者中,FDGPET/CT显像发现可疑肿瘤原发灶20例,其中位于肺部9例,结肠3例,直肠2例,胰腺、右杓会厌壁、食管及乳腺各1例,卵巢2例。20例可疑原发灶中,17例经组织病理学、细胞学和/或临床随访结果证实为真阳性,其中位于肺部8例,结肠2例,直肠、胰腺、右杓会厌壁、食管及乳腺各1例,卵巢2例。另3例假阳性分别位于肺、结肠及直肠各1例。^18F-FDGPET/CT全身显像对不明肿瘤原发灶检出率为50.O%(17/34),假阳性率为8.8%(3/34)。50.0%(17/34)的患者^18F—FDGPET/CT显像后因发现原发灶和/或新的转移灶而改变临床治疗方案。结论^18F-FDGPET/CT显像对不明肿瘤原发灶病例的处理决策有明显的影响,对于常规检查无法确定肿瘤原发灶的病例,^18F-FDGPET/CT全身显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