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伟 《中外医疗》2011,30(5):114-114
目的整理收集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治疗中产生的不良反应,防止其发生。方法对我院2008年以来收集到的48例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报表进行整理分析。结果要涉及11种喹诺酮类药物,以左氧氟沙星最多,主要反应为皮疹、瘙痒等症状。结论适当用药,防止不良反应,停药并对症治疗以逆转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探究分析,旨在能够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准确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在我院接收治疗的135例采用抗菌药物治疗并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性别、年龄、用药过敏史、药物使用情况、用药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等情况进行观察。结果:19~60岁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比例最高;导致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主要包括喹诺酮类药物、头孢菌素类药物以及大环内酯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系统和器官为皮肤系统及附件、消化系统以及视觉系统;治愈率为49.6%,好转率为50.4%。结论:为有效控制药物使用,医护人员要掌握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与规律,并加强控制,进而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率,达到合理用药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140例住院患者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正确评价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情况,了解其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该类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调查我院2003年3—5月份的出院病例140份,对病历中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总结出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或规律。结论: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与用药时间相关,控制用药时间可以降低该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临床采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所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针对出现的不良反应现象的原因提出合理对策,使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得以提高。方法:通过临床对患者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临床效果以及相关文献调研,根据不同的耐药机制,总结和分析对患者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所发生的不良反应及诱发此类不良反应的原因。结果:通过分析发现引起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药物质量问题、患者情绪问题、环境问题、药物用量问题、患者年龄问题、患者过敏问题及患者药后饮酒问题等。结论:临床在对患者采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必须根据诱导患者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治疗,同时必须对药物适应症进行严格把握,对用药的用量和方法进行严格控制,使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和患者的用药安全得到有效保证。  相似文献   

5.
75例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喹诺酮类药物在我院使用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喹诺酮类药物提供参考,预防该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7年度244份不良反应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喹诺酮类药物诱发的不良反应75例,涉及8种喹诺酮类药物,其中引起不良反应最多的为加替沙星29例,其次为左氧氟沙星22例。结论:喹诺酮类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症状多,各品种引起不良反应的比例也不同,因此,临床医务人员应高度重视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合理选药,提高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临床上应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类型、发生原因及对策。方法:对2013年3月至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48例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后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使用方法、发生不良反应的类型及对不良反应的处理措施等。结果:在这48例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中,有18例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为变态反应(37.5%),有12例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25.0%)。结论:医护人员在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时,需严格掌握此类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以减少其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头孢菌素类药物和其他药物联合使用所造成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方法:选取最近3年内我院发生不良反应和未使用国头孢菌类药物的患者二百例进行分组对比,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未使用过头孢菌素类药物的患者100例为对照组。结果:引起不良反应的头孢菌素类药物涉及到不同品种,对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过敏反应、肾功能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结论:虽然头孢菌素类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可以取得较好效果,但由于其引起的不良反应种类也过于繁多,因此在临床使用过程中需要采取一定措施进行预防,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乌头类中药的不良反应及其影响因素,以促进其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将我院2009年6月-2012年12月间发生的乌头类中药不良反应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总结。结果:56例患者中因药物超剂量使用,造成不良反应的患者为15例,占不良反应总数的26.19%。因药物服用方法不当,造成不良反应的患者为13例,占不良反应总数的23.21%。因药物配伍不当,造成不良反应的患者为8例,占不良反应总数的14.29%。因药物煎煮方法不当,造成不良反应的患者为8例,占不良反应总数的14.29%。因药物炮制不当,造成不良反应的患者为5例,占不良反应总数的8.9%。因自身体质因素,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为7例,占不良反应总数的12.5%。结论:临床上导致乌头类中药发生不良反应的因素很多,因此,只有加强用药的监督管理,才能科学地使用乌头类中药,从而进一步保证其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张旭 《大家健康》2016,(4):135-135
目的:为临床合理使用喹诺酮类药物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并对不良反应的发生进行预防。方法:临床观察,实验室实验,对医护人员进行走访,查阅相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实验验证,并采取合理有效的预防措施。结果:喹诺酮类药物和各种药物存在配伍禁忌,会产生不良反应,影响药物疗效,并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影响。结论:配伍禁忌表的临床应用仍有漏洞,在临床实践中,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应仔细阅读说明书,结合临床观察,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喹诺酮类药物在本院使用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警示,并提醒护士在对患者用药期间注意观察和加强巡视。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3年8月~2007年8月4年间收到的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喹诺酮类药物诱发的不良反应共200例,涉及6种喹诺酮类药物,其中左氧氟沙星引起的不良反应为89例,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最常见的为皮肤及附件损害,较严重的不良反应为55例。结论:喹诺酮类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多,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合理选药,提高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探讨,并给出对应的临床应用对策。方法选择细菌感染患者80例,选择时间为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对80例细菌感染患者的头孢菌素类药物应用资料进行分析,探讨细菌感染患者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后的不良反应,并给予对应的解决对策。结果 80例细菌感染患者中发生了1例死亡事件,死亡率为1.25%(由于戒酒硫样反应);其余79例细菌感染患者均经过对应治疗之后,其不良反应得到有效治愈,P0.05,差异显著。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类型中以过敏反应的发生最为显著,发生率为43.75%,其次是神经精神系统毒性(36.25%)。结论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对细菌感染患者进行治疗,必须提前掌握好该种药物的使用禁忌证,并应用科学又有效的风险制度及时处理不良反应突发事件,以此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并探讨其合理用药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30例喹诺酮类药物造成不良反应发生的病例资料,总结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给药途径等的关系,并统计不良反应发生主要涉及的系统和器官、不良反应的强度以及涉及到的药物种类等,探讨预防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措施。结果:静脉给药是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给药途径,以皮肤系统和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不良反应发生涉及的主要药物包括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加替沙星等。结论:喹诺酮类药物是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类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的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其发生与患者的给药途径、药品的使用等有一定的关系,累积多个组织系统。要从患者的病史询查、用药指征、给药剂量、给药途径等方面入手合理使用喹诺酮类药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探究分析,旨在能够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准确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在我院接收治疗的135例采用抗菌药物治疗并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性别、年龄、用药过敏史、药物使用情况、用药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等情况进行观察。结果:19~60岁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比例最高;导致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主要包括喹诺酮类药物、头孢菌素类药物以及大环内酯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系统和器官为皮肤系统及附件、消化系统以及视觉系统;治愈率为49.6%,好转率为50.4%。结论:为有效控制药物使用,医护人员要掌握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与规律,并加强控制,进而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率,达到合理用药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分析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临床用药不良反应,提供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方法:根据2011年12月至2014年6月该院的40例接受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来进行探讨分析,对这些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类型和原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全部患者中共出现了27例变态反应病例,有3例患者有发热和畏寒症状,有6例患者有恶心和胃肠道不良反应症状,有1例静脉炎,1例头痛,2例休克病例。临床中采取静脉滴注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要比口服药物发生概率高。第二代和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比第一代和第四代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结论:头孢菌素类药物临床中的使用应该对其给药方式和药物品种选择引起重视,尤其是使用后的半小时,对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应该给予观察,如果有不良反应出现,应该停药提供针对性处理。  相似文献   

15.
赵双 《中外医疗》2016,(4):133-135
目的:分析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发药交代,为日后的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5月-2014年8月该院收治的60例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的原则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患者采用静脉给药,实验组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患者采用口服给药,且药师对喹诺酮类药物进行发药交代,观察两组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效果、发药交代前与发药交代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患者的服药依从性。结果对照组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与实验组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效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发药交代后,两组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服药依从性均存在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采用口服方式及药师对患者进行发药交代能有效降低患者对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30例加替沙星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洋清 《中国医药导报》2009,6(9):109-109,112
目的:了解加替沙星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7年244份不良反应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喹诺酮类药物诱发的不良反应75例,涉及8种喹诺酮类药物,其中引起不良反应最多的为加替沙星30例。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胃肠道反应,以及神经系统反应等方面。结论:加替沙星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症状多,在临床使用中,医务人员应密切重视加替沙星不良反应的监测,合理选药,提高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陈家俊 《大家健康》2016,(11):147-148
目的:探讨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应对策略。方法:择该院2012年6月至2015年5月,接收的住院患者共180例。将180例患者随机等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均接受对症治疗。此外,实验组同时加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分析两组用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同时实施对比。结果: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差异显著(P <0.05)。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品种具有多样化,且其造成的不良反应也涉及多个方面,主要包括:过敏反应;双硫仑样反应;神经系统类;肾功能类;消化系统类。结论:临床治疗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虽疗效较好,但也易使患者出现诸多的不良反应。故,临床对其进行使用时,还应提前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分析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长葛市人民医院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收集的48例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8例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中17例(35.42%)为肌肉系统,11例(22.92%)为消化系统,12例(25.00%)为皮肤系统,其他8例(16.67%);不良反应发生原因中药物配伍不当11例(22.92%),用药剂量或用法不当31例(64.58%),药物自身因素6例(12.5%)。结论:临床医生应高度重视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控制,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临床用药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我院80例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ADR)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引起ADR占首位的是左氧氟沙星,其次是加替沙星,ADR所涉及药物以注射剂为主.结论 喹诺酮类药物作为一代新型的抗菌药,在临床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起重要作用,但是还应注意到它的不良反应及用药的合理性,尽量避免毒副作用的发生,防止滥用、过量应用,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患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和研究含乌头碱类药物致不良反应的特点及规律。方法通过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期刊全文数据库,查看1996-2005年中文医药卫生期刊报道的含乌头碱类药物致不良反应文献80篇,并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含乌头碱类药物致不良反应共545例,主要表现在对心脏毒性特别大和对中枢神经的强烈兴奋作用,先兴奋后抑制和对心肌的直接作用,用量稍大即可导致各种类型心律失常。结论含乌头碱类药物可致心脏多种不良反应,一旦发生,后果非常严重,甚至引起室颤而死亡,应及时救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