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比较麦冬须根与麦冬块根中麦冬皂苷Ra(ophiogenin-3-O-α-L-鼠李糖-β-D-葡萄糖)和慈溪麦冬皂苷A含量.方法:采用Waters C18色谱柱(4.6 mm×1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35:65),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08nm,柱温室温.结果:麦冬皂苷Ra线性范围0.94~4.70μg,r=0.999 5,平均回收率与RSD分别为100.2%,1.6%;慈溪麦冬皂苷A线性范围0.98~4.90μg,r=0.999 6,平均回收率与RSD分别为99.6%,1.7%.结论:麦冬须根和块根中麦冬皂苷Ra和慈溪麦冬皂苷A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测定浙麦冬须根中总黄酮和总皂苷的含量,确定浙麦冬须根的药用及开发利用价值。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总黄酮和总皂苷含量为指标,在495nm波长和390nm波长处对浙麦冬须根及块根中总黄酮和总皂苷类有效成分进行了含量测定。结果:其中块根和须根中总黄酮的平均含量分别为5.26mg.g-1和6.21mg.g-1,总皂苷成分平均含量分别为11.31mg.g-1和13.38mg.g-1。结论:浙麦冬须根所含黄酮和皂苷类成分与块根基本一致,且含量较高,浙麦冬须根具有进一步作为药用和功能食品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4.
苯酚-硫酸法测定麦冬须根中多糖的含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测定麦冬须根中多糖的含量,与块根中多糖的含量比较。方法采用苯酚-硫酸法。结果最大吸收波长为485nm,多糖含量在0.101~1.012mg/L范围内与吸光度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A=0.8267C 0.0163,r=0.9992。测得麦冬块根多糖含量约为0.3016mg/g,须根多糖含量约为0.3594g/g。平均回收率为100.30%,RSD=3.14%。结论麦冬须根含多糖,且含量不低于块根。麦冬须根亦有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6.
目的建立HPLC-ELSD法测定川麦冬须根大孔树脂富集物中麦冬皂苷D、D'的含量.方法以麦冬皂苷D、D'为对照品,应用HPLC-ELSD法,色谱柱APOLLO C18柱(100 A,5μ,4.6 mm×250 mm),流动相∶乙腈-水(50∶50);流速1.0mL/min;柱温25℃;检测器蒸发光散射检测器(ELSD),雾化温度70℃,蒸发温度90℃,气体流速1.5 SLM.结果麦冬皂苷D在4.424~22.12 μg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0.999 7,加样回收率为97.6%,RSD=1.51%;麦冬皂苷D'在3.848~19.24 μg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0.999 8,加样回收率98.4%,RSD=4.80%.结论本方法线性关系良好,重现性佳. 相似文献
7.
ELSD-HPLC法测定浙麦冬、川麦冬中麦冬皂苷D含量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采用蒸发光散射检测器(ELSD)测定浙麦冬、川麦冬中麦冬皂苷D的含量.方法色谱条件AlltimaC18柱(250mm×4.6mm,5mm);漂移管温度98℃,气体流量2.8L/min;流动相为乙腈-水(55∶45);流速1.0mL/min,柱温30℃.结果与结论麦冬皂苷D在0.2565~6.4125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2;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2.0%,RSD=2.1%(n=6).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HPLC-ELSD法测定川麦冬须根大孔树脂富集物中麦冬皂苷D、D′的含量。方法:以麦冬皂苷D、D′为对照品,应用HPLC-ELSD法,色谱柱:APOLLO C18柱(100 A,5μ,4.6 mm×250 mm),流动相∶乙腈-水(50∶50);流速:1.0mL/min;柱温:25℃;检测器:蒸发光散射检测器(ELSD),雾化温度:70℃,蒸发温度:90℃,气体流速:1.5 SLM。结果:麦冬皂苷D在4.424~22.12μg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0.999 7,加样回收率为:97.6%,RSD=1.51%;麦冬皂苷D′在3.848~19.24μg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0.999 8,加样回收率:98.4%,RSD=4.80%。结论:本方法线性关系良好,重现性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川麦冬须根普通粉和超细微粉间表面特性和溶出性的差异,以便更好地利用川麦冬须根资源.方法 通过普通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对普通粉和超细微粉的形态学观察,通过对粒径、分布宽度、比表面积、松密度、压缩度及其浸出物测定等方法对其普通粉和超细微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与普通粉相比,超细微粉颗粒大小均匀,平均粒径D50为15.108μm,较普通粉降低5.8倍;松密度和压缩度下降;比表面积提高2.6倍;水、醇浸出物的干膏率分别增加45%和457%.结论 川麦冬须根经超细粉碎后,颗粒大小分布均匀,均质度明显改善,比表面积及水、醇溶性物的溶出量显著增加,从而生物利用度提高. 相似文献
10.
11.
12.
目的 探索通过聚乙二醇修饰技术以改善麦冬多糖MDG-1的药动学性质。方法 以氨基聚乙二醇单甲醚作为修饰剂,研究聚乙二醇修饰MDG-1的合成反应条件,用高效凝胶色谱法测定修饰物的表观相对分子质量与接枝率,并考察其药动学性质。结果 确定了优化的合成条件,制得多种用不同相对分子质量聚乙二醇修饰的具有不同接枝率的MDG-1聚乙二醇修饰物,其生物半衰期较原药有明显的延长,延长程度与修饰剂的相对分子质量和修饰物的接枝率有关。结论 聚乙二醇修饰技术是一个具有进一步研究前景的改善MDG-1药动学性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麦冬块根膨大及药材形成规律,为麦冬新品种选育奠定基础。方法大田栽培,间隔7~10 d连续采样。以测定15株均值计算麦冬各部分干物质分配和积累规律,以测定15粒均值计算块根数量、大小变化,采用光学显微镜对麦冬块根纤维特征进行观察,并参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麦冬项下性状描述对麦冬药材性状变化进行观测记录。结果在四川地区麦冬块根从10月份开始膨大至次年4月结束。最初形成的生长于麦冬茎基的不定根多为营养根,可膨大形成块根的不定根多为后期茎基部四周生长出的不定根。麦冬单株块根基本在5~20个,多数在8~10个,极个别超过20个。不定根一般从根尖一端开始膨大逐渐延长形成纺锤形块根,块根形成后根尖可继续生长形成不定根,新形成的不定根可进行2次膨大,极个别不定根可出现3次膨大,形成串珠状。显微观察结果显示麦冬块根膨大主要是由皮层细胞体积增大和细胞层数增加形成,其中皮层细胞体积增大起主导作用。麦冬块根开始膨大,须根和茎叶部分干物质积累快速减缓至最终停止,块根干物质积累在前期增长速率快至3月中下旬基本呈动态平衡,药材性状整体表现为从干瘪向饱满变化的过程。结论研究结果全面反映了麦冬块根膨大过程的表观变化规律,为麦冬块根发育机制的研究探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4.
该研究以川麦冬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干燥方法对麦冬药材中化学成分的影响。取新鲜川麦冬块根粗粉,分别采用50℃烘干干燥、80℃烘干干燥、-70℃冷冻干燥3种方法进行干燥处理,应用HPLC-DAD-ELSD-MSn多检测器串联技术,筛选鉴定干燥过程中变化显著的高异黄酮类和甾体皂苷类化学成分。结果显示:与新鲜麦冬药材的HPLC图相比,50℃烘干干燥最能保持药材固有化学成分;80℃烘干干燥、-70℃冷冻干燥方法则对化学成分影响较大;结合HPLC-HRMSn数据,最终筛选了36个差异性成分,并鉴定了其中24个差异性成分(11个甾体皂苷和13个高异黄酮)的结构。结果表明,不同干燥方法对川麦冬中甾体皂苷和高异黄酮有明显影响;从成本、成分含量和实用性综合分析,50℃烘干干燥更有利于川麦冬药材中固有成分的保留,可以为川麦冬药材的产地干燥加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利用多种方法对金银花和山银花进行鉴别,其中山银花以灰毡毛忍冬为基源,寻找差异性状,以及对2种药材的归属问题进行探讨。方法 采用生物学性状比较、扫描电镜观察花表皮结构、标识成分(绿原酸、木犀草苷、灰毡毛忍冬皂苷乙、川续断皂苷乙)差异对金银花(忍冬)和山银花(灰毡毛忍冬)进行鉴别,结合历史使用情况及市场现状对2种药材基于《中国药典》收载的归属进行分析讨论。结果 忍冬花基部含有大形的叶状苞片,花外表皮具有较多的头部倒圆锥形腺毛,未检测到灰毡毛忍冬皂苷乙和川续断皂苷乙成分;而灰毡毛忍冬花基部无明显苞片,花外表面几乎未发现腺毛,含有灰毡毛忍冬皂苷乙和川续断皂苷乙特征成分。结论 花基部叶状苞片、花外表皮腺毛、灰毡毛忍冬皂苷乙和川续断皂苷乙2个特征成分可以作为区分忍冬和灰毡毛忍冬的鉴别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构建紫苏属种、变种之间系统发育关系,准确鉴别紫苏Perilla frutescens var.arguta、白苏P.rutescens与其他变种.方法 提取紫苏、白苏及其他变种的DNA,对ITS和sbA-trnH序列扩增和测序,计算物种种内(变种内)种间(变种间)Kimura 2-parameter (K2P)遗传距离.采用最简约法(MP)和邻接法(NJ)构建分子系统树,进行系统发育和鉴定分析.结果 ITS和sbA-trnH MP系统树显示白苏和紫苏的不同地域的样本聚为一单系分支(支持率为100%和93%),紫苏与回回苏构成姐妹群分支(支持率为95%和90%),野生紫苏和耳齿紫苏构成一单系分支(支持率为100%和90%);白苏、紫苏与其他变种间的ITS和sbA-trnH序列遗传距离0.008 21~0.018 18和0.002 38~0.029 31,明显大于白苏与紫苏间遗传距离0~0.001 65和0,大于各变种内遗传距离.结论 白苏和紫苏合并为一个种紫苏;紫苏与回回苏亲缘关系最近,野生紫苏与耳齿紫苏亲缘关系最近;ITS和sbA-trnH序列可以准确鉴别紫苏与其他变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聚乙二醇-6000(polyethylene glycol-6000,PEG-6000)胁迫对丹参毛状根丹参酮类成分积累的影响.方法 用发根农杆菌ATCC 15834诱导生产丹参毛状根,经20 d悬浮振荡培养后,分别采用1.2%、2.0%、5.5%、10%的PEG-6000处理,并用HPLC法测定PEG-6000处理1周后丹参毛状根中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二氢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的量.结果 PEG-6000能够抑制丹参毛状根的生长,PEG-6000为1.2%、2.0%、5.5%和10%处理条件下,丹参毛状根干质量分别减少为对照组的75.1%、83.0%、76.2%、76.1%; PEG-6000处理能够显著提高丹参毛状根中4种丹参酮的量,2.0%、5.5%的PEG-6000能够显著促进丹参酮Ⅰ量的提高,1.2%PEG-6000能够显著提高隐丹参酮量的;二氢丹参酮Ⅰ的量以2.0%PEG-6000处理条件下最高;丹参酮ⅡA的量以5.5% PEG-6000处理条件下最高.结论 PEG-6000能显著促进丹参毛状根中丹参酮类成分的积累. 相似文献
18.
不同采收期及加工条件对川麦冬总黄酮和总皂苷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川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块根生长发育期总黄酮和总皂苷的动态积累规律,比较不同加工条件对其含量的影响。方法:应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不同生长期以及不同加工条件的麦冬药材进行总皂苷和总黄酮的含量测定。结果与结论:川麦冬总黄酮和总皂苷的含量在12月至次年1月的块根形成初期中稍有降低;2月至3月底是麦冬总黄酮和总皂苷的主要积累期;进入4月份后麦冬总黄酮和总皂苷的含量趋于稳定,5月初麦冬总黄酮和总皂苷的含量下降,此后,麦冬总黄酮和总皂苷的含量有所起伏;部分加工方法对麦冬总黄酮和总皂苷含量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考察东北不同产地人参及其加工品种的总皂苷量和10种单体皂苷量,为其质量标准的制定和适宜种植的区域提供可供参考的依据。方法 分别测定10个不同产地生晒参以及红参的总皂苷和10种单体皂苷量,并采用DTOPSIS分析法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吉林长白、集安、抚松3个产地的生晒参和红参在皂苷类成分量方面均达到了《中国药典》2010年版标准,并且有较优表现,长白、集安、抚松、靖宇4个产地的生晒参和红参皂苷类成分DTOPSIS分析中综合评价值较高。结论 不同产地的生晒参以及红参药材的皂苷类成分量差异较大,质量参差不齐,长白、抚松、集安、靖宇4个产地的人参都来自国家GAP人参种植基地,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GAP规范化种植对于保障人参质量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制备HPLC等多种色谱技术,从狭叶锦鸡儿(Caragana stenophylla)根80%乙醇提取物的二氯甲烷部位中分离得到14个单体化合物,依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2-(4-hydroxy-3-methoxylphenyl)-3-methoxylbenzofuran-6-ol(1)、mucodianin C(2)、羟基二甲氧苯基苯并呋喃醇(isopterofuran,3)、芒柄花素(formononetin,4)、阿夫罗摩辛(afromosin,5)、毛蕊异黄酮(calycosin,6)、刺槐素(acacetin,7)、3-O-甲基山柰酚(3-O-methylkaempferol,8)、甘草素(liquiritigenin,9)、异甘草素(isoliquiritigenin,10)、variabilin(11)、白藜芦醇(resveratrol,12)、浙贝素(zhebeiresinol,13)、2,3-dicarboxy-6,7-dihydroxy-1-(3',4'-dihydroxy)-phenyl-1,2-dihydronaphthalen(14)。其中化合物1是新化合物(苯并呋喃衍生物类化合物),命名为mucodianin S,化合物2,3,11,13,14为首次从锦鸡儿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10为首次从狭叶锦鸡儿中分离得到。采用MTT比色法对部分单体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2对人类肿瘤细胞系Hep G2,He La具有显著的生长抑制活性,其IC50分别为(16.18±0.95),(3.75±0.08)μmol·L-1。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