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肠粘膜屏障损害与肠外/肠内营养的近代概念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肠道在维持机体正常营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创伤,手术,放疗,化疗,严重感染、重症胰腺炎等应激状态或长期进行肠外营养的情况下,肠道粘膜的结构和功能可能受到严重损害,可导致肠功能衰竭,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本文阐述了肠粘膜屏障在的概况、诊断方法及肠外/肠内营养中应用谷氨酰胺和生长激素对肠粘膜屏障功能的改进等。  相似文献   

2.
肠粘膜屏障损害与肠外/肠内营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朱明  于康 《当代医学》2000,6(11):63-67
肠道在维持机体正常 营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重症病人或长期进行肠外营养时肠道粘膜的结构和功能可能受到损害,可导致毒素/细菌移位。联合应用谷氨酰胺和生长激素可改善肠粘膜功能。本文阐述了肠粘膜屏障损害的早期诊断方法及肠外/肠内营养中应用谷氨酰胺和生长激素对肠粘膜屏障功能的改进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肠道补充谷氨酰胺对危重患者的蛋白合成、肠屏障功能的维护作用。方法选择危重患者148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对照组),肠内营养联合经肠道补充谷氨酰胺组(试验组),添加谷氨酰胺的肠外营养组(阳性对照组),予以等氮、等热量营养支持,观察营养治疗7d后肝肾功能、营养指标及肠屏障功能变化。结果三组患者营养指标及肠屏障功能均有改善,试验组变化最明显,无肝肾功能损害;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肠内营养联合经肠道补充谷氨酰胺安全、有效。可促进危重患者蛋白合成,改善营养状况,减轻应激反应,明显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减少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肠外和肠内营养对外科创伤应激大鼠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屏障功能及微生态环境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全肠外营养组(TPN)和普通肠内营养组(EN).建立创伤应激模型,接受等氮、等能量营养支持后光镜和电镜下观察肠黏膜形态,比较肠道细菌脏器移位率、肠黏膜occludin蛋白免疫组化表达及肠道菌群数量等.结果 电镜下TPN组肠上皮损伤程度较严重,而EN组损伤程度较轻,肠上皮紧密连接、微绒毛较完整;光镜下Chiu分级,TPN组和E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N组肠道跨膜结合蛋白表达优于TPN组(P<0.05).EN组肝、肺和肠系膜淋巴结的肠道细菌移位率低于TPN组(P<0.05).EN组肠道内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均高于TPN组,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结论 肠内及标准肠外营养都不能完全维持创伤大鼠肠黏膜屏障不受损害及阻止肠道细菌移位,但肠内营养组肠黏膜屏障损害较轻,肠道细菌移位率低,且增加了肠上皮occludin蛋白表达,与肠外营养比较,有利于改善肠道屏障,从而减少细菌移位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王少龙  李传军  李高  刘江  王佳 《重庆医学》2004,33(2):255-257
目的研究肠内和肠外营养对上消化道肿瘤术后肠瘘患者的肠道功能保护作用,提高其营养支持效率.方法 28例实验对象,随机分为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两组,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结果肠内营养支持可降低循环内毒素水平,减轻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降低血循环中炎症介质TNF和IL-8的水平.结论肠内营养可有效保护上消化道肠瘘患者的肠道功能,削弱、阻滞"内毒素-炎症介质-肠粘膜损害"这一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6.
危重症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璇  吴坚 《医学综述》2009,15(13):1944-1947
肠黏膜具有选择性渗透吸收营养物质和防御肠道内微生物及致炎因子入侵等屏障功能。在正常情况下肠道屏障功能使细菌和内毒素局限在肠道内,防止机体受内源性微生物及其毒素的侵害。在严重感染、创伤、手术、休克、重症胰腺炎等应激状态或长期进行肠外营养的情况下,肠黏膜发生缺血缺氧损伤,其结构和功能可能受到严重损害,导致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发生肠道细菌易位,引起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甚至诱发多脏器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因此,肠屏障功能已成为判断危重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了解肠屏障功能损伤的机制对于防治多脏器功能衰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肠黏膜屏障功能衰竭在肠源性感染和MODS发生发展中有着特殊地位,肠黏膜屏障功能的适时和有效防护显得至关重要。肠内营养(EN)支持是保护肠黏膜屏障的首要措施,其他还有选择性肠道脱污染、抗内毒素治疗、抗氧自由基和细胞因子治疗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早期肠内与肠外联合代谢支持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治疗中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方法通过肠内与肠外联合代谢支持(PN EN)22例,和完全肠外代谢支持(TPN)25例进行比较,观察并发症、死亡率、平均住院费用及天数的差异。结果肠内与肠外早期联合代谢支持组并发症少,营养状况改善明显,住院费用低、时间短、死亡率低。结论肠内与肠外联合代谢支持既保证了机体营养代谢的需要,又促进了消化道功能恢复,保护肠道粘膜屏障,缩短住院日,降低 SAP 的并发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胃切除术患者的影响及应用价值。方法将92例胃切除术患者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各46例,观察两组患者营养前后免疫功能、并发症发生率及肠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肠内营养组血液淋巴细胞计数(TLC)及转铁蛋白(TRF)营养后水平高于肠外营养组(P〈0.05);肠内营养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肠外营养组(P〈0.05);肠内营养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短于肠外营养组(P〈0.01)。结论早期肠内营养用于胃切除术患者是安全有效的一种营养途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肠内营养对老年患者腹部手术后营养代谢和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将68例老年腹部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肠内营养组(肠内组)35例和肠外营养组(肠外组)33例,分别给予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和等氮、等热卡的肠外营养,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浆谷氨酰胺、蛋白和累积氮平衡水平、肠黏膜通透性、血浆免疫球蛋白lgG和IgM水平以及感染有关并发症、营养治疗费用等的差异。结果不同营养支持6d后,肠内组血浆谷氨酰胺(422±54)μmol/L、累积6d氮平衡(30.3±24.0) mg/kg,lgG和lgM分别为(12.4±1.9)g/L和(1450±760)mg/L,均高于肠外组(均P<0.05);用药前后甘露醇/乳果糖比值的差值为0.036±0.019,高于肠外组的0.013±0.011(P<0.01);肠内组发生感染并发症3例,肠外组5例;肠内组的营养治疗费用低于肠外组(P<0.01)。结论肠内营养能进一步改善患者营养代谢,维护其肠黏膜屏障,减少感染并发症的发生,且更为经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growthfactor,EGF)、谷氨酰胺(glutamine,GLN)对全胃肠外营养(totalparenteralnutrition,TPN)并发症的防治作用及机制。方法将大白鼠分为4组A(正常喂养组)、B(标准胃肠外营养STPN)、C(TPN+GLN)、D(TPN+EGF+GLN),采用大白鼠TPN模型,一周后取大鼠近端空肠组织切片行光镜和电镜观察,结合图像分析;无菌采取肠系膜淋巴结(mesenterlymphonodus,MLN)并称重和抽取腹腔静脉血作细菌培养(需氧培养)。结果B组肠黏膜萎缩,MLN细菌培养阳性率62.5%。C组较B组肠黏膜萎缩减轻,黏膜DNA、RNA含量和浆细胞数目增加,MLN细菌培养阳性率37.5%,肠细菌移位率下降。而D组上述各指数与正常鼠A组无显著差异。4组动物血培养均为阴性。结论EGF和GLN联合应用能有效地保护肠屏障功能和防止肠细菌移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全胃切除术后应用谷氨酰胺强化的肠内营养(GLN)对患者营养、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36例胃恶性肿瘤患者分为对照组(EN,n=18)和试验组(GLN,n=18).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1、3、7天营养状况、免疫功能、疲倦度等指标.结果 GLN在提高术后营养、免疫功能,纠正负氮平衡,改善疲倦度等方面较EN有效,术后第7天GLN组氮平衡、血清蛋白、免疫和疲倦度记分与EN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全胃切除患者术后早期、短期应用GLN对蛋白质合成及免疫功能恢复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肠道肿瘤术后早期应用谷氨酰胺强化的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安全性和对营养及免疫的影响.方法67例胃肠道肿瘤病人,随机分为谷氨酰胺强化肠内营养组(GLN组,n=35)和常规肠内营养组(EN组,n=32).GLN组术后18 h内经鼻空肠管输注谷氨酰胺强化肠内营养液,对照组术后48~72 h后输注普通肠内营养液,两组热卡、氮量相同.比较术前1 d、术后7 d体重、总蛋白、清蛋白、前清蛋白、转铁蛋白,IgG、IgM、IgA、CD4、CD8、CD4/CD8的变化以及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天数和费用.结果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病例,GLN组体重,前清蛋白水平,IgA、CD4、CD4/CD8水平明显升高(P<0.05),术后肛门排气和住院时间缩短,住院费用降低(P<0.05).结论胃肠肿瘤术后早期谷氨酰胺强化肠内营养是安全有效的,有利于胃肠功能的恢复减少住院时间和费用,对改善患者机体的营养及免疫状况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肠梗阻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肠内营养结合加味四君子汤对患者营养状况的改善以及对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已经实行手术治疗的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EN)组,中药(EN+加味四君子汤)组。术后给予营养支持,中药组同时给予加味四君子汤。检测患者术前、术后2d和术后8d的营养指标及血浆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及血浆D-乳酸水平,比较营养状况的改善及肠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第2天两组患者的营养状况较术前降低,经过不同方式的营养支持及中药治疗后,术后第8天两组患者的营养状况及肠黏膜屏障功能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肠梗阻患者手术后早期行肠内营养及中药支持,能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和肠黏膜屏障功能,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肠道除具有消化、吸收、分泌功能外,还起到重要的屏障功能。终末期肝病患者大多出现肠屏障功能受损,导致细菌移位和内毒素血症,后者又进一步加重肝脏损伤。营养不良亦是终末期肝病患者的常见合并症,机体营养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肝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通过营养干预来维护肠屏障的功能,对终末期肝病的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就近年来有关此问题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基因重组生长激素(rHGH)在重症COPD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50例因呼吸衰竭在ICU中行机械通气的COPD患者,随机分成rHGH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都常规给予抗感染、解痉平喘、营养支持等治疗,rHGH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rHGH。观察两组治疗期间的总蛋白、白蛋白、最大吸气压、自主潮气量的变化,比较两组的平均机械通气时间、脱机成功率及病死率。结果治疗期间rHGH组的总蛋白、白蛋白、最大吸气压及自主潮气量增加明显,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及胰岛素的用量rHGH组比对照组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HGH组的平均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缩短,脱机成功率明显增加,病死率降低显著(P〈0.05)。结论重症COPD行机械通气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应用rHGH能提高脱机成功率,有效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早期肠内营养对胃癌术后患者营养状况和肠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癌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机体营养状况和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胃癌根治性手术病人60例,随机分为两组:早期肠内营养组30例,于术后24 h应用瑞素进行早期肠内营养,共实施7 d;肠外营养组30例,术后给予全肠外营养治疗。两组病人分别于手术前1 d、术后第1、8天检测营养指标血清清蛋白(ALB)、转铁蛋白(TF)和前清蛋白(PA),并观察肠功能恢复时间。结果: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血清清蛋白、转铁蛋白和前清蛋白浓度较术前有明显下降(P〈0.05或0.01),经过一段时期的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支持后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肠内营养的营养恢复作用与肠外营养相比无明显差异。肛门排气/排便时间两组病人差异显著(P〈0.01)。两组病人在观察期间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改善胃癌病人的营养状况,促进肠蠕动恢复的作用优于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18.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营养支持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营养支持治疗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重要环节,常用的营养支持治疗途径有全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尽早给予肠内营养能改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营养状况,保护肠屏障功能和调节炎症反应,放置鼻空肠营养管是肠内营养的主要手段.本文就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营养支持治疗的适应证、途径及肠内营养的实施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黄育红 《吉林医学》2011,(5):983-985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对食管癌患者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68例食管癌手术治疗患者,分为肠内营养支持组及肠外营养支持组。肠外营养组术后每天行完全肠外营养支持直到经口进食。肠内营养组术后第1天以静脉支持为主,第2天开始经营养管滴入肠内营养制剂,逐步加大支持强度并减少静脉支持,观察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结果:EN组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和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PN组。EN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1.88%,明显低于PN组的38.89%。结论: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促进小肠运动功能恢复,加快患者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肠内免疫营养和生态营养对创伤后大鼠肠黏膜屏障和免疫屏障的影响。方法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普通肠内营养组、肠内免疫营养组和生态营养组。通过胃造瘘术建立大鼠创伤模型,分别给予不同成分的肠内营养7d,观察各组大鼠小肠黏膜形态,免疫组化检测肠黏膜CD3 、CD4 、CD8 和IgA 细胞。结果肠内营养组、免疫营养组和生态营养组的小肠黏膜绒毛高度、肠腺隐窝深度、黏膜厚度及绒毛表面积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肠内免疫营养组与生态营养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和普通肠内营养组的小肠CD3 、CD4 、CD8 和IgA 细胞数明显低于肠内免疫营养组和生态营养组(P<0.01,P<0.05)。结论肠内营养,尤其是肠内免疫营养和生态营养能较好地改善创伤后大鼠的小肠机械屏障和免疫屏障功能,促进肠黏膜屏障功能的恢复。肠内免疫营养和生态营养在保护肠屏障功能方面具有相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