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 毫秒
1.
目的 探讨错畸形对下颌语音运动的影响 ,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进一步的参考依据。方法 用联机的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仪对前牙深覆覆盖组、前牙反组、前牙开组、对刃组四种错畸形组及对照组发音时的下颌三维运动与相应语音进行监测 ,并对下颌运动各边缘位点最上点 (S点 )、最下点 (I点 )、最前点 (A点 )、最后点 (P点 )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发音运动各边缘位点相比 ,错畸形组有各自的移动趋势 :前牙深覆覆盖组偏向下 (S点、I点 ,P <0 .0 1) ,前牙反组偏向下 (S点、I点 ,P <0 .0 1)、偏向后 (A点、P点 ,P <0 .0 1) ,前牙开组偏向前 (A点 ,0 .0 1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从牙量关系的角度探讨壮族青少年磨牙远中牙合关系的成因。方法 对 30例广西壮族青少年磨牙远中错牙合患者的模型进行测量 ,得出相关数据并进行组牙相关分析及与壮族正常牙合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磨牙远中错牙合患者其前牙Bolton指数为 79.86 ,后牙Bolton指数为 92 .2 4 ,与正常牙合相比其绝对值大于正常牙合但无显著性差异 ;组牙相关分析显示上颌前牙及全牙量与下颌前牙及全牙量相关系数均最高 ,与正常牙合组的相关系数接近。分段组牙比率分析显示磨牙呈远中错牙合组各组牙比值大于正常牙合组但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广西壮族磨牙远中错牙合患者其牙量是协调的 ,牙量关系的异常不是其错牙合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AngleⅢ类错牙合患者牙弓及牙槽弓宽度及形态特点。方法:选取87例AngleⅢ类错牙合畸形病例及对照组91名正常牙合个体原始模型,按性别分组,测量各项牙弓宽度、牙槽弓宽度并计算上、下颌对应的牙弓、牙槽弓宽度差;对各组各项牙弓、牙槽弓宽度和宽度差进行t检验。结果:正常牙合组与AngleⅢ类错牙合组男性牙弓宽度、牙槽弓宽度均大于女性牙弓、牙槽弓宽度(p<0.05);AngleⅢ类错牙合组下颌尖牙间宽度及下颌磨牙间宽度大于正常牙合组(p<0.01)。其余测量指标AngleⅢ类错牙合组均小于正常牙合组。结论:AngleⅢ类错牙合上颌骨生长受限,上颌牙齿有向腭侧倾斜,下颌牙齿有向颊侧倾斜的倾向,治疗过程中的上颌扩弓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广东籍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的下颌位置特点.方法 随机抽取广东籍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40例,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测量下颌平面角、SNA角、SNB角、ANB角、上前牙唇向倾斜度、下前牙唇向倾斜度、上下切牙长轴交角、下颌体长度与下颌升支长度之比等指标,与广东籍正常(牙合)人群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广东籍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下颌平面角男性为(38.98±3.19)°,女性为(38.26±3.26)°;下颌体长度与下颌升支长度之比男性为1.35±0.09,女性为1.43±0.19.与广东正常(牙合)人群相比,广东籍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下颌平面角更大,前牙唇向倾斜度较大,上下切牙长轴交角较小,SNB角较小,下颌体长度与下颌升支长度之比较小,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广东籍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下颌向下向后旋转,提示在临床正畸治疗中要减小较大的下颌平面倾斜度,改善下颌基骨与前颅底矢状方向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骨性Ⅱ类前牙开牙合患者不同垂直骨面型磨牙高度及切牙代偿的差异。方法:选择40例骨性Ⅱ类前牙开牙合及20例成年正常牙合为研究对象,根据SN/MP角和FH/MP角将开牙合患者分为高角开牙合组(23例)和均角开牙合组(17例),比较高角、均角开牙合与正常牙合对照组之间磨牙高度及切牙代偿情况。结果:①、前牙开牙合组磨牙高度均大于正常牙合组(P<0.01)。②、高角开牙合组下颌磨牙高度大于均角组(P<0.05)。③、高角组上切牙唇向倾斜度小于均角开牙合组(P<0.05)。④、均角开牙合组下切牙唇倾度大于高角组(P<0.01)。结论:不同垂直骨面型骨性Ⅱ类前牙开牙合患者磨牙高度代偿过度及上下切牙唇舌向代偿有差异,矫治中应结合不同垂直骨面型磨牙高度和切牙代偿情况,明确去代偿或代偿潜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MRI观察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翼外肌结构,探讨Ⅲ类错(牙合)畸形导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潜在危险性.方法利用MRI对24例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Ⅲ类错(牙合)组)和10名健康对照者(健康对照组)进行翼外肌成像研究.观察两组翼外肌病理结构及Ⅲ类错(牙合)组病理结构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体征的关系.结果Ⅲ类错(牙合)组翼外肌存在肌肉肥大、挛缩和萎缩等病理改变(36侧),并与健康对照组翼外肌病理改变(2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有翼外肌的病理改变,但多不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症状.结论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比正常(牙合)可更多地引起翼外肌的病理改变,有发生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研究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单侧颞下颌关节疼痛患者与夜磨牙患者的咬合关系特点,为临床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案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5—2017年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颞下颌关节病科就诊的169例TMD单侧颞下颌关节疼痛患者(TMD组)和189例夜磨牙患者(夜磨牙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2组患者治疗前牙颌石膏模型进行测量分析,比较其错(牙合)畸形分类、上下牙列中线位置、前牙覆(牙合)和覆盖情况、个别牙错(牙合)、个别牙错位、缺牙(第三磨牙除外)、第三磨牙萌出及口腔修复情况。结果 (1)2组患者错(牙合)畸形分类、上下牙列中线位置、前牙覆(牙合)覆盖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2)TMD组患者反发生率(28.4%)明显高于夜磨牙组(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02,P=0.014);而2组患者锁(牙合)、对刃及开(牙合)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3)TMD组上颌侧切牙伴其他牙位唇倾的占比(22.6%)明显高于夜磨牙组(4.9...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前牙比正常的安氏3种分类经不同的拔牙模式治疗后全牙比的变化。方法:选取252例前牙比正常的患者模型,计算各组拔牙前和模拟4种模式拔牙后的全牙比,了解其变化规律。结果:相同拔牙模式的3种错牙合组矫治后的全牙比之间无大的差别;与拔牙前相比较,3种错牙合组拔牙后的全牙比均有所减小;在安氏Ⅰ类组与Ⅲ类组中,除了第2组(上下颌均拔除第一前磨牙)与第3组(上颌拔除第一前磨牙,下颌拔除第二前磨牙),第4组(上颌拔除第二前磨牙,下颌拔除第一前磨牙)与第5组(上下颌均拔除第二前磨牙)间全牙比的比较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外,其余组间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安氏Ⅱ类组,不同拔牙模式的全牙比之间均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结论:前牙比正常的安氏不同错牙合畸形进行拔牙矫治时,前磨牙的拔牙模式会对拔牙后的全牙比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双侧颞下颌关节侧位断层摄影技术,对18—27岁青年学生前牙覆(牙合)覆盖与顾下颌关节形态(关节窝形态及髁突位置)的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前牙覆(牙合)覆盖与顾下颌关节形态无明显关系。本文为顳下关颌节疾病病因研究及错(牙合)畸形的矫治提供了实验依据;对断层摄影技术部分参数作了改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下颌切牙先天缺失错颌畸形拔牙矫治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已完成的 2 3例下颌切牙缺失错牙合畸形病例矫治效果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10例矫治后对缺失下切牙修复 ,11例进行拔牙矫治 ,2例直接进行矫治。矫治后牙弓后段上下牙列咬合关系良好 ,前牙覆牙合覆盖基本正常。结论 :在下颌切牙先天缺失错牙合畸形矫治中 ,决定拔牙的重要因素依次为面型 ,前牙覆牙合覆盖关系 ,磨牙关系及尖牙关系。此类错牙合病例Bolten指数不调 ,在拔牙矫治中应将上述前两个因素作为重点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