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肿瘤微血管密度与肿瘤的转移及预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袁莲香 《广西医学》1999,(2):274-276
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是造成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肿瘤是一典型的血管依赖性病变,无论原发肿瘤还是转移瘤的形成和生长,均依赖于血管的形成。近年来,许多学者对肿瘤内微血管密度进行研究,发现它与肿瘤的转移及预后有着密切关系,现综述如下。1肿瘤微血管形成与肿瘤...  相似文献   

2.
肿瘤微血管密度与转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买玲 《河南医学研究》1999,8(4):378-379
肿瘤的转移是指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转移到别的部位或器官后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肿瘤相同类型肿瘤的复杂而有序的过程。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是肿瘤术后复发和放、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也是肿瘤患者治愈率得不到提高的主要影响因素。实体瘤在发生、发展及转移过程中,其中一个关键的因素是必须形成功能性血管系统来供应其生长所需的氧和营养物质。1983年Virchow已经注意到恶性肿瘤组织中血管数急剧增加,血管发生卷曲和扩张,新生血管集中于肿瘤边缘的现象;血管新生因子-angiogenisis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微血管密度 (Microvesseldensity ,MVD)与大肠癌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 ,检测 78例大肠癌MVD的变化 ,分析MVD与大肠癌转移的关系。结果  32例有淋巴转移者 ,其MVD平均值 (2 8.1± 8.9)高于 46例无淋巴结转移者 (2 3 .5± 8.2 ) ,P <0 .0 5。 15例有肝转移者其MVD平均值 (33.4±9.3)明显高于无肝转移者 (2 2 .4± 5 .8) ,P <0 .0 1。另外 ,MVD还与大肠癌浸润深度有关 (P <0 .0 1) ,而与大肠癌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部位、组织学分型无关 (P >0 .0 5 )。结论 MVD与肠癌浸润、转移有明显正相关关系 ;MVD可作为预测大肠癌恶性程度的可靠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新生微血管密度与原发性肝细胞癌侵袭和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肿瘤新生微血管密度 (microvessel density,MVD)与原发性肝细胞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侵袭和转移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 (labelled streptavidin biotin,L SAB酶标记的链酶亲合素—生物素 )对手术切除后 3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和 2 0例癌旁组织的石蜡包埋组织标本中的 MVD进行了检测。在 40 0倍视野下选择 5个最密集区 ,计算 MVD数量 ,取其均数。 结果 :1MVD在 HCC组织中比癌旁组织明显增高 (P<0 .0 1) ;2在 HCC中有转移者及包膜不完整者 ,MVD明显高于无转移者及包膜完整者 (P<0 .0 5 ) ;3大肿瘤 (直径>5 cm )与小肿瘤 (直径≤ 5 cm ) MVD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 .0 5 )。 结论 :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的 MVD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行为密切相关 ,可作为判定 HCC生长、转移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肿瘤微血管密度与肝癌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①目的 探讨肿瘤微血管密度(MVD)与肝细胞性肝癌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②方法 对30例肝细胞性肝癌根治性切除病理组织切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并用CD34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计数被CD34抗体染色的肿瘤血管内皮细胞数,以测定MVD,对MVD与临床病理因素及术后生存率的关系进行分析。③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MVD水平与肿瘤大小、TNM分期都是影响肝细胞性肝癌预后的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肝癌大小及肿瘤分别是肝细胞性肝癌的独立预后因素。④结论 MVD是肝细胞性肝癌的一种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7.
林黎娟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12):1057-1058
目前,在市场经济下医疗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医学教育模式的改变,临床医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对临床教研室和教师的要求也不断变化和提高,简单的重复既往教育模式和教学方式、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临床教学的要求,只有通过不断改革和完善,才有可能培养出高质量、高素质的医学生。  相似文献   

8.
口腔癌肿瘤微血管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平平  陈江  申晓青 《广东医学》2000,21(7):554-555
探讨口腔癌肿瘤微血管密度改变在口腔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对60例口腔癌的组织切片采用抗CD54单抗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取肿瘤MVD。结果TNM临床分期Ⅲ,Ⅳ期病例的MVD明显高于Ⅰ,Ⅱ期病例;肿瘤细胞分化程度高的病例MVD明显高于中低分化病例;有淋巴结转移病例的MVD明显高于封锁林巴结转移病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胰腺癌组织中微血管生成与其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以CD34单克隆抗体特异性标记胰腺癌组织血管内皮细胞及正常胰腺组织血管内皮细胞,检测其微血管密度(MVD)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对比分析。结果胰腺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明显高于正常胰腺组织(51.3±21.5、26.6±9.2,P<0.01)。MVD与肿瘤大小及病理类型无关,而淋巴结转移(P<0.01)、肿瘤细胞分化程度(P<0.05)、临床分期(P<0.01)和预后明显相关。结论胰腺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高于正常胰腺组织,其微血管生成与病理特征及预后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严文洪  唐峰  张孟殷 《上海医学》2001,24(9):573-575,T002
自从Folkman提出肿瘤新生血管的概念以来[1] ,有学者对一些人体肿瘤的新生血管情况进行了研究。在一些实体肿瘤如黑色素瘤、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研究中 ,有作者报道肿瘤的新生血管的密度与其侵袭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上呼吸道、消化道的恶性肿瘤中 ,Shpitzer等[2 ,3] 的回顾性研究发现 ,有转移或复发的患者 ,其MVD水平往往较高 ,也有研究表明微血管密度与患者预后有密切关系[4 ,5] 。材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1989年 10月~ 1996年 4月 ,我院共收治的舌活动部鳞状上皮癌初治患者 6 1例 ,其中男性 40例 ,女性 2 1例 ,年…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检测胰腺癌、慢性胰腺炎及正常胰腺标本中的平均微血管密度(MVD)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了解胰腺癌肿瘤血管生成情况.方法:胰腺癌标本26例,慢性胰腺炎标本7例,癌旁正常胰腺组织26例(采用胰腺癌标本中无肿瘤浸润的组织),所有标本均行免疫组化染色.MVD检测为在200倍显微镜下计数5个视野最高数目的微血管,以其平均数表示.VEGF的定量标准为VEGF染色强度与阳性细胞百分比分值的乘积.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和二元变量相关分析法.结果:VEGF在胰腺癌、慢性胰腺炎及癌旁正常胰腺组织中均有表达.胰腺癌组织的MVD值及VEGF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慢性胰腺炎及癌旁正常胰腺组织(P<0.01).26例胰腺癌组织MVD值及VEGF表达水平在统计学上有相关性(Spearman法r=0.862,P<0.000;Pearson法r=0.855, P<0.000).结论:胰腺癌的微血管生成水平高于慢性胰腺炎及癌旁正常胰腺组织;胰腺癌组织内MVD值及VEGF表达水平在统计学上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肾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医科大学学报》2001,36(2):150-152
  相似文献   

13.
张文远  韩盛玺 《四川医学》1997,18(6):352-354
研究胃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与血行转移的关系。方法:材料取自四川省人民医院1996年1月至1997年7月胃癌手术切除标本40例,抗Ⅷ因子相关抗原(FⅧRAg)单克隆抗体和免疫组化试剂盒均购自ZYMED公司,研究方法按S-P法免疫组织化学操作技术常规进行,微血管密度以镜下200倍,癌组织、癌旁、正常组织各3个最高MVD均数表示,分析MVD在胃癌不同区域的分布和与病理及血性转移的关系。结果:微血管密度在癌组织内为27.4±7.1,癌旁为11.9±5.4,正常组织为4.8±1.5(P<0.05~0.001)。MVD和组织类型及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但伴有血性转移组的MVD明显高于不伴血性转移组(P<0.05)。结论:胃癌组织内微血管生长与血性转移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宫颈鳞癌(SCC)局部肿瘤血管生成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28例正常宫颈上皮(NCE),36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68例宫颈鳞癌组织局部微血管密度MVD(CD34标记)、细胞增殖指数PI(MIB-1标记)和微淋巴管密度LMVD(VEGFR-3标记)。结果 CD34标记的MVD在NCE、CIN及SCC组分别为(6.3±2.9)、(18.0±4.7)及(58.2±19.6)条。从NCE到CIN再到SCC,MVD显著升高(P<0.01)。在CIN中,MVD表达与PI显著正相关(r=0.373,P=0.025),而与LMVD无显著相关性(r=0.138,P=0.421)。在SCC中,MVD表达分别与PI及LMVD均无显著相关性(PI:r=-0.033,P=0.790;LMVD:r=0.114,P=0.354)。MVD在SCC组表达与间质浸润深度密切相关(P<0.01),而与患者年龄、FIGO分期、组织学分级、盆腔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及生存率无关(P>0.05)。宫颈鳞癌突破深肌层间质浸润者MVD显著高于未突破深肌层间质浸润者(P<0.01)。结论 MVD表达上调可能促进宫颈异型上皮细胞增殖及宫颈鳞癌细胞浸润转移。  相似文献   

15.
探讨骨肉瘤和骨巨细胞瘤的p53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与癌组织内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和形态计量方法检测40例骨肉瘤和40例不同级别骨巨细胞瘤的p53蛋白、PCNA表达与肿瘤组织内MVD之间的关系。结果:骨巨细胞瘤Ⅱ~Ⅲ级组PCNA表达明显高于骨巨细胞瘤I级组(P<0.05),且骨巨细胞瘤MVD≥5的肿瘤组织P53蛋白表达明显高于MVD<5的肿瘤组织(P<0.05);骨肉瘤MVD≥5的肿瘤组织P53蛋白表达也明显高于MVD<5组(P<0.05)。p53蛋白阳性率虽骨巨细胞瘤Ⅱ~Ⅲ级、骨肉瘤均高于骨巨细胞瘤1级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53蛋白、PCNA过度表达与MVD有密切关系,p53、PCNA及MVD可作为评估骨巨细胞瘤、骨肉瘤预后有价值的分子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COX-2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与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COX-2表达及MVD值,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Kaplan-Meier曲线法生存分析结果显示,COX-2阳性表达者生存率较COX-2阴性表达者降低(P〈0.05);MVD≥35者生存率较MVD〈35者明显降低(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OX-2、MVD、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分化级别、肌层浸润深度均是子宫内膜癌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COX-2阳性表达及高水平MVD者预后较COX-2阴性表达及低水平MVD者预后差,COX-2和MVD均是子宫内膜癌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癌细胞微血管密度(MVD)与胃癌类型,分化程度及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标志物CD34对53例不同类型的胃癌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及光镜观察。结果:(1)高分化腺癌,低分化腺癌,未分化癌平均MVD(个/mm^2)分别为96.04,144.87,164.22,三者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织学Ⅰ、Ⅱ级,Ⅲ级的平均MVD(个/mm^2)为86.23,116.25,156.84,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3)平均MVD(个/mm^2)有淋巴结转移者为126.36,无淋巴结转移者为94.14,两者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4)MVD与肿瘤大小及浸润深度无明显关系。结论:MVD与胃癌的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及淋巴结转移有关,可作为临床上判断胃癌患者预后的一个独立指标。  相似文献   

19.
研究表明 ,在肿瘤的生长过程中 ,肿瘤细胞分泌血管生长因子急剧增加 ,能够显著增加肿瘤血管形成 ,加速肿瘤增殖 ,表现出转移扩散特征 [1]。我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人体大肠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 Microvessel Density,MVD) ,探讨其与大肠癌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 随机选择 1993~ 1994年在本院手术切除的大肠癌 50例 ,其中男 2 7例 ,女 2 3例 ,年龄 2 1~74岁 ,平均 ( 51.6± 1.5)岁。大肠癌肉眼类型 :溃疡型16例 ,隆起型 2 0例 ,浸润型 14例。组织学类型 :高分化型 2 9例 ,中分化型 16例 ,低分化型 3…  相似文献   

20.
肾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肾癌微血管密度(MVD)与其组织学类型、肿瘤分级及转移之间的关系;评价MVD对肾癌预后估价的意义.方法应用Ⅷ因子相关抗原(FⅧ-R Ag)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化SABC法染色,检测49例原发性肾癌根治性切除术标本中MVD.结果49例肾癌组织中平均MVD为58.62±23.86,明显高于正常肾组织(P<0.01).MVD与其局部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P<0.05),而与肾癌的分级及远处转移呈正相关(P<0.01),与5年生存期呈负相关(P<0.01).结论肾癌组织中MVD与其组织学类型、肿瘤分级、远处转移及生存期均密切相关,检测肿瘤组织中MVD可作为估介肾癌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