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内动静脉畸形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小脑蚓部动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治疗方式及预后。结果头颅CT检查示小脑蚓部颅内血肿,头颅MR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示小脑蚓部脑内血肿,MRA无明显异常,进一步行头颅CT血管成像(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示小脑蚓部动静脉畸形。给予后正中入路开颅动静脉畸形切除术治疗,术后恢复良好,无神经功能不良表现。结论开颅显微手术切除动静脉畸形是一种有效治疗颅内动静脉畸形病变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对先天性肾动静脉畸形的认识.[方法]收治先天性肾动静脉畸形女性患者1例,结合文献复习讨论先天性肾动静脉畸形诊治要点.[结果]患者临床表现为肉眼血尿.增强CT示右肾前部靠近集合系统的高密度血管影,CT血管成像(CTA)示右肾中下部簇状血管团.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示右肾下部异常血管团.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右肾中下部动静脉畸形,肾静脉早期显影.予以介入栓塞治疗.随访12个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无复发.[结论]肾动静脉畸形临床少见,肉眼血尿为主要临床表现之一,DSA是诊断金标准,介入栓塞为当前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脊髓动静脉畸形的MRI、CT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仲湘 《医学临床研究》2005,22(9):1308-1310
【目的】探讨脊髓动静脉畸形的MRI和CT表现。【方法】对10例经MRI冠状面、矢状面SE序列T1、T2加权像、行Gd—DTPA增强扫描。CT行层厚4mm、层距2mm、螺距1.3螺旋扫描+增强扫描及脊髓造影后CT扫描(CTMeyeLography)。【结果】10例患者中.4例位于胸段脊髓.6例位于胸腰段脊髓。MRI表现为①病变处脊髓局限性膨大,T2WI脊髓信号增加。③畸形血管在T1WI为点状、条状混杂的无信号影。③增强扫描后畸形血管迅速强化。CT表现为①脊髓表现异常血管。②脊髓密度异常.伴有脊髓出血。③静脉增强后的异常强化。①可伴有椎管内血肿。6倒手术证实。2例插管造影证实.另2例根据CT、MRI典型表现确诊。【结论】脊髓动静脉畸形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MRI对诊断动静脉畸形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性,63岁。头痛、头晕、走路不稳2个多月,与体位无关。查体: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mm,对光反射(+),共济运动协调,曾在外院做头颅CT示左小脑半球占位,中心低密度,第4脑室轻度受压。入我院后MRI检测示左小脑半球呈异常信号,形态不规则,T1W1呈低混杂信号,T2W1呈高信号改变,信号强度不均匀,边界清晰,(图1)。[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我科2007—06—29收治1例产褥期伴脑动静脉畸形的患者,经过近1个月的治疗和护理,未出现其他护理并发症,护理体会如下。1病历摘要女,30岁。主因剖宫产术后10d突发烦躁、抽搐4h于2007-06-29收入院。10d前曾行剖宫产手术,娩出一正常女婴。2007-06-19T19:00突然出现烦躁、全身抽搐、牙关紧闭、神志恍惚伴尿失禁,由产科转入我科。给予镇静、脱水、回奶、抗自由基治疗。2007-07-09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示:左额叶动静脉畸形。2007-07-10行动静脉畸形栓塞术,术毕给予有效护理,于2007-07-23好转出院。  相似文献   

6.
彩色多普勒诊断肾动静脉瘘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病例报告男,50岁。因左侧腰部不适2个月就诊,查尿常规潜血(+),超声检查示双侧肾脏形态体积正常,实质回声均匀,于左肾下极内见一约20 mm×19 mm无回声区,形态规则,CDF I示无回声区内充满花色血流信号,明暗相间,为五彩镶嵌的湍流。脉冲多普勒可引出动静脉血流信号混叠在一起。超声诊断:左肾动静脉瘘。2讨论肾动静脉瘘分为先天性、获得性和特发性三类。先天性动静脉瘘少见,实为动静脉畸形;特发性也称为自然性动静脉瘘;获得性动静脉瘘的原因很多,如肾手术后、肾创伤后、肾脏穿刺活检后、肾内炎症等疾病均可形成肾动静脉瘘。肾动静脉瘘所造成…  相似文献   

7.
肺动静脉畸形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动静脉畸形的影像表现及不同影像诊断方法对肺动静脉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肺动静脉畸形的影像表现(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2例临床及影像表现典型)并进行对比。结果3例均为单发病灶,分别位于左肺下叶、右肺中叶及左肺舌段胸膜下,有典型的瘤样扩张的血管囊及与之相连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注射对比剂后病灶明显强化,并可见病灶与肺动脉相连。3例均行X线胸片及CT增强扫描,2例行DSA检查。3例CT及DSA均诊断正确,正确率100%。结论X线胸片及CT平扫对典型病例可提示诊断的可能,对不典型病例及多发肺动静脉畸形诊断受到限制,CT增强扫描及DSA可准确地诊断肺动静脉畸形,并为手术或栓塞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病例 女,25岁,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头晕症状,无恶心、无胸闷气急,无呼吸困难,无四肢抽搐.外院就诊检查头颅CT示颅内占位病变,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门诊复查.颅脑MRI检查示右额叶巨大肿块,呈T1FLAIR像等低信号、T2FLAIR等高信号及DWI像高信号影,内见畸形血管流空信号影,边界欠清,周围脑实质水肿,增强后显著不均匀强化,部分坏死灶,邻近脑膜增厚、强化,脑膜尾征可见,提示血管瘤型脑膜瘤可能(图1,2).入院后行颅脑CT增强示右额叶片状高低不均密度影,边界欠清,增强后病灶显著不均匀强化,CTA示混杂血管团,提示“颅内动静脉畸形”可能(图3).术前行DSA检查,并行脑膜中动脉栓塞术(图4).术中见肿瘤质地软,呈现鱼肉状,血供极其丰富,出血量约600 mL;术后病理结果为胶质肉瘤(WHOⅣ级).  相似文献   

9.
男,1岁8个月。出生后左口角至颊部呈水平裂开,左耳屏前有附耳畸形入院。既往无特殊病史、家族史,父母及近亲前后三代无类似畸形。其母孕期二月内有外伤史,无严重月经障碍和痛经史;无人工流产史;孕期头3个月无明显精神紧张和绪情异常,营养良好。 口腔颌面部检查:左口角至嚼肌前缘全层呈水平裂开畸形,双侧口角不对称,张口时口角向右侧歪斜,左侧面部生理功能丧失;左侧面部发育不良,耳屏前1cm处可见附耳(图1)。心、肺正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脑膜血管瘤病(MA)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 观察1例MA患者的临床表现、MRI及组织学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女性,23岁.因发作性癫(痫)1年余人院.MRI示右顶叶皮质内约2.6cm×2cm大小团片状短T2、长T1及等T1异常信号.镜检示脑膜上皮细胞和纤维母细胞样梭形细胞增生,并围绕在皮质内的小血管周围,伴有钙化和砂砾体形成,病灶内可见残存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免疫组化显示增生的梭形细胞vimentin(+);血管内皮细胞CD34(+);残留的胶质细胞GFAP和Olig-2(+).结论 MA为脑皮质良性病变,预后良好.形态学上MA需与侵袭性脑膜瘤、神经节细胞胶质瘤、动静脉血管畸形等鉴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三维重建技术对脑动静脉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75例脑动静脉畸形应用二维DSA、旋转DSA及三维重建技术进行检查,比较不同方法的诊断率.结果 本组常规DSA检查示脑动静脉畸形终末型46例、幼稚型17例、路过型12例;显示供血动脉112条,引流静脉89条.旋转DSA检查示脑动静脉畸形终末型52例、幼稚型11例、路过型12例;显示供血动脉135条、引流静脉112条.图像三维重建清晰显示畸形团的立体形态、供血动脉及行程等65例,显示供血动脉116条、引流静脉112条.旋转DSA及图像三维重建显示动静脉畸形团立体形态、供血动脉、引流静脉数与常规DS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64,P<0.05;χ2=7.26,P<0.01).结论 旋转DSA及图像三维重建较常规DSA而言,可为脑动静脉畸形的分型及选择治疗方法提供更加详细的影像资料,提高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3.0T 三维动态增强MR血管成像诊断脊髓血管畸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3.0T MR脊髓三维动态增强MR血管成像(CE-MRA)诊断脊髓血管畸形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临床及MR平扫疑诊脊髓血管病的14例患者行CE-MRA检查,其中13例于3~5天内接受DSA检查,6例接受手术治疗,对比分析MRA与DSA及手术结果。结果 CE-MRA诊断8例为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5例为髓周动静脉瘘(PMAVF),1例为脊髓动静脉畸形(SCAVM);与DSA检查结果对照,14例中,MRA可以准确判断11例的供血动脉及瘘口。结论 3.0T 3D-CE-MRA可快速、无创、清晰地显示脊髓血管畸形的供血动脉及瘘口,在诊断脊髓血管畸形、协助制定治疗方案及术后随访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正>先天性动静脉畸形是指小动脉和小静脉相互吻合形成迂回弯曲有搏动性的血管畸形病变。其结构特点是:血管畸形病变合并有大小不等的多发、复杂先天动静脉微瘘,具有阻抗小、血流量大的特点,属高流速血管畸形。先天性动静脉畸形通常出生时已存在,随着身体的发育逐渐长大,可突然迅速增大,压迫邻近组织器官,并发缺血坏死、感染,甚至大出血休克、心力衰竭,从而危及生命。广泛性动静脉畸形的治疗多年来一直被公认为是一个难题,巨大动静脉畸形合并心功能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血管内真丝线段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的术前、术后临床资料并总结护理经验。结果:全组病例无死亡,1例留有不完全性偏瘫、失语。其余病例无严重并发症。结论:术前充分准备、术后精心护理对保证栓塞的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采取及时恰当的护理措施是保证动静脉畸形患者血管内栓塞治疗术成功和保证患者安全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动静脉畸形栓塞术后颅内出血的各种危险因素。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入院接受治疗的100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经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确诊。使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对患者的年龄、性别、畸形血管团直径、深静脉引流等脑动静脉畸形出血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单次栓塞面积≥36.5%(OR值为19.269;95%CI 1.283~289.299,P=0.031)和既往高血压病史(OR=7.962;95%CI 1.121~56.567,P=0.037)是栓塞术后颅内出血的主要危险性因素。结论脑动静脉畸形栓塞术后早期发生颅内出血是血管内介入治疗脑动静脉畸形最为严重的临床并发症。单次栓塞体积≥36.5%与既往高血压病史会加大脑动静脉畸形栓塞术后颅内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在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和动静脉畸中采用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9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28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和20例动静脉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这些患者进行MRI检查,分别采用常规T1WI增强图像和磁敏感加权(SWI)检查,比较两种方式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的阳性率以及颅内动静脉血管畸形病灶的检出率。结果:SWI检查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检出的阳性率为96.43%高于TIW1增强检查的78.57%,P<0.05;两种方式对颅内动静脉血管如血管异常、供血动脉畸形以及引流静脉畸形的检出率相比,P>0.05。结论:在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以及动静脉畸的检查中,采用磁敏感加权检查,可提高临床检出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张品元  侯凯  徐丽峰  井山泉  宋剑 《临床荟萃》2011,26(11):948-950,956,F0002
目的探讨应用Onyx-18血管内栓塞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近5年来应用Onyx-18治疗脑动静脉畸形患者16例,就其临床表现、影像学、治疗策略及结果进行临床研究。结果Spetzler分级:Ⅱ级3例,Ⅲ级4例,Ⅳ级7例,Ⅴ级2例。16例患者中共进行20次栓塞,完全栓塞5例(31.2%),90%栓塞5例(31.2%)差6例。7例患者出现术后头痛,给予甘露醇脱水后症状缓解;3例出现一过性肢体偏瘫、麻木,给予相应处理后其中3例完全恢复;2例出现一过性言语不利,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2例发生微导管拔管失败,滞留体内,术后其中1例患者出现残留右上肢轻瘫。所有患者随访6~36个月,经全脑血管造影证实未发现畸形血管团再通现象。13例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5;1例GOS=4;2例GOS=3。结论Onyx-18行血管内栓塞脑动静脉畸形安全可行,在临床上能够取得令人满意的脑血管畸形治愈率,可以有效将大的血管畸形减容,为进一步治疗创造条件。熟练掌握栓塞操作技巧及预防措施,可以使脑动静脉畸形获得更高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S)及经颅超声造影(CE-TCCS)在颅内动静脉畸形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1例疑为颅内动静脉畸形的患者分别行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及经颅超声造影检查,比较造影前后畸形血管团及供血动脉的显示率,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成像(CTA)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1)经CTA或DSA证实30例为颅内动静脉畸形,1例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2)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颅内动静脉畸形的显示率为70%(21/30),经颅超声造影对颅内动静脉畸形的显示率为96.7%(29/30)。对位于颞叶(11例)、岛叶(1例)、小脑(1例)的颅内动静脉畸形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动静脉畸形血管团大小与DSA测量结果一致,而5例位于额叶、1例位于顶叶及1例位于枕叶的动静脉畸形血管团测值(2.4cm×3.0cm)明显小于DSA测值(3.0cm×3.6cm)。经颅超声造影测量畸形血管团的大小均与DSA测值一致(3.5cm×4.4cm)。(3)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供血动脉的显示率为59.5%(22/37),经颅超声造影对供血动脉的显示率为83.7%(31/37),造影后供血动脉流速较造影前略增快,但造影前后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及阻力指数(RI)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颅超声造影可提高颅内动静脉畸形及供血动脉的显示率,经颅超声造影测量畸形血管团大小与DSA检查结果更为一致。  相似文献   

19.
1 病例报告男 ,49岁。以头痛、口角歪斜伴肢体无力 3d之主诉于 1999-0 8- 31入院。患者 3d前开始出现头痛、头晕。此后出现口角向右侧歪斜 ,行走时左下肢无力 ,左上肢持物无力。在当地行头颅CT检查示 :右额颞占位病变 ,病变呈高密度均匀样 ,即来我院。查体 :神志清楚 ,精神差 ,语言流利 ,头颅对称无畸形 ,双侧瞳孔等大等圆 ,直径 3mm,对光反应灵敏 ,左侧鼻唇沟浅 ,口角向右歪斜 ,伸舌偏左。颈部稍有抵抗 ,四肢肌张力正常 ,左侧肢体肌力 级 ,右侧肢体肌力 级。双侧膝腱反射 ( ) ,病例反射未引出。入院诊断 :右额颞脑膜瘤。入院后给予脱水…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640层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与3.0T动态MR血管成像(CE-MRA)在诊断脊髓血管畸形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9例临床怀疑脊髓血管病变的患者,其中11例行多层螺旋CTA检查,10例行CE-MRA检查,16例接受DSA治疗,3例接受手术治疗。结果:11例行CTA检查中有4例为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4例为髓周动静瘘(PMAVF),2例为脊髓动静脉畸形(SCAVF),8例与DSA诊断一致,1例DSA为阴性;10例行MRA检查中有7例为SDAVF,其中2例SDAVF CTA检查未显示供血动脉及瘘口,CE-MRA显示很好的供血动脉及瘘口,2例为PMAVF,1例为SCAVF,均与DSA诊断一致。结论:3.0T CE-MRA对显示脊髓血管畸形的供血动脉及瘘口,在诊断脊髓血管畸形中优于CTA;脊髓CTA对脊髓血管畸形的诊断有很大的价值,可作为DSA检查前的筛选检查,并对DSA有指导作用;而3.0T CE-MRA可快速、无创、清晰地显示脊髓血管畸形的供血动脉及瘘口;CTA、CE-MRA在诊断脊髓血管畸形、协助制定治疗方案及术后随访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