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分析脊髓型多发性硬化的MRI表现。方法搜集经临床证实的脊髓型多发性硬化11例,均行MRI检查,对其临床及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脊髓型多发性硬化的特征性MRI表现为,11例患者的病灶以颈髓多见,病变脊髓在T1WI像为低或等信号,T2WI像为高信号,病灶位于脊髓两侧和后部,病灶活动期呈斑片状或边缘强化,应用糖皮质激素试验性治疗对脊髓出现的可疑脱髓鞘病灶者有一定的帮助。结论脊髓型多发性硬化有其特征性MRI表现,MRI有助于脊髓型多发性硬化的诊断,是目前诊断脊髓型多发性硬化最敏感的影像学方法 。  相似文献   

2.
损害大脑灰质的多发性硬化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损害大脑灰质的多发性硬化病例的临床和MRI特点。方法收集2004年1月~2006年6月期间住院并经多发性硬化专科门诊进行临床和MRI动态观察确诊[采用McDonald(2001)诊断标准]的多发性硬化患者共54例,将其中13例损害大脑灰质的多发性硬化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损害大脑灰质的多发性硬化病例13例,占多发性硬化总病例数的24%(13/54),其中5例初诊时根据脑CT报告误诊为多发性脑梗死,3例初诊时误诊为病毒性脑炎和脑病,5例首诊为多发性硬化的患者得益于多系列的脑MR扫描、VEP和脑脊液IgG指数的帮助;损害大脑灰质的多发性硬化患者症状、体征较重,复发次数多,预后较差;大脑灰质的损害主要在大脑深部灰质(丘脑和基底节)。结论初次诊断多发性硬化相当困难,建议使用McDonald(2001)诊断标准,并参考脑/脊髓功能MRI,诱发电位及脑脊液IgG指数/OB;多发性硬化损害大脑灰质可能与神经元变性有关。  相似文献   

3.
多发性硬化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症状及MRI对其诊断的价值和意义。方法:综合分析20例多发性硬化患者一般资料、MRI、脑脊液检查及治疗转归。结果:多发性硬化好发于10-40岁,女性多见,起病形式及临床症状多样,病程呈复发与缓解,MRI对多发性硬化病灶的发现率可达100%。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但随着病程的延长,复发次数的增多,激素治疗欠佳。结论:根据临床特点、影像学检查、脑脊液及神经电生理检查可提高多发性硬化的确诊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症状及MRI对其诊断的价值和意义。方法 :综合分析 2 0例多发性硬化患者一般资料、MRI、脑脊液检查及治疗转归。结果 :多发性硬化好发于 10~ 4 0岁 ,女性多见 ,起病形式及临床症状多样 ,病程呈复发与缓解 ,MRI对多发性硬化病灶的发现率可达 10 0 %。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但随着病程的延长 ,复发次数的增多 ,激素治疗欠佳。结论 :根据临床特点、影像学检查、脑脊液及神经电生理检查可提高多发性硬化的确诊率  相似文献   

5.
多发性硬化是临床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可伴发认知功能障碍,其发生机制迄今尚未阐明。越来越多MRI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从神经影像学角度阐述多发性硬化伴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提供重要依据。本文对近年关于多发性硬化伴认知功能障碍的MRI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脑脊液寡克隆区带CSFOB和头颅MRI的变化对诊断多发性硬化 (MS)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 2 5例怀疑多发性硬化 (MS)的患者进行脑脊液的寡克隆区带和头颅MRI的检查 ,研究两者和MS间的关系。结果 :确诊多发性硬化的患者均有脑脊液的寡克隆带和头颅核磁共振 (头MRI)异常。结论 :脑脊液寡克隆带和头MRI两者结合对诊断发硬化 (MS)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以周围神经病变首发的多发性硬化临床特点和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首发周围神经病变症状的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特点、脑脊液生化常规、电生理检查、头颅或脊髓MRI特点。结果 15例均为首发周围神经病变症状的多发性硬化患者,电生理提示广泛周围神经病损,既有脱髓鞘改变,又有轴突病变,MRI提示均有中枢神经多发性的脱髓鞘病变。结论周围神经病变症状可以为多发性硬化的首发症状。  相似文献   

8.
多发性硬化患者的MRI及多种诱发电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和诱发电位(EPs)在诊断多发性硬化中的价值。方法对68例多发性硬化患者的头颅MRI、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以及体感诱发电位等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比较。结果多发性硬化患者的头颅MRI、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以及体感诱发电位的异常率分别为91.2%(62/68)、80.9%(55/68)、82.4%(56/68)和77.9%(53/68),且均发现多发性硬化的亚临床病灶;两项或多项联合检查的异常率较单项检查的异常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颅MRI和诱发电位检查有助于临床早期确诊多发性硬化,联合应用可使其敏感性提高。  相似文献   

9.
多发性硬化的磁共振成像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从八十年代初磁共振成像(MRI)应用于临床以来,已经证明了其对多发性硬化的诊断有很大的帮助,且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本文就多发性硬化的MRI表现和特征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脊液寡克隆区带CSFOB和头颅MRI的变化对诊断多发性硬化(MS)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5例怀疑多发性硬化(MS)的患者进行脑脊液的寡克隆区带和头颅MRI的检查,研究两者和MS间的关系。结果:确诊多发性硬化的患者均有脑脊液的寡克隆带和头颅核磁共振(头MRI)异常。结论:脑脊液寡克隆带和头MRI两者结合对诊断发硬化(MS)有重要监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多发性硬化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之一,估计目前世界范围内年轻的多发性硬化患者约有100万人。现收集我院2007年以来收治的经临床确诊的10例多发性硬化患者资料,对其CT和MRI影像进行分析,以求提高本病的诊断水平。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10例患者均为2007-01—2012-07在我院住院或门诊病人,男4例,女6例,年龄22~41岁,平均  相似文献   

12.
多发性硬化的磁共振成像诊断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多发性硬化(MS)从首例病例报告至今已有近160年历史。然而其病因、病理学机制依然不明。目前,全世界有大批学者从事多发性硬化各方面的研究,仅多发性硬化年会就有4个(美国、欧洲、南美洲和亚洲-大洋洲年会)。1981年,MRI首次应用于多发性硬化的检查,从此极大地帮助了对多发性硬化的理解,在诊断、病理学机制的探索、疗效判断、推测预后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目前公认,多发性硬化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炎性脱髓鞘  相似文献   

13.
多发性硬化的磁共振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多发性硬化患者脑及脊髓的磁共振成像特点。方法 :分析 2 8例明确诊断为多发性硬化患者的脑及脊髓 MRI资料。结果 :多发性硬化患者脑部病灶以脑室旁白质内多见 ,其它部位依次为半卵圆中心、颞叶白质、小脑半球和脑干。病灶大小不一 ,形态多为圆形或卵圆形。脊髓内病灶以颈段脊髓多见 ,其次为胸段脊髓 ,分别占81.2 5 %和 18.75 %。形态多为长条形或梭形。多发性硬化患者脑及脊髓内病灶在影像上病程不同可表现长 T1等 T1和T2。结论 :MRI能早期发现多发性硬化的病灶 ,并可动态观察硬化斑的消退、进展与转归  相似文献   

14.
伴有周围神经病变的多发性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5例伴周围神经病变的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电生理、实验室检查和MRI改变,探讨多发性硬化合并周围神经损害的临床特点和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总结5例伴发周围神经病损的多发性硬化的脑脊液生化,免疫学检查、寡克隆带,电生理检查,MRI及其它有助于鉴别诊断的检查。结果5例均为伴有周围神经病变的多发性硬化,电生理提示广泛周围神经病损,既有脱髓鞘改变,又有轴突变性。结论由于中枢神经系统与周围神经系统髓鞘存在着共同的抗原性成分,故MS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与周围神经系统可以同时发生脱髓鞘改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Poser标准和McDonald标准在多发性硬化诊断中的差异。方法对80例新诊断为多发性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应用Poser标准和McDonald标准对其进行诊断分类。结果80例患者中48例(60.00%)行脊髓MRI检查,阳性率为83.33%(40/48)。应用Poser标准,41例(51.25%)为临床确诊,10例(12.50%)为实验室确诊,17例(21.25%)为临床可能,余12例(15.00%)未能进行诊断分类。应用McDonald标准,45例(56.25%)为确诊多发性硬化,35例(43.75%)为可能多发性硬化。经Poser标准临床确诊的41例患者中,除4例不完全符合McDonald标准中确诊多发性硬化条件外,其余37例均符合;实验室确诊的10例患者中,4例符合McDonald标准中确诊多发性硬化条件,其余6例为可能多发性硬化。经McDonald标准确诊的45例患者中,37例符合Poser标准中临床确诊条件,4例为实验室确诊,1例为临床可能,余3例为原发进展型多发性硬化。18例患者(33.33%)脑脊液寡克隆区带检测阳性,26例(40.63%)IgG合成率升高。4例患者脑脊液寡克隆区带或IgG检测呈阳性反应且MRI病灶≥2个,经McDonald标准诊断为确诊多发性硬化。结论McDonald标准较Poser标准更为完善,尤其适用于原发进展型多发性硬化及临床孤立综合征患者。同时应用脊髓MRI检查以及脑脊液寡克隆区带和IgG检测有利于提高McDonald标准诊断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 (MRI)和诱发电位在诊断多发性硬化中的价值。方法 运用病例统计方法 ,计算头颅MRI、视觉诱发电位以及听觉诱发电位等在多发性硬化患者中的异常率 ,并分析、比较异常率之间的差别。结果 MRI异常率为 83 5 8% (5 6/67) ,视觉诱发电位为 64 18% (4 9/ 67) ,听觉诱发电位为 73 1% (4 3 / 67) ,并且均能发现多发性硬化的亚临床病灶 ;两项或三项联合检查的异常率较其单项检查的异常率增高 ,并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RI和诱发电位检查有助于临床确诊MS ,联合应用可使其敏感性提高。  相似文献   

17.
多发性硬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慢性疾病,病理学改变是以中枢神经系统(CNS)内多处白质的炎症、髓鞘脱失和胶质瘢痕(硬化)为特征。其病因尚不清楚,在具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中,由可能的环境因素激发的自身免疫机制被认为是最重要的。MS临床疾病过程变化不定,病变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多发的。为了进一步探讨目前对多发性硬化的认识和理解,本文对多发性硬化的亚型、脑萎缩、MRI的作用以及疾病的调整及联合治疗等进行综述。1发病率和流行病学MS的发病率随纬度增加而增加,离赤道愈远发病率愈高。MS高危地区如美国北部、加拿大、冰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脑部多发性硬化的常规MRI及临床表现 ,总结鉴别意义。方法 :回顾华山医院住院病人中临床确诊脑部多发性硬化 2 0例 ,分析常规MRI上斑块各种特征 ,与脑囊虫、梗死、非特异性白质病变等比较。结果 :2 0例脑部多发性硬化共有斑块约 2 5 8个。分布上侧脑室旁最常见 ,其次为皮质下白质、胼胝体及脑干 ,小脑斑块最少。急性期斑块为卵圆形或圆形 ,有膨胀感。几毫米至 2cm不等 ,周围可有水肿 ,慢性期趋于片状。T1WI呈略低信号 ,T2 WI为高信号 ,急性期由于斑块与水肿在T2 WI上的不同 ,呈“核心”现象。结论 :脑部多发性硬化常规MRI有一定特征性 ,结合临床 ,可以与囊虫、梗死及血管炎等鉴别  相似文献   

19.
多发性硬化的临床与磁共振成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 4 6例多发性硬化 (multiple sclerosis,MS)患者进行临床与磁共振成像 (MRI)分析 ,从而进一步探讨其常见症状、体征、首发症状及 MRI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 :总结 4 6例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特点 ;结合文献复习对MS的 MRI及头颅 CT扫描所见进行讨论。结果 :MRI可发现 MS早期病变 ,及早作出诊断 ,且明显优于头颅 CT扫描。结论 :MS最常见的发病部位是侧脑室周围白质、视神经、脊髓和脑干。MS诊断的金标准仍然是临床 ,MRI作为MS的辅助诊断是最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血管周围间隙与多发性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对38例多发性硬化患者(多发性硬化组)及5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头颅MRI检查,计数其血管周围间隙并测量其直径。对结果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多发性硬化组患者血管周围间隙检出率(42.1%,16/38)明显高于对照组(16.0%,8/50)(P0.01)。多发性硬化组患者血管周围间隙的数目[(5.4±2.4)个/例]明显多于对照组[(2.7±2.0)个/例](P0.01)。多发性硬化组患者血管周围间隙的直径[(3.0±1.0)mm]明显大于对照组[(2.2±0.7)mm](P0.0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对照组中血管周围间隙的数目、直径均与年龄呈正相关(r1=0.857,r2=0.956,均P0.01)。结论血管周围间隙与多发性硬化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