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2.
3.
4.
新法复苏对新生儿窒息复苏管理成效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根据新生儿窒息率变化的分析探讨复苏管理的要点。方法:对产科住院分娩的新生儿窒息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窒息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新生儿死亡率也呈下降趋势。结论:通过加强人员培训,建立产儿科协作,提高产科质量,规范的复苏技能操作管理可有效地降低新生儿窒息程度,从而减少新生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病因、新法复苏方法和护理方法,为护理新生儿窒息提供一定临床指导。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2年6月该院收治的新生儿窒息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采用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选取2007年6月—2009年6月该院收治的新生儿窒息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复苏方法,观察两组复苏效果。结果观察组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新生儿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生儿窒息严重程度以及并发症容易导致新生儿精神发育异常,严重影响着新生儿的生命安全;新生儿窒息复苏新法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恩平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窒息的原因及新法复苏方法与效果,探索提高新生儿窒息的复苏水平。方法对296例新生儿窒息与新法复苏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96例新生儿窒息经新法复苏,成功抢救286例,死亡6例,放弃治疗4例,成功率96.6%。结论新生儿窒息经新法复苏,即国际公认的ABCDE法,抢救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及时迅速地缓解及解除新生儿缺氧状态,提高新生儿复苏成功率.方法随机选择2001年1月~2003年6月窒息新生儿168例,采用新式复苏措施,即用呼吸复苏气囊+脐静脉注射纳洛酮注射液0.4 mg进行复苏;同时随机选择2000年1~12月窒息新生儿55例,采用传统的复苏措施,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并同时脐静脉注射5%碳酸氢钠注射液5 ml.两组新生儿出生前均未行特殊处理,出生1分钟Apgar评分基本一致.结果观察组1分钟评分4.7±0.2,5分钟8.0±1.0,10分钟9.0±1.1;而对照组1分钟4.8±0.5,5分钟6.3±0.8,10分钟8.0±0.5,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5分钟及10分钟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观察组新生儿皮肤颜色、哭声、呼吸、心跳、反射及肌张力均比对照组恢复快,效果明显.两组新生儿各项指标恢复时间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新生儿呼吸复苏气囊+纳洛酮脐静脉注射能迅速改善新生儿缺氧,恢复自主呼吸,提高新生儿窒息复苏成功率,提高新生儿存活力,减少儿童智力障碍,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及时迅速地缓解及解除新生儿缺氧状态 ,提高新生儿复苏成功率。方法 :随机选择 2 0 0 1年 1月~ 2 0 0 3年6月窒息新生儿 16 8例 ,采用新式复苏措施 ,即用呼吸复苏气囊 +脐静脉注射纳洛酮注射液 0 .4 mg进行复苏 ;同时随机选择 2 0 0 0年 1~ 12月窒息新生儿 5 5例 ,采用传统的复苏措施 ,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 ,并同时脐静脉注射 5 %碳酸氢钠注射液 5 ml。两组新生儿出生前均未行特殊处理 ,出生 1分钟 Apgar评分基本一致。结果 :观察组 1分钟评分 4 .7± 0 .2 ,5分钟 8.0± 1.0 ,10分钟9.0± 1.1;而对照组 1分钟 4 .8± 0 .5 ,5分钟 6 .3± 0 .8,10分钟 8.0± 0 .5 ,两组新生儿 Apgar评分 ,5分钟及 10分钟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1)。且观察组新生儿皮肤颜色、哭声、呼吸、心跳、反射及肌张力均比对照组恢复快 ,效果明显。两组新生儿各项指标恢复时间有明显差异 ( P<0 .0 5 )。结论 :新生儿呼吸复苏气囊 +纳洛酮脐静脉注射能迅速改善新生儿缺氧 ,恢复自主呼吸 ,提高新生儿窒息复苏成功率 ,提高新生儿存活力 ,减少儿童智力障碍 ,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窒息是胎儿在宫内或产程中由于缺氧引起胎儿或新生儿呼吸循环障碍,致使氧和二氧化碳交换不足及主要脏器血流灌注不良所致的表现。新生儿窒息当今仍是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几年来由于产、儿科进一步合作,产科技术和宫内监护的进展,儿科复苏技术的改进及新法复苏的推广,使窒息产生率和病死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研究应用新法复苏抢救新生儿重度窒息的疗效。方法 运用回顾性调查、分组对照方法对运用新法复苏和运用旧法复苏进行抢救的重度窒息新生儿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分析 ,对比新法复苏与旧法复苏的新生儿重度窒息抢救成功率和病死率。结果 新法复苏 5min新生儿重度窒息抢救成功率和总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旧法复苏 (P <0 0 1、P <0 0 1 ) ;新法复苏新生儿重度窒息病死率明显低于旧法复苏(P <0 0 1 )。结论 新法复苏能有效提高新生儿重度窒息抢救成功率和降低病死率、致残率。应加大此项适宜技术的应用、推广力度。 相似文献
11.
在苏州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窒息死亡率从10年前的9.5%下降为1995年的2.5%,今年1—8月已降为零。这是一项令省内外同行瞩目的指标,得益于一种被称作“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术”的推广应用。 在上海市,卫生当局要求所有产科、儿科的医生、护士、助产士都能掌握新法复苏技术,并将此作为简要培训的重要内容来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2008年4月分别采用两种复苏技术处理新生儿窒息的效果。结果:2006年5月~2007年4月新生儿窒息发病率为5.72%,2007年5月~2008年4月窒息发生率下降为3.63%,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发症发生率亦有下降。结论:采用新的复苏流程可明显降低新生儿窒息及窒息并发症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3.
1993年新法复苏引入我院并进行了培训,本文报导了近三年68例Apgar0 ̄3分复苏体会与前二年作了比较。指出:掌握熟练应用新法复苏是降低新生儿窒息有效可行的好方法。我们的经验和作法是:产科医师守护在产妇身旁,做到严密观察产程进展及胎儿情况实施ABCDE方案,争分夺秒进行复苏,ABC为核心,A牵头,D慎用。呼吸,心率和肤色是评估指标。坚决废弃“小三联”“呼吸兴奋”刺激药等旧的复苏措施,不盲目纠酸。 相似文献
14.
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技术培训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技术的培训效果,探讨影响培训效果的因素。方法采取课堂讲授与互动强化相结合的集中培训方式,将培训对象对该技术的知晓率、平均成绩分别进行前、后对比分析;分析培训对象对该技术培训效果的满意度。结果培训后培训对象对该技术知识的知晓率和平均成绩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认为急需该技术的占97.10%;认为该技术适用的占85.50%;对该技术掌握程度、培训授课形式和互动强化形式满意度均达到了100.00%。结果表明,培训对象不同专业与平均成绩有关(P〈0.05)。结论本次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特别是互动强化环节对进一步提高培训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应选择专业对口人员进行培训,并加强实践操作技能的培训力度。 相似文献
15.
我院在1995年12月底至1996年1月初对儿科医师及助产工作人损强化“新生儿窒息复苏”的培训。通过调查分析我院1996年1月-1997年12月对比1994年1月-1995年12月出生的足月新生儿重度窒息的资料。结果:新生儿重度窒息病死率从10.43%下降为4.20%。 相似文献
16.
17.
新生儿新法复苏技术在哈尔滨市逐渐普及应用。本文总结了哈尔滨市应用新法复苏的概况,还共同监测了1045例窒息儿施行新法复苏(ABC步骤)的情况,成功率为93.97%,新法复苏培训前后窒息死亡率由9.19%下降为6.03%。成功的复苏,取决于即记得辨认新生儿是否需要复苏,及时、准确、熟练的进行新法复苏,这可大幅度的减少窒息死亡,还可大大降低窒息对新生儿的伤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并发症率,提高复苏成功率的有效途径。方法:回顾比较2000年该院开展新法复苏,加强产、儿科协作后与新法复苏前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并发症率,气管插管使用率及药物使用率的情况。结果:采用新法复苏,加强产、儿科协作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并发症率明显下降(P0.05),气管插管使用率、药物使用率明显减少(P0.01),复苏成功率明显提高。结论:采用新法复苏,加强产、儿科协作,可切实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并发症率,提高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新法复苏的效果,降低新生儿窒息死亡率。方法:以《新编新生儿窒息复苏》为培训教材,全院妇产科、儿科医务人员为培训对象,从2006年1~12月进行系统培训,采用回顾性分析,比较培训前后2005年、2007年出生的新生儿窒息复苏效果。结果:①新生儿窒息发生率,2005年为9.56%,2007年为3.83%,培训后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2,P<0.01);②新生儿窒息复苏成功率,2005年为87.34%,2007年为98.56%,培训后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3,P<0.01);③新生儿窒息后并发症发生率,2005年为86.71%,2007年为59.42%,培训后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08,P<0.01);④新生儿窒息死亡率,2005年为10.13%,2007年为1.45%,培训后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8,P<0.05)。结论:新法复苏是降低新生儿窒息死亡率的有效方法,熟练掌握复苏技术是关键所在,重视复苏后处理是减少及减轻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1临床资料息儿,男,生后19min,于2008年6月24日因反应差19min转入我院儿科监护室。患儿为G,P,孕37“周于2008年6月24日在我院产科因脐带脱垂,横位行剖宫产出生,出生后哭声弱、反应差,全身皮肤发绀,HR60次/min,1min Apgar评分5分,即予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呼吸囊加压给氧,脐静脉注射1%肾上腺素0.2ml后哭声可,无发绀,HR 121次/min,反应欠佳,5min Apger评分转为9分,产科即拟“新生儿窒息”转入儿科。查体:T不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