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分析肝内钙化灶的临床和影像特征。方法对我科近6年来在住院病人中发现的17例肝内钙化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钙化灶单发6例,多发11例;位于肝右叶13例,左叶2例,左右叶均有2例;肝包膜下3例,肝实质内14例;直径5~40mm不等。B超表现为肝内强回声后方伴声影;CT表现为肝内极高密度影,CT值约100~200HU,明显高于肝组织及肝内胆管结石密度;ERCP、MRCP未见钙化灶所在区域肝内胆管扩张及充盈缺损。其中1例行肝右叶病灶局部切除,见钙化灶多发,呈乳白色,界限清楚,无包膜,质地较硬。结论肝内钙化灶是肝脏某些病变稳定或愈合后的一种病理改变,临床上易与肝内胆管结石混淆,典型的根据B超、CT表现可明确诊断。钙化灶形成后即稳定存在,对身体无明显不利影响,一般不需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2.
肝实质钙化误诊肝内结石行肝叶切除二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肝实质钙化误诊肝胆管结石行肝叶切除文献未见报道。现将我院所遇2例报道如下。例 1,男 ,4 8岁 ,反复右上腹隐痛 3年 ,无发热、黄疸。体检 :巩膜无黄染 ,肝区无叩痛 ,化验肝功能正常 ;B超及CT示肝左内叶胆管结石。行包括胆囊在内的左内叶部分切除 ,探查腹腔无肝硬化及其他异常 ,剖开肝实质见实质内4mm× 2mm× 2mm钙化灶。病检 :肝实质局灶性钙化。例 2 ,女 ,32岁 ,反复右上腹隐痛2年 ,无发热、黄疸 ,体检无异常 ;化验肝作者单位 :44 13 0 0 湖北省 ,随州市中心医院功能正常 ,B超及CT示左外叶胆管结石。行左外叶切除术 ,探查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乳腺钙化灶对乳腺癌的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乳腺钼靶X线摄影钙化灶的形状、大小、分布与病理结果的关系。结果62例乳腺钙化中25例为乳性癌,占40%,良性疾病37例,占60%,乳性恶性钙化一般具有颗粒较细、数目较多、密度较低,分布相对较广的特点。形态多为泥沙样、叉样、短棒状、断针样、多种形状,部分钙化沿导管走行。良性乳腺钙化一般具有颗粒较粗、数目较少、密度较高、分布局限的特点,形态多为沙砾样、斑片状、轨道状、圆孔状。结论乳腺钼靶X线摄影钙化在诊断乳腺良恶性疾病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48岁,以间断性右上腹痛2年,于2013年9月3日入院 体格检查:Murphy征可疑,余未发现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均正常。门诊B超提示:胆囊结石伴肝内胆管多发结石;入院后行CT平扫+增强提示(图1、2):胆囊结石伴肝内多发钙化;既往否认肝炎、结核病史,否认肝区外伤史;无寒战、发热等病史.术前诊断:(1)胆囊结石并胆囊炎;(2)肝内多发钙化灶;2013年9月7日在全麻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肝钙化灶切除活检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收集山东省立医院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78例FNH病例的临床资料,结合临床病理结果及随访分析临床诊断及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78例FNH病人中,64例病人初诊时即行手术切除治疗,术后病理诊断证实临床诊断;14例病人通过典型影像学表现临床诊断,后临床密切随访,其中3例病人病灶增大,行进一步手术切除治疗,其余病人未见明显变化甚至病灶缩小。在总共67例手术治疗病人中,45例病人行腹腔镜手术切除,22例病人行开腹手术切除,总体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48%,腹腔镜手术相对于开放手术,其可以显著降低手术并发症和减少住院时间(P0.05)。术后中位随访时间2.1年,未见病灶复发。结论 FNH是临床常见肝脏良性肿瘤,典型FNH经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确诊,手术切除是临床治疗FNH有效治疗方法。对于病灶较小、临床无明显症状、临床诊断明确的FNH,观察随访则不失为一种合理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6.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诊断和治疗,提高对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ocalnodularhyperplasiaoftheliver,FNH)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FNH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病理学检查及外科治疗。结果我院1993—2003年共收治经病理证实的FNH60例,共72个病灶。男性41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37岁。单发者55例,多发者5例。肿瘤直径小于5cm50例,5~10cm9例,大于10cm1例。术前确诊率55·0%(33/60),其中彩超确诊率33·3%(19/57),CT58·3%(28/48),MRI72·0%(18/25)。60例均获手术切除,术后恢复良好,无复发。结论CT和MRI是FNH的重要诊断方法,但部分典型FNH及所有的非典型FNH术前很难做出明确诊断。对有临床症状或诊断不明确的病例应行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1995耀2005 年收治的39 例FNH 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男性17 例,女性22 例,年龄21耀47 岁.主要病史为:慢性腹部隐痛或胀痛14 例,发现腹部包块4 例,无症状而影像学检查发现肝区占位性病变18 例.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33 例,腹腔镜下活检1 例,2 例细针穿刺病理证实后行微波消融,3 例活检后未予以治疗.本组患者随访未见肿物复发.结论 本病病程良性经过,预后良好.诊断明确,症状无或者轻微,可以定期随访.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肿物巨大,压迫症状明显,不能排除原发性肝癌或者肝腺瘤的患者.  相似文献   

8.
正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是一种良性肿瘤,约占肝原发肿瘤的8%,发病率仅次于肝血管瘤[1]。FNH的确切病因仍不清楚,常被认为是肝细胞对局部血管异常产生的一种反应性增生性改变,临床上大多数无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腹痛、右上腹包块,甚至破裂出血等。由于目前对FNH缺乏足够的认识,常常被误诊为原发性肝癌、肝血管瘤,最终导致不恰当的外科治疗,增加患者心理及身体负担。通过本病例报道,结合  相似文献   

9.
114例肝脏局灶结节性增生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Li AJ  Zhou WP  Wu MC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5):321-323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结节性增生(FNH)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对1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FNH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病多见于中青年,50岁以下者占86.0%。男女比例1.85∶1(74∶40),多无症状(89.5%),HBsAg阳性者占4.4%(5/114),肝功能和甲胎蛋白检查均正常。病灶多为单发(98.1%),肿块直径平均为(4.2±2.2)cm。病灶位于左肝叶50例,中肝叶6例,右肝叶50例,尾状肝叶8例。彩色超声检查3.5%(4/113)病灶有粗大中央的血管通过,病灶血流丰富。CT动态扫描94.3%(66/70)增强后早期明显强化,出现中央星状瘢痕10例。MR I检查91.8%(56/61)早期明显强化,出现中央星状瘢痕11例。行手术切除114例,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结论FNH是一种肝脏良性病变,在影像学上有一定的特征性改变,结合临床及各种影像检查资料可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0.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是一种肝细胞源性良性肿瘤,发病率仅次于肝囊肿、肝血管瘤。以往曾有多种命名,如混合性肝腺瘤、良性肝细胞瘤、局限性肝硬变、孤立性再生结节等。1958年Edmondson等依据其病理特点,称为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直到1975年被WHO承认,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11.
肝胆管结石病肝移植(附4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肝胆管结石终末期病变肝移植的适应证及术中技术和围手术期处理的改进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近年来施行的肝胆管结石终末期病变肝移植4例。结果 3例均为肝胆管结石继发胆汁性肝硬化失代偿期。病例1行先转流后游离肝脏的原位肝移植,病例2、3行不转流的改良背驮式肝移植,病例4行不转流的原位肝移植。平均手术时间7.9h,失血800ml。4例手术均成功。病例1术后第6天出现消化道出血,经保守治疗痊愈;病例2术后第44天并发消化道出血和胆肠吻合口漏,经治疗痊愈;病例4术后第8天和第10天并发肝动脉吻合口出血,经再次手术治疗,痊愈出院。术后病理结果为胆汁性肝硬化。所有病例均随访,健康存活。结论 肝胆管结石继发胆汁性肝硬化失代偿期是肝移植适应证。先转流后游离肝脏及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再次肝移植80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总结再次肝移植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自1999年1月至2005年7月实施的80例再次肝脏移植的原因、与首次肝移植的时间间隔、选择的术式、1年存活率、围手术期死亡率及死亡的主要病因。结果再次肝移植的主要原因是胆道并发症,占45.0%;距首次移植术后超过1个月再次移植围手术期死亡率(19.6%)明显低于首次移植术后8~30d行再次移植患者(70.0%);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感染(54.5%)和多脏衰(18.2%)。结论选择合适的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时间,根据术中情况决定具体术式,制定合理的免疫抑制方案及有效的抗感染治疗是提高再次移植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肝内胆管乳头状瘤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治结果 ,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收集2006年8月至2008年10月经病理证实的9例肝内胆管乳头状瘤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发现,病理特征及治疗结果 .结果 本组9例中男2例,女7例,中位年龄59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热、右上腹痛及黄疸等胆管炎征象,8例合并胆道结石或既往有胆道结石手术史,CEA和CA19-9大多正常.B超和CT/MRCP发现有病变部位肝内胆管局限性囊状扩张和肝萎缩,黏液分泌者胆总管扩张尤其明显.全部病例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9例病变均位于左叶,其中7例为黏液分泌型.剖检标本肝内胆管呈囊状改变,病变多发,分布在肝内各级胆管,呈乳头状隆起,直径在2~5 mm,很少超过10 mm,质脆易出血,镜下见不同程度的异型增生和上皮瘤变,其中2例有恶变.术后随访至今,均无复发.结论 本组资料表明肝内胆管乳头状瘤病好发于有胆道结石病史的中老年女性.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胆管炎,影像学表现为肝内外胆管的显著扩张,尤以病变部位为甚,MRCP和ERCP对本病诊断价值较大.临床和病理显示本病是具有很高恶变潜能的交界性肿瘤,根治性手术切除预后良好.术中胆道镜检查和切缘的快速切片有助于提高本病的根治切除率.  相似文献   

14.
背景与目的 不可切除的肝内胆管癌(hCCA)患者可考虑行肝移植治疗,但在某些方面仍存在争议。因此,本研究总结6例肝移植治疗不可切除hCCA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1年3月6例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行肝移植治疗并规律随访的hCCA患者临床病理资料与生存情况。结果 6例肝移植术式均为原位经典全肝移植,术后病理:肿块型2例,管壁浸润型2例,内生型2例;肿瘤直径>3 cm者4例;周围神经浸润2例;门静脉侵犯3例;肝内转移2例;腺鳞癌1例,腺癌5例。组织学分级3例中分化G2,3例低分化G3;pTMN分期分别为II期1例,IIIa期1例,IIIb期1例,IIIc期2例,IV期1例。随访期间,3例存活,其中2例合并肝硬化失代偿内生息肉型腺癌患者获得长期无瘤生存,1例肿块型腺癌患者术前经新辅助放化疗后目前无瘤存活20个月;死亡3例,其中1例肿块型腺鳞癌患者术后存活18个月,2例管壁浸润型腺癌患者分别存活2个月与24个月。术前减黄操作,术后联用免疫抑制剂和化疗药物对于患者生存期无明显影响。结论 hCCA患者中,对于合并肝硬化的内生息肉型腺癌,且术前排除淋巴结转移者,即使术前不行新辅助放化疗直接行肝移植也可取得较好的疗效,但对有淋巴结转移与神经周围浸润者疗效差。  相似文献   

15.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附84例报告)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31  
总结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1990-1995年12月我科共收治经手术证实的肝海绵状血管瘤84例,肿瘤平均直径9.8cm,最大直径约40cm,其中位于Ⅷ段或累及Ⅷ段12例,位于尾状叶或累及尾状叶4例。术前有4例在外院接受肝动脉栓塞或化疗栓塞治疗。结果术前确诊率为95.2%,手术切除率98.8%,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结论手术是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栓塞治疗存在较大危险。  相似文献   

16.
肝移植治疗原发性肝癌103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比较不同受体选择标准肝癌肝移植的远期疗效,分析肝痛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相关因素.方法 总结北京佑安医院2004年4月至2008年3月间的103例肝癌肝移植的临床资料,按照肿瘤的特征将其分为3组:符合米兰标准组(A组)、超出米兰标准但满足UCSF标准组(B组)和超出UCSF标准组(C组),比较3组的总体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并分析影响远期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103例肝癌肝移植总体1、2、3年存活率分别为84.0%、70.5%和60.2%.其中A组50例,1、2、3年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3.4%、83.8%、73.2%和97.3%、93.9%、88.7%;B组17例,1、2、3年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3.3%、79.4%、66.2%和86.7%、79.4%、66.2%;C组36例,1、2、3年生存率和无瘤牛存率分别为67.0%、45.5%、34.1%和65.8%、50.0%、41.7%.远期生存率A组与B组比较无差异(P=0.631),A组、B组与C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01,0.045).结论 米兰标准是肝癌肝移植最佳适应证,超出米兰标准但满足UCSF标准也可获得满意的远期疗效;肿瘤的分期和微血管侵犯是影响远期预后的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肝移植治疗原发性肝癌60例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Chen GH  Yang Y  Lu MQ  Cai CJ  He XS  Zhu XF  Xu C  Li H  Huang JF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7):413-416
目的 评价肝移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和受体选择。方法 对 1993年 9月~ 2 0 0 2年 9月施行的 6 0例次肝癌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比较不同时期肝癌肝移植的疗效和大、小肝癌的术后存活率。结果  1993年 9月~ 2 0 0 0年 7月共实施肝癌肝移植 2 3例 ,1个月、1年、2年、3年存活率分别为 73 9%、6 0 9%、4 3 5 %和 2 9 0 %。 2 0 0 0年 8月~ 2 0 0 2年 9月共实施肝癌肝移植 37例 ,1个月、1年、2年存活率分别为 89 2 %、75 8%和 6 1 2 %。术前肝功能ClildA或B级受体的 1月存活率为 89 5 % ,较ClildC级的 72 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大肝癌 4 1例 ,半数存活期为 18 0个月 ,1个月、1年、2年、3年存活率分别为 82 9%、6 3 1%、4 6 7%和 37 4 %。小肝癌 19例 ,存活期平均为 2 9 6个月 ,1个月、1年、2年、3年存活率分别为 84 2 %、76 6 %、6 5 6 %和6 5 6 % ,大、小肝癌累积存活率差异无显著意义。大、小肝癌的复发率分别为 2 7 7%和 15 8% ,获得长期存活的患者大部分生活质量良好。结论 肝移植是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的有效方法 ,对于明确合并有肝硬化门脉高压的小肝癌应提倡及时进行肝移植治疗 ,适当选择部分大肝癌作为移植受体仍有一定的合理性 ,血管侵犯或肝外  相似文献   

18.
肝肾联合移植二例报告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肝肾联合移植的手术技术、治疗经验及疗效。方法 给2例肝炎后肝硬变、肝功能不全合并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施行一期肝联合移植。供体器官采用UW液原位灌洗,快速联合切取。肝移植采用原位肝移植技术,肾移植采用常规方法。术后免疫抑制治疗采用环孢素A霉酚酸酯、抗淋巴细胞球蛋白和激素联合应用。分别于手术50d与40d开始服用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拉米呋啶。结果 例1移植器官立即发挥功能,术后110d移植肾发生  相似文献   

19.
肝移植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28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种类、发病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66例原位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其中神经系统并发症种类及发生率。将患者按照有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分为A组(有神经系统并发症)和B组(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分析神经系统并发症与性别、年龄、原发疾病、移植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无肝期时问、供肝冷缺血时间、手术出血量、红细胞悬液输注量及手术后免疫抑制方案等因素的关系。结果166例肝移植受者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28例(32例次),发生率为16.9%;神经系统并发症种类包括脑病、癫痫、脑出血、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严重锥体外系症状及周围神经病变;A、B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移植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无肝期时间、供肝冷缺血时间、手术出血量、红细胞悬液输注量及术后免疫抑制方案等方面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神经系统并发症与原发病密切相关,药物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高达30%,其中发生脑病的患者达15%;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发生率为21%;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肝细胞癌及Wilson病的发病率相近,分别为12.5%、16.7%和17.8%,肝细胞癌患者的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达10%。结论肝移植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种类多,发生率高。神经系统并发症与原发疾病有重要关联,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20.
肝移植治疗暴发性肝功能衰竭17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肝移植治疗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的效果及失败原因。方法 总结本所17例暴发性肝衰行肝移植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17例暴发性肝衰行肝移植6例存活1年,1年存活率为35.3%。死亡原因分别为肺部感染致呼吸衰竭6例,多器官衰竭2例,术后胸腔大出血1例,DIC1例,颅内出血1例。结论 病人术前状况决定肝移植效果;肺部并发症是暴发性肝功能衰竭肝移植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