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肺上叶切除术后留置单根胸腔闭式引流管对残腔闭合的影响。方法:随机对55例行肺上叶切除后,胸腔留置传统上下2根引流管(25例)和与第7肋间留置单根多侧孔引流管(30例)通过胸部X线观察其残腔闭合情况。结果:胸腔留置单根多侧孔下引流管的残腔闭合比留置上下2根引流管迅速,残腔的迅速闭合减少了胸腔引流总量,缩短了带管时间,减轻了患者疼痛,减少胸腔穿刺、调整胸腔引流管位置和再次置管的次数。结论:肺上叶切除术后胸腔留置单根多侧孔下引流管能有效促进残腔闭合,与传统肺上叶切除后留置上下2根胸腔闭式引流管相比,留置单根多侧孔引流管减少手术创伤,方便患者带管活动,有一定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胸腔镜肺上叶切除术后单根胸管引流位置的选择对术后胸腔引流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于该院行胸腔镜肺上叶切除联合纵隔淋巴结清扫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中留置单根胸腔引流管并随机分为腋前线组与腋中线组,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胸内残腔、术后疼痛评分、术后胸腔引流总量、带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再次置管或穿刺情况、术后胸壁皮下气肿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部位、病理类型、病理分期、术后胸壁皮下气肿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术后胸内残腔、术后疼痛评分、术后胸腔引流总量、带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再次置管或穿刺等方面,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在胸内残腔方面,腋前线组优于腋中线组,经腋前线留置胸腔引流管能显著减少胸内残腔发生,进而减少再次置管或穿刺治疗率.结论 胸腔镜肺上叶切除术后于腋前线第4肋间留置单胸管引流安全有效,且有助于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减少胸内残腔.  相似文献   

3.
我科2002年1月-2004年7月开胸手术80例,其中男 75例,女5例,年龄35-79岁,其中食管贲门癌74例,食 管撕裂1例,肺叶切除5例,92%的患者术后48-72小时拔 管,其余手术后第13日内顺利拔管。 护理:食管癌根治术一般只需放置1根胸腔闭式引流 管,以排胸腔积液,肺叶及肺段切除术一般需放置2根引流 管,上管置于第二肋间,用于排气,下管置于腋中线第七八 肋间,用于排出积液。全肺切除术后放置1根胸腔闭式引流 管,接无菌水封瓶,平时夹闭,根据病情决定开放,以了解  相似文献   

4.
丁雪松  赵夏  罗南 《海南医学》2014,(7):1029-1030
目的比较单根胸顶引流管与传统双胸腔引流管在胸腔镜肺上叶切除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行胸腔镜肺上叶切除+淋巴结清扫术210例,根据引流管放置方式分为单根胸顶引流管组与传统双胸腔引流管组。从带管时间、引流效果两个方面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两组在带管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在引流效果方面,术后第1天和术后第3天,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单根胸顶引流管组只放置一根引流管,引流效果确切,更适合胸腔镜肺上叶切除术后胸腔引流。  相似文献   

5.
兰月文 《右江医学》2012,40(5):756-757
<正>肺上叶切除术后置双管引流,有利于术后残腔的及时消除,防止和减少术后发烧、肺闷、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术后残腔的闭合快与否,与有效的引流有直接的关系。双引流管的成功护理,为整个胸膜腔尤其是胸膜顶处脏、壁层胸膜的接触、粘连创造良好的条件,减少渗出的胸腔引流量和残腔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在胸外科,肺上叶切除术后残腔存留时间和长短,直接影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残腔的及时消除,有助于防止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发生。临床上在肺上叶切除术后,常规安置胸腔上、下引流管以引流胸腔积液和积气,我们除了行胸腔上、下管引流外,加用人工气腹,连续胸部X线透视及胸腔引流量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胸腔镜下肺上叶切除术后胸腔闭式引流的2种不同引流方式(单根多孔引流管与双胸腔引流管)的效果,选择较佳的引流方式.方法 收集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2014年3月至2017年9月期间排除中转开放手术,术后持续出血、支气管残端持续漏气而再次手术的数据完整的83例电视胸腔镜辅助下肺上叶切除及系统淋巴结清扫术患者,依据引流管放置方式不同分为单根多孔引流管组(44例)与双胸腔引流管组(39例),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术后并发症、术后引流量、引流管带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疼痛视觉模拟平分(VAS)的差异.结果 单根多孔引流管组术后引流量[(887.16 ±263.27)mL比(1081.41 ± 435.06)mL],引流管带管时间[(4.45 ±1.59)d比(6.21 ±3.43)d],术后住院时间[(9.43 ±1.72)d比(10.95 ±2.11)d]均少于双胸腔引流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根多孔引流管组患者术后第2天VAS评分[(3.91 ±1.07)分比(4.64 ±1.42)分]及术后1个月VAS评分[(1.66 ±0.75)分比(2.08 ±0.77)分]小于双胸腔引流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电视胸腔镜辅助下肺上叶切除术后胸腔闭式引流的患者,放置单根多孔引流管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丁翔  王保明 《安徽医学》2021,42(8):896-899
目的 探讨超细引流管在单孔胸腔镜肺叶手术后放置位置和放置肋间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2月安徽省胸科医院胸外一科收治并由同一团队实施的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患者45例,按术后超细引流管放置位置及肋间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共21例,超细引流管放置于第6~7肋间腋后线旁,脊柱侧旁开约2 cm处.对照组共24例,超细引流管置于第7~9肋间腋中线至腋后线水平.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第3天疼痛评分)、术后胸腔引流量、术后第3天肋膈角积液情况、术后早期患者刺激性咳嗽症状发生率等.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出院.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第3天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第2天、第3天胸腔引流量比较,时间及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的处理因素对胸腔引流量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刺激性咳嗽症状发生率少于对照组,术后第3天胸片肋膈角积液患者比例少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天超细引流管引流量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后,经由改进的置管位置置入超细引流管利于胸腔积液的引流,可能利于减少患者术后早期咳嗽及肋膈角积液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陈军  谢荣景  蒋浩  张银文 《医学综述》2013,19(9):1728-1729
目的探讨肺上叶切除术后单根胸管持续负压吸引引流对残腔闭合的影响。方法将2002年1月至2012年6月间在沧州市人民医院接受肺上叶切除的138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66例,采取单根胸管引流新型胸瓶持续负压吸引;对照组72例,采取上下双胸管引流普通胸瓶不接负压吸引,观察胸腔残腔闭合情况。结果试验组的术后平均残腔气液平面存留数少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7,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术后胸腔平均引流总量分别为560mL和1000 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5,P<0.01)。结论采用单根胸管引流新型胸瓶持续负压吸引的术后残腔闭合时间和引流量均优于上下双胸管引流普通胸瓶不接负压吸引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江晨 《中国医刊》2001,36(4):23-23
行肺上叶切除术在置引流胸管时 ,为防止术后胸腔上方胸膜残腔形成 ,需分别放置上、下两根胸管 ,笔者试行放置自行设计的一根T形胸管 ,可起到原需二根胸管的引流效果 ,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1 2例患者 :男 9例 ,女 3例 ,年龄 4 3~ 68岁 ,右中上叶切除 3例 ,右上肺叶切除 4例 ,左上肺叶切除术 5例。其中炎性假瘤 2例 ,结核球 1例 ,上叶多发性巨大肺大泡 1例 ,肺癌 8例。胸管放置时间术后 4 8~ 72小时。2 自制T形胸管及放置方法术中欲放置胸管时 ,取已消毒外径 1 0mm胆总管引流用T形硅胶管及胃肠减压管各一根 ,将胃管一端插入T管短…  相似文献   

11.
王飞  杨劼  叶国麟  古卫权  叶俊  朱乐伟 《中外医疗》2013,32(17):20-21,23
目的探讨不同内径胸腔引流管在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应用的可行性及治疗效果。方法将2012年1—12月该院收治的60名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30例,改良组30例,关胸时施行不同的胸腔引流方法。常规组术后胸腔镜切口(腋中线第7或第8肋间)留置内径为20Fr的胸管引流,锁骨中线第1肋间留置内径为8Fr的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改良组术后腋后线第9或第10肋间留置内径为8Fr的中心静脉导管引流,锁骨中线第1肋间留置内径为8F的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疼痛、引流量、拔管时间及肺部并发症等方面的临床效果。结果 80例患者均顺利康复出院,改良组在术后疼痛、引流量、拔管时间等方面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肺部并发症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ATS肺叶切除术后,上下胸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能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术后引流量,加快术后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数量侧孔的胸腔引流管在胸腔闭式引流术中的引流效果。方法将360例患者分成三组:A组用单侧孔引流管;B组用双侧孔引流管;C组用三侧孔引流管;术后观察三组的引流时间、引流量、引流液性状、引流管阻塞、引流管顶压肺脏、引流管侧孔外露或侧孑L脱至胸壁内、有否包裹性液气胸。结果三组患者的引流量和引流带管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单侧孔组为22.5%,双侧孔组为10.0%,三侧孔组为20.O%。A组与B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B组与C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_A-B<O.05,P_B-C〈O.05)。结论术后胸腔闭式引流用双侧孔引流管并发症少,较适合用于胸腔闭式引流术。但气胸患者锁中线第二肋间置管用单侧孔胸引管较好,可以减少顶压肺脏,侧孔外露或脱至胸壁等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上叶肺癌根治术后单根胸腔引流管引流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对115例行上叶肺癌根治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改进单管引流组(单管组,n=62)与传统双管组(双管组,n=53)的引流量、带管时间及术后药物镇痛时间。结果单管组术后患者引流量、带管时间、术后镇痛时间与双管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出现拔管后再穿刺胸腔引流病例。结论改进的单引流管引流对于上叶肺癌根治术后患者是一种安全、可靠的胸腔引流管置入方法。  相似文献   

14.
沈查 《重庆医学》2012,41(14):1375-1376
目的探讨粗管闭式引流联合胸腔内灌注自体血对难治性气胸的治疗价值。方法选择2005年5月至2011年1月该院收治的难治性气胸患者19例,回顾性分析其使用粗管闭式引流联合胸腔内灌注自体血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胸腔内灌注自体血后共治愈17例(89.5%),肺复张时间5h至7d,平均3.9d,2例经2次自体血灌注治疗仍未治愈。结论粗管闭式引流联合自体血胸腔内灌注对难治性气胸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微创法与细硅胶管切开引流法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单侧闭合性气胸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51例患者行微创法(经鼻导管)闭式法引流,24例患者经硅胶管闭式引流,观察疗效和并发症。结果微创法与细硅胶管切开引流法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单侧闭合性气胸的疗效相近,无显著差异;但经微创引流治疗气胸的并发症少。结论微创引流治疗气胸的并发症少,痛苦小、操作简便、舒适经济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自制可冲洗气管导管清除声门下分泌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以普通气管导管及普通吸痰管为原材料,制作可冲洗的气管导管应用于气管切开患者,与市售可冲洗气管导管比较,观察两种导管的通畅程度、冲洗管堵塞例数、每日声门下分泌物总量、切口感染例数,并作安全性评估。结果两种可冲洗导管比较,留管3 d以上,市售导管抽吸阻力增加,管腔堵塞6例(85%);自制导管抽吸阻力无变化,管腔堵塞0例(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声门下分泌物:市售导管组(16.55±8.66)mL/d,自制导管组(40.12±25.48)mL/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切口感染率:普通导管组5例(50%),市售导管组2例(28%),自制导管组2例(15%),三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气囊充气后以直尺实物测量冲洗管背侧边缘与气囊背侧边缘的距离为2~4 mm。结论自制可冲洗气管导管可有效清除声门下分泌物,不会压迫患者气管壁,安全可靠,价格便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胸腔镜治疗原发性自发性气胸术后留置引流管数量对患者住院时间、术后拔管时间、术后肺不张、皮下气肿及术后疼痛评分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浙江医院2014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原发性自发性气胸患者56例,按照术后引流管留置数量分为单管引流组和双管引流组,并分析两组间上述住院时间等因素。结果单管引流组与双管引流组在住院时间、术后肺不张、术后皮下气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拔管时间、术后疼痛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管引流组的术后拔管时间较双管引流组短,单管引流组的术后疼痛评分较双管引流组低。结论胸腔镜治疗气胸术后留置单管引流具有疼痛轻、操作简便及患者术后康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8.
卢惠民  冯锦珊 《中外医疗》2013,32(8):76-76,78
目的探讨胸腔闭式引流管滑脱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防护措施。方法对在该院发生的9例胸腔闭式引流管滑脱原因进行分析,包括缺乏不效固定、缺乏经验、预见性不足、不重视高危时期。结果针以这些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如加强护患沟通、加强医护沟通、重视新调入护士及轮科护士的培训、增加胸腔闭式引流管外固定、进行科内讨论并制定措施。结论做好防脱管护理,将胸腔闭式引流管滑脱列入质量管理范畴,既减少了管道意外滑脱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也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护理意识,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提高急性坏死型胰腺炎(ANP)临床治愈率,减少引流相关的并发症。方法:根据ANP病理特性、胰腺解剖、胰周感染特点,采用了主、副腹腔三腔负压引流管引进引流的放置方法。结果:改进式引流临床治愈率较传统式提高了25.3%,明显降低了死亡率。结论:改进式引流管放置方法在临床应用中是确切、可靠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