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进胃管和延长置入长度对胃肠减压效果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在传统胃管顶端增加3~4个小孔并在传统插管长度的基础上再延长插入10~15 cm的临床研究来减轻患者痛苦和实现最佳胃肠减压效果.方法 将66例胃肠减压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胃管和插入长度;观察组采用改进胃管并延长插入长度10~15 cm.结果 胃肠减压通畅者观察组占88.23%,对照组占31.25(P<0.05).结论 改进胃管并延长插入长度的方法,胃肠减压效果好,能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普外科胃肠道手术患者胃管置入长度。方法:选择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按操作规范将胃管置入,置管长度为耳垂—鼻尖—剑突,约45~55cm;试验组置管长度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8cm,约53~63cm,同样按操作规范将胃管插到所需的长度。医生在术中调整胃管长度,术后测量调整后的胃管长度。结果:试验组胃管置入长度明显接近实际应置入长度。结论:留置胃管时应根据其置管目的,调整胃管的置入长度,普外科胃管置入长度应适当延长。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胃管长度对胃肠减压的效果及对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胃肠减压置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插管长度为45-55cm,观察组插管长度为55-68cm。比较两组患者腹胀及引流的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引流量多,患者腹胀减轻及患者恢复快,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差异。结论观察组能使胃液引流通畅,患者腹胀明显减轻,能尽快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改良胃管置入长度体表测量方法在新生儿经口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6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98例接受持续胃肠减压术的新生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胃管置入长度测量方法,即测量鼻尖→耳垂→剑突的距离;试验组采用改良胃管置入长度测量方法,即测量鼻尖→耳垂→剑突与脐中点的距离。比较2组患儿胃管前端到位率、胃管置入长度、引流量、胃肠减压时间以及呕吐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胃管前端到位率为87.8%高于对照组的63.3%(P<0.05);试验组胃管置入长度长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胃肠减压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呕吐发生率为6.1%低于对照组的20.4%(P<0.05)。术后1 d、2 d、3 d,试验组引流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改良新生儿胃管置入长度体表测量方法可提高胃管到位率,改善胃肠减压效果,降低呕吐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探讨多孔胃管在胃肠减压中延长插入长度。随机选取来我院诊治的134例腹部外科的患者,在通过传统胃管于多孔胃管的插管长度的比较。多孔胃管插入可加快胃内容物的吸出,缓解负压对胃黏膜的吸引力,能保证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针对留置胃管及胃肠减压的胃癌手术患者的优质护理服务。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1年1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76例留置胃管及胃肠减压的胃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6例患者中,鼻黏膜出血1例,鼻胃管脱出1例,鼻胃管阻塞3例,腹痛、腹胀、腹泻、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消化道症状4例。全部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咽喉部不适,除此之外无其他并发症发生。胃管的平均留置时间为(7.5±2.4)d。结论加强对留置胃管及胃肠减压的胃癌手术患者的护理,能够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身心健康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管插入长度对外科术后患者胃肠减压的效果与康复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胃肠减压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改胃肠减压管插入长度为55~69cm,对照组按传统方法插管,胃管插管长度为(45~55cm),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腹胀,肠功能恢复及胃液引流情况。结果观察组胃液引流量多,腹胀明显减轻,肠功能恢复较对照组早;对照组胃液引流量少,患者腹胀不适,肠功能恢复较观察组晚。结论胃肠减压胃管插管长度在传统胃管插管长度上(45~55cm)增加插管长度10~14cm,有利于外科术后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医药指南》2015,(24)
目的观察不同胃管置入长度对急性胰腺炎治疗及康复的影响。方法取我院90例行不同胃管置入长度的急性胰腺炎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胃管置入45~55 cm行胃肠减压(传统插入法);观察组:胃管置入长度适度增加5~10 cm(50~65 cm),用生理盐水冲洗胃管(2次/天)。对比两组患者的负压引流量、堵管例数、腹痛程度和缓解时间、血淀粉酶恢复以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胃管长度增加5~10 cm)负压引流量≥800 m L的患者例数要比对照组更多;堵管例数则相对更少;腹痛缓解程度和时间、血淀粉酶恢复、住院时间等均比对照组更短,P<0.05。结论通过改进胃管插入长度,可有效改善急性胰腺炎的胃肠减压效果,减轻患者疼痛,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如何提高普外科胃肠减压留置胃管成功率的护理。方法 :护士对161例留置胃管的患者进行插管的一般护理和不适症状的护理,以及保持有效负压引流的护理。结果:护士进行正确有效的胃肠减压护理操作,提高了首次留置胃管的插管成功率。结论:护士进行正确有效的胃肠减压护理操作,及时解决留置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减轻了患者的不适和痛苦,减少护理并发症,提高了患者依从性,保证了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13.
胃肠减压术是胸外科常用的护理操作技术,其目的是引流胃内积液及胃肠道内积气,减轻腹胀及缝合口张力。以利于伤口的愈合。但据临床观察,传统法插入深度为45-55cm.术后胃肠减压效果不佳,部分患者有腹胀不适感。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将260例胃肠减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30例.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观察组改胃肠减压管插入深度为55~68cm,对照组按常规插管,观察两组患者腹胀及引流等情况。 相似文献
14.
胃肠减压患者的置管情况调查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了解胃肠减压患者的置管情况及其自拔管的影响因素,寻求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50例留置胃管患者进行调查。结果:98%的患者感觉鼻、咽部不适、恶心;自拔管发生率为16%;舒适的改变、知识缺乏是导致自拔管发生的主要原因。结论:实施减轻患者不适性、增强知识性、提高耐受性的护理对策是减少自拔管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付俊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2,(3):315-316
<正>胃肠道手术后是否常规预防性放置胃肠减压管并禁食一直存在争议[1],传统观念认为应常规放置胃肠减压管直至术后肛门排气,以增加腹部手术安全性。国内来集富和王林波等[2]认为胃肠手术后无需常规胃肠减压。为明确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分析胃管插入长度对洗胃患儿的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3年8月于本院接受洗胃的100例咽下综合征患儿作研究对象,根据胃管插入长度将上述病例分为两组,50例(A组)按照常规方式插管(插入长度鼻尖-耳垂-剑突)后洗胃,50例(B组)按照常规方式插管再深入4.0-6.0cm后洗胃,观察比较两组的洗胃效果。结果A组的平均洗胃时间(22.5±2.5)min,B组的为(15.6±1.6)min,A组洗胃总有效率为80%,B组洗胃总有效率为92%,两组的洗胃效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出现1例黏膜出血,B组未见不良反应,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洗胃时适当的增加胃管插入长度提高了洗胃效果,缩短了洗胃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胃肠减压管堵塞的原因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外科的临床护理中常会遇到因各种原因造成胃肠减压管堵塞,使胃液不能顺利地从胃内抽出,由此产生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一系列症状,不但对患者身心增加痛苦,而且严重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现报告胃管堵塞的原因及处理体会。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结肠直肠术后患者留置胃管的效果观察。方法将2012年9月-2014年9月在医院外科治疗的50例结肠直肠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术后不留置胃管的方法,观察组采用术后留置胃管的方法,比较2组患者的术后各项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进食时间、胃肠蠕动时间、住院时间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术后腹胀、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胃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结肠直肠术后留置胃管对患者痛苦大、并发症发生率高,不留置胃管反而效果较好,临床应减少术后留置胃管。 相似文献
19.
留置胃管是观察病情、补充营养、减少术后并发症的主要护理措施。在插胃管操作中,往往由于患者或操作者原因造成插管困难,有时反复多次不能成功插管,不仅给护理工作带来一定困难,而且因多次插管的恶性刺激,给患者生理和心理上造成很大痛苦,影响了治疗效果。笔者对72例插管困难患者,实施再次插管前做好原因分析及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经再次插管均获成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经改良后的胃管置人法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胃肠引流情况的效果,探讨其临床适用性.方法 选择2011年3月~2013年3月于本院就诊的15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80例和对照组7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普通胃管,实验组患者使用经改良的胃管,且较普通胃管插入位置靠下,观察两组患者的胃管引流情况和患者的引流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引流通畅率为86.2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引流通畅率7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9,P<0.05).结论 改良胃管置入法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有很好的胃肠引流效果,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