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9 毫秒
1.
张书凯  张方林 《河北医药》2008,30(9):1301-1302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 21例,术前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肿瘤发生于胃部11例,十二指肠1例,空肠5例,回肠4例.病灶多呈圆形或类圆形.平扫:肿瘤呈均匀等密度者8例;肿块周边呈等密度,中间呈略低密度或低密度者12例;呈高、等、低混杂密度者1例.增强扫描:病灶中度或明显强化者10例;不均匀强化,其内可见多数小囊状坏死者5例;病灶中央坏死、液化,周边强化者6例.21例GIST中,良性7例,肿块直径多小于5 cm,边界清楚,多均匀强化;恶性14例,肿块直径大于5 cm,边界多不清楚,10例肿块内有坏死,5例出现转移灶.结论 CT检查对于GIST的定位准确,对肿瘤良恶性的判断亦很有价值,但CT表现无特异性,确诊仍有赖于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膜后肿瘤的多层螺旋CT(MSCT)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由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肿瘤MSCT表现。32例行平扫冠状位、矢状位多层面重建与增强扫描。结果 32例腹膜后肿瘤中,转移性腹膜后肿瘤14例,良性畸胎瘤3例,神经纤维瘤2例,纤维瘤1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4例,神经母细胞瘤3例,恶性畸胎瘤2例,脂肪肉瘤1例,平滑肌肉瘤1例,恶性异位嗜铬细胞瘤1例。转移瘤呈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不均匀明显强化,良性畸胎瘤囊性或囊实性肿块,内见钙化,实质部分明显强化,神经纤维瘤不均匀肿块,不规则强化,纤维瘤不均匀软组织肿块,轻度强化,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呈较大不均匀肿块,内见坏死、钙化,不均匀强化,神经母细胞瘤呈圆形或不规则不均匀肿块,有分叶、坏死、钙化,轻度强化或不均匀强化,恶性畸胎瘤,呈混杂密度,边缘模糊,内见钙化,脂肪肉瘤不均匀肿块,内见脂肪密度,明显强化,平滑肌肉瘤,CT表现呈"牛眼征",恶性异位嗜铬细胞瘤类圆形肿块,腹膜后淋巴结肿大,不均匀强化。结论腹膜后肿瘤的MS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以提高对此类肿瘤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钦斌  何玲 《现代医药卫生》2014,(12):1793-1795
目的 探讨儿童腹部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CT表现。方法 收集2008~2013年经病理证实的IMT患儿10例,术前均经CT平扫及增强检查,对照术后病理结果 并分析肿瘤的CT表现。结果 10例患儿均为单发病例,发病部位肠系膜3例,小网膜1例,肝脏1例,腹膜后2例,腹腔2例,乙状结肠1例。CT平扫表现为实性肿块8例,囊实混合性肿块2例。增强扫描显示实性部分均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动脉期无明显强化1例,其余9例患儿均呈明显不均匀强化。静脉期10例患儿均呈明显强化,强化后CT值均大于95 Hu,且呈逐渐强化的趋势。病理结果 显示肿瘤组织由梭形细胞组成。结论 小儿腹部IMT的CT表现有一定特点,能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对儿童肾上腺区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本院2002年7月-2009年7月经手术病理让实的15例肾上腺区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治疗和CT表现.结果: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与增强检查,神经母细胞瘤14例,神经节神经母细胞瘤1例,右侧8例,左侧7例,神经母细胞瘤均表现为混杂密度,8例瘤内钙化,13例包绕后腹膜大血管生长,13例越过中线生长,4例.肾脏受累浸润,1例发生颅底内转移,12例后腹膜淋巴结肿大.14例神经母细胞瘤呈轻至中度强化.1例神经节神经母细胞瘤呈轻度强化.本组术前诊断准确率为93%.结论:CT是诊断儿童肾上腺区神经母细胞瘤最有价值的检查方法之一,肿瘤呈混杂密度、钙化多见、易包绕后腹膜大血管和越过中线生长,邻近脏器受侵犯、淋巴结和远处器官转移是神经母细胞瘤重要影像诊断依据;CT表现可为术前定性诊断、确定治疗方案及估计预后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儿童肝母细胞瘤的病理特点和临床表现,探讨该病的影像学表现及其鉴别诊断,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12例均经CT腹部平扫,其中2例行增强扫描,5例在B超检查,后经CT扫描,1例行MRI检查.回顾性分析12例经临床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儿童肝母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表现。结果12例中.单发性9例.3例为多发结节肿物,其中1例较弥漫。肝母细胞瘤大多表现为肝内单个球形或分叶状融合的实性肿块,肿物密度多不均匀,增强后可不均等或呈弧线形、网格状强化,CT值上升约45Hu左右。4例肿瘤有钙化。全部病例肿瘤以外肝实质正常.9例边界清晰,3例见包膜完整。1例腹膜转移。淋巴结均未见转移。结论CT扫描是儿童肝母细胞瘤最有价值影像检查方法之一。CT平扫及增强对病灶定位定性较准确.不仅能为临床提供诊断的影像依据,还能为手术方案制定提供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胸壁神经源性肿瘤CT及病理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7例胸壁神经源性肿瘤的CT表现,并结合文献复习其病理特征.为鉴别诊断,同时还复习3例恶性肉瘤的CT表现.结果5例神经鞘瘤中4例良性,CT平扫密度均匀1例,3例不太均匀,增强后呈明显均匀强化1例,轻~中度不均匀强化1例,2例良性有肩胛骨或肋骨邻近骨质压迫吸收.1例低度恶性平扫密度不均,增强后有轻度强化,邻近锁骨、肋骨受压并骨质破坏吸收,邻近肌间隙及上纵隔受侵犯.1例神经纤维瘤病灶单发,CT平扫密度较均匀,增强后病灶呈轻度不均匀强化,邻近肋骨受压吸收.1例神经纤维瘤病病灶多发,CT平扫病灶密度不均匀,未行增强扫描.其他3例胸壁原发肿瘤均为肉瘤,其中纤维肉瘤2例,滑膜肉瘤1例.结论CT发现胸壁特别是椎旁区的软组织肿块,边缘光滑,多提示良性神经源性肿瘤,若肿瘤边缘不光滑、形态不规则并向周围组织浸润则为恶性神经源性肿瘤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肾上腺肿瘤的CT诊断与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上腺肿瘤的CT诊断与鉴别。方法:收集有完整的CT资料并经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肿瘤41例,分析其CT特征,这些特征包括肿瘤大小、边缘、形态、密度及强化表现。结果:41例中,皮质腺瘤16例,密度低而均匀,强化轻;转移瘤11例,类圆形或不规则肿块,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强化明显;肾上腺嗜铬细胞瘤10例,瘤体较大,平扫中密度常不均匀,增强扫描可见肿瘤实体明显变化;皮质腺癌3例,呈不规则或分叶状的肿块,密度不均匀;髓质脂肪瘤1例,双侧发生,低密度脂肪组织为其特征性表现。结论:结合临床表现和生化检查,CT可对肾上腺肿瘤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 25例,术前均行CT平扫和(或)增强检查。结果肿瘤发生于胃部16例,空肠4例,食管1例,回肠3例,直肠1例,病灶多呈圆形或类圆形。平扫:肿瘤呈均匀等密度者18例;肿瘤呈密度不均者7例。增强扫描:病灶呈均匀强化者4例;病灶呈不均匀强化者17例。25例GIST中,良性11例,肿块直径多5cm,边界清楚,多呈均匀强化;恶性者15例,肿块直径均5cm,边界常不清楚,多呈不均匀强化,2例出现转移灶。结论 CT检查对GIST的定位准确,对肿瘤良恶性的判断亦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胸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的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PNET的诊断水平。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胸部PNET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5例均行CT平扫,其中4例行CT增强扫描,2例行MR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左、右外侧胸壁各1例,左、右后纵隔各1例,右侧叶间胸膜1例。肿块均较大,大小范围约6~18cm。CT平扫2例密度均匀,2例呈囊实性混杂密度,1例见大量高密度骨化影;MR平扫1例T1WI呈均匀稍低信号,T2WI呈均匀稍高信号,1例T1WI呈混杂低信号,T2WI呈混杂高信号;CT和MR增强扫描肿块呈均匀或不均匀轻中度强化。结论PNET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点,结合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有助于病变的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10.
赵慧彬  朱海东 《江西医药》2005,40(7):409-411
目的探讨多发性内分泌肿瘤ⅡA型(multiple endocrine neoplasia ⅡA,MENⅡA)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MENⅡA3例CT扫描资料。结果3例患者均有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s,MTC)合并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PHEO):颈部CT平扫表现为单侧或两侧甲状腺多发密度均匀或不均匀的肿块,部分边界不清.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2例伴有颈淋巴结转移;腹部CT平扫表现为两侧肾上腺低密度软组织肿块,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包膜完整,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伴有出血、坏死、囊性变或钙化。3例均无甲状旁腺增生或腺瘤。结论多发性内分泌肿瘤ⅡA型的颈部、腹部CT表现有特征性,CT对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儿童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和肾母细胞瘤的CT鉴别征象,以提高儿童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和肾母细胞瘤的诊断正确率.方法 对经病理证实并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儿童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26例和肾母细胞瘤22例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各项CT指标并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病灶有无跨越中线、有无包绕腹膜后大血管、有无钙化以及肾脏轮廓是否完整4项CT指标对儿童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和肾母细胞瘤鉴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0,0.005,0.025,0.005).结论 对两者的鉴别诊断,病灶有无跨越中线、有无包绕腹膜后大血管、有无钙化以及肾脏轮廓是否完整等征象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儿童结节性硬化症的临床表现与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CT共同确诊的13例结节性硬化症患儿的临床与影像资料。13例均行颅脑CT平扫,CT增强5例。结果 13例患者多以癫痫、智力低下就诊。CT表现为双侧侧脑室室管膜下多发高密度钙化结节11例,单发结节2例,1例并有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结论 CT对儿童结节性硬化症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结合患儿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可对儿童结节性硬化症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杨金晶  韦炜  刘影  邓克学 《安徽医药》2018,22(11):2108-2110
目的 分析鼻腔自然杀伤细胞(NK)/T细胞淋巴瘤的CT及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探讨其影像学特征,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CT及MRI表现。16例患者中10例仅接受CT扫描,其中5例接受CT平扫及增强扫描,5例接受CT平扫;4例仅接受磁共振(MR)扫描,其中3例接受MR平扫及增强扫描,1例接受MR平扫;2例同时接受CT平扫及MR平扫及增强。结果 16例患者单侧肿瘤8例,双侧肿瘤8例。病灶局限性于鼻腔前中部6例,中后部3例,弥漫分布于整个鼻腔7例。16例NK/T细胞淋巴瘤中10例出现轻度骨质吸收,骨质改变轻微。肿瘤浸润鼻前庭、 鼻翼、 鼻背或邻近面部软组织11例。病灶与鼻中隔、鼻甲或鼻窦壁间存有小气泡11例。CT平扫肿瘤呈等或稍低密度, MRI表现为T1WI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增强后均轻中度强化。结论 鼻腔NK/T细胞淋巴瘤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有助于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CT及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SPTP28例。术前常规CT平扫及增强检查17例,MR平扫及增强检查11例,其中3例同时CT及MR检查。结果检查发现病灶位于胰头10例,5例位于胰颈,7例位于胰体,6例位于胰尾部,肿瘤直径2.2~11.3cm。27例具有完整包膜;1例包膜不完整。20例呈囊实性表现,3例以囊性成分为主,5例以实性成分为主。8例可见钙化。4例病灶内可见出血。25例病灶的实性成分动脉期CT值增加(22.1±4.3)HU,门静脉期CT值增加(37.7±5.8)HU,囊变区无强化。结论正确认识CT及MR的影像学特点,可以对绝大多数SPTP作出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15.
金跃兵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8):92-93,96
目的探讨硬化性肠系膜炎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硬化性肠系膜炎患者的完整的临床资料及多层螺旋CT资料,其中7例行平扫及增强扫描,6例平扫,所有图像均行多平面重组(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后分析。结果13例SM病变均起自肠系膜根部,且包绕肠系膜血管,有明显占位效应,平均大小约45mm×113mm,平扫呈雾状系膜,增强后强化不明显,9例有假包膜,6例肿块内可见血管周围脂肪环征。结论多层螺旋CT是诊断硬化性肠系膜炎的首选工具之一,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刘景昌  刘炜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6):2198-2199
目的 探讨螺旋CT检查对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资料较完整的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和CT征象. 结果 CT平扫显示脑实质密度降低征49例,局部脑组织肿胀征38例,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18例,基本正常11例;首次常规CT诊断为超急性脑梗死21例(确诊率35%). 结论 螺旋CT检查对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本文分析儿童后颅凹肿瘤CT检查的影像学特点、误诊原因 ,研究其扫描方法 ,提高CT检查准确性。材料与方法 :收集我院儿童后颅凹肿瘤 4 0例 ,其中普通CT扫描 2 0例 ,螺旋CT扫描 2 0例 ,4 0例病人中 32例行CT强化扫描。将其术前CT检查结果与手术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研究。结果 :4 0例儿童后颅凹常见肿瘤CT检查阳性显示为 38例 ,漏诊 2例 ,显示率为 97 5 %。术前CT检查定性误诊 11例 ,准确率为72 5 %。讨论 :分析 11例误诊 2例漏诊原因 ,对照研究普通CT与螺旋CT的影像特点 ,选择适合的CT扫描技术与方法 ,消除儿童后颅凹骨迹伪影等干扰的影响 ,提高儿童后颅凹肿瘤诊断的准确性 ,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脑转移瘤的CT表现,以提高对脑转移瘤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7例脑转移瘤患者的CT表现和临床资料。结果:27例患者,平扫40个病灶,增强59个病灶。其中幕上平扫30个病灶,增强45个病灶;幕下平扫10个病灶,增强14个病灶。瘤周水肿55个病灶。结论: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脑转移瘤的定性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林伟 《中国基层医药》2014,(15):2257-2258
目的:研究节细胞神经瘤的CT和MRI表现并进行病理学对照。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节细胞神经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CT和MRI检查,并与病理学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病灶大小为(4.7±1.2)cm,CT平扫为不均匀或均匀的低密度;MRI平扫中,T1WI均呈现不均匀的低信号,T2 WI均呈现不均匀的等高信号,中间有部分条状的低信号。12例进行MRI增强扫描时,不强化的有4例,轻度强化的有3例,均匀渐进性强度强化的有2例,不均匀渐进性强化的有3例,边缘环状强化的有1例,与CT增强扫描结果一致。结论 CT和MRI作为检测节细胞神经瘤的影像学手段,其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并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出肿瘤的形态、大小及组织成分,与病理中肿瘤所富含的大量黏液基质具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江才明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1):1639-1640
目的:探讨肾柱肥大的CT表现与诊断价值.方法:对25例肾柱肥大病例的CT表现进行回顾分析,全部病例均行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结果:CT平扫均表现为局部肾实质增厚,可见条状等密度肿块影突人肾窦内,肾窦内脂肪影减少、变形.三期增强扫描肿块都呈均匀强化,与肾实质一致.结论:肾柱肥大具有典型的CT表现,特别是三期增强扫描在诊断上有重要的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