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分析38例早产儿颅内出血临床表现及治疗措施,并提出早期诊断的意见。  相似文献   

2.
3.
早产儿颅内出血4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就我科 1996~ 2 0 0 0年经头部CT检查证实为颅内出血 (ICH)的早产儿 4 1例进行临床分析。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该期收治早产儿 116例 ,其中 4 1例经头部CT检查证实有颅内出血。其中体重≤ 15 0 0 g 2 4例 ;胎龄≤ 32周 2 6例 ,胎龄 >32周 15例 ;剖宫产 10例 ,顺产 2 5例 ,臀位产 6例 ;出生时伴有窒息 2 8例 ;转诊入院者 10例。1 2 临床表现 :早期均有反应低下、少动、不哭或哭声微弱、吸吮无力等 ,6例表现为呻吟、烦躁或惊厥 ,之后转为抑制症状 ;生后 3~ 4天 ,主要表现为反复呼吸暂停或阵发性青紫以及局部或全身抽搐 ,脑性尖…  相似文献   

4.
分析38例早产儿颅内出血临床表现及治疗措施,并提出早期诊断的意见。  相似文献   

5.
早产儿颅内出血43例影像检查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生儿颅内出血是构成围生儿主要死因之一[1],与缺氧缺血性脑病、肺部疾患或代谢紊乱等表现相似,特别是早产儿.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139例早产儿临床研究,来探讨早产儿颅内出血(ICH)的早期防治。结果显示,ICH发病率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体重小于1500g早产儿ICH发病率有显著性差异(P〈0.025);两组早产儿死亡率显著差异(P〈0.05)。提示本治疗方法对降低早产儿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陈秀良  王雪芳 《河北医学》2009,15(11):1319-1320
目的:探讨早产儿颅内出血的早期诊断及预防。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09年5月住院疑似颅内出血的早产儿46例于入院2h-3d,采用荷兰飞利浦MX8000型双排螺旋CT机进行头颅CT扫描。结果:颅内出血发生率为80.4%,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27例占72.9%、脑室一脑室周围出血4例占10.8%、脑实质内出血3例占8.1%、混合性出血2例占5.45%、小脑蚓部出血1例占2.7%。孕周〈32周死亡率为75%、出生体重〈1500g死亡率为81.1%。孕周越小出生体重越低发病率及死亡率越高。结论:CT是早期诊断早产儿颅内出血的首选措施,它能准确显示出血部位、程度、提示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产儿颅内出血的相关因素。方法早产儿58例,分为颅内出血组23例,非颅内出血组35例,观察两组患儿的产前、产时、产后情况。结果早产儿颅内出血与胎龄、体重、APGAR评分、出生后患儿抽搐、应用机械通气、应用多巴胺有关;与母亲年龄及是否应用硫酸镁或糖皮质激素、感染、患儿性别、是否有动脉导管未闭及呼吸暂停无关。结论小胎龄、低体重、APGAR评分低、出生后患儿抽搐、应用机械通气、应用多巴胺是早产儿颅内出血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9.
颅内出血(ICH)是早产儿的一个常见并发症,胎龄愈小,发病率愈高,极低出生体重儿易引起脑室内出血的发生率可高达65%,而25%~50%的出血患儿可无临床表现。本研究观察了早产儿的一些产前,产时及产后因素与颅内出血的关系,旨在探讨早产儿ICH的高危因素,以利于早产儿ICH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139例早产儿临床研究,来探讨早产儿颅内出血(ICH)的早期防治。结果显示,ICH发病率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体重小于1500g早产儿ICH发病率有显著性差异(P<0.025);两组早产儿死亡率有显著差异(P<0.05)。提示本治疗方法对降低早产儿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寻预防早产儿颅内出血安全有效的方法。方法将人选的早产儿336例按就诊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于入院后12h内口服布洛芬混悬液,通过头颅超声随诊颅内出血情况,同时观察肝肾功、血尿、凝血功能检查结果,观察需氧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机械通气、喂养不耐受、胃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颅内出血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的需氧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机械通气例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而治疗组与对照组在肝肾功、血尿、凝血功能检查,以及喂养不耐受、胃出血、NEC的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布洛芬混悬液可以预防早产儿颅内出血,可以改善早产儿的临床症状,且没有明显副作用,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颅脑超声在早产儿脑室内出血(ICH)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20例早产儿在出生后3~7 d内行颅脑超声检查。结果胎龄及出生体质量越低,ICH发生率越高(P〈0.05)。结论颅脑超声检查是监测早产儿ICH的首选方法,胎龄和出生体重越低,ICH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凝血六项指标在早产儿颅内出血中的水平及预测预后不良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5月在本院治疗的颅内出血早产儿101例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无颅内出血的早产儿10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差异,构建基于凝血六项的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该模型预测患儿预后不良的价值。结果 观察组FIB为(2.07±0.32)g/L,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D-D、PT、APTT、TT和INR分别为(2.12±0.54)mg/L、(15.40±0.87)s、(58.98±1.12)s、(22.30±0.87)s和(1.64±0.3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重度出血早产儿FIB为(1.85±0.25)g/L,明显低于轻度出血早产儿(P<0.05),而D-D、PT、APTT、TT和INR分别为(2.79±0.56)mg/L、(16.59±0.84)s、(60.17±1.14)s、(23.41±0.89)s和(1.86±0.30),明显高于轻度出血早产儿(P<0.05)。观察组不同孕周早产儿FIB、D-D、PT、APTT、TT和I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预后不良早产儿FIB为(1.86±0.23)g/L,明显低于预后良好早产儿(P<0.05),而D-D、PT、APTT、TT和INR分别为(2.67±0.54)mg/L、(16.22±0.90)s、(60.10±1.12)s、(23.38±0.93)s和(1.75±0.24),明显高于预后良好早产儿(P<0.05)。凝血六项构建的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预后不良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4(95%CI:0.811~0.978),P<0.05],灵敏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5.00%和96.10%。结论 颅内出血早产儿FIB明显降低,而D-D、PT、APTT、TT和INR升高,上述指标与患儿出血程度及预后情况有关,凝血六项构建的Logistic回归模型在预测患儿预后不良方面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婴儿期颅内出血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强调护理的重要性。方法 :观察婴儿期颅内出血患儿的神志、瞳孔、意识、囟门的变化 ,总结合理应用药物治疗及惊厥的护理体会。结果 :临床治愈 2 0例 ,死亡 2例。出院后随访半年~ 5年 ,1 2例正常 ,6例出现继发性癫 ,2例有轻微智力落后。结论 :早期诊断 ,及时治疗 ,同时加强护理 ,及早发现病情变化 ,可挽救婴儿的生命 ,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产儿脑室内出血(IVH)发病相关因素及防治。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2007年11月我院新生儿病房早产儿资料,生后3~7d内头颅"B"超检查情况。结果:225例早产儿脑室内出血76例,发生率达33.8%,与出生胎龄、出生体重、Apgar评分呈相关性,与产科并发症有密切相关。多数早产儿IVH程度较轻,无明显临床症状。结论:IVH与胎龄、出生体重、Apgar评分、产科并发症密切相关。综合防治可减少IVH发生率,提高早产儿尤其是极低体重儿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产儿脑室内出血(IVH)发病相关因素及防治。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2007年11月我院新生儿病房早产儿资料,生后3-7d内头颅“B”超检查情况。结果:225例早产儿脑室内出血76例,发生率达33.8%,与出生胎龄、出生体重、Apgar评分呈相关性,与产科并发症有密切相关。多数早产儿IVH程度较轻,无明显临床症状。结论:IVH与胎龄、出生体重、Apgar评分、产科并发症密切相关。综合防治可减少IVH发生率,提高早产儿尤其是极低体重儿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早产儿胎粪排出延迟4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山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14):583-584
目的探讨胎粪排出延迟对早产儿的影响,为减少新生儿并发症提供依据。方法将胎粪排出延迟早产儿4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每日应用温生理盐水或开塞露灌肠,对照组每3天灌肠一次,或出现呕吐、腹胀者灌肠,比较两组患儿血清胆红素、体重开始恢复日龄、住院时间、呕吐及腹胀发生率。结果两组所观察项目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积极治疗早产儿胎粪排出延迟,可以减少新生儿并发症,促进体重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8.
早产儿胎粪排出延迟4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山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7):583-584
目的探讨胎粪排出延迟对早产儿的影响,为减少新生儿并发症提供依据。方法将胎粪排出延迟早产儿4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每日应用温生理盐水或开塞露灌肠,对照组每3天灌肠一次,或出现呕吐、腹胀者灌肠,比较两组患儿血清胆红素、体重开始恢复日龄、住院时间、呕吐及腹胀发生率。结果两组所观察项目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积极治疗早产儿胎粪排出延迟,可以减少新生儿并发症,促进体重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9.
杨方政  田鹏  杨雪利 《西部医学》2013,(10):1534-1535
目的探讨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20倒新生儿颅内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防进行分析。结果120例患者经治疗后死亡2例;自动出院11例;治疗好转107例。65例患儿随访1年以上,有8例不同程度神经系统后遗症。结论减少早产为有效预防新生儿颅内出血措施,新生儿颅内出血临床表现多样,尽早行头颅B超或CT检查,治疗以苯巴比妥、维生素K1及止血敏等药物,维持内环境稳定,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超声检查评价早产儿颅内大脑中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探讨延迟断脐对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影响。方法:选择无锡市妇幼保健院2015—2017年期间出生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纳入条件随机选取80例分成2组。33例为实验组,采取60 s延迟断脐;47例为对照组,采取10 s内常规断脐。通过超声监测其颅内出血的发生情况以及大脑中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实验组(30.3%)低于对照组(5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7,P<0.05);实验组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收缩期峰值流速(Vs)[(41.24 ± 5.90)cm/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10.45 ± 2.84)cm/s]、搏动指数(PI)(1.61 ± 0.24)均高于对照组[Vs(39.21 ± 9.46)cm/s、Vd(8.95 ± 4.53)cm/s、PI(1.57 ± 0.31)],实验组大脑中动脉阻力指数(RI)则低于对照组(0.73 ± 0.06 vs. 0.76 ± 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采取60 s延迟断脐后可以有效改善早期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使大脑中动脉处于高流量低阻力状态,改善脑血流供应;超声可以提供有效可靠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供临床参考,有利于改善早产儿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