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须癣毛癣菌随机扩增DNA多态性分型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研究须癣毛癣菌的DNA分型,了解DNA型别与形态学分型,有性型型别,以及与菌种来源地区,与人体感染部位之间的关系。用氯化苄法提取DNA,以随机扩增DNA多态性方法对临床分离的须癣毛癣功42株以及部分其它皮肤癣菌和我科保藏的菌种Arthroderma8株进行分型。 相似文献
2.
红色毛癣菌的基因分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探针与DNA印迹杂交法对红色毛癣菌的基因分型并分析其基因型与来源地区的相关性。方法 用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CTAB)法提取DNA,以皮肤癣菌的特异性引物NS5[5′-AACTAAAGGAATTGACGGAAG-3′]与ITS4[5′-TCCTCCGCTTATTGATATGC-3′]为引物,以红色毛癣菌的标准菌株为模板,用PCR法扩增出其rDNA部分18S区,ITSI区,5.8S区和ITSⅡ区为探针,用随机引物法将探针标记^32P,用EcoRI酶切基因组DNA,采用DNA印迹的标准流程将酶切的基因组DNA与探针杂交;显示的不同带型,以此作为红色毛癣菌基因分型的依据。结果 所试49株红色毛癣菌(南京21株,大连26株,北京2株)分为20型(A-T型),其中A-C型占48.98%。南京株绝大多数为3条带,大连株大部分为4条带。结论 用ITS区域探针与DNA印迹杂交法对红色毛癣菌基因组分型敏感性强,分辨力高;南京与大连两地区红色毛癣菌DNA分型具有明显差异,DNA分型对红色毛癣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疗效的判定以及指导用药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4.
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的PCR指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的传统鉴别主要依据培养形态、生理生化等方法,但红色毛癣菌的菌落产红现象受培养基类型、 pH、培养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1],我们应用 PCR方法,以微小卫星 DNA引物,对这 2种癣菌的基因组 DNA进行扩增,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把它们区分开来。 泳道 1为 Markerλ DNA/EcoRⅠ+ HindⅢ,泳道 2、 7、 8、 9为红色毛癣菌,泳道 3~ 6为须癣毛癣菌 图 1 (GACA)4作引物的 PCR扩增结果 一、材料与方法 (一 )实验菌株:本研究采用红色毛癣菌临床分离株 23株 ,须癣毛癣菌临床分离株 11株。红色毛癣菌中 11株来自上海… 相似文献
5.
6.
为探讨红色毛癣菌表型的稳定性,所有菌株采用沙堡琼脂试管培养基(SDA)培养。菌株鉴定及分型依据菌落的特征及色素,大小分生孢子的形态,尿素酶试验和毛发穿孔试验。对近期临床分离的10株红色毛癣菌和1株标准株,间隔4周传代1次,共传4次。207株红色毛癣菌共分离出4个表型,其中绒毛型占首位(45.4%),沟纹型(24.1%),羊毛型(20.8%),粉末型(9.7%),未见颗粒型。保存1年后207株有54株发生形态变异,变异率为26.1%,沟纹型变异最小,相对稳定。11株红色毛癣菌传代后菌落形态或色素发生变异。红色毛癣菌表型不稳定,保存和传代后的菌落形态或产色均易发生变异;沟纹型变异率最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ITS区域的探针与DNA印迹杂交法对须癣毛癣菌的基因分型,并分析基因型与来源地区的相关性。方法用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CTAB)法提取DNA,以皮肤癣菌的特异性引物NS5[5-′AACTTAAAGGAATT-GACGGAAG-3′]与ITS4[5-′TCCTCCGCTTATTGATATGC-3′]为引物,以须癣毛癣菌的标准菌株为模板,用PCR法扩增rD-NA部分18S区、ITSⅠ区、5.8 s区和ITSⅡ区为探针,随机引物法将探针标记,EcoR1酶切基因组DNA,按ECL试剂盒标准流程将酶切的基因组DNA与探针杂交;根据杂交的不同带型而分型。结果所试35株须癣毛癣菌分为14型(A~N型),A,B,C,D四型占62.86%。南方株以A和C型为主,北方株以B和D型为主。结论用ITS区域探针与DNA印迹杂交法对须癣毛癣菌基因组分型敏感性强、分辨力较高;南北方须癣毛癣菌DNA分型存在一定差异;DNA分型对须癣毛癣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菌学的生物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确定红色毛癣菌菌落表型和基因型的相关性以及与感染部位的关系。方法:收集红色毛癣菌临床分离株138株,采用传统培养方法对红色毛癣菌进行表型分型,利用红色毛癣菌特异性引物扩增TRS-1区重复序列进行种内基因分型,并分析检测结果与感染部位的相关性。结果:138株红色毛癣菌共分离出3种菌落表型:绒毛型、沟纹型和粉末型;分离出5型基因型,其中Type1 64株,Type2 18株,Type3 19株,Type4 12株,Type5 25株。红色毛癣菌的表型和基因型与感染部位均无相关性(均P0.05),红色毛癣菌的菌落表型与基因型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结论:红色毛癣菌基因型与菌株来源有关而与感染部位无关,可为判断复发和再感染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26岁.
主诉:颜面部红斑伴瘙痒2个月.
现病史: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右颧部出现钱币大水肿性红斑,瘙痒,至当地医院诊断为"湿疹",给予抗组胺药及糖皮质激素药膏外用,效果差.右颧部红斑面积不断扩大,增多,瘙痒更甚,左下颌亦出现类似皮疹,并离心性扩大.家中养猫,自诉见猫有脱毛等异常表现,但已送别人. 相似文献
10.
须癣毛癣菌所致面部难辨认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患者,女,26岁。主诉:颜面部红斑伴瘙痒2个月。现病史: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右颧部出现钱币大水肿性红斑,瘙痒,至当地医院诊断为"湿疹",给予抗组胺药及糖皮质激素药膏外用,效果差。右颧部红斑面积不断扩大,增多,瘙痒更甚,左下颌亦出现类似皮疹,并离心性扩大。家中养猫,自诉见猫有脱毛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红色毛癣菌基因型的稳定性。方法采用随机引物PCR法和探针与DNA印迹杂交法。以CTAB法提取DNA。随机引物为OPAA11[5-′ACCCGACCTG-3′],印迹法以NS5和ITS4(真菌的特异性引物)为引物,以红色毛癣菌的标准株为模板,扩增出rDNA的部分18S区、ITSⅠ区、5.8S区和ITSⅡ区为探针,并用随机引物法将探针用P32标记,与EcoRⅠ酶切的基因组DNA杂交。结果①AP-PCR法:红色毛癣菌扩增的主要带型是2.2,1.7,1.3,0.9,0.7 kb,所试红色毛癣菌传代前后扩增带型均无变化。②探针与DNA印迹杂交法:原代(1代)与传代后的(2,3,4代)杂交带型一致,11株红色毛癣菌均表现为3条带,分两型(分子量分别为2.4,3.9,5.9 kb和2.4,4.4,6.5 kb)。结论红色毛癣菌基因型稳定。 相似文献
12.
13.
14.
患儿女,10岁。面部斑块、丘疹、脓疱3个月,有宠物接触史。皮肤科情况:右额部见一5.0cm×3.0cm红色斑块,间以丘疹、少许脓疱。实验室检查:血CD413.6%(25.8%~41.6%),真菌培养分离出须癣毛癣菌。皮损组织病理:真皮及皮下脂肪内见中性粒细胞为主炎性细胞浸润,伴脓肿形成。诊断:须癣毛癣菌所致皮肤癣菌肉芽肿。 相似文献
15.
石膏样毛癣菌(石毛)和红色毛癣菌(红毛)是最常见的皮肤癣菌[1],因菌落形态及显微结构相近,常不易鉴别。我们用尿素-吲哚培养液对医学真菌中心保藏的3个属17种皮肤癣菌标准株和临床分离的3个属7种138株皮肤癣菌进行实验观察,现总结报告如下。一、菌种标准株为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医学真菌中心保藏的菌种,分别是:毛癣菌属:红毛(ID00001),石毛(ID00012),许兰氏毛癣菌(许兰:ID00002),紫色毛癣菌(紫毛:ID00004),断发毛癣菌(断毛:ID00018),猴类毛癣菌(猴毛… 相似文献
16.
皮肤癣菌在一般情况下主要侵袭人体表皮的角质层,引起常见的体股癣、手足癣及甲癣,但在特殊条件下可导致深在感染,且近年有增多的趋势,现将我们诊治的须癣毛癣菌引起的肉芽肿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甲真菌病患者多部位红色毛癣菌分离株的DNA分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甲真菌病患者多部位红色毛癣菌感染不同部位分离菌株基因型的差异。方法采用PCR扩增红色毛癣菌rDNA非转录间隔区(NTS)中Trs-1片段,检测基因多态性并比较。结果30株受试菌株按照PCR指纹图共分为3型,基因型分布与感染部位无相关。10例受试患者中,5例不同感染部位分离出的菌株基因型存在差异。结论甲真菌病患者多部位红色毛癣菌感染可能为多菌株引起,部分患者可能存在多菌株的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1998~2004年我院5例播散型红色毛癣菌肉芽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探讨播散型红色毛癣菌肉芽肿的临床特征、病理表现及治疗方案。5例均口服伊曲康唑治疗,4例随诊未见复发,1例经常复发,与其疗程不足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成人和儿童皮肤癣菌病临床分离菌株中红色毛癣菌基因型的差异,基因型与发病部位、基因型与药物敏感性的关系。方法 利用随机引物OPAA11 5′-ACCCGACCTC-3′,OPD18 5′-GAGAGCCAAC-3′分别对来自成人及儿童皮肤癣菌病的红色毛癣菌菌株进行任意引物PCR,根据产物电泳带型进行基因分型,采用微量液体稀释法对氟康唑、伊曲康唑、特比萘芬、酮康唑、利拉萘酯、布替萘芬、益康唑、联苯苄唑进行体外敏感性分析。结果 两组的主要致病菌都为红色毛癣菌,两种随机引物扩增出的红色毛癣菌不同株带型均稳定清楚,按随机引物 OPAA11的扩增结果,其基因型分为4型。成人中Ⅰa、Ⅲa型分别占41.94%,儿童中Ⅰa型为65.96%,基因型构成在两组人群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体癣、足癣中基因型的分布在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P < 0.05)。甲癣和股癣中基因型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各基因型对8种抗真菌药物的MIC值均较低,特比萘芬的MIC最低,氟康唑的MIC值相对较高,酮康唑和氟康唑对Ⅰa、联苯苄唑对Ⅱa的活性高于其他基因型,伊曲康唑对Ⅲa型的活性略低于其他基因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或P < 0.05)。结论 红色毛癣菌为南京及周边地区儿童及成人皮肤癣菌病的主要致病菌,成人感染以Ⅰa、Ⅲa型为主,儿童感染以Ⅰa型为主。8种抗真菌药物对各基因型均有较好的抗菌活性,但酮康唑、氟康唑、联苯苄唑、伊曲康唑、特比萘芬对各基因型的敏感性有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