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T)治疗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exudative chorioretinopathy,CEC)的临床效果.方法:对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 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检查确诊的CEC患者的18只患眼进行TTT治疗.采用810nm半导体激光,光斑0.8~2.O mm,照射时间60s,能量80~300 mW,对FFA和ICGA图像所显示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 vascularization,CNV)进行照射,照射区未出现颜色变化.对比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的视力、眼底、FFA结果.结果:治疗后视力提高者6眼,占33%;无变化者12眼,占67%.自觉症状有程度不同的改善者16眼,眼底检查病变减轻者10眼.13眼复查眼底血管造影,其中8眼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CNV)明显消退、渗漏减轻.结论:TTT治疗CEC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炎(CEC)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ICGA)检查确诊的CEC患者13例(13只眼)进行TTT治疗.采用810nm半导体激光,光斑0.8~2.0mm,照射时间60 s,能量80~260 mW,对FFA和ICGA图像所显示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NV)进行照射,照射区未出现颜色变化或呈淡灰色.随访6~40周,对比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的视力、眼底、FFA和ICGA检查结果.结果 最终所有患者症状均得到改善,FFA和ICGA显示8只眼CNV缩小或闭塞,治疗后视力提高4只眼,稳定8只眼,下降1只眼.结论 TTT对CEC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炎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T)对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炎(central exudative chorioretinopathy,CEC)的治疗效果。 方法 使用Iris 810 nm 半导体激光对29例CEC患者进行TTT治疗,采用1.2、2.0及3.0 mm光斑,能量80~300 mW,照射时间60 s。随访4~40周,通过视力、直接检眼镜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观察治疗效果。 结果 治疗后视力提高者8例,占28%;无变化者19例,占65%;视力下降者2例,占7%。12例患者症状有程度不同的改善,眼底检查病变减轻者10例。20例复查眼底血管造影的患者中,12例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明显消退、渗漏减轻。 结论 TTT对CEC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2, 18: 184-186)  相似文献   

4.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吲哚青绿造影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exudative chorioretinopathy,CEC)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green angiography,ICGA)特点。方法:应用海德堡造影系统HRA2对24例24眼CEC患者进行荧光素、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并对ICGA与眼底荧光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EC患者24眼FFA均证实为典型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ICGA早期,24例CEC可见边界清晰的网状CNV。5例见CNV周围局限性脉络膜血管扩张。ICGA晚期可见CNV处染料渗漏或染色。20眼ICGA早期可见宽窄不一的暗环包绕CNV,4眼未见暗环。ICGA晚期,24眼CNV周围均可见暗环。1例患者光动力(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后2mo,因视力继续下降复查ICGA,可见视网膜脉络膜血管吻合(retinal-choroidal anastomosis,RCA)。结论:由HRA2进行的ICGA对CEC的CNV的结构、边界、局部脉络膜静脉的改变、RCA的显示优于FFA。  相似文献   

5.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经瞳孔温热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T)治疗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exudative chorioretinopathy,CEC)的疗效。方法 对12例(12只眼)黄斑区具有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TTT治疗,并随访观察治疗前后视力、眼底、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及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的变化。结果 12只眼中有3只眼进行了二次治疗,最终所有患者眼底出血渗出的情况均得到改善,眼底造影显示CNV缩小或闭塞,治疗后视力提高3只眼,稳定6只眼,下降3只眼。结论 经瞳孔温热疗法可以减少因脉络膜新生血管膜而引起的出血及渗出,加速疤痕化,对黄斑区CNV有一定的疗效,但对中心视力的恢复尚不理想。  相似文献   

6.
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渗出型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应丽  陈悦  郭希让 《眼科研究》2004,22(2):203-205
目的 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TTT)对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9例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确诊为AMD的患者的22只患眼进行TTT治疗。采用810mm半导体激光,光斑0.5~3.0mm,能量200~400mW,照射时间60s。对三面镜眼底检查、FFA、ICGA图像所显示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NV)进行照射,照射区未出现颜色变化或旱淡灰白色。对比分析患者治疗前后视力、眼底及OCT检查。结果 22患眼治疗后1~10个月,平均随访观察时间4.8个月,视力不变者13例,占59.1%;进步者7例,占31.8%;下降者2例,占9.1%。20眼OCT复查者中,黄斑水肿不变者11例,占55%;好转者7例,占35%;恶化者2例,占10%。再次行TTT治疗者5眼,占接受TTT治疗者的22.7%。治疗随访期间无明显治疗副作用。结论 TTT治疗能使大部分渗出性AMD患眼视力稳定或提高,使用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渗出型老年黄斑变性的吲哚青绿血管造影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观察渗出型老年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的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特征。 方法 诊断为渗出型AMD的患者31例(39只眼),年龄50~82岁,视力范围:指数/30cm~0.7,全部完成了眼部检查、眼底彩色照相、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分析和比较FFA和ICGA图像特征。 结果 FFA诊断为隐匿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26只眼中,ICGA诊断为典型CNV有15眼,占57.7%。FFA诊断为浆液性色素上皮脱离(不伴CNV)4只眼中,有1只眼ICGA诊断为浆液性色素上皮脱离伴典型CNV。FFA和ICGA对瘢痕组织诊断的眼数及特性相近。 结论 与FFA相比,ICGA可提高对AMD典型性CNV的诊断率,扩大对AMD的治疗范围。(中华眼底病杂志,1998,14:76-80)  相似文献   

8.
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T)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隐匿型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效果。方法 对28例34眼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确诊的继发于渗出型AMD的隐匿型CNV行TTT治疗,并主要以视力、眼底检查、FFA及ICGA改变为指标,评价TTT治疗渗出型AMD的效果。结果 随访3~20个月,平均6.65个月,视力提高19眼,视力稳定13眼,视力下降2眼,视网膜水肿基本消退6眼,水肿明显减轻21眼,水肿无明显变化5眼,2眼水肿加重,出血吸收22眼,8眼出血减少,出血无明显变化者2例,另有2眼发生少量新鲜视网膜深层出血,第1次治疗后复查FFA及ICGA,10眼CNV消失,19眼CNV渗漏减轻,3眼无明显变化,2眼CNV增大。结论 TTT治疗可使大部分AMD患者视力稳定或提高,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治疗方式,但对其确切疗效的评价。尚需与自然病程及其他治疗方法对比。  相似文献   

9.
高度近视眼的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眼的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图像特征。方法对27例(54只眼)高度近视眼患者分别进行检眼镜、眼底彩色照相、共焦激光荧光素及吲哚青绿(indocyanine green ,ICG)同步血管造影。结果ICGA显示19只眼有漆裂纹,其中10只眼见漆裂纹中间有点、片状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 占52.6%。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仅7只眼有明 显的漆裂纹。ICGA与FFA均显示14只眼有多灶性萎缩,ICGA显示3只眼伴有粗大的脉络膜血管 。结论ICGA可更清楚地显示高度近视眼的脉络膜视网膜的变性萎缩、漆裂纹及并发的CNV,有助于预后的评价。(中华眼底病杂志,2001,17:201-203)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therapy,PDT)治疗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exudativehorioretinopathy,CEC)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比分析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所致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ineovascularization,CNV)患眼21例,治疗前与单次PDT治疗后3个月的视力、眼底、固视性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 coherence tomograph,OCT)图像及荧光素钠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ein angiography,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an giography,ICGA)的变化.结果 PDT治疗后3个月11只眼视力提高(52.38%),10只眼视力稳定(47.62%),其中5例由偏心固视恢复为中心固视.眼底检查可见出血渗出明显减少,部分患者完全吸收.FFA联合ICGA检查显示CNV病灶渗漏停止10只眼(47.62%),渗漏减少10只眼(47.62%);OCT检查表现为CNV缩小.组织水肿减轻.结论 PDT治疗可以部分或完全封闭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所致的CNV,减少CNV引起的视力下降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AMD) 合并中心凹下脉络 膜新生血管(CNV)的疗效。 方法 采用半导体810红外激光对荧光素眼 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确诊的AMD合并CNV患者47例51只眼进行治疗。其中,隐匿型CNV40例42只眼,经典型CNV7例9只眼;初诊时平均视力为0.12。根据病灶大小选择光斑直径分别为0.8、1、2、3.0 mm;能量相应为120、160、260、360 mW;时间60s。治疗后 每1个月随访复查1次,如有需要,进行重复治疗,治疗次数1~3次。治疗后随访3~33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0个月。随访时检查视力、眼底出血和渗出吸收、CNV闭合情况。 结果 治疗眼治疗后均无即刻视力下降或其他不适。末诊时平均视力为0.16,与初诊视力相比,68.6 2%无变化,25.53%增加,7.84%降低。FFA联合ICGA检查显示:治疗后3个月时,隐匿型CNV闭 合率为42.86%, 经典型CNV闭合率为22.22%;6个月时,隐匿型CNV闭合率为73.81%,经典型 CNV闭合率为66.67%。检眼镜检查显示:治疗后3个月,隐匿型CNV42只眼中,出血和(或)渗出部分或全部吸收,并有厚薄不等的机化瘢痕形成;经典型CNV9只眼中7只眼出血和渗出 减轻;1只眼有新出血。治疗后6个月,27只隐匿型CNV眼中,3只眼又见新出血,其中2只眼较快吸收,保持至12个月时无变化;5只经典型CNV眼中,2只眼有新出血,再次治疗后吸收 ,随访16个月病情稳定。19只隐匿型CNV眼随访至6个月以上,5只眼出血消失,5只眼有新出血 。6个月以上的随访中,共有8只眼可见新出血,其CNV复发率占15.6%。 结论 TTT治疗AMD 合并经典型或隐匿型CNV均有一定效果。在较长期随访中,约15.6%的CNV复发,复发患眼经再次治疗仍有好转。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280-284)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经瞳孔温热疗法(TTT) 和光动力疗法(PDT)治疗渗出型 老年性黄斑变性(AMD)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疗效。 方法 对比分析渗出性AMD患者行PDT 治疗的35例42只眼、TTT治疗的35例40只眼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视力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 。CNV类型均为黄斑中心凹下型或旁中心凹型。其中,隐匿性或隐匿性为主型的CNV44只眼 ,典型性及典型性为主型的CNV38只眼。PDT治疗的42只眼中,隐匿性或隐匿性为主型CNV19只眼,典型性或典型性为主型CNV23眼;TTT治疗的40只眼中,隐匿性或隐匿性为主型CNV25只眼,典型性及典型性为主型CNV15只眼。 结果 典型性或典型性为主型CNV治疗后1、3个月时,PDT组分别有47.8%、43.5%的患眼视力提高2行以上;TTT组分别有6.7%、6.7%的患眼视力提高2行以上。两组之间治疗后1、3个月时视力提高的比例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的意义(χ2=7.118,P=0.0076;χ2=5.500,P=0.0190)。PDT组分别有100%、69.6%的患眼CNV荧光素渗漏停止或改善;TTT组分别有53.2%、80.0%的患眼CNV荧光素渗漏停止或改善。两组之间治疗后1个月时CNV荧光素渗漏停止或改善的比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的意义(χ2=13.16,P=0.0003);3个月时CNV荧光素渗漏停止或改善的比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的意义(χ2=0.5098,P=0.4752)。隐匿性或隐匿性为主型CNV治疗后1、3个月时,PDT组分别有15.8% 、10.5%的患眼视力提高2行以上;TTT组分别有4.0%、8.0%的患眼视力提高2行以上。两组之间治疗后1、3个月时视力提高的比例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的意义(χ2=1.816,P=0.17 78;χ2=0.0838,P=0.7728)。PDT组分别有78。9%、42.1% 的患眼CNV荧光素渗漏停止或改善;TTT组分别有52.0%、84.0%的患眼CNV荧光素渗漏停止或改善。两组之间治疗后1个月时CNV荧光素渗漏停止或改善的比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的意义(2=3.388,P=0.0657);3个月时CNV荧光素渗漏停止或改善的比例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的意义(χ2=8.433,P=0.0037)。 结论 典型性及典型性为主型CNV治疗后3个月视力结果PDT优于TTT;治疗后1个月时FFA检查渗漏改善PDT明显优于TTT,但随诊至3个月时,二者疗效差异无显著性的意义。隐匿性或隐匿性为主型CNV治疗后3个月视力结果PDT与TTT差异无显著性的意义;治疗后1个月FFA检查渗漏改善改善PDT与TTT差异无显著性的意义,但随诊至3个月时,CNV渗漏消失和减少方面TTT疗效明显好于PDT。尚需要更多的病例及更长的随诊时间来评价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285-288)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单次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 PDT)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CNV)的短期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分析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和光相干断层成像术(optic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等检查确诊的30例渗出型AMD患者的35只患眼行PDT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1、3个月的临床资料,以视力、FFA、ICGA和OCT检查结果为观察指标,评价PDT对渗出型AMD的短期治疗效果。 结果 治疗后3 个月内有34只眼视力不变或提高,1只眼因出血而视力下降;FFA检查显示有19只眼荧光素渗漏减轻或完全消退;OCT检查显示视网膜水肿和浆液性脱离明显好转。全部患者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治疗后3例患者主诉有一过性视物变暗,2例主诉轻微背痛。 结论 PDT治疗渗出型AMD时,可短期封闭CNV,使渗漏减轻或消退,对视力无损害。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2, 18: 171-174)  相似文献   

14.
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老年黄斑变性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AMD)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疗效。方法应用810nin半导体激光,对52例(58只眼)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ICGA)确诊的AMD合并黄斑区CNV患者进行TIT治疗。激光功率130~160mW/mm光斑直径。根据视力、视网膜出血和CNV渗漏变化作为疗效评定标准,随访3~18个月。结果末次随访矫正视力提高1〉2行者19只眼(32.7%),不变30只眼(51.7%),下降〉12行者9只眼(15.5%);其中视力〉0.3者8只眼(13.7%),0.1~0.3者15只眼(25.8%),〈0.1者35只眼(60.3%)。所有患者治疗过程中无不适反应,有3例(3只眼)病灶处视网膜可见轻微发灰,中心视力下降2~3行,2个月后完全恢复。1周时2例(2只眼)出血增加,2~3个月时2例(2只眼)出现视网膜色素上皮撕裂。末诊时9只眼(17.3%)机化瘢痕形成或增厚;22只眼视网膜出血中完全吸收18只眼(81.8%);6只眼(10.3%)出现新出血。FFA和ICGA复查,CNV闭合荧光渗漏消失或减轻40只眼(76.9%);加重5只眼(9.6%);新出现3只眼(5.8%)。结论TIT是治疗AMD合并CNV的一种安全、有效、价格相对便宜的方法,早期诊断、治疗CNV对提高和保存有用视力意义重大,目前更适合国内应用。  相似文献   

15.
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高度近视眼的脉络膜新生血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经瞳孔温热疗法(tmm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T)治疗高度近视眼的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膜(choroidal meovascularization,CNV)的疗效。方法:对17例21眼黄斑区具有QⅣ的高度近视患者进行TTT治疗,并定期随访,观察治疗前后视力、眼底、眼底荧光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mphy,FFA)及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aphy,ICGA)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1眼中视力提高仅4眼,稳定8眼,下降9眼。治疗过程中有4眼发生脉络膜出血,1眼治疗后CNV仍反复生长。最终有16眼眼底出血渗出的情况得到改善。结论:经瞳孔温热疗法可以减少因脉络膜新生血管膜而引起的出血及渗出,加速疤痕化,对封闭黄斑区CNV有一定的疗效,但高度近视患者的CNV进行TTT治疗时能量较难控制,容易出血,对中心视力的恢复有一定的影响,应谨慎选择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6.
光动力疗法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四年临床观察总结   总被引:23,自引:8,他引:23  
目的 总结4年来光动力疗法(PDT)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临床疗效,以评价PDT的长期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73例经双目间接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确诊的渗出型AMD患者的95只患眼行PDT治疗前后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其视力、眼底像、FFA、ICGA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结果的变化。73例患者平均年龄67.8岁,就诊时最佳矫正视力数指/10 cm~1.0。95只眼PDT平均治疗次数为1.5次,治疗后随访时间为3个月~4年。 结果 PDT治疗后末次随访时,39只眼视力提高≥2行,占41.1%;51只眼视力波动在1行以内,占53.7%;5只眼视力下降≥2行,占5.3% 。所有患眼眼底出血和渗出均减轻。FFA或FFA联合ICGA检查显示:58只眼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渗漏完全停止,转为瘢痕期,占61.05%;6只眼CNV部分闭合, 占6.32%;22只眼CNV小部分闭合,占23.16%;9只眼CNV复发,占9.47%。早期AMD患者12只眼经过1次PDT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0.6~1.5,CNV完全闭合,OCT检查显示黄斑区水肿及神经上皮脱离消失。随访时间最长达4年,未见有复发,视力保持稳定。 结论 单次和重复PDT治疗渗出型AMD长期疗效较好,安全性较高。对于早期渗出型AMD患者微小典型性CNV,单次PDT治疗可以使其完全封闭,使患者视力保持在较好的水平。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275-279)  相似文献   

17.
光动力治疗中心性渗出性脉陇视网膜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对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炎(central exudative chorioretinopathy CEC)的临床治疗观察。方法14例,14只眼经眼底检查、荧光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检查确诊为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炎(central exudative chorioretinopathy,CEC)的患者14只眼进行治疗,患者年龄18-38岁,平均年龄28.2岁,最佳矫正视力0.1-0.5之间,光敏剂苯丙扑啉衍生物单酸。6mg/m2静脉滴注10min,开始静脉用药后15min,通过裂隙灯用强度为50J/cm2,波长为689nm激光,照射83s。治疗后患者尽可能避光48-72h,治疗后7d开始复查,随访3个月,并在3个月时进行眼底检查、FFA、ICGA等全面检查。结果治疗后,10只眼(71.4%)视力有明显提高,7只眼(50%)在1个月左右时视力有所波动。OCTFFAICGA检查结果显示,光动力治疗后大部分病例CNV静止或萎缩,但一部分病例仍可见CNV残骸及局部的色素上皮囊样变性。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phy mERG)1-5环N1、P1波振幅密度值与治疗前均有显著差异(P<0.05),PDT治疗后7d的mfERGN1波、P1波幅密度与治疗前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PDT治疗前后各时间点mfERGN1波、P1波潜峰时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PDT治疗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炎(CEC)有波动现象。PDT治疗早期观察对黄斑神经上皮感觉层损伤不明显。PDT治疗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炎(CEC)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