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虹  沈军  喻秀丽 《护理学报》2020,27(21):7-10
目的 了解352名医养结合机构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需求,分析其影响因素, 为制定失能老人个性化照护模式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于 2018年5—7月抽取重庆市渝北区、渝中区、巴南区各1家医养结合机构共352名失能老人进行调查。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老年人能力调查表、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需求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352名医养结合机构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需求总分为(102.01±13.36)分,对健康指导(3.81±0.46)及基础医疗护理(3.68±0.40)需求较高。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失能程度、居住方式、入住时长、费用支付方式是医养结合机构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需求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医养结合机构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需求处于较低程度,但对健康指导及基础医疗护理需求较高,医养结合机构照护人员应重点给予失能老人疾病相关的护理及指导,提供“以失能老人为中心,需求为导向”的照护模式,尊重个体在被照护过程中的价值、意愿和自决权,提高失能老人自主、独立的生活能力,进而保持残存功能,逐步恢复自理,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陵星辰 《全科护理》2020,18(26):3550-3553
[目的]探讨分级诊疗和医养结合背景下失能老年人对社区服务需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一般资料问卷、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和失能老年人社区支持服务需求调查问卷对298例失能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失能老年人社区支持服务需求现状总分为(112.12±11.32)分。其中需求从高到低以此为医疗护理需求、日常护理需求、康复护理需求、精神娱乐需求及后勤保障需求。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失能时间及希望养老方式是失能老年人社区支持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结论]分级诊疗和医养结合背景下失能老年人对社区服务需求较高。政府可结合失能老年人社区支持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对高龄、失能时间较长和希望为机构养老的失能老年人加强疾病相关知识和自我护理相关知识的宣教,加强家庭医生和失能老年人间的联系,提高失能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失能老人的整合性照护服务现状、需求和影响因素,为构建失能老人整合性照护体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失能老人整合性照护需求调查表对北京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及2个社区照护中心的198例失能老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社区目前尚未开展整合性照护服务,198例失能老人6类整合性照护服务需求均分排在前3位为基础护理(2.89±0.39)分、健康指导(2.89±0.37)分和专科医疗护理(2.88±0.40)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居住方式、经济来源、医疗保险月自付投入、医疗费用负担超过40%、如医疗保险不报销仍需专业护理人员上门服务、失能程度是主要影响因素(P<0.01)。结论失能老人对整合性照护服务需求高,以基础护理、专科医疗护理、健康指导的需求程度最高,以精神慰藉的需求程度最低。提示相关管理部门可通过社区了解失能老人的整合性照护服务实际需求,构建整合性照护服务体系,以满足失能老人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失能老年人不同方面的照护需求及社区满足失能老年人需求的现状,分析影响需求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城市社区失能老年人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不同方面照护需求及需求满足情况进行调查,并分析影响照护需求的因素。[结果]216名失能老年人中,轻度失能占58. 80%,中度失能占28. 24%,重度失能占12. 96%。自身身体情况、患病情况及年龄是影响失能的主要因素;失能老年人在生活照护、精神慰藉、医疗服务和专业的护理方面均有需求,需求总量受失能程度影响。社区或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的照护少,不能满足失能老年人服务需求。[结论]失能老年人比一般老年人的照护需求总量大,医疗服务需求更显著;失能老年人期望从社区及卫生服务中心得到不同形式的照护,因此建立以社区为中心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可满足失能老年人的需求,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介绍“医养结合”住院管理模式对患病失能老人医疗和养老方面问题的解决。方法对101例高龄、患病、失能的空巢老人,结合医养需求以及精神症状的评估结果,实施疾病的治疗护理、科学化及合理化的生活护理、专业康复服务、社会心理支持以及安全护理。结果结合医养需求以及精神症状的评估结果采用针对性护理模式后,患病老人护理服务需求得到满足、护理安全得到保障,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结论“医养结合”住院模式解决了空巢老人医疗与养老的两难问题,并促进老年护理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  相似文献   

6.
目的医养结合背景下构建失能老人机构照护服务需求的指标评价体系。方法在文献分析和访谈法的基础上初步拟定评价指标体系,应用Delphi法对16名专家进行两轮咨询,构建失能老人机构照护服务需求的指标评价体系。结果两轮专家咨询的问卷回收率均为100.00%,专家权威系数为0.91,各级指标专家意见协调系数分别为0.260,0.464,0.311(P0.05)。构建的失能老人机构照护服务需求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了3项一级指标、14项二级指标和72项三级指标。结论失能老人机构照护服务需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具有科学性,可信度高,为制订具体长期照护服务标准、发展老人长期照护事业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医养结合型长期照护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发现,年龄增长将增加失能的风险[1]。老年患者多病共存,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生活不能自理,而由家庭成员提供长期照护的能力日益弱化,空巢家庭尤甚。长期照护服务体系是应对未来失能老年人照护危机的根本出路[2]。医养结合型长期照护是指由具有一定医疗、护理水平的医养结合机构为患病失能老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和医疗康复护理服务,力求达到使老年人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农村居家失能老人对长期照护的需求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取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湖北省农村地区373名失能老人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自制长期照护需求问卷进行调查。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年龄(P0.001)、婚姻状况(P0.001)、能力等级(P0.001)和社会支持(P=0.003)是长期照护需求的影响因素。结论政府应以失能老人的照护需求为导向,建立分级照护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以提高农村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9.
李雅琳  赵越 《全科护理》2021,19(35):4911-4914
目的:调查昆明市某养老院失能老人机构照护情况,分析失能老人对机构照护评价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SERVQUAL(service quality的缩写)模型等工具调查昆明市某所具有代表性的公立养老机构,对该机构失能老人发放问卷,采用代填的形式完成问卷填答.结果:该机构的照护服务均未能满足失能老人的照护需求,失能老人的人文关怀未得到足够重视;年龄、社会医疗保险的参保情况是影响失能老人机构照护质量评价的显著因素.结论:提升失能老人的机构照护质量应着力于提升养老机构专业医疗、康复水平;考虑膳食的个性化需求和人文关怀;建立健全长期护理保险以降低失能老人选择机构照护的经济压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社区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构建长期照护服务系统软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老年人能力评估表、长期照护需求调查表对泰安市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登记的220名失能老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需求总分为(55.71±10.51)分,得分最高的维度为医疗保健服务;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需求总分与慢性病患病数量、能力等级呈正相关;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人均月收入、居住情况与经济来源的社区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需求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病数量、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人均月收入和能力等级是长期照护需求的正向影响因素,居住情况和经济来源是长期照护需求的负向影响因素。[结论]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能力等级和居住状况。政府及相关部门应以失能老年人需求为向导,根据需求的影响因素,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北京市社区失能老年人的照护需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法,对北京市4个区8个社区的1158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采用老年人生活活动能力量表筛选失能老年人,使用自行编制的社区失能老年人照护需求调查问卷对其照护服务需求内容进行调查,分析照护需求的影响因素。结果 调查对象中共有220名失能老年人,失能率为19%,其中轻度失能90名(40.9%),中度失能68 名(30.9%),重度失能62名(28.2%)。失能老年人存在多方面的照护需求,排序前3位的身体照护服务需求是:上下楼梯、洗澡和室内行走;排序前3位的日常生活照护需求是:家务助理、代购和陪同;排序前3位的居家护理服务需求是:吸氧、口腔护理和鼻饲喂养;其他服务需求的前3位是:紧急救护、康复治疗和小饭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慢性病的种类、自评健康状况、失能 程度、慢性疼痛、跌倒经历是失能老年人照护需求的影响因素。结论 北京市60岁及以上失能老年人照护需求迫切,其中身体照护需求最高,影响该人群照护需求的因素呈多元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社区失能老人居家长期照护的康复需求。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12名社区居家失能老人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运用Colaizzi的七步分析法进行访谈资料整理和分析。结果通过分析访谈资料,提炼出社区失能老人居家长期照护康复需求的4个主题:生活照料需求、医疗保健需求、心理慰藉需求和支持性服务需求。结论社区失能老人长期照护康复需求层次多样,需要各方力量共同努力,建立医院-社区-家庭联合医疗模式,为失能老人提供长期优质的服务。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广州市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失能老人对机构内人文关怀护理服务的真实体验,为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失能老人的人文关怀提供参考。方法应用质性研究方法,于2018年7-9月对广州市3家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15位失能老人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并对内容进行分析。结果入住养老机构的失能老人人文关怀体验归纳为2个主题:失能老人感知到的关怀行为和感知到的不关怀行为。其中,感知到的关怀行为的亚主题有:生活设施和照料服务较完善、提供医疗保健和康复护理服务、集体活动丰富多彩。而感知到的不关怀行为亚主题为:未能充分尊重老人意愿、欠缺保护老人隐私的措施、未能及时满足老人需求和情感互动。结论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在提供专业医疗和养老服务的同时,应及时满足老人多元化需求、尊重和保护老人的隐私、多与老人情感互动、注意疏导不良情绪,加强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素养,从而全面提高失能老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扬州市远郊居家老人的失能程度,分析不同失能程度老人的分级护理需求,在医养结合背景下完善失能老人的失能评估系统,针对性建立失能老人等级护理服务体系,为政府制定养老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扬州仪征区532名居家老人,采用老年人评估标准评定失能程度,自行编制的失能老人养老服务需求表评估不同等级失能老人的服务需求。结果:被调查者中功能完好95名、轻度失能285名、中度失能73名、重度失能79名,功能完好老人对休闲娱乐活动需求高;轻度失能老人对定期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和健康教育需求高;中度失能老人对医疗保健和心理慰藉需求高;重度失能老人对医疗保健、日常生活照料需求高。结论:失能程度与老年人居家护理服务需求密切相关,不同失能等级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提示要加强对居家失能老人的能级评估,制定失能老人的等级护理服务标准,为政府提供照护补贴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喘息服务"对失能老人及其照护者生活质量和照护负担的影响。[方法]实施"喘息服务"干预前后应用一般资料量表、简明健康调查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以及照护者负担量表等对随机抽样选取的20名失能老人及40名照护者进行调查。[结果]照护者的社会支持状况总体处于低度水平。"喘息服务"干预后,失能老人生活质量的社会功能、生命活力和心理健康3个维度得分提高(P0.05);照护者的生命活力、社会功能和心理健康3个维度的得分提高(P0.05);照护者的个人负担和责任负担得分下降(P0.05)。[结论]"喘息服务"有助于降低照护者的个人负担及责任负担,提高失能老人及照护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分析泸州市城市空巢老人的医养结合服务需求现状,并探讨影响其医养结合服务需求的因素。方法2019年6-12月,对泸州市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的10个社区、2所三级甲等医院、3所二级以下医院的60岁以上300名城市空巢老人进行医养结合服务需求问卷调查,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6份,最后确定调查人数为286名。结果286名老年人中有158名城市空巢老人有医养结合需求,其医养结合需求率为55.2%。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年龄、学历、月收入水平、患病数量、子女数量、代际关系、自理能力、医养结合认知度的空巢老人医养结合服务需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月收入、患病数量影响城市空巢老人的医养结合服务需求。结论城市空巢老人医养结合需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建议深入了解老人需求,促进养老、医疗护理的融合与建设,完善养老保障体系,精准服务于老人。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社区居家养老老人对护理服务的需求情况,为开展针对性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编制的调查问卷于2018年8月对上海市徐汇区康健街道的750名居家老人进行现场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老人一般资料以及对医养结合相关政策知晓程度、对健康及护理服务的需求和满意度情况。结果被调查的750名社区老人的平均年龄为(72.62±8.17)岁,87.5%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59.1%的老人缺乏照护人员,74.1%的老人患有一种及以上慢性病,79.4%的老人不知晓医养结合,92.1%的老人对提供居家护理服务项目所知甚少。护理需求中排序前3位的是输液(52.5%)、抽血检验(42.2%)和疼痛护理(9.9%),83.0%的接受过相关服务的老人对目前居家养老护理服务感到满意。结论目前居家养老的老人年龄偏大、合并的慢性疾病多,且缺乏照护人员,对居家养老护理服务需求高。今后需针对居家老年人的需求,建立健全的居家养老护理服务模式,以满足其医疗健康服务需求。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武汉市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的现状及需求,为构建适合武汉市市情的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模式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现状及需求调查表对武汉市813例失能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813例失能老年人中居家照护者492例(60.5%),机构照护者321例(39.5%),其中养老机构照护者216例,医疗机构照护者105例。由家属照护者308例(37.9%),由家属和陪护共同照护者204例(25.1%),自我照护者158例(19.4%),由陪护照护者143例(17.6%)。照护需求方面:784例(96.4%)能得到生活照料服务,176例(21.6%)能得到医疗康复护理服务,76例(9.3%)能得到精神慰藉服务,61例(7.5%)能得到社会交往服务。729例(89.7%)对长期照护服务有需求。494例(60.8%)希望接受居家照护,224例(27.6%)希望接受社区居家照护,95例(11.7%)希望接受机构照护。失能老年人最希望社区提供的照护服务是生活照料,其次是医疗康复护理、精神慰藉和社会交往,以补充和支持居家照护。[结论]轻度、中度失能老年人以居家照护为主,重度失能老年人以机构照护为主;失能老年人的家属是其主要照护者;失能老年人对长期照护服务有需求,并希望社区能够提供长期照护服务。建议政府大力发展社区居家照护,逐步建立以居家照护为基础、社区居家照护为支撑、机构照护为补充的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体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非正式照护对我国失能老人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为有效利用医疗资源和不断完善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体系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2018年数据共2 330名失能老人为研究对象,描述性分析我国失能老人非正式照护及医疗服务利用现状,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是否接受非正式照护对其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结果 非正式照护是我国失能老人主要的照护模式,占失能老人总人数59.55%。接受非正式照护的失能老人门诊(OR=1.344,P=0.011)及住院(OR=1.528,P<0.001)服务利用概率更高,分别提升了4.2%和9.2%~9.6%。结论 失能老人以非正式照护为主,家庭照护负担较重,亟需有效配置长期照护、医疗资源等完善其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养老机构失能老人护理服务需求,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养老政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养老机构失能老人养老服务评估及需求调查问卷"对湖州市的8家养老机构中符合纳入标准的72名失能老人进行调查,根据Barthel指数总分进行失能等级评估。结果养老机构内失能老人高龄化,80岁以上失能老人占52.8%;失能老人健康状况不佳,50%以上的老人有肢体活动障碍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疾病;养老机构老人失能情况较严重,重度失能的老人占38.9%,中度失能老人占15.3%;老人的社会生活环境存在较大的问题,23.6%失能老人没有物质和情感支持,30.5%失能老人反映出入无障碍设施有问题;失能老人的护理服务需求依次是日常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服务、聊天和文化娱乐。失能等级是影响服务需要的主要因素,年龄、健康状况、失能持续时间、文化程度也会影响其服务需求。结论养老机构失能老人护理服务需求较多,机构应改善老人的社会生活环境,满足失能老人的多样化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