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是一个多因素参与的调节过程,近年来研究表明细胞因子在角膜移植免疫中起重要作用。实验拟验证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4及CD25在大鼠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方法:①实验于2006-10/2007-05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选用Wistar大鼠24只,SD大鼠54只,实验方法符合动物伦理学要求。②将54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正常组6只,角膜移植组及地塞米松组均24只。后两组制备Wistar→SD角膜移植大鼠模型,受体选择右眼手术,供体提供双眼角膜。③用裂隙灯观察移植排斥情况;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植片内γ-干扰素、CD25 mRNA的表达;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房水和血清中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4含量;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移植前后不同时相外周血淋巴细胞CD25的表达;术后第11天,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角膜CD4+,CD8+和CD25+ T细胞的表达。 结果:54只SD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地塞米松组大鼠发生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时间长于角膜移植组(P=0.000)。②正常角膜植片无CD25、γ-干扰素mRNA表达,角膜移植组术后第11天角膜植片内γ-干扰素、CD25 mRNA的表达较地塞米松组增强(P < 0.05)。③角膜移植组角膜移植术后6,11 d血清γ-干扰素含量高于正常组(P < 0.05);术后11 d含量高于术后6,24 d(P < 0.01);地塞米松组术后6,11 d低于同期角膜移植组(P < 0.05)。④角膜移植组角膜移植术后6,11,24 d房水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4含量均高于正常组(P < 0.05);地塞米松组术后6,11 d均低于同期角膜移植组(P < 0.05~0.01)。⑤地塞米松组术后6,11 d外周血CD3+CD25+T/CD3+T比值低于同期角膜移植组(P < 0.05)。⑥术后第11天角膜移植组植片内CD4,CD8及CD25明显表达,地塞米松组CD4,CD8及CD25表达明显减弱。 结论:CD25、γ-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4在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促进白细胞介素4表达,抑制γ-干扰素及CD25产生,对降低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具有积极的作用。术后动态检测外周血CD25和γ-干扰素的表达有助于临床了解局部免疫反应程度并预测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背景:凋亡细胞能够主动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并能通过调节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途径诱导免疫耐受,但这些结果只在大鼠肝脏移植模型中证实。 目的:探讨通过60Co γ射线体外处理后的供体淋巴细胞预输注诱导猪肝移植特异性免疫耐受的作用中,对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方法:建立非转流小型猪原位肝移植模型。将受体猪随机摸球法均分为2组:空白对照组,受体猪无特殊处理,行肝移植;淋巴细胞组:受体猪在肝移植前7 d经耳静脉注射60Co γ射线处理过的5×108个供体淋巴细胞。观察两组受体猪移植后的存活时间,移植后T淋巴细胞亚型CD4+T、CD8+T、CD4+CD25+Tr变化及病理。 结果与结论:移植后3 d,两组病理活检均呈急性中、重度排斥反应;移植后6 d,两组均呈急性重度排斥反应。移植后1,3,6 d CD4+T、CD8+T、CD4+CD25+Tr升降趋势,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 > 0.05)。提示,60Co γ射线体外处理过的淋巴细胞预输注未能够诱导猪同种异体肝移植特异性免疫耐受,未能引起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3.
张溪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09,13(53):10477-10480
背景:最新研究表明,γδT淋巴细胞与微生物产物接触后,可表达树突状细胞的特征性标志同时表现出专职抗原提呈细胞的功能,引发CD4+ CD8+αβT细胞强烈的免疫应答。 目的:初步验证γδT细胞在移植排斥反应中具有专职抗原提呈细胞的特性,摸索一种体外大量扩增γδT细胞的简便方法,并利用基因修饰方法转染FasL 至γδT细胞。 设计、时间及地点:动物观察实验,于2007-08/2008-08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 材料:节段性异位小肠移植模型供、受体大鼠分别为清洁级成年健康封闭群雄性Wistar大鼠及SD大鼠,共60只,体质量200~320 g。 方法:采用三袖套血管吻合法建立大鼠节段性异位小肠移植模型。利用流式细胞仪获取受体大鼠血液中γδT细胞,并初步验证其功能。常规分离获取SD大鼠单个核细胞,以Mtb-Ag进行体外诱导扩增。 主要观察指标:观察细胞增殖情况,以TCRγδ磁珠分选试剂盒进行阳性分选,并进行淋巴细胞中γδT细胞所占比例的检测。建立pLXSN FasL反转录病毒转移体系,检测转染后的γδT细胞。 结果:活化γδT细胞表现出与树突状细胞相似的细胞黏附功能,在移植排斥反应中γδT细胞具有专职抗原递呈细胞的特性。新鲜分离的单个核细胞中γδT 细胞仅占4.5%,Mtb-Ag 刺激培养10 d 后,γδT 细胞所占比例可高达72.2%。经免疫磁珠阳性分选,γδT 细胞比例高达99.1%。获得的285 bp FasL片段,证明PA317细胞中有FasL基因整合。以pLXSN FasL反转录病毒转移体系转染的γδT细胞FasL+细胞占97.3%。 结论:实验验证了γδT细胞在移植排斥反应中发挥专职抗原提呈细胞的功能,实现了γδT细胞的体外大量扩增;成功构建了PA317/pLXSN2FasL+病毒上清转染体系,并以Fas配体基因修饰γδT细胞。  相似文献   

4.
背景:有实验表明CXCR3拮抗剂Genistein可减轻胰腺移植大鼠的急性排斥反应。 目的:观察Genistein联合小剂量他克莫司在胰腺移植抗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方法:以Wistar大鼠为供体,SD大鼠为受体,建立胰腺移植模型,随机分成5组:对照组(未进行药物治疗)、大剂量他克莫司组、小剂量他克莫司组、Genistein组、Genistein+小剂量他克莫司组。术后第7天行病理学,肝肾功能,血清中CD3+、CD4+、CD8+T淋巴细胞、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2浓度检测。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小剂量他克莫司组、Genistein组比较,Genistein+小剂量他克莫司组移植胰腺组织损伤减轻,淋巴细胞浸润减少,急性排斥反应减轻,血清CD3+、CD4+、CD8+ T淋巴细胞明显减少,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2水平降低 (P < 0.05);并且避免了大剂量他克莫司对肝肾功能的损害。说明Genistein联合小剂量他克莫司能有效减轻胰腺移植急性排斥反应而不增加肝肾毒性。  相似文献   

5.
背景:越来越多的实验在分析免疫耐受标志,以期能够更好地辅助患者进行移植后免疫抑制治疗。 目的:分析肾移植后患者外周血中CD4+ CD25+ CD127low/-调节性T细胞在肾移植免疫耐受中的作用。 方法:采集62例肾移植后患者(急性排斥反应组22例,移植稳定组40例)及20例健康对照者的外周抗凝血,经免疫染色,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CD4+ CD25+ CD127low/-调节性T细胞所占CD4+ T细胞百分含量,同时采用ELISA方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和白细胞介素10的质量浓度。 结果与结论:移植稳定组中CD4+ CD25+ CD127low/-调节性T细胞所占CD4+ T细胞百分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和急性反应排斥组(P < 0.01);CD4+ CD25+ CD127low/-调节性T细胞百分含量与白细胞介素2呈显著负相关(P < 0.05),与白细胞介素10呈显著正相关(P < 0.01)。提示CD4+ CD25+ CD127low/-调节性T细胞在肾移植后免疫耐受的机制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转基因细胞移植治疗大鼠实验性脑出血免疫排斥反应及环孢菌素A对其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采用神经生长因子(NGF)基因修饰的胶质细胞移植治疗后随机分为环孢菌素A组(A组)和未治疗组(B组)。15d后抽取外周血,用流式细胞仪进行CD 4、CD 8T淋巴细胞计数检测,免疫组化SP染色法观察移植区T细胞亚群浸润情况及组织相容性抗原复合物(MHC)Ⅱ类抗原表达情况。结果A组外周血CD 4、CD 8T淋巴细胞计数及CD 4/CD 8分别为29.20±3.97、20.65±2.02、1.41±0.86,B组分别为47.39±3.01、28.30±2.36、1.68±0.69,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免疫组化观察移植区移植物的存活率A组明显较B组高,A组CD 4、CD 8T淋巴细胞、MHCⅡ抗原积分光密度值分别为1.55±0.38、1.24±0.33、0.98±0.24,B组分别为3.33±0.37、2.64±0.56、0.86±0.22,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结论脑组织内细胞移植存在免疫反应,应用免疫抑制剂可增加移植物的存活。  相似文献   

7.
背景:T细胞在抗感染、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中起重要作用,但T细胞分化发育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目的:观察人胸腺、人脐血联合移植后裸鼠体内T细胞分布及免疫功能的重建。 方法:Balb/c nu/nu裸鼠30 只,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肾被膜下移植胸腺组织,2周后将新鲜分离的脐血CD34+细胞悬液经小鼠静脉输入,对照组不经胸腺移植直接给予CD34+细胞移植,两组小鼠饲养至60 d时检测免疫功能。 结果与结论:人胸腺在裸鼠肾被膜下存活并且表达CD3、HLA-DR分子,胸腺与CD34+细胞联合移植组小鼠脾脏可见点块状分布的CD3+细胞。实验组CD3+细胞、CD4+细胞、CD8+细胞及CD4+CD25+细胞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组裸鼠对移植人胃癌BGC823细胞有排斥作用,而对照组没有。结果显示胸腺和CD34+细胞联合移植能使裸鼠获得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功能,具有抗肿瘤能力。  相似文献   

8.
背景:由于人肝细胞来源困难,许多学者尝试异种肝细胞移植的研究。文献报道较多的是猪肝细胞,受体多为大鼠、豚鼠等,这些均属于哺乳纲内不同目或科动物之间的移植。不同纲动物间的肝细胞移植报道较少。 目的:将罗非鱼肝细胞植入大鼠脾内,探讨不同纲动物间肝细胞移植的细胞免疫排斥反应机制。 方法:以胶原酶冷消化法分离罗非鱼肝细胞,以生理盐水重悬,细胞浓度调整为2×107个/mL。将36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达分为移植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脾内注射生理盐水,实验组脾内移植2×107个罗非鱼肝细胞。在移植后4 h,8 h,24 h,3 d,5 d,各组分别处死2只大鼠,以苏木静-伊红染色法观察移植物组织学变化,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移植物周围大鼠CD4,CD8阳性细胞。 结果与结论:移植后数小时即发生排斥反应,8 h后受体脾内很难见到正常肝细胞。移植后4 h移植物周围可见CD4和CD8阳性细胞聚集。提示罗非鱼肝细胞移植到大鼠脾内数小时诱发了排斥反应,细胞免疫参与其中,自然杀伤细胞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背景:雷公藤多甙所具有的多种免疫调节作用,是否可于肾移植慢性排斥,缺乏严密的动物实验研究和多中心、大样本临床试验研究证据的支持。 目的:观察雷公藤多甙对大鼠肾移植慢性排斥的作用。 方法:选用SD大鼠为供体,Wistar大鼠为受体,制作SD-Wistar大鼠肾移植慢性排斥模型,完整保留受体右肾作为每个移植肾的内对照。所有受体均于移植后10 d内接受小剂量环孢素抑制急性排斥反应。移植成功受体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自移植后10 d 起每日经胃灌服雷公藤多甙,对照组给予相同容量的生理盐水,连续灌服至移植后12周。移植后12周收获动物,取受体移植肾组织送检组织病理学,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移植肾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移植后12 周,两组受体移植肾均存活,体积较正常右肾略小,色泽较苍白,出现不同程度的单个核细胞浸润、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和小动脉内膜纤维性增厚等慢性排斥组织病理学改变。治疗组大鼠移植肾组织的病理改变明显轻于对照组(P < 0.01)。两组所有受体自身右肾均未出现任何组织病理学改变。转化生长因子β1主要在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肾小管、间质表达,治疗组肾组织的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提示,雷公藤多甙能够减轻大鼠移植肾慢性排斥模型移植肾组织病理学损害,下调移植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外周血CD4+CD25highTreg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比例对肾移植受者免疫力的影响,为CD4+CD25highTreg细胞的比例变化作为评估移植受者免疫状态及作为预测排斥反应和感染的特异性指标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肾移植受者52例按肾移植术后恢复情况分为免疫力正常组26例,发生排斥反应组17例,发生感染组9例,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CD25highTreg细胞的比例,所得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组CD4+CD25highTreg细胞比例较免疫力正常组显著降低(p〈0.05),发生感染组外周血CD4+CD25highTreg细胞的比例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1),均有统计学意义。FK-506和CsA分别对CD4+CD25highTreg细胞比例的影响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肾移植术后受者外周血CD4+CD25highTreg细胞比例与受者免疫状态密切相关。CD4+CD25highTreg细胞比例的变化可以反应机体的免疫状态的变化,其升高或降低可以作为预测肾移植受者术后发生感染或排斥反应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背景:研究认为骨髓基质细胞在损伤、缺血的脑脊髓组织中定向神经分化与损伤局部的微环境变化有关,特别是神经营养因子的诱导作用。课题组前期实验已证实,针刺可以通过增加各种细胞因子及营养因子的表达,促进神经的再生及修复。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3/2006-07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细胞生物实验室完成。 材料:健康纯系SD大鼠80只,取8只用于骨髓基质细胞的分离培养,剩余72只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细胞移植组、电针组、联合组,18只/组。KWD-808II型脉冲电针仪由江苏武进第三无线电厂生产。 方法:取体外分离培养的第3代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前72 h行BrdU标记,调整细胞浓度为1×1011 L-1备用。4组大鼠均建立脊髓损伤模型,造模后细胞移植组将骨髓基质细胞悬液缓慢注入到脊髓损伤临近区域的灰白质交界处,总细胞数6×105个;空白对照组同法注射等量磷酸盐缓冲液;电针组于造模成功后24 h采用脉冲电针仪进行夹脊电针治疗,在距损伤处上下端两个椎体的棘突间隙旁开距中线3.0~4.0 mm处取穴,针刺20 min,1次/d;联合组行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夹脊电针治疗。 主要观察指标:移植后 3,7,14 d,应用联合行为评分评估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改善状况;免疫双标法检测BrdU标记的骨髓基质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神经元烯醇化酶的表达。 结果:损伤后3,7,14 d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细胞移植组、电针组、联合组联合行为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 < 0.05,0.05,0.01);联合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细胞移植组、电针组(P < 0.05);而细胞移植组、电针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 > 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细胞移植组、电针组损伤区脊髓结构相对较完整,联合组脊髓结构更加完整,骨髓基质细胞移植的组织内可见 BrdU标记细胞在损伤区及其周边区明显聚集并存活;移植后14 d细胞移植组神经元烯醇化酶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率分别分7.2%和1.5%,联合组阳性细胞率分别为7.9%和2.1%。 结论: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后可在宿主体内存活,电针可以促进骨髓基质细胞向神经细胞的分化,电针与骨髓基质细胞移植联合应用可以明显改善脊髓损伤大鼠的运动及感觉功能。  相似文献   

12.
BACKGROUND: Previously, we found an increased prevalence of thyroid autoantibodies in patients with bipolar disorder.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investigated other signs of immune activation in bipolar patients, in particular an activation of the T cell system. METHODS: Fluorescence activated cell scanning (FACS) analysis was performed on lymphocytes of 64 outpatients with DSM-IV bipolar disorder using the T cell marker CD3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activation markers MHC-class II, CD25, CD69 or CD71. In 34 patients, these assays were repeated after an interval of 2 years. In addition, T cell activation was determined by measuring serum soluble IL-2 receptor (sIL-2R) in 172 bipolar outpatients. Outcomes were compared with a healthy control group. RESULTS: Significantly higher numbers of circulating activated T cells and raised sIL-2R levels were found in euthymic, manic, and depressed bipolar patients when compared with healthy controls. In general, these abnormalities were stable over time. Manic patients showed significantly higher levels of sIL-2R in comparison with depressed patients. CONCLUSION: The T cell system was found to be activated in both symptomatic and euthymic patients with bipolar disorder. The pathophysi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these findings remains to be explored.  相似文献   

13.
背景:体外循环条件下,肺移植围手术期有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而对非体外循环下肺移植围手术期凝血功能变化研究较少。 目的:检测受体犬单肺移植过程中凝血功能的变化。 方法:将健康杂种雄性犬以随机抽签法分成供体和受体两组,行单肺移植,分别于麻醉诱导后20 min,再灌注前10 min,再灌注后10 min,再灌注后60 min,采用Sonoclot凝血仪检测受体犬全血激活凝集时间、凝集速率、血小板功能。 结果与结论:再灌注后10 min全血激活凝集时间数值较麻醉诱导后20 min,再灌注前10 min,再灌注后60 min明显延长(P < 0.001)。凝集速率和血小板功能各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说明犬肺移植过程中全血激活凝集时间在再灌注后10 min明显延长,再灌注后1 h 回到正常水平,凝集速率和血小板功能在各个时点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4.
背景:随着磁分选技术的完善,体外分选、扩增足量的对移植抗原具有特异性的细胞已成为可能,但就其在体内应用剂量及免疫耐受的效能问题目前鲜有报道。 目的:探索供体抗原特异性CD4+CD25+Treg细胞在体内应用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量效关系。 方法:以SD大鼠为供体、Wistar大鼠为受体,建立同种异体肾移植动物模型;体外分选、富集Wistar大鼠脾脏CD4+CD25+Treg细胞,并诱导其对SD大鼠供体抗原的特异性表型;根据不同数量(2×105、5×105、1×106、2×106)供体抗原特异性CD4+CD25+Treg细胞在肾移植中单剂量尾静脉注射,并以未注射组为对照。术后15 d分析移植肾脏存活状况。术后4,9,15 d采血检测各组肌酐水平,同时进行移植肾脏病理检查,按照Banff Schema标准进行诊断,并根据Watanabe的方法进行半定量评分。 结果与结论:术后15 d内对照组死亡率最高83.3%,2×105组次之66.7%,2×106组为58.3%,5×105组为33.3%,1×106组则全部存活;各实验组术后4,9,15 d血肌酐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P < 0.01);术后第9,15天,2×105组、5×105组血肌酐水平均明显高于1×106组、2×106组(P < 0.05);术后第4,9,15天移植肾脏病理检查的半定量评分结果显示,各时间段5×105组、2×105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各时间段1×106组与2×106组优于对照组 (P < 0.05)。结果初步证实供体抗原特异性CD4+CD25+Treg细胞受体内应用能够改善大鼠移植肾功能,延长移植肾存活时间,1×106为相对理想的单次应用剂量。  相似文献   

15.
背景:多项研究已证实嗅鞘细胞能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但其分子机制还不清楚。 目的:观察嗅鞘细胞移植对脊髓全横断大鼠大脑运动皮质神经营养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7/2008-12在昆明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完成。 材料:清洁级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88只,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8只、模型组40只、细胞移植组40只。另取新生一两天的GFP转基因小鼠5只用于分离培养嗅鞘细胞。 方法:模型组、细胞移植组大鼠建立T9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仅行T8椎板切除。造模后,细胞移植组吸取嗅鞘细胞悬液15 μL(约3×105个细胞)滴加到约2 mm3的明胶海绵上,将含有嗅鞘细胞的明胶海绵植入大鼠脊髓两横断面之间的间隙处。分别于移植后3,7,14,21,28 d取大脑运动皮质行RT-PCR检测。 主要观察指标: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对培养的嗅鞘细胞进行鉴定,RT-PCR法检测大脑运动皮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mRNA的表达变化。 结果:培养的嗅鞘细胞p75-NGFR阳性率>90%,主要为双极细胞,突起较长。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术后3 d睫状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明显升高,7,14,21 d降至无明显差异,至28 d明显降低(P < 0.05);术后各时间模型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 > 0.05)。与模型组比较,移植后14 d细胞移植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表达明显增多(P < 0.05);移植后3 d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明显减少(P < 0.05),但移植后7,14,21 d表达逐渐回升,至28 d明显高于模型组水平(P < 0.05)。 结论:嗅鞘细胞移植能够促进脊髓损伤修复,其机制可能与促进大脑运动皮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mRNA的表达上调,并在初期抑制睫状神经营养因子mRNA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6.
背景:多项研究已证实神经干细胞能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但其分子机制还不清楚。 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移植对脊髓全横断损伤大鼠大脑运动皮质相关凋亡基因Bax,Bcl-2和Caspase-3 mRNA表达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7/2008-12在昆明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完成。 材料:孕14~15 d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鼠5只,取其胚胎用于神经干细胞培养。清洁级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88只,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8只、模型组40只、细胞移植组40只。 方法:模型组、细胞移植组大鼠建立T9脊髓全横断脊髓损伤模型,假手术组只行T8椎板切除。用DMEM/F12调整胎鼠神经干细胞密度为2×1010 L-1,吸取细胞悬液15 μL滴加到约2 mm3大小的明胶薄片上,细胞移植组将此明胶薄片植入大鼠脊髓两横断面之间的间隙处。分别于细胞移植后3,7,14,21,28 d取材进行指标检测。 主要观察指标:RT-PCR法检测大脑运动皮质Bax,Bcl-2和Caspase-3 mRNA表达的变化。 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各时间点Bax的表达均无明显差异(P > 0.05),术后14,28 d Bcl-2的表达明显减少(P < 0.05),术后3 d Caspase-3的表达明显升高(P < 0.05)。与模型组比较,细胞移植组在神经干细胞移植后3 d Bax的表达明显减少(P < 0.05),移植后14,21 d Bcl-2的表达明显增高(P < 0.05),移植后3,7 d Caspase-3的表达明显减少(P < 0.05)。 结论:神经干细胞移植后,可能通过调控大脑运动皮质相关凋亡基因 Bax,Bcl-2和Caspase-3 mRNA的表达促进大鼠全横断脊髓损伤修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多巴胺(dopamine)对实验性脑出血大鼠进行腹腔注射,研究dopamine对出血性卒中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SD雄性大鼠60只,体质量300±20g,造脑出血模成功后随机分为dopamine治疗组、生理盐水(NS)对照组(n=30),同一条件下饲养。每天进行神经功能评分,不同亚组按相应时间点取材。分别测定出血周围脑组织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免疫组化评分。取脾组织制作匀浆,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测定转录调节家族中叉头翼状双螺旋家族的一个独特的成员Foxp3与β-actin的相对密度值,表示CD4+、CD25+、T细胞的活性。结果 dopamine组大鼠与NS组在对应时间点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显示前者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FAP和BDNF在实验大鼠脑组织中的表达,dopamine组均高于相应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oxp3mRNA在dopamine组的大鼠脾脏中的表达与相应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dopamine能上调实验性脑出血大鼠脑内GFAP和BDNF蛋白表达水平,促进神经症状的好转。CD4+、CD25+、调节性T细胞对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恢复有抑制作用;dopamine可下调CD4+、CD25+、调节性T细胞对D4+Th1细胞的抑制作用,促进出血性卒中大鼠脑损伤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背景:目前采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脑缺血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缺乏大量、系统的实验数据。神经生长因子可调控神经元再生所需的微环境,对神经细胞的存活、增殖起重要作用。 目的:观察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神经生长因子对其在脑梗死大鼠脑内的存活、分化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 材料:清洁级成年雄性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3组:单纯细胞移植组、细胞移植+神经生长因子组、模型对照组,40只/组。神经生长因子为北大之路药业有限公司产品。 方法:大鼠颈部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后,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造血干细胞,移植前行Brdu标记。3组大鼠根据改良Longa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造模后7 d,大鼠麻醉后暴露前囟,选取注射位点:前囟后方1.2 mm,中线向右旁开3 mm,硬膜下4 mm。单纯细胞移植组缓慢注入1×106个造血干细胞,细胞移植+神经生长因子组注入1×106个造血干细胞+200 ng神经生长因子,模型对照组给予等量磷酸盐缓冲液。 主要观察指标: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检测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梗死半球Brdu/CD34、Brdu/Nestin、Brdu/NSE、Brdu/vWF双阳性细胞的分布,TCC染色观察梗死体积的变化。 结果:与移植前比较,移植后1,2周仅细胞移植+神经生长因子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下降(P < 0.05),移植后3,4周各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下降(P < 0.05或0.01),且细胞移植+神经生长因子组下降幅度尤为显著(P < 0.01)。移植后1周,细胞移植+神经生长因子组Brdu/CD34、Brdu/Nestin、Brdu/NSE、Brdu/vWF双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单纯细胞移植组(P < 0.01);第4周两组未见Brdu/CD34双阳性细胞,Brdu/Nestin较1周时减少,Brdu/NSE、Brdu/vWF双阳性细胞均明显增多(P < 0.05),且细胞移植+神经生长因子组明显多于单纯细胞移植组(P < 0.01);模型对照组始终未见Brdu双阳性细胞。 结论:神经生长因子对外源性移植的造血干细胞在局灶性脑梗死大鼠脑内存活、分化以及神经功能的恢复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背景:研究表明, 神经节苷脂(GM1)通过激活神经营养因子,抑制毒性产物对神经元的损害,并且能够减少兴奋性氨基酸所引起的神经细胞的死亡起到促进神经细胞修复的作用。 目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同时应用GM1,观察两者对脑损伤大鼠恢复的影响。 方法:取健康Wistar大鼠制成重型液压颅脑损伤模型,随机分成3组:损伤组(培养液移植组),神经干细胞移植组,神经干细胞+GM1组。脑损伤后4 d用RT-PCR、Western Blot检测脑组织中AQP4基因表达和蛋白合成的变化,并于脑损伤后24 h,3 d及伤后1,2,3,4 周行动物神经学缺损评分,在脑损伤后21~28 d进行Morris水迷宫试验。4周后处死大鼠行免疫组化、苏木精-伊红染色组织学观察。 结果及结论:脑损伤后4 d脑损伤周围组织AQP4及其mRNA的表达损伤组高于神经干细胞移植组,神经干细胞移植组高于神经干细胞+ GM1组(P < 0.05);移植后1,2,3,4 周,大鼠神经学缺损评分及水迷宫测试结果显示,神经干细胞移植可明显改善重型颅脑损伤后大鼠的神经功能,联合应用GM1有协同效果。移植4周后苏木精-伊红染色神经干细胞+ GM1组出现典型的神经细胞样形态学改变且软化灶消失。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大鼠损伤灶脑组织中的BrdU阳性细胞数神经干细胞+GM1组高于NSCs移植组和损伤组。提示神经干细胞移植可明显改善重型颅脑损伤后大鼠的神经学功能,联合应用GM1有协同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